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他们几乎不需要保护自然的专门教育和特别措施。然而在中国。自然和生态却往往只是官员的辞令和商家的炒作工具。
记得《读者》杂志上曾有一个小故事:二战刚结束时,有两名美军士兵在柏林的瓦砾中巡逻,他们诧异地看到某个地下室的半窗口上,有一小盆被精心打理过的野花,一个美军士兵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同伴说:“这个民族一定会很快崛起。”
德国人热爱整洁和大自然的习惯随处可见。他们驾车都不开冷风,为的是呼吸新鲜空气,我这才知道为什么德国车的冷气普遍不如日本车,以及德国的采暖技术相当不错却未见一流的冷气技术。德国的旅馆和酒店也多无冷气,即便是大城市的五星级宾馆。德国人说冬天太长,好不容易有些天可以晒晒太阳出出汗,干嘛要用冷气?他们都喜爱户外运动,无论是云中观景、顺河浮流、水中搏击,还是徒步郊野、登临高山、滑冰滑雪。
飞机降落前,可以从天空中看到在德国的大地上平均有三分之二的森林均匀地散布着,剩下的才是农田、乡镇和城市,颇似一幅幅泼墨画。河流曲曲弯弯,都附携着一条随河弯曲的宽阔浓郁的绿带,与我们在国内看惯了的浑浊河水和光秃河岸大不相同。我们还从空中看到过一个大型的露天矿坑,惊诧的是在矿坑之外满是绿色,交界处那么明显。
无论在乡间还是城市,许多人家的窗台上都摆放着鲜艳的盆花,与彩色的墙体相映成趣。在街道边、小区里、桌台上,也到处是鲜花。由于收入丰裕和特别喜爱户外生活,德国人的出国旅游人数位晷世界第一。公路上,时时可见汽车旅馆或者牵引篷车,举家外游的人们常常在路边驻足,或在林边、湖边闲游与野炊。
对于大自然和花草的偏爱,使得德国人的色彩意识特别好。从他们的黑黄红国旗到汉莎航空公司的徽标,从工业产品到城市雕塑,处处体现着德国人对色彩选择的敏锐以及恰当配搭的水平。这方面连艺术王国里的法国人也显逊色,尽管法国人对线条的运用长于德国人。
几乎稍大一些的城市都有有轨电车,郊野之中则到处是迎风旋转的现代风车。这是出于对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考虑。有轨电车都设计得十分轻巧美观,噪音也非常小。城市里多自行车,人行道上都设有自行车道,骑车人可在线内高速骑行。德国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大力推动住宅的节能技术。
据说,有一位柏林市长因为成功地从中国借得一只大熊猫,顺了选民的意而连选连任。德国著名的“垃圾艺术大师”哈舒尔特曾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莫斯科的红场、巴黎的新凯旋门广场和北京的长城塑造了以垃圾为主题的艺术,这表明了德国人特有的环保责任感。
德国人对大自然的特别关爱换来了到处可见的淡云高天。由于眷恋自然,德国人特别喜欢用天然石头制成的小块广场砖铺地,无论是在乡镇或是在城市,这使得工业化的材料附加上了自然的印迹。美丽的德国,如今已成了世界各国游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享受古城的风韵,郊野的绮丽以及山河的清俊。德国也因之成了欧洲的购物天堂。
德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他们几乎不需要保护自然的专门教育和特别措施。
记得朋友讲过一个德国老太太学会与天鹅交谈的动人故事,然后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同胞要是看到一群野鸭,一定最先想到“虫草煲老鸭”这道靓汤。在中国,自然和生态往往只是官员的辞令和商家的炒作工具,一个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杜撰的“香格里拉”今天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到处都在争抢这个世外桃源本来神圣的头衔。我想,惟有全体国民都自觉地保护自然,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记得《读者》杂志上曾有一个小故事:二战刚结束时,有两名美军士兵在柏林的瓦砾中巡逻,他们诧异地看到某个地下室的半窗口上,有一小盆被精心打理过的野花,一个美军士兵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同伴说:“这个民族一定会很快崛起。”
德国人热爱整洁和大自然的习惯随处可见。他们驾车都不开冷风,为的是呼吸新鲜空气,我这才知道为什么德国车的冷气普遍不如日本车,以及德国的采暖技术相当不错却未见一流的冷气技术。德国的旅馆和酒店也多无冷气,即便是大城市的五星级宾馆。德国人说冬天太长,好不容易有些天可以晒晒太阳出出汗,干嘛要用冷气?他们都喜爱户外运动,无论是云中观景、顺河浮流、水中搏击,还是徒步郊野、登临高山、滑冰滑雪。
飞机降落前,可以从天空中看到在德国的大地上平均有三分之二的森林均匀地散布着,剩下的才是农田、乡镇和城市,颇似一幅幅泼墨画。河流曲曲弯弯,都附携着一条随河弯曲的宽阔浓郁的绿带,与我们在国内看惯了的浑浊河水和光秃河岸大不相同。我们还从空中看到过一个大型的露天矿坑,惊诧的是在矿坑之外满是绿色,交界处那么明显。
无论在乡间还是城市,许多人家的窗台上都摆放着鲜艳的盆花,与彩色的墙体相映成趣。在街道边、小区里、桌台上,也到处是鲜花。由于收入丰裕和特别喜爱户外生活,德国人的出国旅游人数位晷世界第一。公路上,时时可见汽车旅馆或者牵引篷车,举家外游的人们常常在路边驻足,或在林边、湖边闲游与野炊。
对于大自然和花草的偏爱,使得德国人的色彩意识特别好。从他们的黑黄红国旗到汉莎航空公司的徽标,从工业产品到城市雕塑,处处体现着德国人对色彩选择的敏锐以及恰当配搭的水平。这方面连艺术王国里的法国人也显逊色,尽管法国人对线条的运用长于德国人。
几乎稍大一些的城市都有有轨电车,郊野之中则到处是迎风旋转的现代风车。这是出于对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考虑。有轨电车都设计得十分轻巧美观,噪音也非常小。城市里多自行车,人行道上都设有自行车道,骑车人可在线内高速骑行。德国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大力推动住宅的节能技术。
据说,有一位柏林市长因为成功地从中国借得一只大熊猫,顺了选民的意而连选连任。德国著名的“垃圾艺术大师”哈舒尔特曾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莫斯科的红场、巴黎的新凯旋门广场和北京的长城塑造了以垃圾为主题的艺术,这表明了德国人特有的环保责任感。
德国人对大自然的特别关爱换来了到处可见的淡云高天。由于眷恋自然,德国人特别喜欢用天然石头制成的小块广场砖铺地,无论是在乡镇或是在城市,这使得工业化的材料附加上了自然的印迹。美丽的德国,如今已成了世界各国游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享受古城的风韵,郊野的绮丽以及山河的清俊。德国也因之成了欧洲的购物天堂。
德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因而他们几乎不需要保护自然的专门教育和特别措施。
记得朋友讲过一个德国老太太学会与天鹅交谈的动人故事,然后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同胞要是看到一群野鸭,一定最先想到“虫草煲老鸭”这道靓汤。在中国,自然和生态往往只是官员的辞令和商家的炒作工具,一个美国人詹姆斯-希尔顿杜撰的“香格里拉”今天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到处都在争抢这个世外桃源本来神圣的头衔。我想,惟有全体国民都自觉地保护自然,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