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各类民间技艺的制作过程,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丰台七中孙晨老师近三年来通过参观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先生工作室,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承活动,其间,学生们亲临其境的了解并感受了民间艺术精品,通过活动学生纷纷感慨:亲自感受到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才发现原来其制作过程如此有趣,对民间工艺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让优秀的民间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
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受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通过了解、发现,我校学生很多已经不会滚铁环、格房子等这些在我们老师小时候长玩耍的游戏已经在现在我校学生中严重缺失。就以丰台区2010年开展的丰台区中小学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为例,夹包、推铁环等项目学生很多都闻所为闻,更何况是参加比赛,所以民族传统精粹在我校开展难度很大。
难怪我们经常看一些新闻报道常说,很多民间老艺人感叹“绝活”后继无人,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我们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致使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在结合我校资源优势下,2010年开展了走进民间艺术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首次尝试。2011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了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和邀请10位民间艺术大师走进学校传承民间艺术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9-01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现实的东西都能通过电子产品虚拟出来,但情感却越发的淡漠,我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随之被代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我国教育变化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大的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
我校从2010年开始,由孙晨老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面对新形势,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去适应即符合素质教育的又能更好让学生喜欢的开展团日活动。根据我校团委长期以来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活动。 现在学校高度重视,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孙晨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家及北京民俗一条街,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棕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就如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慢慢的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兴奋起来,提问的学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随后邱老师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回答着学生的各种问题,又详尽的介绍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历史和趣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
同学们在赏析过后,每名学生都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间工艺品,通过动手做一做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有了这种形象的,深刻的认识,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2012年4月,传承民间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推动高潮,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民间艺术家向孩子们展示和传授了毛猴、蛋雕、绒花、面塑、泥塑、万花筒、内画、葫芦工艺、中国结、脸谱等传统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原来原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首先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活动过后学校教育中也在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文化熏陶,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乡土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
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受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通过了解、发现,我校学生很多已经不会滚铁环、格房子等这些在我们老师小时候长玩耍的游戏已经在现在我校学生中严重缺失。就以丰台区2010年开展的丰台区中小学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为例,夹包、推铁环等项目学生很多都闻所为闻,更何况是参加比赛,所以民族传统精粹在我校开展难度很大。
难怪我们经常看一些新闻报道常说,很多民间老艺人感叹“绝活”后继无人,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我们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致使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在结合我校资源优势下,2010年开展了走进民间艺术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首次尝试。2011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了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和邀请10位民间艺术大师走进学校传承民间艺术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19-01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现实的东西都能通过电子产品虚拟出来,但情感却越发的淡漠,我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随之被代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我国教育变化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大的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
我校从2010年开始,由孙晨老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面对新形势,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去适应即符合素质教育的又能更好让学生喜欢的开展团日活动。根据我校团委长期以来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活动。 现在学校高度重视,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孙晨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家及北京民俗一条街,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棕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就如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 ,内以剪纸粘一轮 ,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 。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 ,纸轮辐转 ,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 。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慢慢的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兴奋起来,提问的学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随后邱老师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回答着学生的各种问题,又详尽的介绍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历史和趣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
同学们在赏析过后,每名学生都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间工艺品,通过动手做一做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有了这种形象的,深刻的认识,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2012年4月,传承民间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推动高潮,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民间艺术家向孩子们展示和传授了毛猴、蛋雕、绒花、面塑、泥塑、万花筒、内画、葫芦工艺、中国结、脸谱等传统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原来原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首先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活动过后学校教育中也在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文化熏陶,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乡土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