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音乐结构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突破
音乐结构框架具有的结构力、平衡力与规律性,是音乐的重要组织方式与呈现方式。无论是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结构,无论是时空结构还是人文结构,任何一对关系均具有其应有的作用。而结构的动与静、强与弱,结构组织成分及相互关系均呈动态。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无论是歌词结构的原因,还是音乐自身的特点,都需要在打破旧有静态平衡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动力,实现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结构的双重突破。
1.曲式结构的双重突破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见《简明艺术辞典》153页]。因此,曲式结构是音乐具有空间特性的组织方式与组织类型。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这种结构一方面要符合音乐结构的组织规律与原则,另一方面还要与歌词合理结合,并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获得艺术化、个性化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打破曲式的基础结构,获得新的动态平衡:其一,对歌词结构的再结构。歌词结构中所呈现、提示或暗示的曲式结构,是词作者设计的。由于词作者对音乐结构的特性、本质与规律理解更多流于共性化层面。主要以AB或ABA及其多次反复的分节歌形式呈现,而且歌词的句数、字数相对固定,因此,结构思维单一,突破空间狭小,对曲式结构的突破是具有消极和阻碍作用的;其二,无论是整体结构(多见于乐段),还是局部结构(乐句或更小结构)都需要避免单一、静止、方整、对称的静态结构。而整体(宏观)结构的突破,势必造成局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三,如果说结构的突破,首先是由宏观结构的改变引起的,而结构互补,则是在整体、外部、宏观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改变,即通过微观结构的突破来实现。这种改变通常虽不易察觉,但对艺术歌曲创作而言,是更为细腻、精准、更专业和有效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与方法,曲式结构的双重突破,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的结构秩序才能得以实现。
2.形象结构的双重突破
形象,是通过塑造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生动的呈现方式。在艺术的各个门类,均有各自塑造形象的特有语言与方法。音乐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乐的方式进行,而歌曲的形象塑造,则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形象结构,同样是动态的,因此也会历经陈述、发展、对比、变化等不同阶段,从而使形象更鲜明、生动、立体、典型。正因如此,就需要处理好形象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关系。其一,以形象为核心的结构同步,歌词形象、音乐形象、曲式结构的同步。这种同步通常需要通过依据形象塑造的需要而突破原有的宏观与微观的曲式结构。其二,形象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异步,歌词的文学形象是具象的,而音乐形象是抽象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结构内完成,因此,在歌词的一句中出现多个形象时,歌曲的形象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或是抽其共性而形成异步;其三,形象结构与曲式结构兼顾,通过彼此的作用制造二者的双重突破。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此类现象是较为常见的。
3.情感结构的双重突破
情感结构,是以情感的发展为主线组织而构成的音乐结构。由于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的冲击力和爆发力的不同,就会使情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带来音乐结构的变化。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要通过结构的调整来保证情感表达的合理。避免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化,在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其一,情感的爆发力,是指在情感上升阶段力的积蓄过程,这不仅会造成结构的突破,更会带来进一步的突破;其二,情感的惯性,正是由于情感到达顶点所具有的强大能量,必然会造成惯性而影响到曲式基本结构,从而造成上升与下降的双重突破;其三,情感的平衡,是指通过结构的调整,在动态的、新的条件下的平衡。特别是在基本结构需要减缩时,这种平衡更显其合理与可贵。总之,无论哪种情况,新的平衡不仅可以实现曲式结构的改变,同时也实现了情感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动态平衡下的双重突破。
4.语言结构的双重突破
语言结构,是语言特有的组织结构。包括音位、语素、词、句子。语言结构与音乐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恰恰是这种关系,构成了语言结构在与曲式结构结合中,宏观与微观双重突破的可能性。其一,合并,是指将语言结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完整意思的句子与音乐中的一个基本曲式结构(乐段)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显现出词适应曲(词的突破)、曲适应词(曲的突破)、词曲双突破的三种结果;其二,拆分,是指将语言按照音乐表现和发展逻辑性的需要进行分割,使之既不是按语音,也不是按语意所进行的词曲结合方式;其三,浓缩,是指结构空间的压缩。使语言结构缩小,空间减少,以适应二者配合中所造成的结构异步现象。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这种因语言结构的不同而改变曲式结构的突破,均具有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突破意义。
四、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的四种方式
音乐创作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之间的互动,同样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随着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规律与方式的掌握,艺术歌曲中的歌词语音的作用会逐渐淡化。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过程中,不同表达与理解方式会在不同方向和角度发挥作用,使音乐创作的理念与方法兼顾各方面的特点,对音乐情感的结构实现能够制造、控制、显示和传播的机制。从而使艺术歌曲的创作改变或改善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单凭感觉的片面、平面表达方式与理解方式。
1.物理方式
音的物理属性说明,音乐情感表现需要通过物理的方法得以表现,以实现将乐谱形态转换成或还原成音响形态。因此,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需要物理的方法。其一,音的物理属性(高低、长短、大小、音色)构成了音乐的载体,决定了音乐情感的可解性。即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制造和表述的情感,采用的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无需借助歌词的文学语言即可领会。其二,音的物理属性决定了音乐的可控性。即可通过音的属性加以控制,以达到所需要的精准程度;其三,音的物理属性决定了音乐的人文性。即通过音的物理属性体现出不同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体现出其人文内涵。由此说明了音的物理属性中,蕴含着超越国界的音乐语言,以及人类情感的传送与感受机制,以及人文信息。 2.生理方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是需要通过听觉器官的感受才能发挥其作用的。音乐的物理属性,是通过生理属性起作用的。其一,人的听觉器官是声音的感受器,所接收的信息为理解音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音乐的准确传达(演奏、演唱)与准确接收(欣赏、品鉴),是对音乐准确理解的前提;其二,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与理解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它不仅需要听觉感受器官的敏锐,同时也需要作品自身的质量、演唱(奏)的水准、欣赏的环境、音响的质量有关,以保证传播全过程的高效优质;其三,人的生理属性是自然属性,音乐的强度、速度等的不同,均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音响,均属生理层面上的效果,可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与需求。同时还可通过生理的感受转换为心理感受。
3.心理方式
心理,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概念,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范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总和”[见《辞海》第1589页]。音乐对人所产生的作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物理方式、生理方式基础上,心理方式使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起到更大的作用。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拨动心弦,感受人文信息。可使听者更深入、细致、准确地理解音乐;其二,引起共鸣,唤起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感受真善美,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其三,物质变精神,即通过音乐的物理方式与生理方式的传导,在引起心灵与情感的共鸣的基础上,改善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行动。在音乐传播中,真正感人的音乐并不是生理刺激,而是心理感受,由此构成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
4.数理方式
数理是上述内容的量化和数字化的表述方式与呈现方式。通过数理方法,就可使从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神秘感,用数字、图形、表格、语言直观地解释出来。其一,长度数控,是对音乐长度的控制。首先反映在节奏方面,其次是速度,原因是相同节奏会在不同速度中改变其长度,因而改变了音乐的形象;其二,高度数控,音的位置以及高度的变化,体现在运动的方向的上行、下行、平行,运动方式的级进、跳进方面。另外,在音区和音域的任何位置,均具有这个位置的特定意义、作用与价值;其三,组织的数控,这是一系列音与音的纵横组织关系,即音响结构控制。采用数控的方式对其进行限定,既能保证组织关系的逻辑性,又体现了简明的音高组织原则,使自然状态音响得到严密的数理逻辑的组织而井然有序,由此促进了音乐组织与运动的内在必然性。其中对调式、调性、和声方面的新音响、新形象、新结构、新秩序的建立和组织具有明显的作用。总之,运用数理方式来组织音乐,是艺术歌曲创作中情感表达与理解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中具有更加明显作用和意义。
五、钢琴与管弦乐的作用与反作用
艺术歌曲的写作,必须包括钢琴或管弦乐的写作,这样才能使艺术歌曲成为完整独立的音乐作品。因此,只有歌词和旋律的歌曲,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只能属于歌曲的半成品。除无伴奏合唱和原生态民歌以外,声乐作品全部是清唱形式的几乎没有。而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由于声乐作品中的器乐部分俗称伴奏,并且钢琴多于乐队而习惯)同时写作,不仅使声乐写作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启示,使声乐部分的内涵丰富,更可使作品的音乐思想得以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还因钢琴伴奏与器乐思维的作用,反过来促使声乐部分的写作进一步完善,使两者相得益彰。
1.从文学到音乐的作用与反作用
艺术歌曲中的文学,即指歌词,属于音乐文学。它不仅为旋律写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钢琴伴奏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伴奏织体造型的依据更多来自歌词的提示,这就是音乐文学对音乐的作用,特别是对钢琴伴奏织体造型的作用更为明显;其二,伴奏织体使歌曲旋律获得丰富、生动、形象、立体的表现力,为歌曲旋律锦上添花,这就是伴奏对旋律及歌词的反作用;其三,文学与音乐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就使文学与音乐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反复作用中,使艺术歌曲创作的整体意识、写作技术得到完善和提高。因此,歌词的作用除了作用于旋律写作以外,同样作用于钢琴伴奏写作,而钢琴伴奏又反作用于旋律写作,形成了歌词、旋律、伴奏的三角关系及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
2.从声乐到器乐的作用与反作用
声乐作品写作中的器乐写作,通常被称为伴奏写作。这种称谓不仅降低了伴奏的地位和作用,更反映出对伴奏理解的偏差。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且同样呈现出动态化。钢琴伴奏在不同情况下,其角色的定位和变化是相当大的。其一,伴奏的陪衬作用,在不同类型的歌曲伴奏中,这是一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伴奏类型;其二,伴奏的协作作用,这反映出歌曲旋律与伴奏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共同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其三,伴奏的主导作用,是指在艺术歌曲中,伴奏在音乐发展的局部呈现出更为主动和相对独立的表现作用,此时就不是被动的伴奏而成为音乐表现主体部分;其四,独立作用,是指在艺术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等没有声乐演唱部分,钢琴就具有完全的独立作用,这时的钢琴就称为演奏而非伴奏。通过上述声乐到器乐的作用和反作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更为完整、独立,趋于艺术化与个性化。
3.从局部到整体的作用与反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就钢琴伴奏写作而言,注重局部和细节具有更为明显的意义。这是因为,作为伴奏织体形态的语言,是一种音响造型,为了使“型”发挥作用,就需要通过重复发挥作用,这种局部就会影响到整体。因此,注重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就更具有实际、实用、具体和可操作的意义。其一,从歌词中提炼钢琴语言,这在伴奏写作中是十分有效的。如《故园恋》歌词中“山一样的性格,水一般的心田”就会不言而喻;其二,从旋律中提炼钢琴语言,是钢琴织体的又一来源。从旋律型中提炼,萃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核心音调作为钢琴织体,不仅在音乐形象、音乐风格方面与旋律融为一体,同时加强了作品的个性风采与全面统一;其三,创造新的织体语言,形成声乐与器乐的对置、对比、对抗,可通过引进和运用器乐思维的方式,从局部到整体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提升艺术歌曲作品的整体水平。
4.从平面到立体的作用与反作用
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不仅需要歌词和旋律的结合,更需要声乐与器乐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彼此关系既是一个各声部相对独立的横向线条,又是各声部相互交织、交叉、对比、对抗的,相互间不断变化动态形式的对立统一体,在实现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多重立体化的同时,通过立体化声部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促进艺术歌曲创作的纵深发展与进步。其一,织体多层,是从钢琴伴奏的层次变化,使音乐形象实现丰富、生动、细腻的效果;其二,主调复调多层,可使音乐语言、织体形态、音乐表现力获得更多技术支撑而获得丰富;其三,是声乐器乐多层,可使艺术歌曲的整体呈现方式更加完整而富有艺术性与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声乐作品的区别,为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探索。
“岁月悠悠二十载洗尽铅华更见直”,在《故园恋》创作二十周年之际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梳理了我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理解与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思考,同时又成为今后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备忘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举例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本文中的观点均为个人的创作心得,可作为理解“刘聪艺术歌曲”的重要参考。尽管我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已走了二十年,然而,学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创作方向,定当一如既往,不懈追求,奋力前行。愿以此文为媒,结识更多对艺术歌曲特别关注的朋友、知音、良师、益友,望不吝赐教。
音乐结构框架具有的结构力、平衡力与规律性,是音乐的重要组织方式与呈现方式。无论是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结构,无论是时空结构还是人文结构,任何一对关系均具有其应有的作用。而结构的动与静、强与弱,结构组织成分及相互关系均呈动态。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无论是歌词结构的原因,还是音乐自身的特点,都需要在打破旧有静态平衡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动力,实现宏观(整体)与微观(局部)结构的双重突破。
1.曲式结构的双重突破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见《简明艺术辞典》153页]。因此,曲式结构是音乐具有空间特性的组织方式与组织类型。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这种结构一方面要符合音乐结构的组织规律与原则,另一方面还要与歌词合理结合,并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获得艺术化、个性化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打破曲式的基础结构,获得新的动态平衡:其一,对歌词结构的再结构。歌词结构中所呈现、提示或暗示的曲式结构,是词作者设计的。由于词作者对音乐结构的特性、本质与规律理解更多流于共性化层面。主要以AB或ABA及其多次反复的分节歌形式呈现,而且歌词的句数、字数相对固定,因此,结构思维单一,突破空间狭小,对曲式结构的突破是具有消极和阻碍作用的;其二,无论是整体结构(多见于乐段),还是局部结构(乐句或更小结构)都需要避免单一、静止、方整、对称的静态结构。而整体(宏观)结构的突破,势必造成局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三,如果说结构的突破,首先是由宏观结构的改变引起的,而结构互补,则是在整体、外部、宏观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内部结构进行改变,即通过微观结构的突破来实现。这种改变通常虽不易察觉,但对艺术歌曲创作而言,是更为细腻、精准、更专业和有效的。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与方法,曲式结构的双重突破,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的结构秩序才能得以实现。
2.形象结构的双重突破
形象,是通过塑造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生动的呈现方式。在艺术的各个门类,均有各自塑造形象的特有语言与方法。音乐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乐的方式进行,而歌曲的形象塑造,则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形象结构,同样是动态的,因此也会历经陈述、发展、对比、变化等不同阶段,从而使形象更鲜明、生动、立体、典型。正因如此,就需要处理好形象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关系。其一,以形象为核心的结构同步,歌词形象、音乐形象、曲式结构的同步。这种同步通常需要通过依据形象塑造的需要而突破原有的宏观与微观的曲式结构。其二,形象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异步,歌词的文学形象是具象的,而音乐形象是抽象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结构内完成,因此,在歌词的一句中出现多个形象时,歌曲的形象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或是抽其共性而形成异步;其三,形象结构与曲式结构兼顾,通过彼此的作用制造二者的双重突破。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此类现象是较为常见的。
3.情感结构的双重突破
情感结构,是以情感的发展为主线组织而构成的音乐结构。由于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的冲击力和爆发力的不同,就会使情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带来音乐结构的变化。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要通过结构的调整来保证情感表达的合理。避免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化,在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其一,情感的爆发力,是指在情感上升阶段力的积蓄过程,这不仅会造成结构的突破,更会带来进一步的突破;其二,情感的惯性,正是由于情感到达顶点所具有的强大能量,必然会造成惯性而影响到曲式基本结构,从而造成上升与下降的双重突破;其三,情感的平衡,是指通过结构的调整,在动态的、新的条件下的平衡。特别是在基本结构需要减缩时,这种平衡更显其合理与可贵。总之,无论哪种情况,新的平衡不仅可以实现曲式结构的改变,同时也实现了情感结构与曲式结构的动态平衡下的双重突破。
4.语言结构的双重突破
语言结构,是语言特有的组织结构。包括音位、语素、词、句子。语言结构与音乐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恰恰是这种关系,构成了语言结构在与曲式结构结合中,宏观与微观双重突破的可能性。其一,合并,是指将语言结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完整意思的句子与音乐中的一个基本曲式结构(乐段)相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可显现出词适应曲(词的突破)、曲适应词(曲的突破)、词曲双突破的三种结果;其二,拆分,是指将语言按照音乐表现和发展逻辑性的需要进行分割,使之既不是按语音,也不是按语意所进行的词曲结合方式;其三,浓缩,是指结构空间的压缩。使语言结构缩小,空间减少,以适应二者配合中所造成的结构异步现象。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这种因语言结构的不同而改变曲式结构的突破,均具有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突破意义。
四、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的四种方式
音乐创作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缺一不可。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之间的互动,同样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随着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规律与方式的掌握,艺术歌曲中的歌词语音的作用会逐渐淡化。在音乐的情感表达与理解过程中,不同表达与理解方式会在不同方向和角度发挥作用,使音乐创作的理念与方法兼顾各方面的特点,对音乐情感的结构实现能够制造、控制、显示和传播的机制。从而使艺术歌曲的创作改变或改善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单凭感觉的片面、平面表达方式与理解方式。
1.物理方式
音的物理属性说明,音乐情感表现需要通过物理的方法得以表现,以实现将乐谱形态转换成或还原成音响形态。因此,音乐情感表达与理解需要物理的方法。其一,音的物理属性(高低、长短、大小、音色)构成了音乐的载体,决定了音乐情感的可解性。即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制造和表述的情感,采用的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无需借助歌词的文学语言即可领会。其二,音的物理属性决定了音乐的可控性。即可通过音的属性加以控制,以达到所需要的精准程度;其三,音的物理属性决定了音乐的人文性。即通过音的物理属性体现出不同国家、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体现出其人文内涵。由此说明了音的物理属性中,蕴含着超越国界的音乐语言,以及人类情感的传送与感受机制,以及人文信息。 2.生理方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是需要通过听觉器官的感受才能发挥其作用的。音乐的物理属性,是通过生理属性起作用的。其一,人的听觉器官是声音的感受器,所接收的信息为理解音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音乐的准确传达(演奏、演唱)与准确接收(欣赏、品鉴),是对音乐准确理解的前提;其二,对音乐情感的表达与理解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它不仅需要听觉感受器官的敏锐,同时也需要作品自身的质量、演唱(奏)的水准、欣赏的环境、音响的质量有关,以保证传播全过程的高效优质;其三,人的生理属性是自然属性,音乐的强度、速度等的不同,均会对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音响,均属生理层面上的效果,可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与需求。同时还可通过生理的感受转换为心理感受。
3.心理方式
心理,是人类精神层面的概念,属于人的社会属性范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的总和”[见《辞海》第1589页]。音乐对人所产生的作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物理方式、生理方式基础上,心理方式使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起到更大的作用。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拨动心弦,感受人文信息。可使听者更深入、细致、准确地理解音乐;其二,引起共鸣,唤起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感受真善美,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其三,物质变精神,即通过音乐的物理方式与生理方式的传导,在引起心灵与情感的共鸣的基础上,改善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行动。在音乐传播中,真正感人的音乐并不是生理刺激,而是心理感受,由此构成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
4.数理方式
数理是上述内容的量化和数字化的表述方式与呈现方式。通过数理方法,就可使从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神秘感,用数字、图形、表格、语言直观地解释出来。其一,长度数控,是对音乐长度的控制。首先反映在节奏方面,其次是速度,原因是相同节奏会在不同速度中改变其长度,因而改变了音乐的形象;其二,高度数控,音的位置以及高度的变化,体现在运动的方向的上行、下行、平行,运动方式的级进、跳进方面。另外,在音区和音域的任何位置,均具有这个位置的特定意义、作用与价值;其三,组织的数控,这是一系列音与音的纵横组织关系,即音响结构控制。采用数控的方式对其进行限定,既能保证组织关系的逻辑性,又体现了简明的音高组织原则,使自然状态音响得到严密的数理逻辑的组织而井然有序,由此促进了音乐组织与运动的内在必然性。其中对调式、调性、和声方面的新音响、新形象、新结构、新秩序的建立和组织具有明显的作用。总之,运用数理方式来组织音乐,是艺术歌曲创作中情感表达与理解的重要技术手段,在钢琴伴奏的写作中具有更加明显作用和意义。
五、钢琴与管弦乐的作用与反作用
艺术歌曲的写作,必须包括钢琴或管弦乐的写作,这样才能使艺术歌曲成为完整独立的音乐作品。因此,只有歌词和旋律的歌曲,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只能属于歌曲的半成品。除无伴奏合唱和原生态民歌以外,声乐作品全部是清唱形式的几乎没有。而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由于声乐作品中的器乐部分俗称伴奏,并且钢琴多于乐队而习惯)同时写作,不仅使声乐写作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启示,使声乐部分的内涵丰富,更可使作品的音乐思想得以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还因钢琴伴奏与器乐思维的作用,反过来促使声乐部分的写作进一步完善,使两者相得益彰。
1.从文学到音乐的作用与反作用
艺术歌曲中的文学,即指歌词,属于音乐文学。它不仅为旋律写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钢琴伴奏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伴奏织体造型的依据更多来自歌词的提示,这就是音乐文学对音乐的作用,特别是对钢琴伴奏织体造型的作用更为明显;其二,伴奏织体使歌曲旋律获得丰富、生动、形象、立体的表现力,为歌曲旋律锦上添花,这就是伴奏对旋律及歌词的反作用;其三,文学与音乐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就使文学与音乐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反复作用中,使艺术歌曲创作的整体意识、写作技术得到完善和提高。因此,歌词的作用除了作用于旋律写作以外,同样作用于钢琴伴奏写作,而钢琴伴奏又反作用于旋律写作,形成了歌词、旋律、伴奏的三角关系及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
2.从声乐到器乐的作用与反作用
声乐作品写作中的器乐写作,通常被称为伴奏写作。这种称谓不仅降低了伴奏的地位和作用,更反映出对伴奏理解的偏差。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且同样呈现出动态化。钢琴伴奏在不同情况下,其角色的定位和变化是相当大的。其一,伴奏的陪衬作用,在不同类型的歌曲伴奏中,这是一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伴奏类型;其二,伴奏的协作作用,这反映出歌曲旋律与伴奏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共同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其三,伴奏的主导作用,是指在艺术歌曲中,伴奏在音乐发展的局部呈现出更为主动和相对独立的表现作用,此时就不是被动的伴奏而成为音乐表现主体部分;其四,独立作用,是指在艺术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等没有声乐演唱部分,钢琴就具有完全的独立作用,这时的钢琴就称为演奏而非伴奏。通过上述声乐到器乐的作用和反作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更为完整、独立,趋于艺术化与个性化。
3.从局部到整体的作用与反作用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就钢琴伴奏写作而言,注重局部和细节具有更为明显的意义。这是因为,作为伴奏织体形态的语言,是一种音响造型,为了使“型”发挥作用,就需要通过重复发挥作用,这种局部就会影响到整体。因此,注重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就更具有实际、实用、具体和可操作的意义。其一,从歌词中提炼钢琴语言,这在伴奏写作中是十分有效的。如《故园恋》歌词中“山一样的性格,水一般的心田”就会不言而喻;其二,从旋律中提炼钢琴语言,是钢琴织体的又一来源。从旋律型中提炼,萃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核心音调作为钢琴织体,不仅在音乐形象、音乐风格方面与旋律融为一体,同时加强了作品的个性风采与全面统一;其三,创造新的织体语言,形成声乐与器乐的对置、对比、对抗,可通过引进和运用器乐思维的方式,从局部到整体的作用与反作用中,提升艺术歌曲作品的整体水平。
4.从平面到立体的作用与反作用
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不仅需要歌词和旋律的结合,更需要声乐与器乐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彼此关系既是一个各声部相对独立的横向线条,又是各声部相互交织、交叉、对比、对抗的,相互间不断变化动态形式的对立统一体,在实现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多重立体化的同时,通过立体化声部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促进艺术歌曲创作的纵深发展与进步。其一,织体多层,是从钢琴伴奏的层次变化,使音乐形象实现丰富、生动、细腻的效果;其二,主调复调多层,可使音乐语言、织体形态、音乐表现力获得更多技术支撑而获得丰富;其三,是声乐器乐多层,可使艺术歌曲的整体呈现方式更加完整而富有艺术性与个性。从而体现出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声乐作品的区别,为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探索。
“岁月悠悠二十载洗尽铅华更见直”,在《故园恋》创作二十周年之际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梳理了我对艺术歌曲创作的理解与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新思考,同时又成为今后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备忘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举例展开,而是点到为止。本文中的观点均为个人的创作心得,可作为理解“刘聪艺术歌曲”的重要参考。尽管我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已走了二十年,然而,学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创作方向,定当一如既往,不懈追求,奋力前行。愿以此文为媒,结识更多对艺术歌曲特别关注的朋友、知音、良师、益友,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