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滴水见太阳”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天地》改版改革,我们又议出了一个新栏目,初步考虑,叫“揭示历史的名词”。这个栏目,是与王潮、张继卫等同志交谈时得到启示。当时考虑要新设的栏目叫“一档一议”,结果,骑着马找马,就找到了这个“历史的名词”。照此思路向前走,以后,我们会找到更多的“好马”。《档案天地》刊发的文章、我们档案部门编研出的成果,应当既要有历史的凝重,又要有一股子清新气息,这样,方能独树一帜。为《档案天地》的改版改革,开了多次会,每次都注意选一个角度,重点谈一个问题。今天,与大家重点商谈一下,如何去写“揭示历史的名词”。
  历史,意味着“过去”。历史的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指过去人们对某个历史阶段或对此阶段发生的某种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一种概括和称谓。今天,我们提出“历史名词”这个概念,也算一个创新吧。揭示历史的名词,选哪些名词作对象,如何去揭示?很值得研究,因为这涉及揭示历史名词的目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解词而解词,而是要从历史的名词里,提练出对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所裨益的道理。从有裨益、有借鉴上讲,我觉得,选一些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段历史所形成的名词,对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二代人,最富有教育和启迪。所以,草选的这些“历史名词”,就从“解放”说起。
  名词就是名词,但在名词前冠以“历史”二字,就使这个词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起码它可告诉我们,它的出现和传播,定有着时代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事过境迁,为什么有的“历史”名词至今还在使用?更容易使人思索起它的生命力之强的原因。要把它写好,关键在于揭示。揭,揭开、还原历史真实面目之意;示,用正确的观点和翔实的资料说明它之意。应以宽大高阔的视野,纵横交错的思路,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挖其特有的时代蕴意,写出历史的凝重,引发出对现实、对后人的借鉴意义。
  按照上述想法,写“解放”,就不能不写“三座大山”,写了“解放”,立刻又引出了“进城”等等,顺序怎么排列,大家可再议。有同志感到,写“解放”不好把握,但我觉得,这个词是最好写的。如提纲所列:揭示“解放”,首先要引经据典,写个“引喻”,说清“解”,是什么意思,“放”,是什么意思,然后可分五个层次切入正题。第一个层次:“解放”成为政治概念,最早出现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或文件上,它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目的。共产党人革命目的是什么?解放全中国进而解放全人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不要认为这话空洞,我认为,它确实是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才使用“解放”这一词。第二个层次:“解放区”的出现,使“解放”有了明确的所指。“解放”是一步步来的,是顶着沉重的两座大山、三座大山而实现的。头上没有三座大山压着,何来解放?“解放区”是实实在在的一片片区域,解放区建有人民政权,“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如果把“解放”写到这里,你可自然想起“翻身”。人民当家作主,前提是翻身。第三个层次:“解放”演进为“解放军”,又镕成了钢铁长城之意,获得了无坚不摧的生命力。“八一”南昌起义,被我党定为“建军节”,但那时我军还不叫“解放军”,为什么后来改称为“解放军”?大家想一想,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如果你再联想到“解放前”、“解放后”、“全国解放”这些经常挂在人们嘴边上的词,必然会做出“解放”与共和国连在一起的结论。第四个层次:“解放”在“文革”中,被遗憾地使用在为解放而投身革命甚至流过鲜血的老干部身上,“解放老干部”,这真可说是一种历史的酸楚和“误会”!所以,中央对“文革”的定案语叫“内乱”,所以,要拨乱反正。第五个层次:“解放”与思想联系在一起,成了“解放思想”,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头一句话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俱进”,这样来看“解放”,“解放”将与我们党永远连在一起。大家知道,邓小平同志讲过,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又讲,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把“解放”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保证与前提,这里的“解放”,应是我们党的思想的自我解放,应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代名词,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我们共产党人、与我们的国家、民族,一同驶向共产党人革命的目的。如果我们这样去揭释“解放”,我想,广大的读者是会赞同的。把所列的历史名词揭示好,先在刊物发表,然后辑起来,出版一本本专著,那将会更有意思。
  每个历史名词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时代的韵味。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名词,都经得起揭示,都有揭示的价值。我们所选、所揭示的名词,应当“一滴水见太阳”,既能引人深思,又能使人上进,而不是使人局限在一个历史痕迹里简单的“不忘过去”。这样,大家选名词,揭示名词,应深悟以下道理:
  一、所选名词,应有鲜明、深刻的政治性,但又要尽量避开对政治运动的直击。如“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等等。这些历史名词,都是当年政治运动的直称,对这些政治运动,中央已有结论,不需要我们再揭示什么。我们应当找些小中见大,便于切入,能把或是经验概括、或是时代精神、或是探索失误之理讲得比较清楚的词。同样是那件事,如写“合作化”,不如分别写成“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入社”等;如写“三反”,不如写“打老虎”;如写“农业学大寨”,不如写“学大寨”。“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的原话,“学大寨”就是群众语言了。还有“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等等,都是这一类。
  二、所选名词,应有广泛的影响,是在当时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事实上,有许多历史名词,先是在群众中流传,而后上了文件的;有的是先在文件上使用,而后在群众当中流传开来的。越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过的名词,越能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回忆,从而引人入胜,一个一个的看下去。应尽力避免选那些过于生涩、狭窄、偏激的词。说白了,就是应站在党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选择、去揭示历史的名词。如“整人”也是一个历史的名词,尤其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大动乱的年代里,整过人的人也有挨过整的,挨过整的人也有整过人的,对“整人”的确切含义,恐怕到现在也说不准。如果有人写这个词,想起了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发一顿牢骚,这样写就没法写,写出来也没有意思。
  三、有些历史的名词,现在很少使用了,但仍有揭示的意义,还是要写的。比如:“地主”,本来是土地的主人之意。“东道主”大概也是从“地主”演变过来的。“地主”成为一个政治概念的时间已久远了,但它作为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对象,规范的名称应是“地主阶级”、“地主成份”。“富农”亦是如此,本意是指富裕的农户,小康之家,它之所以也成为革命的对象,我理解,因其依附于“地主阶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令取消这些称谓,全中国一下子少了多少“阶级敌人”?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不然,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如何“走进新时代”!时代特征是历史名词的显著特征,但有的名词又富有地方特色,也要注意选一些。如“瓜菜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特大自然灾害时期产生的名词,尤其我们河北这一带,当时叫的很响,其本意是指没有饭吃,用瓜用菜代粮充饥。但经过的人都知道,地里不产粮食,还能产瓜产菜吗?这类词现在很少提及了,但它并没有销声匿迹,把它揭示好,对今人、对后人,仍有很强的教育、警示意义。
  四、有的历史名词,虽然现在仍被提及,但追忆历史,这可能是当时特定人群的内部语,或是特定人群事后的自嘲用语,其伤痕、讥诮的味道比较浓,最好不去揭示。如“住牛棚”、“臭老九”等。“国家干部”、“知识分子”这类词,现在已有了使用越来越少的趋势,按过去的规类,知识分子也在“国家干部”范围里。国家干部也好、知识分子也好,无论叫什么名,和劳动群众同在。在“文革”中,都是受了苦,受了难的。我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农民,经历过那个时期,但不记得当时有这类词。吃的住的再次,也是公家的;称“老九”,未必就没有地位。自己写自己的经历,说自己遭的罪,怎么说都不为过,那是个人体会。我们写历史的名词,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分析。“工”排第一,“农”排第二?仔细想想,在相当长的社会现实中,农民什么时候座过“次席”?因此,劳动群众对那时进各种各样的场所去从事些体力劳动的人,恐怕不这样看,不这样叫。不就是劳动吗?怎么能说人不好呢?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
  五、特别要注意,有的历史名词,生命力特强大,一定要下大功夫把它强大的原因揭示出来。比如,刚才讲的“解放”是一例,而“入城”,也可说是一例。“入城”,对我们中共来说,可看作由“在野”转为“执政”的标志。孰料,解放后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到“文革”后期,又经历了一次“入城”,因为他们作为“知青”,在农村劳动若干年,政策一变,又面临“入城”问题。一直到现在,讲起“农民工”,我们对“入城”就不能回避。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城乡差别依然很大,何时才能没有了农民“入城”?现在,讲农民工“入城”,应讲这标志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绝对不是坏事。如能够把这几个关系、几个内涵说清,也是一篇很好的东西。记得前两年,某大城市举办过讨论,城里应该进哪种人?有人说了,要进高素质的人,结果弄的人们很不高兴,讨论不了了之。人都是人,要讲受教育的程度、掌握专业的程度等,确有差别,如说到素质,农民工的素质就一定低吗?像保洁工、家庭保姆等,都是“低素质的人”在支撑着吗?不让这些人进城,“高素质的人”能活吗?歧视农民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到处可见,所以对有些名词,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其他文献
我这一生颇多磨难,18岁在大学上学时,就曾被国民党怀疑为共产党的地下领导人,全城戒严,将我逮捕,多次审讯无结果,便被不明不白地关进大狱。解放后刚过几年好日子,1955年反胡风反革命集团时,被疑为胡风集团成员,被长期看押,因无任何证据不得不将我“解放”。恢复工作不久夫妻双双又打成右派。我因为不承认任何错误、不写检查,从严惩处,开除党籍公职。劳改12年后又押送回老家交“群众专政”。又历经10年才得到“
谈判前的较量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大地上只剩下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武装力量,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  8月14日,蒋介石给延安发来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同时,电令驻延安的国民党军队联络参谋,当面探问毛泽东的答复意见。  中共中央判断,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已下,这个电报不过出于两项目的:一个是借口毛泽东不去重庆,将战争责任嫁祸于共产党;如果毛泽东去谈判就给予共
春,随着和风细雨,悄无声息地来了。  窗外的雀儿,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匆匆地扑入了春天的怀抱。小草儿,也在春雨的滋润下,在暖阳的抚摸下,从睡梦中醒来,任那春天的笔端在森林中、在田野里、在田间地头、在房头屋尾、在沉睡的柳條上……缓缓地伸展着,肆意地描绘着。  在风和日丽的天空里,到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在陡峭的山谷中,也装扮出了一份玲珑。我用喜欢的姿势,慵懒地看着花开。在花儿的翩跹中,我看到了梦中翩
摘 要:在《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的命运在出生前就已被预测,俄狄浦斯拼命抗争最终也没能逃脱命运的掌控。在我看来,与其说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是既定的,无法抗争,不如说是神谕造成的。本文将以“神谕”作为着眼点,浅析“神谕”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关系。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神谕  作者简介:潘雅轩(2000.11-),女,汉族,河南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
在秋天清点一下从身边悄然流逝的事物  白了头的衰草和收割后的田地  北风从枝头扫落下黄叶 天空逐渐恢复澄澈  一个蜷曲的灵魂突然飞起来大喊一声  世界回归到原来的安静 空旷的大地  承载着墨树黑鸦及变得陌生的村庄房舍  由脚下的路口数起 无数条道路  都是秋阳的使者 温和的笑脸像黄金一样  观望着青青的麦芽 寒霜已在天空待命  南飞的雁阵划响心头的旧木船 码头上  亲人和朋友挥动的方巾 布纹清晰可
中意两国“费德里科·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放映”影展活动的启动,给影视界带来了一次不同地域的影视文化的碰撞,吸引了一大批影迷,在影视界实现了跨越国界、穿越时空的艺术交流。这既是对电影大师精神的致敬,也传达了中意友谊长存的良好祝愿。  《甜蜜的生活》是由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安妮塔·艾克伯格、马塞洛·马斯楚安尼主演的一部讲述上流社会与平庸人生的生活电影。于1960年2月4日在意大利首映,影片全长174分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语越来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商业用语,广告语语言简洁、明快而有意义,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本文分析了广告语的修辞特点,并详细阐述了修辞手段在汉英广告语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广告;修辞;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5--01  广告英语非常重视语
迫不及待 爬上儿时喜欢的登高望远点  企盼脚踩下点播按键 观看到装扮山脚下  春来蓬勃 夏来繁盛 秋来金黄的画卷  调节频道 现场直播  烟火万象 庞然大物林立  黑 白 红 蓝 灰相间的色带线蠕动  穿梭在庞然大物群体内  放眼对面 草木不生的赤褐色山状土沙堡  也只能由记忆将之揽收视野  开垦成弯弯曲曲的梯块  说是新画卷 新的调色板  山风奔了过来 携带着新画卷  怎么也不敢信 也不敢认  
摘 要:《侏儒查赫斯》是德国匠人E.T.A霍夫曼的经典艺术童话之作,其作品想象丰富、天马行空,色彩怪诞又荒诞不羁,夹杂着超现实的暗黑童话魔力,深刻揭露18世纪法国封建社会现世怪象。兹从虚幻与现实、独白与情节、美丑对照三大维度展开剖析,为大家带来独出心裁的童话体验感。  关键词:霍夫曼;童话;虚幻与现实;独白与情节;美丑对照  作者简介:陶还瑛(2000-),女,汉族,浙江丽水人,西南科技大学本科,
任何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经济生活是把民族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物质力量,是民族形成、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础。由于民族内部生产分工、商品交换和分配关系的发展,使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从而把人们结合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民族经济体。在不同的民族经济体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内部经济联系的广度、深度和紧密程度会有一定差异。但如果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没有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