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新颖、多样且具有诱导和渲染性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导语 妙用
导语是一种教学口语形式,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授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任务是要揭示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导语必须具有诱导、渲染、新颖和多样性,切记空洞平淡,呆板乏味。新课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巧妙设计,灵活选择。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一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随之产生了。
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孩子的特点,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创设一种情景,激起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景导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有声有色语言(如录音、投影、图片、录像等),也可以营造某种场景。如在教学第八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时,先运用挂图和文字创设一段内容具体的“小烦恼热线”节目,然后顺势将此节目引入课堂;或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引入一段实录,指导其有目的的观看,以激发其说的欲望。这样有声有色的导入新课,学生说的兴趣高,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
二、妙语开场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用几句妙言隽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中来的一种方法。妙语简洁生动、明了易懂,可以是名言佳句、俗话谚语等。例如,教学《西湖》一课时,可以这样倒入:“俗话说‘上有苏杭,下有天堂’。那这人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这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名人趣事法:
名人趣事法,即以与教材有关的名人趣事作为导语。如在教《说勤奋》一课时,我结合教材有关内容,以“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为主题来导入新课。学生听课津津有味,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出课文内容。用名人趣事作为导语,为这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法,即老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入课堂中去。学习源于疑问。结合课文,再导入新课中提出问题,布设疑阵,展示悬念,让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心存疑问,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而这些问题,主要围绕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设计意图而设计,让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找到答案的迫切心情,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我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用一个又一个的提问,给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是用下面的提问导入新课的:
文题中的“励志”是何意思?
徐悲鸿为何“励志学画”?
徐悲鸿是怎样做的?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呢?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小组内探究、交流。然后我慢慢诱导或用投影给同学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底。像这样用问题导入新课,一开始便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学生及不及待地想知道下文,整堂课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五、音乐欣赏法:
音乐欣赏法,教师根据课文的需要,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与之相关的音乐,以创设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在新课开始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六、谈话激趣法:
谈话激趣法,即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谈话,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在课的伊始学着李吉林老师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优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其中,九寨沟的风光有一种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九寨沟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现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观赏九寨沟的风光。大家闭上眼睛,我将使出魔法,一会九寨沟就到了。接着,我打开课本,充满感情的朗读起课文来,学生饶有兴趣的仍然沉浸在假想的旅行中。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七、渲染导入法
渲染导入法,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导入,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七册《秋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画,一首歌。有手法细腻的工笔画,也有酣畅淋漓的泼墨;有温柔的江南小调,也有粗犷的塞北民歌。不论缺了哪一个季节,都是一种遗憾。你们喜欢那个季节呢?秋天在你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在教学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为优美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八、简介背景导入法
在教学新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人物背景和时代背景,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学习新内容的迫切心理,有时对理解内容也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江雪》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创作的。此时,柳宗元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和压抑,诗中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入世不能、抱负难施的郁闷。教学这首诗时,我先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在教学中,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中思想感情的领悟迎刃而解,效果极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而每一节课的巧妙导入就是让自己学生喜欢这门课的第一步。总之,我们只要给新课设计创新性导入,定能为成功的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学》 徐家良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2页
2、《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89页
3、《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3页
4、《学生之友》李威 总编 学生之友杂志社201067页
【关键词】导语 妙用
导语是一种教学口语形式,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授的第一个环节,其基本任务是要揭示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要求,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导语必须具有诱导、渲染、新颖和多样性,切记空洞平淡,呆板乏味。新课导入要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规律,巧妙设计,灵活选择。让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一定能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就随之产生了。
我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孩子的特点,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积累的几点做法:
一、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创设一种情景,激起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景导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有声有色语言(如录音、投影、图片、录像等),也可以营造某种场景。如在教学第八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时,先运用挂图和文字创设一段内容具体的“小烦恼热线”节目,然后顺势将此节目引入课堂;或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引入一段实录,指导其有目的的观看,以激发其说的欲望。这样有声有色的导入新课,学生说的兴趣高,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
二、妙语开场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用几句妙言隽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中来的一种方法。妙语简洁生动、明了易懂,可以是名言佳句、俗话谚语等。例如,教学《西湖》一课时,可以这样倒入:“俗话说‘上有苏杭,下有天堂’。那这人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这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名人趣事法:
名人趣事法,即以与教材有关的名人趣事作为导语。如在教《说勤奋》一课时,我结合教材有关内容,以“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为主题来导入新课。学生听课津津有味,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出课文内容。用名人趣事作为导语,为这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法,即老师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入课堂中去。学习源于疑问。结合课文,再导入新课中提出问题,布设疑阵,展示悬念,让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心存疑问,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而这些问题,主要围绕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设计意图而设计,让学生产生一种急于找到答案的迫切心情,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时,我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用一个又一个的提问,给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是用下面的提问导入新课的:
文题中的“励志”是何意思?
徐悲鸿为何“励志学画”?
徐悲鸿是怎样做的?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呢?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在小组内探究、交流。然后我慢慢诱导或用投影给同学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底。像这样用问题导入新课,一开始便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学生及不及待地想知道下文,整堂课就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五、音乐欣赏法:
音乐欣赏法,教师根据课文的需要,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与之相关的音乐,以创设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在新课开始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六、谈话激趣法:
谈话激趣法,即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谈话,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我在课的伊始学着李吉林老师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优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其中,九寨沟的风光有一种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九寨沟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现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观赏九寨沟的风光。大家闭上眼睛,我将使出魔法,一会九寨沟就到了。接着,我打开课本,充满感情的朗读起课文来,学生饶有兴趣的仍然沉浸在假想的旅行中。这样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七、渲染导入法
渲染导入法,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导入,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七册《秋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画,一首歌。有手法细腻的工笔画,也有酣畅淋漓的泼墨;有温柔的江南小调,也有粗犷的塞北民歌。不论缺了哪一个季节,都是一种遗憾。你们喜欢那个季节呢?秋天在你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在教学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为优美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八、简介背景导入法
在教学新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人物背景和时代背景,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学习新内容的迫切心理,有时对理解内容也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江雪》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创作的。此时,柳宗元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和压抑,诗中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入世不能、抱负难施的郁闷。教学这首诗时,我先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政治环境。在教学中,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中思想感情的领悟迎刃而解,效果极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而每一节课的巧妙导入就是让自己学生喜欢这门课的第一步。总之,我们只要给新课设计创新性导入,定能为成功的上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学》 徐家良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2页
2、《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89页
3、《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3页
4、《学生之友》李威 总编 学生之友杂志社2010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