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中运用宗旨的实践途径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阅读教学中感悟、积累、运用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提出以运用语言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好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三者的关系。积累语言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提出颇具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的二十字方针,特别强调了运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切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言运用宗旨的学科属性。
  【关键词】感悟;积累;语言运用;实践途径;终极目标
  一、背景
  我国的语文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格言就是语文学习经验的科学概括。传统语文教学格外重视语言积累,强调熟读成诵,注重口诵心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认为那是一种自然而然、无师自通的过程。现代语文教学则十分重视“理解”,尤以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为甚,加之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消极影响,分析、讲解之风愈刮愈甚,才形成今天这种以“文章结构分析、中心思想挖掘、人物品格剖析、追求微言大义”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好象只要理解了、明白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积累”,现代语文教学强调“理解”,二者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都存在明显的缺欠。
  理解、积累、运用,做为语言学习的三个必要阶段,不适当地强调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夸大其作用,而忽略其它阶段,认为其无足轻重,都是不恰当的。只有高度重视每一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相互融合,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由此看来,构建“感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但极其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二、感悟语言要经历阅读认知的过程
  感悟语言做为阅读教学第一阶段的首要目标,是语言理解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其间,还要经历一系列阅读认知的过程。
  1. 系列过程之一: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语言对象的“感知”阶段
  其主要目标是认读语言,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具体说就是:不添字,不丢字,不重复,不颠倒,不结巴,不误读,停顿适当,语脉顺畅,字字入目,句句入耳。以期达到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倡导的“大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良的学习品质。能够做到认真阅读,仔细严谨,一丝不苟;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求甚解,不马虎,有严肃的态度,有科学的精神;认真听读,虚心学习,尊重他人。教读书与教做人有机结合。
  2. 系列过程之二: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语言对象的“感想”阶段
  “感想”涵义有二:
  一是对阅读客体语言信息摄取的回顾。读一节,回顾一节;读一段,回顾一段;读完全篇,回顾全篇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阅读效果。检测“回顾”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复述,通过复述既可以测评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可以让学生蓄积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是对阅读客体语言情境的再造想象。语言主体和语言对象接触过程中,由语言和词的刺激,激活具有形象性的表象,依据语言对象的描述,进行再造想象,将激发的表象加以调整、重组,组合为一个新的形象,使听读主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体味到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听边想象的阅读习惯。
  3. 系列过程之三: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语言情景的“感动”阶段
  有了“感知”阶段的坚实基础,有了“感想”阶段的必要准备,语言作品就会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或被文章中的人物所打动。或被描绘的景物所吸引,或被阐发的事理所震撼,或被蕴育的情愫所感染,让学生得之于心,应之于口,说观感,谈感受,抒情感,悟人生。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的独特魅力;诱发语感,折射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4. 系列过程之四:阅读主体对语言作品的“感悟”阶段。至此,阅读理解的任务基本完成,检验“感悟”程度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第一,思想内容方面,看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可通过说主要内容、谈感受、话印象等形式来检测。
  第二,语言形式方面,看对文章的观察顺序、表达方法、语言规律,是否有所揣摩和领悟,可通过习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来检测。
  第三,思想情感等方面,看对文章中孕含的情感是否有所体察和感受,可通过说好恶,感情朗读等形式来检测。
  阅读主体通过对语言作品的感知、感想、感动、感悟等阶段的精读过程,阅读理解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为积累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对语言的内化吸收过程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悟理解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内化积累语言。充分地朗读是积累语言、培育语感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读的时间和机会,教师的少问精讲是实现学生充分读的必要条件。但是充分地读并不是数量上的机械重复,漫无目的。为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读有重点,读有练习。
  读有目标中的“目标”在确定时,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本身自成系列,这个系列是;正确流利地朗读;把握基本内容;领悟表达方法;揣摩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喜欢或指定的段落或篇章。
  读有层次中的“层次”一是指读本身的,包括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一是教师指导的层次,自由读、指名读、范读、仿读。   读有重点中的“重点”的确定应从课程标准、年段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感培养、语感训练等方面综合考虑。
  读有指导中的“指导”主要是指阅读方法、感情朗读、习惯培养、语言规律发现等方面的指导。
  读有练习中的“练习”是指以教材为凭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熟读和摘抄。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典范、语言规律、表达方法。
  四、在实践中运用语言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对“运用”的理解上陷入误区,误以为“运用语言”能力专指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专利,与阅读教学关系不大。以阅读理解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对于语言对象、语言作品好象只要理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运用。阅读理解的重点也往往放在思想内容的深入挖掘上,对于词语、句式、布局谋篇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却很少做深入的揣摩与品味。
  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六级:1.知识。能事实性地回忆。2.领会。理解的最低水平,提供理解的证据和运用信息的能力。3.运用。能将习得的材料运用于新的具体环境,运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4.分析。能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和领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5.综合。能将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新的整体,产生新的模式和结构。6.评价。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和外在标准做价值判断。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领会”是最初级的理解,“运用”是较高水平的理解。理解了而不会运用,还算不上真正理解;理解了而且会运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再者,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口语交际能力或是习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时下的阅读教学,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时间次数严重不足,机会和场合更是凤毛麟角,如此这般,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背一背,读一读,写一写,用一用,练一练,不失为运用语言训练的极好形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形式多样的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个体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个体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的课堂改革经历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习情感体验过度的过程,但两种课堂都存在缺陷,本文论述了两种课堂的演变历程,提出“智趣课堂”的课程理论,统合两种课堂并论述了智趣课堂的组织与实施方式。  【关键词】智趣课堂;快乐学习;课程改革;知识观;课程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
期刊
【摘 要】将跨文化意识带入课堂,需要教师团队对此进行探讨、凝练、提取,从而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审视角度,扩大视野,同时也会增强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本身,还把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纳入教学之中,学生能够完整地掌握所学的语言,积极主动、生机勃勃地吸取文化意识,按照语用原则进行省时高效的真实交际。  【关键词】英美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网络环境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诊断,并为之开出“治疗的良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力求以活动为载体,探究小学数学教师“病症”、“致病原因”;在各种活动的基础上诊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找出教师“病态教学”的原因;在诊断教师病态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构建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流程。  【关键词】病态教学;诊治;策略  数学教师责任心强
期刊
【摘 要】数学作业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用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手段。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要与课程改革精神相符,除了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应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作
期刊
【摘 要】小组学习是“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的主要学习形式,本文提出了“教师——同学共同体”的基本理论,根据这一理论重新定义了小组学习的内涵,确定了“研学后教”理念下小组学习的一些基本原则。  【关键词】小组学习;教师同学共同体;基本理论;基本原则  番禺区实施“研学后教”课堂改革以来,小组学习已经成为我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研学后教是指学生探究问题先于教师授课进行的教学秩序倒置模式的改革,由于学生先
期刊
【摘 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高低决定着其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影响着他的教育教学态度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农村教师,要当好农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育教学中,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增强教育责任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师德;业务能力;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者,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是农村学校教育改革
期刊
【摘 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分析与反思。教材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一个崭新的平台。关注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局部内容时体会到学习有关内容的必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的过程。创设丰富情境,激发兴趣,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典型习题,解放题海。  【关键词】中学数学;新教材;实际教学;分析;思考
期刊
【摘 要】在研学后教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构建“二感二悟三展”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全面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建立适合不同学年段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小组学习架构,以及小组学习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高效课堂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研学后教;英语课堂模式;小组学习  乘“研学后教”之东风,扬“二语习得IIO模式”之帆,构建我校“小组合作学习”英语课堂学习模式和“二感二悟三展”
期刊
【摘 要】农村小学校长要紧紧把握住育人这个主旋律,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校长的管理素养,创新管理艺术,真正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长;管理  校长作为一个学校领头人,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校长优秀的管理胜任能力,乃是他们取得优质经营绩效的根本。农村小学校长要紧紧把握住育人这个主旋律,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期刊
【摘 要】学生出现汉字书写能力下降,书写习惯不理想,对中华传统优良文化不够重视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发展和汉字教学现状,寻找学生汉字书写教学的有效策略。小学阶段是学生动笔写字的重要阶段,汉字书写在此期间需要而且必须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汉字;书写教学;问题;策略  汉字的出现,记录着中华的历史文化。汉字的书写是实用和艺术的结合,一直以来发展良好,但时已至今,人们的汉字书写水平并没有跟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