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微视频来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是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一项创新性实践,迎合了当今数字时代人们碎片化学习的特殊需求。加深教育者对微课堂的了解,降低微课堂的设计制作难度,提供微课堂的应用环境,增加教育者建设和应用微课堂的内在动力,完善微课堂的评价考核标准,是推动高校民族团结微课堂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微课堂;民族团结教育;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三大显著变化:一是“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教育模式席卷全球高等教育,推动了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小微课堂”(Small Private Open Online Courses ,SPOC)平台的教学适宜性得到了教育界和一线教师的认可;三是大数据(Big Data)理念深入高校教师的人心。面对如此激烈的教学改革时代大潮,笔者认为,只有综合 “慕课”、“小微课堂”、“大数据”的优长,才能有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微课堂的定义
微课堂是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一知识点的情景化的、支持多终端学习的新型在线学习方式,按其载体可分为“微博课堂”、“微信课堂”、“微视频课”堂三种,它们有效实现了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和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
微课堂是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人们交流、表达主要方式的潮流兴起为特征的一种网络教育新模式。它符合当今数字时代人们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微课堂”不同于正常的课堂,它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学习为目标,具有形式上的“微”、内容上的“精”、整体效果的“妙”等特点,学生学起来时间短、内容少、方便快捷,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有效拓展。
二、微课堂引入到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今天,受美国的可汗学院模式、反转课堂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微课堂”已经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当中。很多一线教师都在探索如何利用“微课堂”来促进自己的教学革新。笔者提出将“微课堂”引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设想,就是希望通过探索和实践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变革,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迎合了碎片化学习的时代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对社会时尚和潮流以及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以微博、微信和微视频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微课堂,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的新事物,将其引入民族团结教育,正好迎合了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可以激发他们使用的兴趣。而且微课堂具有时长较短、存储方便、随时在线、便于沟通等特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这些日常使用的设备,利用业余的碎片化时间方便地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升教育者的信息技术能力
微课堂的设计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也不同于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侧重于辅助教师的教,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侧重于向同行和专家展示教学水平和效果,所以并不是完全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而微课堂则完全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因此它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堂,就必须开发自己的微课堂。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工具以及课程制作工具,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工具,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设计出较好的微课堂。这些能力掌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完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尝试使用微课堂,都会经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改善的过程,即首先由自己设计出一套理论上最佳的微课堂教学课程及应用方式,然后进行课程教学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和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微课堂的内容、设计和应用,然后再次进行课程教学试验,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循环往复、与时俱进,直至最终获得适合本门课程的微课堂教学应用最佳模式,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其对教育的影响力。
三、促进“微课堂”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鉴于大部分民族团结教育者对微课堂的建设尚不熟悉,本研究从加深教育者对微课堂的了解、降低微课堂的设计制作难度、提供微课堂的应用环境、增加教育者建设和应用微课堂的内在动力、完善微课堂的评价考核标准等六个方面提出策略,以此促进微课堂被教育者所接纳,走进民族团结教育中,成为教育者改进当前教育模式,探索新的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技术工具。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开展微课堂的教学设计培训
教学设计是微课堂建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微课堂制作的核心内。选题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基本特征的分析、教学媒体工具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直接关系到设计制作出的微课堂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它是教师设计制作微课堂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学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进行微课堂的教学设计培训,使他们清楚微课堂的设计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了解每个设计步骤的如何具体实施。这样有助于教师迅速掌握微课堂的设计技巧,为他们自己尝试设计制作微课堂奠定基础。
(二)倡导用教师熟悉和简单易学的工具来制作微课堂
微课堂在高校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微课堂的制作技术存在认识上误区,认为只有用摄像机才能录制微视频,认为微信公众号的制作存在技术难关,认为微博的维护增大了工作量。这些认识束缚了他们制作微课堂开展教学应用的思想。要消除教师的疑虑,必须倡导大家熟悉新媒体、使用新媒体,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学会使用电脑、手写板、录屏软件、手机等这些每天都接触的工具,就可以制作微课堂。学校要组织开设专门的课程向他们传授使用微课堂制作工具的方法,树立他们制作微课堂信心,增加他们尝试使用微课堂的兴趣。 (三)为教师提供微课堂的教学应用环境
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课堂,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使用。但学生要利用微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有以供教师发布微课堂、管理微课堂的工具。这中具有发布微课堂、管理微课堂、供学生反馈学习疑问等强大功能的工具或平台,需要学校来提供。只有具备了微课堂教学应用的环境,才能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四)以评促建增强微课堂建设和使用的动力
将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建设纳入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使微课堂的建设、考核规范化。定期开展区域内或系统内的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的评比活动,以评促建,增强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们建设和使用微课堂的内在动力,并以此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从用户角度的需求分析和评价设计
微课堂的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公开发布后还包括家长和那些感兴趣的社会公众。评价微课堂的标准应该是:让人愿意学、愿意用、愿意评价和推广。只有这样的微课堂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微课堂在网络上开放后,我们可以参考用户的浏览量、评价值、沟通互动频率等对其进行考核,择优、选优、评优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的建设。
(六)培育和制作具有专业水准的微课堂
这种选拔并不仅是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更主要的是从课程设计、学习效果等专业角度进行评价。既然微课堂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的深度融合,那么如何用微博、微信、微视频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特色展示出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顶层设计、团队合作、资源整合,需要动员各方面的专家遵循教学规律、按照教学程序、逐一彰显教学的要点和亮点,并以新媒体的方式到达学习者那里。
“微课堂”不仅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育途径和教学手段,而且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它能够为民族团结教育带来“另一种选择”。作为新生事物,“微课堂”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它在民族团结教育中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课程设计、内容制作,还是网络传播、受众认可,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距离真正的教学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悉心研究、大胆探索。但可以预见,“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王江屏(1972-),女,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团结教育,现任职于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微课堂;民族团结教育;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三大显著变化:一是“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教育模式席卷全球高等教育,推动了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小微课堂”(Small Private Open Online Courses ,SPOC)平台的教学适宜性得到了教育界和一线教师的认可;三是大数据(Big Data)理念深入高校教师的人心。面对如此激烈的教学改革时代大潮,笔者认为,只有综合 “慕课”、“小微课堂”、“大数据”的优长,才能有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
一、微课堂的定义
微课堂是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某一知识点的情景化的、支持多终端学习的新型在线学习方式,按其载体可分为“微博课堂”、“微信课堂”、“微视频课”堂三种,它们有效实现了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和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
微课堂是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人们交流、表达主要方式的潮流兴起为特征的一种网络教育新模式。它符合当今数字时代人们碎片化学习的特点,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微课堂”不同于正常的课堂,它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个性化学习为目标,具有形式上的“微”、内容上的“精”、整体效果的“妙”等特点,学生学起来时间短、内容少、方便快捷,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有效拓展。
二、微课堂引入到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今天,受美国的可汗学院模式、反转课堂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微课堂”已经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当中。很多一线教师都在探索如何利用“微课堂”来促进自己的教学革新。笔者提出将“微课堂”引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设想,就是希望通过探索和实践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变革,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促进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迎合了碎片化学习的时代特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对社会时尚和潮流以及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以微博、微信和微视频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微课堂,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的新事物,将其引入民族团结教育,正好迎合了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可以激发他们使用的兴趣。而且微课堂具有时长较短、存储方便、随时在线、便于沟通等特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这些日常使用的设备,利用业余的碎片化时间方便地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升教育者的信息技术能力
微课堂的设计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也不同于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侧重于辅助教师的教,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侧重于向同行和专家展示教学水平和效果,所以并不是完全以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而微课堂则完全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的,因此它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使用微课堂,就必须开发自己的微课堂。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工具以及课程制作工具,因此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工具,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设计出较好的微课堂。这些能力掌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完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尝试使用微课堂,都会经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改善的过程,即首先由自己设计出一套理论上最佳的微课堂教学课程及应用方式,然后进行课程教学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和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微课堂的内容、设计和应用,然后再次进行课程教学试验,再次进行修改、完善,循环往复、与时俱进,直至最终获得适合本门课程的微课堂教学应用最佳模式,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其对教育的影响力。
三、促进“微课堂”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鉴于大部分民族团结教育者对微课堂的建设尚不熟悉,本研究从加深教育者对微课堂的了解、降低微课堂的设计制作难度、提供微课堂的应用环境、增加教育者建设和应用微课堂的内在动力、完善微课堂的评价考核标准等六个方面提出策略,以此促进微课堂被教育者所接纳,走进民族团结教育中,成为教育者改进当前教育模式,探索新的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技术工具。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开展微课堂的教学设计培训
教学设计是微课堂建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微课堂制作的核心内。选题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基本特征的分析、教学媒体工具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直接关系到设计制作出的微课堂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它是教师设计制作微课堂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学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进行微课堂的教学设计培训,使他们清楚微课堂的设计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了解每个设计步骤的如何具体实施。这样有助于教师迅速掌握微课堂的设计技巧,为他们自己尝试设计制作微课堂奠定基础。
(二)倡导用教师熟悉和简单易学的工具来制作微课堂
微课堂在高校教学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微课堂的制作技术存在认识上误区,认为只有用摄像机才能录制微视频,认为微信公众号的制作存在技术难关,认为微博的维护增大了工作量。这些认识束缚了他们制作微课堂开展教学应用的思想。要消除教师的疑虑,必须倡导大家熟悉新媒体、使用新媒体,让他们认识到只要学会使用电脑、手写板、录屏软件、手机等这些每天都接触的工具,就可以制作微课堂。学校要组织开设专门的课程向他们传授使用微课堂制作工具的方法,树立他们制作微课堂信心,增加他们尝试使用微课堂的兴趣。 (三)为教师提供微课堂的教学应用环境
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课堂,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使用。但学生要利用微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有以供教师发布微课堂、管理微课堂的工具。这中具有发布微课堂、管理微课堂、供学生反馈学习疑问等强大功能的工具或平台,需要学校来提供。只有具备了微课堂教学应用的环境,才能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四)以评促建增强微课堂建设和使用的动力
将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建设纳入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使微课堂的建设、考核规范化。定期开展区域内或系统内的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的评比活动,以评促建,增强相关部门及教育工作者们建设和使用微课堂的内在动力,并以此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从用户角度的需求分析和评价设计
微课堂的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公开发布后还包括家长和那些感兴趣的社会公众。评价微课堂的标准应该是:让人愿意学、愿意用、愿意评价和推广。只有这样的微课堂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微课堂在网络上开放后,我们可以参考用户的浏览量、评价值、沟通互动频率等对其进行考核,择优、选优、评优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微课堂的建设。
(六)培育和制作具有专业水准的微课堂
这种选拔并不仅是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更主要的是从课程设计、学习效果等专业角度进行评价。既然微课堂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的深度融合,那么如何用微博、微信、微视频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特色展示出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顶层设计、团队合作、资源整合,需要动员各方面的专家遵循教学规律、按照教学程序、逐一彰显教学的要点和亮点,并以新媒体的方式到达学习者那里。
“微课堂”不仅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育途径和教学手段,而且建立了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它能够为民族团结教育带来“另一种选择”。作为新生事物,“微课堂”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它在民族团结教育中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课程设计、内容制作,还是网络传播、受众认可,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距离真正的教学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悉心研究、大胆探索。但可以预见,“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作者简介:王江屏(1972-),女, 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团结教育,现任职于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