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亮点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有合理的设计.这通常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所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控制整堂课的教学节奏,要对于教学亮点有明确的预设,并且透过有效的教学组织让其得以实现.这不仅是高效课堂的直观体现,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一、设计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处
课堂教学的亮点,可以设计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预设点.高效的课堂中必然会有节奏的起伏变化,有的过程是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这个时候学生需要用心理解;有的过程则是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与应用,这个时候需要学生积极活跃自己的思维,进而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个时期,学生通常对于课堂都十分投入,思维也会被激发.教师可以将教学亮点有意识地设计在这个阶段.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推进,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激发,也能够提升知识教学效率,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复习“欧姆定律”时,笔者以一个典型实验为中心,逐渐渗透、上下贯穿、前后对应,在扩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把课堂教学引向了高潮.笔者通过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能测出未知电阻的电阻值(伏安法),随后用一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同样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电流法),再到用一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也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电压法),并通过滑动变阻器、单刀双掷开关的变换,归纳总结出近10种测出未知电阻的方法.学生认真地看着我的每一次操作,学生都非常投入,对于能够如此“神奇”地测出电阻值,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学亮点.这10多种测量电阻值的方法以及所用器材的微妙变化,不仅是对于后续的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铺垫,也让学生意识到电学知识间的关系.在这个教学亮点的呈现中,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二、设计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高中阶段的很多物理知识都是以学生过往有过的知识体系为依托,很多新知的引入,需要用到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课堂上会出现得十分频繁,从旧知引出新知往往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进行这样的教学亮点的预设与生成时,教师要注重让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与过渡更加自然,要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转换模式.这样才能够让旧知成为新知教学的铺垫,并且深化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时,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这部分知识教学会和学生已经学过的很多内容产生紧密联系,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如,可与电流的磁场(旧知)紧密地联系起来.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不少科学家对此进行了逆向思维,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能产生电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从“电生磁”到“磁生电”的过渡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推进.三、设计于问题的研究探讨处
学生对于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探讨,不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关键,也可以成为教学亮点的一个有效的预设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良好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透过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间的研究探讨.这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探讨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亮点,能够让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来设疑,这往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一些疑问点来创设问题,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桌子不推就不动、足球不踢也不动,从而推断出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这时教师向学生发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思维情绪可能处于矛盾的状态,有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另一些事实,如百米赛跑跑到了终点不能立刻停止、足球被踢出后腰还会继续运动等.这是一个教学亮点,透过师生间的这种有效交互,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研究与探讨的同时,对于相关的知识也进行探究,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亮点应当有合理的预设与生成.教学亮点不仅可以预设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处,也可以创设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同时,在学生的研究探讨处,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点.教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亮点的预设,不仅能够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也能够让课堂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教学的亮点,可以设计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预设点.高效的课堂中必然会有节奏的起伏变化,有的过程是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这个时候学生需要用心理解;有的过程则是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与应用,这个时候需要学生积极活跃自己的思维,进而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个时期,学生通常对于课堂都十分投入,思维也会被激发.教师可以将教学亮点有意识地设计在这个阶段.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推进,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激发,也能够提升知识教学效率,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复习“欧姆定律”时,笔者以一个典型实验为中心,逐渐渗透、上下贯穿、前后对应,在扩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把课堂教学引向了高潮.笔者通过一只电流表、一只电压表能测出未知电阻的电阻值(伏安法),随后用一只电流表、一只定值电阻同样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电流法),再到用一只电压表、一只定值电阻也能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电压法),并通过滑动变阻器、单刀双掷开关的变换,归纳总结出近10种测出未知电阻的方法.学生认真地看着我的每一次操作,学生都非常投入,对于能够如此“神奇”地测出电阻值,学生都充满了好奇.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学亮点.这10多种测量电阻值的方法以及所用器材的微妙变化,不仅是对于后续的知识教学的一种有效铺垫,也让学生意识到电学知识间的关系.在这个教学亮点的呈现中,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二、设计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高中阶段的很多物理知识都是以学生过往有过的知识体系为依托,很多新知的引入,需要用到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新旧知识的衔接在课堂上会出现得十分频繁,从旧知引出新知往往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进行这样的教学亮点的预设与生成时,教师要注重让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与过渡更加自然,要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转换模式.这样才能够让旧知成为新知教学的铺垫,并且深化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时,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间的有效衔接.这部分知识教学会和学生已经学过的很多内容产生紧密联系,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如,可与电流的磁场(旧知)紧密地联系起来.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后,不少科学家对此进行了逆向思维,既然电流能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能产生电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从“电生磁”到“磁生电”的过渡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推进.三、设计于问题的研究探讨处
学生对于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探讨,不仅是学生对于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关键,也可以成为教学亮点的一个有效的预设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良好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透过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间的研究探讨.这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探讨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亮点,能够让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来设疑,这往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一些疑问点来创设问题,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桌子不推就不动、足球不踢也不动,从而推断出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这时教师向学生发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思维情绪可能处于矛盾的状态,有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另一些事实,如百米赛跑跑到了终点不能立刻停止、足球被踢出后腰还会继续运动等.这是一个教学亮点,透过师生间的这种有效交互,不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研究与探讨的同时,对于相关的知识也进行探究,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亮点应当有合理的预设与生成.教学亮点不仅可以预设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处,也可以创设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同时,在学生的研究探讨处,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点.教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亮点的预设,不仅能够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也能够让课堂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