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应急广播书写广播新篇章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今年四月的芦山地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电台不断积累突发应急事件的报道经验,并做出了许多尝试,尤其是芦山应急电台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采用特定频率,对灾区民众定点、定向播出。在一个多月的播出运行中,基本实现了为灾区群众提供精准信息服务和为当地政府提供信息发布支持的目标,完成了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
  芦山应急电台是具有突破性和挑战性的尝试,对于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书写了人民广播事业崭新的篇章。中央领导同志对于芦山应急电台给予了高度评价,广大受众尤其是芦山的老百姓给予了充分认可,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
  此次芦山应急电台开播试验表明,应急广播已不单单是关乎广播新闻业务,更是涵盖了风险传播学、应急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的范畴,我们将更进一步总结得失、探索规律,进一步模式化、机制化,让应急广播的运作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效。
  芦山应急电台的实践说明,已有百年历史的广播,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下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广播人要有想法、有作为。所谓想法就是创新意识,要把握规律,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所谓作为就是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担当,要有做事的科学路径和方法。
  芦山应急电台实践的成功,增强了我们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信心。只要我们不懈地探索,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之下,一定能够建成、建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建设中国的应急广播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中国广播界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广播界自我调整改造升级、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相信,在以后的任何一次突发事件中,应急广播都不会缺位,一定会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让社会各界爱心汇聚的声音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
  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芦山应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
其他文献
每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出现,不免会激起人们对应急广播的高度评价,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7·21”北京大暴雨,莫不如此……
<正>~~
期刊
本文总结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在执行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有关地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已有近6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对台湾广播为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了解,沟通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完善的技术服务平台是企业获取信息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珠三角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问题,阐述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内容及其基础条件,对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技
【正】王梵志是很有影响的初唐白话诗作家之一。梵志诗是研究初唐口语的宝贵资料,近世只有手抄卷,无标题,不分首,不分行,脱、衍、误、错亦复不少。原藏敦煌石窟,本世纪初为法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人们也在关注由自身消费模式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可持续消费便应运而生。本文以可持续
《中国广播》杂志创刊于1993年7月,至今已经整整走过20年的历程。中央电台1953年12月1日创办的铅印内部刊物《编播业务》,后于1988年更名为《广播业务》,是《中国广播》杂志的前
<正> 《小尔雅》,一名《小雅》,训诂书.《汉书·艺文志》载有《小雅》一篇,今已亡佚.《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并载有李轨注《小雅》一篇,亦久佚.今本《小尔雅》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虚拟的网络空间。目前,世界上互联网络人口已达21亿,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共同开启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第三次浪潮”,或者说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一次重大革命,互联网对传播、繁荣一个国家的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