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测绘技术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迅速提高。测绘作业手段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越,测绘仪器设备由过去的光学经纬仪,逐渐地过渡到半站仪,接着又推出了全站仪,以致到现在发展到了静(动) 态GPS。随着仪器设备不断地创新,测绘野外作业的劳动强度逐渐减轻,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高。对全站仪在施工中放样精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站仪; 放样; 估计精度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站仪已经相当普及而且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全站仪以其高度自动化和准确快捷的定位功能在目前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许多新技术运用到全站仪的制造和使用当中,如无反射棱镜测距、目标自动识别与瞄准、动态目标自动跟踪、无线遥控、用户编程、联机控制等。为了使全站仪在实际生产中更好地运用,现结合工程测量理论,对全站仪在施工测量放样中的误差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 仪器精度的选择
为了能够满足施工中测量精度,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技术文件规定的测角和测距精度要求匹配的原则进行仪器选用:
3.2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仪器任一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点通视。
(2) 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V 的值,并算出P 的值 (此时与仪器高程测定有关常数如测站点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为任一值。施测前不必设定) 。
(3) 将仪器测站点高程重新设定为P ,仪器高和棱镜高设为0 即可。
(4) 照准待测点测出其高程。
4. 测量操作注意事项
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应重点提高竖直角测量精度,尽量控制测距边长在规范规定的有效距离以内。为提高放样精度,在操作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1) 放样之前应对点位进行检查,检查点位位置是否正确,检查点位坐标资料是否正确,将实测的导线点距离和角度与计算值比较。
(2) 仪器整平对中要仔细、认真,要用光学对点器对中,整平误差以长水准泡偏离不超过1格为限差。
(3) 后视点和放样点立棱镜杆要平、稳、正,尽量使用三角架立棱镜,现在放样一般都用棱镜对中杆(强制对中杆),其上有圆水准器,照准目标测角时,尽量瞄准目标的下部。
(4) 距离测量应加气象等改正,计算值应加高斯投影等改正,还要保证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在范围内;选择测距边时,应顾及所用测距仪的最佳测程,一般测线长度不得超过测距仪的有效测程。在特别困难的地区,可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段观测;测线应高出地面或远离障碍物,一等边为6m,二等边为2m;测线与35kV以上的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远离高压输电线50m以外,测站不应设在有磁场影响的范围内。
(5) 阳光对着镜头照射时,成像视差较大,要尽量调节物镜与目镜焦距使得视差较小,应尽量避免视线过低、视线跨塘和沿线地形严重不对称等情况;光电测距的最佳观测时间与大气稳定度、空气中的能见度、地形条件、地面覆盖物、气象因素等有关,一般最佳观测时间段为日落前2~0. 5 h ,或日出后1~2. 5h ;在全阴天可放宽观测时间,一般连续观测时间上午不超过2h,下午不超过3h,在气温突变及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观测。
(6) 每测站结束时,应检查后视方向归零差,不得超过±12″(2″经纬仪)。实际操作中,考虑同时控制三角高程精度,一般情况下放样距离控制在仪器的有效范围之内。
5. 结语
在施工区域内要合理、均匀地进行控制点加密工作。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加密控制点的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放样点精度得到了保证。一般点的放样,精度亦可适当放低;但涉及到结构控制点施工放样,应该适当控制放样距离,精度亦需加以控制。如果放样点作为重要结构部件尺寸的放样点,则必须严格控制放样距离,确保放样精度。
参考文献
[1] 李仕东主编,工程测量。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全站仪; 放样; 估计精度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站仪已经相当普及而且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全站仪以其高度自动化和准确快捷的定位功能在目前工程测量中广泛应用。许多新技术运用到全站仪的制造和使用当中,如无反射棱镜测距、目标自动识别与瞄准、动态目标自动跟踪、无线遥控、用户编程、联机控制等。为了使全站仪在实际生产中更好地运用,现结合工程测量理论,对全站仪在施工测量放样中的误差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 仪器精度的选择
为了能够满足施工中测量精度,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技术文件规定的测角和测距精度要求匹配的原则进行仪器选用:
3.2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仪器任一置点,但所选点位要求能和已知高程点通视。
(2) 用仪器照准已知高程点,测出V 的值,并算出P 的值 (此时与仪器高程测定有关常数如测站点高程,仪器高,棱镜高均为任一值。施测前不必设定) 。
(3) 将仪器测站点高程重新设定为P ,仪器高和棱镜高设为0 即可。
(4) 照准待测点测出其高程。
4. 测量操作注意事项
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应重点提高竖直角测量精度,尽量控制测距边长在规范规定的有效距离以内。为提高放样精度,在操作中应注意如下事项:
(1) 放样之前应对点位进行检查,检查点位位置是否正确,检查点位坐标资料是否正确,将实测的导线点距离和角度与计算值比较。
(2) 仪器整平对中要仔细、认真,要用光学对点器对中,整平误差以长水准泡偏离不超过1格为限差。
(3) 后视点和放样点立棱镜杆要平、稳、正,尽量使用三角架立棱镜,现在放样一般都用棱镜对中杆(强制对中杆),其上有圆水准器,照准目标测角时,尽量瞄准目标的下部。
(4) 距离测量应加气象等改正,计算值应加高斯投影等改正,还要保证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在范围内;选择测距边时,应顾及所用测距仪的最佳测程,一般测线长度不得超过测距仪的有效测程。在特别困难的地区,可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段观测;测线应高出地面或远离障碍物,一等边为6m,二等边为2m;测线与35kV以上的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远离高压输电线50m以外,测站不应设在有磁场影响的范围内。
(5) 阳光对着镜头照射时,成像视差较大,要尽量调节物镜与目镜焦距使得视差较小,应尽量避免视线过低、视线跨塘和沿线地形严重不对称等情况;光电测距的最佳观测时间与大气稳定度、空气中的能见度、地形条件、地面覆盖物、气象因素等有关,一般最佳观测时间段为日落前2~0. 5 h ,或日出后1~2. 5h ;在全阴天可放宽观测时间,一般连续观测时间上午不超过2h,下午不超过3h,在气温突变及恶劣天气时,应停止观测。
(6) 每测站结束时,应检查后视方向归零差,不得超过±12″(2″经纬仪)。实际操作中,考虑同时控制三角高程精度,一般情况下放样距离控制在仪器的有效范围之内。
5. 结语
在施工区域内要合理、均匀地进行控制点加密工作。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加密控制点的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放样点精度得到了保证。一般点的放样,精度亦可适当放低;但涉及到结构控制点施工放样,应该适当控制放样距离,精度亦需加以控制。如果放样点作为重要结构部件尺寸的放样点,则必须严格控制放样距离,确保放样精度。
参考文献
[1] 李仕东主编,工程测量。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