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煤,煤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是大自然赐给人类、造福于人类的宝贵财富。煤炭与钢铁、蒸汽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象征,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成为当时各国海军军舰的燃料。直到十九世纪初,“石油燃料将使海军战略发生一场根本的革命”(英国近代海军奠基人费舍尔勋爵语),在当时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极力推动下,英國海军在全世界率先弃煤,将燃油锅炉用于海军主力军舰的动力。
  但在此之前,各国海军无不使用煤炭做军舰的燃料,而优质煤则决定了舰艇速度,甚至决定了海战的胜负。
  军舰使用劣质煤,影响速度,甚至导致海战失利,在世界战史上不乏先例。
  日俄战争时,沙皇从欧洲调回第二太平洋舰队至亚洲,与日本抗衡。暗中支持日本的英国,则全面禁止向沙俄舰队提供威尔士无烟煤,资助本国商人在各大港口收购囤积煤炭,使沙俄舰队无优质煤可买。并迫使葡萄牙拒绝第二太平洋舰队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加煤,使第二太平洋舰队无法得到英国威尔士优质煤炭,不得不降低标准,补充了德国劣质煤炭。舰队动力来源不充足,舰队速度大为迟缓,使之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舰队重创。成为因使用劣质煤炭严重拖累舰艇速度,而使舰队遭到毁灭的一次著名海战战例。
  无独有偶,中日大东沟大海战也是因为北洋水师使用的是劣质煤炭,影响舰队速度,成为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洋水师使用的劣质煤炭,常常产生滚滚黑烟,使得敌方过早就能发现目标。现在证明,在大东沟海战前中日舰队相遇时,日本比北洋水师提前一小时发现对手,就是因为滚滚黑烟使北洋水师过早暴露,而日本舰队使用的是优质煤,产生的煤烟稀薄,在一望无际的海疆上,是最好的掩护。
  后世海战专家分析大东沟海战中方失利原因,认为北洋水师的不利因素之一是军舰老旧,原设计航速平均为十五节,不及日本舰队的航速。其实,通过两军舰只航速的对比,中方与日方相差并非太悬殊。日舰航速约为十八至二十三节。但在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军舰航速却平均仅有七节,远远低于日本。日本舰队基本达到了设计航速,而北洋水师军舰却远远低于设计航速。以致作战大受影响,最后日方主动撤退,北洋水师欲实施追击,因航速缓慢,只能徒自兴叹。
  另外,最关键的是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因为速度缓慢,而错失痛歼日方的战机。大东沟海战伊始,北洋水师初始阵型是没有错误的,也是因为速度,各舰跟进参差不齐,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被日方一字长蛇阵包围右翼,“超勇”“扬威”被重创,形势严峻而大不利于北洋水师。但日方旗舰“松岛”却错发指挥命令,令“吉野”为首的第一游击队向本舰队后方迂回,作战队形完全改变。北洋水师获得了天赐的机会,如果北洋水师能利用敌方失误,奋起阻断、冲击日本舰队,打乱敌方阵型,就等于恢复了原设想的阵型。日方阵型被切断,必将大乱,而极有可能被重创。但北洋水师的缓慢航速,使之丢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日方发现致命的失误后,马上重新指令恢复原队形,而北洋水师直到日方恢复队形,也没有赶上来发起攻击!
  其致命原因仍然是动力——北洋水师使用的是影响航速的劣质煤,而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是优质煤。
  按规定,北洋水师的燃煤由开平矿务局供给。该矿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第二年正式采煤,初始年产不过数百吨,至光绪十六年(1893年)已达近百万吨,完全解决了北洋水师及附属设施用煤 ,余者可外销。开平煤矿产煤质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煤矿分若干个采煤工作面,工作面称之为“槽”,如第五工作面的产煤即称之为“五槽煤”。“五槽煤”质量最佳,块状,燃烧值高,性能并不亚于英国威尔士煤。其特点是“烟少火白”,被西方称之为“无上品”。外国人趋之若鹜,极愿购买。也打破了“块大火强”东洋煤的垄断。最差的就是“八槽煤”,煤碎如散沙,而且掺杂石多,燃烧后灰多,煤烟浓黑。与“质碎力微,不能合用”的旅顺煤相差无几。使用这种劣质煤不仅造成舰船航速低缓,而且极易损坏锅炉。
  在矿务局初始由唐廷枢任总办时,供给尚无问题。但醇亲王的亲信张翼接任总办后,供煤优劣产生了矛盾,北洋水师优质煤的供应渐少。“八槽煤”供应的比例越来越高。
  北洋水师长期使用的就是“八槽煤”!早在清朝出兵朝鲜之后,丁汝昌就多次发出与开平矿务局等处交涉补给煤炭、弹药的电报。既使是丰岛海战后的七月三十日,丁汝昌气愤之下,致书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供给舰用煤“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气力,兼碍锅炉……(开平煤矿)专留此种塞责海军乎?”丁汝昌威胁:此等劣煤再付给北洋水师,必如数退回,并上报李鸿章裁决。丁汝昌后又数次交涉,但煤矿不屑一顾,仍然供应“八槽煤”。甚至傲慢地说:想要“五槽”块煤,可从八槽煤中筛检!丁汝昌于八月七日向旅顺船坞工程总力龚照屿交涉补充弹药函中,大发感慨:“存煤及军械数本不丰,再冀筹添,立待断难应乎。后顾无据,伊谁知之!事已至此……利钝之机听天默许而已。”这是攸关国运的大战爆发前,一个大国舰队司令官的悲怆叹息!开战前夕的九月十二日,丁汝昌用最激烈的语言向开平煤矿“最后通牒”,要求供应“五槽煤”,“迩来续运之煤仍多散碎,实非真正‘五槽’。……俟后若仍依旧塞责,定以原船装回,次始得分明,届时幸勿责置交谊于不问也。”言辞不可谓不激烈,但仍然被置之不理,最后竟连劣质煤的数量也得不到保证。丁汝昌无可奈何,北洋水师最后也只得在大连湾装上劣质煤去迎战强寇。
  后世评价丁汝昌,多有认定其为外行。但大战之前,丁汝昌反复交涉煤料供给,证明他是一个合格的海军将领。试举俄国海军名将马卡洛夫之例。一九○四年,马卡洛夫被尼古拉二世任命为北太平洋分舰队司令,他到停泊地旅顺基地视察,首先到军火库,看到库存有大量威尔士煤和普通煤,足够整个舰队高强度作战一年。这个从普通水手一步步升到海军中将的司令官,才放心地开始制订对东乡平八郎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包括改革舰队建制,撤换不合格军舰指挥官,提升水兵士气,改善中国雇员伙食等等。马卡洛夫有关海战的著述,是对手日本海军军官的必读书,但他不是纸上谈兵,他非常明白,再强大的舰队,燃料不足将是极其致命的,丁汝昌也明白,但他真正是无能为力!   北洋水师为何得不到优质煤?
  这是由于当时体制弊端产生的恶果。北洋水师的燃煤供给,按规定是调拨采购,无论“五槽煤”还是“八槽煤”,价格相同,这是不合理之一,故尔开平煤矿优先将“五槽煤”以高价卖给商人甚至卖到国外大赚其利。
  其次,北洋水师经费一直得不到保障,不仅采购新船、添换火炮、购置弹药得不到保证,燃料采买同样得不到保证。买煤款常常因经费紧张拖欠,这成为开平煤矿只卖次煤给北洋水师的原因之一。北洋水师无权强行征用优质煤,何况拖欠买煤款,开平煤矿当然理直气壮,所以到后来连“八槽煤”供量也在减少。最初开平煤矿为供给北洋水师舰队用煤便捷,唐廷枢总办曾修建中国最早的铁路——唐胥路(后扩展至大沽),可直抵唐山矿厂,解决了运煤困难,后又开通由天津运煤至旅顺、威海卫、烟台等处,皆设立囤煤所,完全保障北洋水师用煤。但这花费巨大财力、人力所付出的努力,换了张翼当总办之后,则名不符实。
  其三,煤矿的体制使其店大欺客,开平矿务局总办官级不大,但总办张翼来头却不小,他是满人,本在醇亲王奕神机营里当差,受到醇亲王的宠信,越级提拔当了总办,眼睛朝天,谁也不夹。一八九八年升任督办兼热河矿务督办,捐了个候补道。莫说区区兵部尚书衔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就是李鸿章也要让他三分。何况醇亲王主持海军衙门,“总理节制沿海水师”,北洋水师的经费划拨都是醇亲王说了算。得罪了张翼,就是得罪了醇亲王。所以,就留着好煤出口赚钱,其奈我何?
  其四,公私不分,徇私徇情。李鸿章身为北洋大臣,是北洋水师最高统帅,有实际指挥权,一言九鼎。若出于公心,调拨优质煤不是大问题。但恰恰李鸿章在开平煤矿有股份,优质煤给北洋水师不赚钱,卖给外国人才赚钱,赚了钱才能分红。其中缘由不言自明。加上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思想,尽量避免开战,北洋水师用次煤有何不可?李鸿章的节操并非完美,多参股于洋务企业,大捞之外,亦受贿。容闳在曾国藩、李鸿章二人手下做过事,认为二人不可同日而语,对李则鄙之,说曾“财权在握,以不闻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族”。李逝世时“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七十一页)。梁任公则云“世人竞传李鸿章富甲天下,此其事殆不足信,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或言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多属其管业云”(《李鸿章传》,二八二页)。在与俄罗斯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时,收俄方贿赂“五十五万两”(《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的回忆》,转引在《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一九五七年版,二一○页)。除此之外,逢生辰必大收财礼,《翁同龢日记》载:“相国(指李鸿章)初五寿(七十岁生日),将吏云集,致祝之物争奇竞异”(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版二五○页)。此时的李鸿章身负重责,且国势不振,内外交困,竟如此穷奢极欲,对北洋水师欠钱购煤的军务,何止是天大的讽刺?李鸿章初五大办生日,初六他十五岁的幼子即夭折病死,翁同龢在日记中记录此事与其奢寿对比时,冷冷地说了一句“倚伏之理可畏哉”(同上页)。翁、李有矛盾,翁对李所控制的北洋水师常常掣肘,在经费问题上曾有刁难。但李鸿章如此不检点,仅在开平煤矿有股份一件事上,就不值得敬重。北洋水师因劣煤影响军舰速度导致战事失利,李鸿章是难辞其咎的。难怪连位卑的梁鼎芬都上奏折“以杀李鸿章为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自古是大员重臣的理念,李鸿章真是枉担了虚名。另外,李鸿章安插外甥张士珩的堂兄张文宣在刘公岛任护军统领,护军原为李鸿章的亲军卫队,先后修建旅顺、威海卫炮台。李安插亲信颇有用意,丁汝昌也要买账的。
  其五,张翼总办根本用不着质问李鸿章:好煤都给北洋水师,拿什么赚钱分红?张翼不仅要孝敬醇亲王,他还要孝敬西太后,据说他与西太后是拐着弯儿的亲戚,开平卖“五槽煤”赚的钱,大部分捐给西太后修颐和园,得到了“很会办事”的嘉奖。确实,张冀任总办后,矿务局矿井、轮船码头、厂栈都有所增加,业务兴隆,光绪皇帝也欣赏他,越发官运亨通。到了一九○二年,已官至工部右侍郎。因为和英国人勾结,使开平矿务局被英人骗占。袁世凯三次严参,光绪仍然予以庇护,仅是“革职”,后又朱批“以道员用,发往北洋差遣委用”。在清末,能同时得到西太后、光绪信任和赏识、眷顾的官员很罕见,有这样的来头,张翼还会理睬丁汝昌吗?
  其六,醇亲王奕主持海军衙门,从上到下清一色旗人。成立这个衙门本身就是为了挟制北洋水师,薪饷经费包括购煤,“定远”“镇远”“济远”等八“远”均由海军衙门直接发给。如“定”“镇”“济”三舰,每年约三十万两,除薪饷、公费开支、购煤费用等,连洋员待遇,都含在内。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混乱,叠床架屋,却苦了北洋水师。开平煤矿等于直属海军衙门醇亲王主管。个人利益大于国家利益,小集团得失大于国家得失。海军经费都可以挪用,何况区区煤乎?张冀在清朝退位后,与开平签合同,索要了一百万两白银,定居天津,重金购藏书画,经营金店,这是损公肥己的典型。北洋水师无直接调拨权,按《北洋海军章程》等规定,丁汝昌归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只管舰队“操防”及粮饷、军械、威海海军学堂、行营机器厂。其它诸如水师营务处、海防支应局、各处军械局等后勤保障部门,不仅主官由李鸿章任命,其海军俸饷、收支报销、添换购置、收发存储、枪炮弹药等等,总之一切需花钱的事务,丁汝昌都只能被掣肘,他想要优质煤,真是说话不算数。
  其七,晚清小说家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揭露,南洋兵船管带在专供兵船采购的商家买煤。账上记一百吨煤价。实买二三十吨,给掌柜二成回扣,余款则被管带贪入私囊。北洋水师成军订《北洋海军章程》,除军官高薪外,为避免贪污规定了《行船公费》。以水线区分,水线下油漆及军事装备如帆布、炮罩、绳索、通信旗帜,加上维修所用材质如铜、钢、铁、木材等可专项申报核发,煤炭、弹药随时申领。但水线上即船舱内外所需油漆、棉纱、砂布等,及煤炭装卸、购买淡水、雇员引港、更换国旗、军装、雇用幕僚文书、杂项采购等等,却要在“行船公费”中开支。这有些令人费解。按章程,“定”“镇”二舰为例,每月“行船公费”核定八百五十两,而管带刘步蟾、林泰曾每月的薪饷才三百三十两(分官俸、船俸,分占四六成)。“公费”皆由管带说了算,其中弹性可想而知。就说买煤,可以随时申报领取,单项开支,可煤炭装卸却要从“公费”中开支,就是说买的煤少,就可节约煤炭装卸费。管带廉洁,可以一文不取奉公,如果私心一念,真是莫可知了。买煤与装卸分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利弊是值得商榷的。“行船公费”是一笔糊涂账,伸缩性太大了。所以有人揭露,北洋水师舰艇有管带私扣“行船公费”入私囊,在采买时以次充好,收取回扣,致使舰上机器保养不勤,零件朽坏,甚至大炮生锈(《郑观应集》上册,八八○页),这未必是普遍现象,但甲午海战中“定远”飞桥被震坏、“致远”密封橡胶朽坏等等,影响了战斗力,确为一证。
  北洋水师经费紧张,自成军以来,从来就没有如数拨解。军费被挪用,被减少,捉襟见肘,“东挪西凑,竭蹶经营”(李鸿章语),李鸿章《海军函稿》中皆是“筹议海军经费”“请拨海军经费”的字句,甚至他一度大发牢骚,表示若不能“如数筹给”,就不“勉任其事”撂挑子。最简单明了的三个数字,用于北洋海防、北洋水师建设的经费从一八七五年至一八九四年,各种名目凑拨仅约三千万两,不及清朝一年八旗、绿营、京城兵饷三千二百万两(一八九三年),而八旗、绿营等皆虚靡禄饷,糟朽而不能战,甲午的陆路之战是靠淮军和地方练勇。而西太后修颐和园所需款竟达两千余万两,这种惊心动魄的数字对比,令人夫复何言!?面对这样的国家军事战略思维,面临海上侵略,捍卫海疆的连买动力燃料都拖欠的北洋水师,还能不打败仗吗?
  煤,煤,煤……對北洋水师来说,优质煤是战略物资,得之则战事尚有可为,失之则战事已显败迹。论煤,中国可以自给,大战在即,军舰却只能用劣质煤。亦非像俄日战争,英国采取“禁运”封锁,沙俄一筹莫展,导致对马海战大败。中国没有被“禁运”,实质上却被自己的官办煤矿“禁卖”,悲哉也夫!
  甲午海战是改变中日两国走向的命运之战,而命运之战胜负的原因之一居然是因为使用劣质煤。遥想当年,龙旗猎猎,弹雨如注,北洋水师的军舰左冲右突,在大东沟海战中拼命厮杀,水兵们拼命往锅炉里不停地倾倒“八槽煤”,但航速却依然是那么缓慢,这一幕想起来就让人心痛如灼……
  朱小平:本名朱克石。就职于《海内与海外》杂志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在《诗刊》《北京文艺》(《北京文学》前身)发表。出版有长篇纪实、人物传记、文史笔记集、散文、随笔集、旧体诗词集等十八部作品。
其他文献
我的《浅谈中国煤矿文学发展史》与史修永博士的《多维视野中的中国当代煤矿小说》,同获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  我,一个只有四年小学文化的93岁抗战老兵,与一位41岁的文学博士并列获奖,有何感觉?一时难以回答。一位忘年交的文友送我一句话:您哪老爷子,不错啦!“不错啦”什么意思?有点儿夸奖,有点儿羡慕,有点儿同情,还有点儿勉励……于是我想再挣扎几年。  我本来是党务政工干部。从军队到地方,从煤炭部机
期刊
一  范大龙从村子的远处收回目光,一张圆脸在夕阳下明朗起来。五一快到了,范大龙要送礼。如今送礼不比从前,要格外小心了。票子、金银首饰、古玩字画这些贵重东西,连着天上的雷,说不定哪天雷一响,当官的就会把自己送上不归路。有些东西就不一样了,像海鲜、衣服、烟酒之类,不起眼,不成气候,雷公打不着,还是可以送的。范大龙开着一家铸造厂,是乡里的首富。作为首富,送礼是他的功课。功课做多了,也就学精了。范大龙经过
期刊
主 任 陈建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副主任 刘庆邦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  长篇小说组  陳建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云雷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  岳 雯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副处长  中短篇小说组  刘庆邦 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顾建平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散文组  邱华栋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彭 程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期刊
寂静有一种再生的力量  这里是废弃的煤矿  这里有着强大的寂静  风镐停止了转动,像矿工的手臂  静静垂下;矿灯熄灭了  月光是更大的一盏  煤矿因它的朗照更加寂静  现在这里变成煤矿公园  巷道变成滑雪场  笔直的滑道像是月光的延伸  寂静有一种再生之力  寂静中有重生和涅槃  如果你细听,滑雪者清脆的笑声里  掺杂着矿工粗重的喘息  滑雪者敏捷的身影里  重叠着矿工收工后疲倦的身影  如果你来
期刊
为了给予  短暂的草,点燃了古老的煤炭  火焰贴着翻滚的小米粥  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  一口口咽下它们  这就是我能感知到的温暖  我找回了  一个常年手脚冰凉的人  她面对黑蝴蝶时  常看到一朵雪花的触须  有些,是为了给予捧出的  比如长了亿万年的  硕大的红花  古老的盆,新鲜的火  外婆也不知道铜盆的年龄  在我眼里,煤炭与它的生死  契阔,是智者与智者的博弈  它们蹲在炕头的时候  我哼
期刊
时间走到五月  矿山开始姹紫嫣红起来  马路边的丁香全部打开花苞  像个姑娘,把那点儿日积月累的小心思  骤然抖搂出来  而在矿山更深处的八百米地下  一年四季都是一个底色  到处是黑漆漆的,充满鬼魅诱惑  唯一的亮色,就是每个矿工  头顶的那盏灯  不允许谁的那盏灯熄灭  就像季节不允许矿山错过春天  男人们总能一天天欢喜地走出井口  路边的花,会让他们看到  春天是个什么样子  男人们这时候都
期刊
华丽转身”是演艺圈词语,指明星出镜率极高。今借来,且冠以“并非”二字,用来评价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的近作,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  这诗人是葛平。  她从1980年代末开始诗歌创作,始有《梦的雕像》,携着当时诗界那一片朦胧月色,进入诗坛,并获好评。  进入新千年,她“西窗遥寄”——她于诗末每每署有“西窗”二字,猜度她的诗章多半在此酿造,并从这里遥寄远方,我故尔有此杜撰。她的许多篇什频频见诸于各大报刊。
期刊
卫国不是专程来理发的,他是路过,看到那个理发店后,才想到快过年了,应该理一下头发了,新年要有个新样。“理发店”三个字是红漆写在一块白色的木板上,笔迹歪扭,看得出写字的人笔力不稳。倒是门上挂的那块门帘很是惹眼,门帘上的图案是两只蝴蝶,手工绣的,栩栩如生。过去他常去的是芳华理发店,就在小区门口的不远处,招牌很大,到了晚上霓虹灯一闪一闪。在门口还搁着一个音响,从早到晚放着歌曲。可能是因为那两只蝴蝶的缘故
期刊
沉没,隐忍,缄默,只为将丰富的情感积淀成一枚隐喻的阳光,热烈而温婉。  暖和大地的血脉,挺拔钙质疏松的辞藻,抒写与春天有着关联的血亲,感受花草流溢香馨。  暖和庄稼的腰杆,抵达季节的熟稔。  暖和时光的雀鸟,把岁月的霜冰,啼成一腔热血涌动的坚韧。  思念,由绿变黄。  歌声,飘过崖底。  风,瘦硬而柔韧,拂过谦卑的山、静默的水,挥舞那双黝黑的手掌,深入大山腹腔,刨出一块块漏落的光阴,  通体燃烧里
期刊
在夢中  清晨我在菜园锄草  黄瓜秧已开出金黄的小花  鸟鸣的声音  像小水滴一样  那时我并不知道,这是  繁星满天,在梦中  回忆生活,直到一觉醒来  我也很难分清  梦——回忆——生活  三者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时候  我其实,是不愿意分清它们  在它们中间我往往是同一个人  也往往互为亲戚  忽远忽近的  又见父亲  那条小路绿葱葱  没有声音  我步行回家  院门半开,父亲在桃树下看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