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飙升时代的众生相

来源 :人物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奴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奋力打拼,甘苦自知,而一部《蜗居》,将房奴的日子活生生地搬上了屏幕,也把房子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两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了七八年后,每个月如果不吃不喝不消费,省下所有的钱,可以在这座大都会的郊区,买一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蜗居》的开头背景,也是残酷的现实。海萍与苏淳夫妇的购房经历很精彩,可谓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最佳缩影。
  生活的现实在海萍的身上似乎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一个当初闻名校园的文学女青年,现在开口闭口都是吃的东西:高档的绿色大衣被形容成咸菜色,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被说成是鱼上的香菜——好看不好吃。这些细节很有意思,也很真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当生活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的时候,面容俊美的男歌星远不如菜市场大减价时的土豆西红柿更吸引我们的注意。
  他们可以忍受天天开水煮白菜,可以一年不买新衣,可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为了那几十平方米,牺牲了生活、牺牲了爱情、牺牲了最根本的价值观,这就是海萍夫妇的房奴生活。但他们从没有后悔过,因为房子对他们来说更重要,为了房子,他们可以负重前行,义无返顾!这不正是我们现今社会上房奴一族的真实写照吗?
  而在大城市房价飞速上涨的今天,既想有自己的房子还不想那么累的人应该如何做呢?
  
  出城买房的春秋大梦
  
  北京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让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放弃了买房的念头,转而求其次地把目光投向了北京的周边,因此临近北京,隶属河北的燕郊从昔日无人问津渐成热土。作为“北京编外郊县”的燕郊,在短短几年里涌入10多万北京买房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快速城市化的特殊阶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疯狂扩张,可很少有人问过,城市是否有力量承载其边界的延伸?燕郊作为一个标本,再次被推向前台。
  陈栋的家欧逸丽庭是进入燕郊的第一个楼盘。此前,在国贸上班的陈栋一直在东三环的劲松小区租房住,每月房租1200元,房间还不足10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快把他逼疯了,甚至点一支烟,房间里的烟雾也久久不散。而现在,他用同样的钱数支付月供,换来的是88平方米的大空间。在北京待了10年的陈栋亲眼见证了燕郊的发迹:房价从2000年的均价2000元一路飞涨到今天的4500元。
  而曾在燕郊做过售楼先生的林华却有自己的想法:“老实说,北京的房子我肯定买不起,但我也不会买在燕郊和香河。北京自己的地铁线还没有修全,凭什么就修到你河北来。再说了,生活不仅仅是交通问题,以后麻烦还多着呢!其实这些规划都是画在纸上的烧饼,只要是超过城市承载负荷的,一个都实现不了。”林华很诚恳地说,他老家就在华中地区的省会城市,他会回老家买房。
  陈栋搬进燕郊新房的第一晚写过一篇博客,其中有一段大意是:用婚姻的围城形容燕郊楼市再贴切不过。准备在这儿置业的人,就像热恋中的人儿,眼中全是对方攫取不尽的未来价值。而已经置业并住在这儿的人,就像处于七年之痒中的已婚人士,曾经种种的预期被现实各个击破。“如果价格只有这么低,就不该把预期设定得过分高。”陈栋从没奢望有一天燕郊能划归北京,自己混个北京户口。而对于其他人的美好愿景,他只说了四个字:春秋大梦。
  
  “蚁族”:无处安放的青春
  
  房奴有房奴的辛酸泪,但是更多的人,连做房奴的资格都没有,
  今年9月,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主编的调查实录《蚁族》出版,将“蚁族”一词带人公众视野。“蚁族”不是蚂蚁,他们多是80后大学毕业生,曾经头顶光环的天之骄子,今天却被现实逼进了“蚁族”的圈子。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却主要从事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
  先成家,后立业,有自己的居所,是很多人平凡的梦想。可是,对“蚁族”而言,生活把这梦想变成了奢侈。脏、乱、差的聚居村,只是栖身之所,而家,是没有的。“蚁族”群体普遍扎根城中村的原因是那里房租低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聚集在此。“蚁族”收入微薄,生活能省则省,“城中村里的房子租金少,村子越往深处的越便宜”。
  温骁是去年从广东商学院毕业的,他在学校附近租房,十一二平方米的单间,有一个独立卫生间,一个简单的洗手台,旁边有一张床、一张电脑桌和一张茶几,但他坚持不去外地发展,“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自己选择的。”他说:“我们是打不死的小强,就这样活着。拼到最后,不管路是怎样。”小黄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做软件。走出校园的他,月收入三千多元,但他还是选择住在城中村,与人合租,环境简陋。他说,主要是想和朋友继续住在一起,彼此有伴,周末可以一块儿打球,平日也有个人来侃侃大山,不至于太闷,“不尽然是经济因素,主要是怕寂寞。”小黄乐呵呵地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蚁族”的出现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去精英化”有关,大学生由优势群体转为相对弱势群体。近年来,大学生毕业期待薪酬停滞不前,甚至有下降趋势,便是对此的反映。“蚁族”的出现也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没那么顺畅,尽管“蚁族”不至于沦为最底层,但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有着更为艰难的处境:社会的漠视,年轻脆弱的心灵,璀璨却难以实现的梦想。他们痛苦着、无奈着、彷徨着,想大声哭喊,但城市的天空根本不相信眼泪!
  
  “麦兜族”:抱怨添烦恼,努力争取幸福
  
  房奴做不起,城外不想去,“蚁族”太悲哀,那我们还有什么路?
  继“蚁族”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又一新名词“麦兜族”。“麦兜”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只粉色的卡通小猪,它家境平平,傻乎乎却很踏实,和妈妈一起过着简单普通的生活,永远不失快乐生活的勇气。对应现实生活,指的是一群出生在80后的平凡小人物。与“富二代”截然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境,辛苦地在城市奋斗,为生计奔波,通过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是典型的草根阶层,但永远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麦兜族”一词诞生后迅速走红网络,网友专门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几大特征。
  三不:不等、不要、不靠是判定“麦兜族”的首要标准。80后的“麦兜族”完全凭借自身脚踏实地的奋斗在大城市里谋得容身之所,他们没有父辈的人脉关系可依靠,工作以后绝不再向家人伸手要求物质帮助,不少“麦兜族”还要定期寄回生活费供养父母。
  积极乐观:虽然生活的巨大压力时常让他们喘不过气,但“麦兜族”总保持着动画片中麦兜的乐观,不向现实屈服,困难挫折不能磨灭他们简单而美好的梦想。“在残酷竞争中从容生存,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他们甚至被称为城市精神的代表,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想有房:“麦兜族”希望能打拼出一片天地,在大城市扎根是他们的最大梦想。或身兼数职存钱筹备首付,或省吃俭用拼命供房,虽然是购房阶层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从未放弃这一念头,全身心为之奋斗。
  “房价动辄过万,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都成了‘麦兜’,想找安身之处谈何容易?”有人感叹道。网友“行走江湖”发帖自称“麦兜族”,他针对网上的抱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在北京打拼多年,我明白只有靠自己才行。像我们一样的‘穷二代’,好吃懒做是永远买不上房的,而经过我的努力,自己一样在大城市购得了一处住所。”他认为只要积极向上、锲而不舍,“麦兜族”也会过上幸福的小日子。不少“麦兜族”网友认为《凡人歌》的歌词“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最能反映他们的心境。“在大城市中无依无靠的确有些无奈,但抱怨只能增添烦恼。世界不会为了个人而改变,只有自己不断努力才能争取到幸福。”
其他文献
著名女歌手碧昂斯即将向歌迷们奉上她的首款香水Beyonce Heat,曾为Tommy Hilfiger以及Armani两大品牌的香水做过形象代言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2009年9月,她与著名香水厂商Coty公司签下了一纸数百万美元的合约,现在,她准备将自己的首款作品推向市场,据称,该香水拥有红色香草兰、玉兰花、橙花油以及蜜桃味。  碧昂斯对这款香水非常负责,从其调制之初就参与其中,她还与歌迷们举
期刊
刘翔摆脱伤痛阴霾,2009年2月11日东亚运动会再夺110米栏金牌,高兴得他事先张扬会留港进行私人活动,虽然他异想天开表示希望不愿被骚扰,可是他出动时有如“皇帝出巡”,几乎震动了整个中环。  刘翔先到Giorgio Armani买衣服,虽然只是逗留一小时,但他已买了一件长外套及一大堆衣裤鞋袜,其后又见他转战卡地亚买钻饰,沿途刘翔十分亲民,不时向记者及路人挥手,有路人高呼:“刘翔加油。”不久他再乘车
期刊
摘 要:“酷日本”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是被建构起来的。日本这个国家通过“酷日本”战略相关的国家政策性文件、经贸活动、对外宣讲活动、媒体表述等各种文化实践被不断想象、发明、质疑和改变。以“酷日本”为代表的日本对外文化输出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日本政府各部门诠释和定义、民间人士参与、外国从业者深耕、媒体的外宣保障等多方积极配合、相得益彰的系统性工程。其实施路径、机制及其经验教训对中国的文化走出去策
期刊
侯耀文遗产官司未了700万豪华墓地空置    “估计官司一天不结束,就没有办法入土了。”知情人透露说,侯耀文的骨灰目前还存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堂内。侯氏家族的墓地位于京北郊昌平千年古刹和平寺相邻的天寿山下。这个陵园汇集了众多名人“身后栖息”,而侯氏家族的墓地无论是从面积位置,还是修建规模上,都是目前陵园中最高级别的。  庄严,阔气,漂亮是记者看到墓地时,脑海中瞬间涌现出的三个词。侯氏家族墓地没有华丽的
期刊
宋思明这个男人,总以为一切都在自己运筹帷幄之中。而情感往往是不可预料的。直到他忘记了爱女的生日,却满心惦记着海藻,他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海藻是他心口的珍珠,但珍珠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  随着《蜗居》的火爆播出,网上展开了关于房奴、“小三”、贪官的大讨论,让人心有戚戚。而就是这样一些受够了还房贷坐公交吃盒饭日子的女生,满怀着一腔骚动的热情投向多金、儒雅的中年男人,所有的道德谴责便接踵而来,有同情者有
期刊
中国的老百姓似乎都有一种房子情结,总觉得自己买的房子才有安全感。于是,房子成了很多人每天挂在口头的大事,在房价飙升的今天,买房挑动着人的兴奋点,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压力。电视剧《蜗居》一经问世就受到追捧,围绕“房奴”买房展开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并聚焦房奴、“小三”、贪官等辛辣、热门的社会问题,以窒息却痛快淋漓的嬉笑怒骂,大胆刺痛现实生活的神经。而睿智的刺痛背后则深藏悲天悯人的思考,令人唏嘘不已。《蜗
期刊
本来“小三”一向是被人厌弃,名不正言不顺的,但在《蜗居》里,海藻代表的并非纯粹有心计的拜金主义者,而是刚刚步入社会,面对种种诱惑、重重压力,最终迷失了自我的年轻女孩。精神与物质,爱情与面包之间的选择是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为什么观众疯狂喜爱《潜伏》,因为每个成年人都在办公室政治中寻找生存哲学;为什么又追逐《士兵突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成才,身边的人是许三多;为什么《蜗居》会取得高收视率,因为
期刊
看了《蜗居》,我们都会思考,为了房子,我们到底能牺牲些什么?如果为了那几十平方米,牺牲了生活、牺牲了爱情、牺牲了最根本的价值观,那么宽敞的房子还能称之为家吗?生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几十平方米是否就是幸福的根源?  “这么大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得,我来不得。为什么这么多人住得下来,我住不下来。我不光要住下来,我还要比一楼的营业员大妈、二楼的钟点工,我要比他们更牛。”房子、女人和孩子,是一个家温
期刊
《蜗居》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每一句台词似乎就出现在我们的聊天交谈中,无论《蜗居》的台词是否冷酷或“情色”得过于真实,敢于揭示中国人生命困境的勇气就是该剧的闪光点。  “都市居,大不易”,买套房子,是现在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白领们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重负担。而热播剧《蜗居》就是部专为房奴们所写的电视剧,写过《双面胶》的编剧六六用笔描绘出了在房子压力下的都市众生相。  除了关注热门的
期刊
一般人都认为,做房奴只是普通老百姓的事情,与收入颇丰的演员扯不上关系,但《蜗居》的女主演海清(饰海萍),自己就为不停上涨的房价头疼了好几年,一直到今年6月拍完《蜗居》,才在北京的东三环外买了个“不太大”的二手房。  许多人最早知道海清是因为电视剧《玉观音》里为情所困、咄咄逼人的富家小姐钟宁。5年后,《双面胶》的横空出世让那个讲了一口吴侬软语的上海姑娘胡丽娟成为了全国人民既爱又恨的对象。之后海清又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