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式教学是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讲究以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平等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和途径,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上课应注重创设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而非注重解题数量。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能否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于是,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有趣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解题训练时不用或极少运用。而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更应当做到激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练习当中。三年级(下册)“除法笔算”中有这样一道题:“今年有几周、多少天?”教师在讲解前,先要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和地球,用箭头标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然后问学生“地球在做什么?地球公转需要多少时间?为什么4年一次出现366天?”如此设疑、激趣,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着手计算,不但能算出今年的天数,就连其他年份的天数也能算出来。
强化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兴奋状态,也是注意力集中的特效药,而儿童时期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又特别强,孩子们一输就爱哭,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下次必赢的决心。
定好对手竞赛 设定竞争对手去竞赛,中上等学生基本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差生,因此,在给差生设定竞争对手时,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如果他们屡屡受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失去竞争意识,故而要对他们先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鼓足勇气积极参与。之后,学生尝到了甜头,就无需再指导也能积极参与。
组织个人竞赛 学生学完“除法笔算”后,组织学生搞“笔算王”竞赛,老师把亲手制作的刻有“一等”字样的五角星赠给满分的学生,刻有“红色”字样五角星赠给书写工整的学生等。如此一来,丢三落四的学生就不再马虎了,速度慢得学生也提高了速度且出错少了。
自找伙伴,分组竞赛 学完平均数后,笔者要求5至6名学生为一组,自找伙伴,共同复习、探讨,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再请教老师,之后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单元测试,老师参与需要帮助的组。这样一来,优秀生主动帮助辅导差生,而差生又主动学习。结果优秀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差生由不知到知之甚多,全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应用题接龙竞赛 基于学生对看图解题的困惑,组织学生搞应用题接龙竞赛。老师要先向全体学生提供图和先提条件并适当说明,然后问学生“看完图,想想有什么问题会等待我们呢?”接着将带有多个问题的题发给最前面的学生,一个学生做完一道题再传给后面的下一个学生,依次传到做完为止。附加条件是不许埋怨别人,努力并用心为同学加油即可。
学生在如此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挑战、竞争,参与意识自然提高,提前主动预习的学生也大大增多了。
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带着参与欲望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引发矛盾又是诱导学习动机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计矛盾,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单的数学资料分析》里的例2是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理解比较、分析不同的起点统计图表的问题。这节课笔者将学生分成A、B两组,A组按学习卡1题A的要求做,B组按学习卡1题B的要求做,剩下2、3、4题共同完成。
学生之前已接触过条形图表,通过例1对横放的条形图表也了解过,所以A组学生很快在统计表上标出了统计数据,知道了身材高矮、体重、体轻的原因,从而建议身材矮小的学生多喝牛奶、多玩跳绳,多锻炼身体。A组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而B组学生还在吃力地画图表,他们用图表标示身高135cm,标到1、2、3、4就已经显出愁眉不展的样子,有些学生甚至把纵轴的底部画成了曲线;有的认为数据太大标不出来;有的认为条形图表单位数据太大,画出的图表高度差别不大、差不多,B组同学遇到了诸多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教科书例1、例2的纵轴底部不均等,猜测可能是数据太大不好标出,就用曲线标出来。
从两组的学习情况看,A组似乎很完美地解决了问题,而B组没能顺利完成任务,而且白白浪费了时间,成果甚少。然而实际情况是B组在画图表的过程中,发现了A组同学没能发现的矛盾冲突,产生了“怎么办?为什么这么画的?”等疑问,并带着这些疑问做了进一步的挖掘、探究。教师如此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碰撞,学会观察、寻找、发现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真正投入到剧中的人物,使学生真正享受了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要想使学生学会自己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是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参与,不断探究,获取新知。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能否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于是,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录像、有趣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解题训练时不用或极少运用。而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较短,所以更应当做到激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练习当中。三年级(下册)“除法笔算”中有这样一道题:“今年有几周、多少天?”教师在讲解前,先要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和地球,用箭头标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然后问学生“地球在做什么?地球公转需要多少时间?为什么4年一次出现366天?”如此设疑、激趣,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着手计算,不但能算出今年的天数,就连其他年份的天数也能算出来。
强化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兴奋状态,也是注意力集中的特效药,而儿童时期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又特别强,孩子们一输就爱哭,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学生也会产生强烈的下次必赢的决心。
定好对手竞赛 设定竞争对手去竞赛,中上等学生基本没什么问题,关键是差生,因此,在给差生设定竞争对手时,要考虑他们的心理,如果他们屡屡受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失去竞争意识,故而要对他们先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鼓足勇气积极参与。之后,学生尝到了甜头,就无需再指导也能积极参与。
组织个人竞赛 学生学完“除法笔算”后,组织学生搞“笔算王”竞赛,老师把亲手制作的刻有“一等”字样的五角星赠给满分的学生,刻有“红色”字样五角星赠给书写工整的学生等。如此一来,丢三落四的学生就不再马虎了,速度慢得学生也提高了速度且出错少了。
自找伙伴,分组竞赛 学完平均数后,笔者要求5至6名学生为一组,自找伙伴,共同复习、探讨,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再请教老师,之后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单元测试,老师参与需要帮助的组。这样一来,优秀生主动帮助辅导差生,而差生又主动学习。结果优秀生进一步巩固了知识,差生由不知到知之甚多,全班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应用题接龙竞赛 基于学生对看图解题的困惑,组织学生搞应用题接龙竞赛。老师要先向全体学生提供图和先提条件并适当说明,然后问学生“看完图,想想有什么问题会等待我们呢?”接着将带有多个问题的题发给最前面的学生,一个学生做完一道题再传给后面的下一个学生,依次传到做完为止。附加条件是不许埋怨别人,努力并用心为同学加油即可。
学生在如此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挑战、竞争,参与意识自然提高,提前主动预习的学生也大大增多了。
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带着参与欲望去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引发矛盾又是诱导学习动机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计矛盾,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单的数学资料分析》里的例2是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理解比较、分析不同的起点统计图表的问题。这节课笔者将学生分成A、B两组,A组按学习卡1题A的要求做,B组按学习卡1题B的要求做,剩下2、3、4题共同完成。
学生之前已接触过条形图表,通过例1对横放的条形图表也了解过,所以A组学生很快在统计表上标出了统计数据,知道了身材高矮、体重、体轻的原因,从而建议身材矮小的学生多喝牛奶、多玩跳绳,多锻炼身体。A组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而B组学生还在吃力地画图表,他们用图表标示身高135cm,标到1、2、3、4就已经显出愁眉不展的样子,有些学生甚至把纵轴的底部画成了曲线;有的认为数据太大标不出来;有的认为条形图表单位数据太大,画出的图表高度差别不大、差不多,B组同学遇到了诸多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教科书例1、例2的纵轴底部不均等,猜测可能是数据太大不好标出,就用曲线标出来。
从两组的学习情况看,A组似乎很完美地解决了问题,而B组没能顺利完成任务,而且白白浪费了时间,成果甚少。然而实际情况是B组在画图表的过程中,发现了A组同学没能发现的矛盾冲突,产生了“怎么办?为什么这么画的?”等疑问,并带着这些疑问做了进一步的挖掘、探究。教师如此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碰撞,学会观察、寻找、发现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真正投入到剧中的人物,使学生真正享受了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要想使学生学会自己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相信学生是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参与,不断探究,获取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