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历史教学突出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意识较弱,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对于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分析内在联系上,缺少基础知识无疑成为极大的障碍。这也使学生个人掌握情况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产生了差距。
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造成历史学科知识碎片化。高中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动的僵局。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这个问题是由于课标所决定的,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教科书,从政治的层面贯彻国家意志,历史学科本应具备的人文因素十分贫乏。历史教育本来应当是公民养成性教育,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和人文意识的人,但现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实用主义主导的功利性教育。
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与初中教材严重脱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师生双方均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教材知识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在一些专业性知识方面表述更加深入。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社会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音乐美术方面的古典音乐、印象派绘画等。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又不具备这份“资本”,造成历史教学很难解析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现行教材把教本变成了干枯的读本,要求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性增加了,造成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有限课时的矛盾。
历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不当,会误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如果多媒体课件做的过于注重形式新颖,忽视了与板书的配合更好的分析教材,就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较少,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何落实开放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是有实际困难的。开放式学习,需要校外、课下学习的空间、条件和一定的时间,但学生课业负担不能保障时间。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设想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空中楼阁。
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究竟“主”是什么含义,定位的差异,理解的不同,便会造就课堂“形”与“质”的差异,“虚”与“实”的难辨,如何体现“主”的地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难题。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解决方法及反思实践
针对教材“略过程、重理论”的情况,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要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吸收知识达到灵活又能运用,更多的要强调个人对教材的把握,和充实能力。结合教材知识,扩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笔者就曾向学生调查过,有90﹪以上的学生希望历史课上能多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教材中的事实只是简单讲解,而往往一件历史事件中有很多曲折离奇的过程在其中,可以相应的介绍一下,这时会发现学生眼神炯炯的看着你,当然时间要把握有度,不要占用过多。同时对一个理论的讲解中如有学生不理解的可以用简单的例子或相关的史实作解释。这也有利于加强理解。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
妥善处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明确初高中的差异和学习缺失,结合学情,利用恰当手段,合理地弥补“缺失”。运用历史教学惯用的纵横思维,构筑知识系统框架,作为辅助,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有很多优于传统教学的地方,它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使所学知识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对于教材中的背景分析只提到了两点,一个是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二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五四运动的背景是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制作了一个视频课件:《复兴之路》中关于五四运动的介绍和背景简介,让学生结合教材与视频内容,再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这样既充实了教材知识,有提高了学生的情景感受。因此强调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板书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因为课件内容虽然一目了然,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配合教学进程会播放的较快,这样就要求教师用板书来体现本节课的内容框架,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积极探索破解教学难题的方法。在教学环节实施中,其一,解决好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其二,确认好单元和新问题;其三,可以应用以点带面的施教手段,突出代表性的知识教学,训练学生迁移性思维,提倡课内外学习的贯通。
新课改后的教学多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化教学行为。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观念,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课堂到教学中来。因此要求教师从分认识教学要求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中。利用小组讨论或主动讲授的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扩展思维,发表个人独到见解,并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意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意识较弱,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对于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分析内在联系上,缺少基础知识无疑成为极大的障碍。这也使学生个人掌握情况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产生了差距。
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造成历史学科知识碎片化。高中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动的僵局。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这个问题是由于课标所决定的,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教科书,从政治的层面贯彻国家意志,历史学科本应具备的人文因素十分贫乏。历史教育本来应当是公民养成性教育,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和人文意识的人,但现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实用主义主导的功利性教育。
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与初中教材严重脱节,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师生双方均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教材知识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在一些专业性知识方面表述更加深入。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社会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音乐美术方面的古典音乐、印象派绘画等。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又不具备这份“资本”,造成历史教学很难解析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现行教材把教本变成了干枯的读本,要求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性增加了,造成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有限课时的矛盾。
历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如果使用不当,会误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如果多媒体课件做的过于注重形式新颖,忽视了与板书的配合更好的分析教材,就会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较少,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何落实开放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是有实际困难的。开放式学习,需要校外、课下学习的空间、条件和一定的时间,但学生课业负担不能保障时间。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设想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空中楼阁。
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究竟“主”是什么含义,定位的差异,理解的不同,便会造就课堂“形”与“质”的差异,“虚”与“实”的难辨,如何体现“主”的地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难题。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解决方法及反思实践
针对教材“略过程、重理论”的情况,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不要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吸收知识达到灵活又能运用,更多的要强调个人对教材的把握,和充实能力。结合教材知识,扩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笔者就曾向学生调查过,有90﹪以上的学生希望历史课上能多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教材中的事实只是简单讲解,而往往一件历史事件中有很多曲折离奇的过程在其中,可以相应的介绍一下,这时会发现学生眼神炯炯的看着你,当然时间要把握有度,不要占用过多。同时对一个理论的讲解中如有学生不理解的可以用简单的例子或相关的史实作解释。这也有利于加强理解。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
妥善处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问题。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明确初高中的差异和学习缺失,结合学情,利用恰当手段,合理地弥补“缺失”。运用历史教学惯用的纵横思维,构筑知识系统框架,作为辅助,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有很多优于传统教学的地方,它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使所学知识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对于教材中的背景分析只提到了两点,一个是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二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五四运动的背景是很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制作了一个视频课件:《复兴之路》中关于五四运动的介绍和背景简介,让学生结合教材与视频内容,再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这样既充实了教材知识,有提高了学生的情景感受。因此强调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突出重点,突破知识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板书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因为课件内容虽然一目了然,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配合教学进程会播放的较快,这样就要求教师用板书来体现本节课的内容框架,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积极探索破解教学难题的方法。在教学环节实施中,其一,解决好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其二,确认好单元和新问题;其三,可以应用以点带面的施教手段,突出代表性的知识教学,训练学生迁移性思维,提倡课内外学习的贯通。
新课改后的教学多提倡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化教学行为。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观念,强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课堂到教学中来。因此要求教师从分认识教学要求同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中。利用小组讨论或主动讲授的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扩展思维,发表个人独到见解,并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意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