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个老话题,也是个老问题,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就促使我们去深入地探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
给文章划分段落,目前不少教师为了教学方便,总喜欢在初读课文后就分段,甚至让学生预习课文后就给文章分段,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检查预习或在通读一遍课文后即提出:文章分几段?怎样分?于是学生举手回答。此时教师会说:分X段的同学请举手,和XXX同学分的一样的举手。学生举手表决,段也就分完了。然而此时学生不要说理解教材,就连文章的具体内容也并不是很清楚的,更谈不上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分段了。这种“举手表决式”的分段方法 ,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认知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顺序和规律就是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而前面所谈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的恰是取消感性认识,而直接接触本质 、直接进行理性思维的错误过程。说到底,这种教学是把培养学生能力的艰苦复杂的训练过程简化为轻描淡写的知识传递。
为此我们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这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
二 、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言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理解文章本质含义的能力。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义。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间关系,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比较抽象的虚词,想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理解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環”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三)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教学中应教给以下三种方法:
1归并段落大意,即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课文中的总述段或总述句,以此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问题再加以解答,即按文章的思路顺序提出几个问题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对问题做出回答,再把回答的要点归纳概括到一起。如《钓鱼的启示》,可自问自答:文章写谁钓鱼,钓鱼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有什么启示?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
小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直接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
给文章划分段落,目前不少教师为了教学方便,总喜欢在初读课文后就分段,甚至让学生预习课文后就给文章分段,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检查预习或在通读一遍课文后即提出:文章分几段?怎样分?于是学生举手回答。此时教师会说:分X段的同学请举手,和XXX同学分的一样的举手。学生举手表决,段也就分完了。然而此时学生不要说理解教材,就连文章的具体内容也并不是很清楚的,更谈不上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分段了。这种“举手表决式”的分段方法 ,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认知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顺序和规律就是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而前面所谈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的恰是取消感性认识,而直接接触本质 、直接进行理性思维的错误过程。说到底,这种教学是把培养学生能力的艰苦复杂的训练过程简化为轻描淡写的知识传递。
为此我们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这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
二 、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言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指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理解文章本质含义的能力。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义。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间关系,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比较抽象的虚词,想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3联系上、下文理解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環”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三)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教学中应教给以下三种方法:
1归并段落大意,即把各段段意连起来成为连贯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课文中的总述段或总述句,以此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问题再加以解答,即按文章的思路顺序提出几个问题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对问题做出回答,再把回答的要点归纳概括到一起。如《钓鱼的启示》,可自问自答:文章写谁钓鱼,钓鱼的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有什么启示?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