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过度现象是当今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往往不被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发现,甚至披上了“积极工作”的合法外衣,但过度教学类似拔苗助长,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毒害学生、教师。对教学过度应从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有效课堂、加强学校管理上进行矫正。
关键词:教学过度 现象成因分析 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6(a)-0197-0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化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由此引发出:要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与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等一系列数学课程基本理念。该理念倡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些课堂上的过度教学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过度教学简单的说是指当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时,教师仍然简单地重复着刚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学生来说,这就是过度教学;对于那些尚未理解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过度教学。
1 教学过度现象
(1)教师在教学中的强化主导地位,学生缺失主体地位。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形式,一味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尽管有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无非是由“人灌”变为“电灌”,其过度性更大,危害更严重。例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反而采取“概念习题化”的方法,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只注重强化练习,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抛在一边,打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不得不超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学习学科知识。在没有学习能力作基础、学习兴趣作保障的情况下,走加班加点教与学的道路。典型的做法就是大量布置重复性作业,或是频繁考试,美其名曰“以考代练”。
(3)盲目加大学习难度。教学中不考虑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现有基础,拔高教材难度,例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新教材中已经删去,教师本可以一点而过,但有的老师却仍旧大讲特讲。甚至以“偏题、怪题、难题”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引导学生走进学习“奥数”的怪圈。
2 教学过度的危害
(1)教学过度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经常简单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完成作业量的多少与教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划等号,认为二者之间有线性的关联。其实,想学好一定得大量花时间,甚至呕心沥血,这是没错的;但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呕心沥血并不一定能学好,反而有害。例如,在布置作业时,简单机械的使用教辅资料,把大量的练习题“批发”给学生,这样的做法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对学生学习兴趣抹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对这个数学产生恐惧,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大量做题,从此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2)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学生在不断地被“学习”中成长,有些学校的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作业,或是一天到晚被“圈在”教室中,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学习。
(3)过度教学强化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恶化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总是达不到教师、家长的要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家长老师对孩子失去信心,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早的出现在小学阶段,初中的一年级,值得我们深思。
(4)这种毒害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教育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不断进行思想精神浸润的漫长过程,这种浸润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得到思想的提升和精神的娱悦,这才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对于一名真正的老师来说,他们以知识、思想为媒介,在与学生的精神、人格的交流之间可以也应该获得无限的趣味——即使是解题的训练也应该是有趣味的。可是,如果在错误观念和风气的驱动下,我们往往见物不见人,为了教学成绩把自己和学生都当成机器,对自己的工作盲目加码,以为花越多时间,搞越多练习,做越多课外辅导的就会有更高的成绩。这样长期机械化的、了无生趣的操作,把老师搞得身心俱疲,经过三五年的磨练,自然而然地也就出现了职业倦怠。
3 教学过度矫正策略
(1)更新观念。人们总是期望学校象工厂一样,培养出整齐划一、标准统一的优秀的人才;家长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都考上清华北大;教师也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当成自己工作的全部,这些希望本来都没有错,但是一旦脱离了实际,强加在学校头上时,就会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而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力和创新。必须打破对高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为本的人才观与用人观,要求我们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现实社会中,高级白领和蓝领工人同样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普通大学生没有高职大学生容易找工作也是有发生。这些信息传递到学校,必然会引发教师的思考,那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多样化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样化的。进而摆脱盲目片面追求分数的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会减少过度教学的现象。
(2)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这个群体非常负责任,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当找不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时,教师情愿向过度教学靠拢,也不愿在教学缺失中背负不负责任的精神负担和制度惩罚,所以教师应积极在有效课堂上做积极探索。近年来全国也出现许多有效课堂的成功案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每节课要求教师讲解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超过35分钟。教师使用这种模式需要很大勇气,当然从时间上也避免了过度教学的出现,这逼迫教师从课外下功夫,保证教学质量不能下降。
(3)加强学校管理,正确处理“过度教学”与“积极工作”的关系。从一般的人来看,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都习惯把教师大量布置作业、在课堂上不遗余力满堂讲等过度措施认为是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所以学校管理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管理的智慧,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不能只看终端分数成绩。以免把所有教师都引到拼时间、拼作业、拼辅导的老路上来。教师要比效率,比学生的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应该意识到,如果教学研究和有效教学反思花费1分的时间,那么教学有效性就会提高10分。教育管理者认识到这个问题,教师也会高兴的甩掉过度教学的束缚,投入到高效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J].
[2] 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关键词:教学过度 现象成因分析 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6(a)-0197-01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化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学科的课程理念,由此引发出:要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与活力;要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等一系列数学课程基本理念。该理念倡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些课堂上的过度教学影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过度教学简单的说是指当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关学习内容时,教师仍然简单地重复着刚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学生来说,这就是过度教学;对于那些尚未理解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过度教学。
1 教学过度现象
(1)教师在教学中的强化主导地位,学生缺失主体地位。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形式,一味的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尽管有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无非是由“人灌”变为“电灌”,其过度性更大,危害更严重。例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一些教师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反而采取“概念习题化”的方法,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只注重强化练习,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抛在一边,打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优异的成绩,不得不超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学习学科知识。在没有学习能力作基础、学习兴趣作保障的情况下,走加班加点教与学的道路。典型的做法就是大量布置重复性作业,或是频繁考试,美其名曰“以考代练”。
(3)盲目加大学习难度。教学中不考虑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现有基础,拔高教材难度,例如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新教材中已经删去,教师本可以一点而过,但有的老师却仍旧大讲特讲。甚至以“偏题、怪题、难题”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引导学生走进学习“奥数”的怪圈。
2 教学过度的危害
(1)教学过度无异于拔苗助长。我们经常简单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完成作业量的多少与教学成绩的好坏直接划等号,认为二者之间有线性的关联。其实,想学好一定得大量花时间,甚至呕心沥血,这是没错的;但花费大量时间,盲目呕心沥血并不一定能学好,反而有害。例如,在布置作业时,简单机械的使用教辅资料,把大量的练习题“批发”给学生,这样的做法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对学生学习兴趣抹杀。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对这个数学产生恐惧,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大量做题,从此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2)违背学生成长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学生在不断地被“学习”中成长,有些学校的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作业,或是一天到晚被“圈在”教室中,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学习。
(3)过度教学强化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恶化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总是达不到教师、家长的要求,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家长老师对孩子失去信心,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早的出现在小学阶段,初中的一年级,值得我们深思。
(4)这种毒害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教育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不断进行思想精神浸润的漫长过程,这种浸润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得到思想的提升和精神的娱悦,这才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对于一名真正的老师来说,他们以知识、思想为媒介,在与学生的精神、人格的交流之间可以也应该获得无限的趣味——即使是解题的训练也应该是有趣味的。可是,如果在错误观念和风气的驱动下,我们往往见物不见人,为了教学成绩把自己和学生都当成机器,对自己的工作盲目加码,以为花越多时间,搞越多练习,做越多课外辅导的就会有更高的成绩。这样长期机械化的、了无生趣的操作,把老师搞得身心俱疲,经过三五年的磨练,自然而然地也就出现了职业倦怠。
3 教学过度矫正策略
(1)更新观念。人们总是期望学校象工厂一样,培养出整齐划一、标准统一的优秀的人才;家长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都考上清华北大;教师也总是把学生的成绩当成自己工作的全部,这些希望本来都没有错,但是一旦脱离了实际,强加在学校头上时,就会导致教学行为的偏差。而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力和创新。必须打破对高学历的崇拜和以学历、学位为本的人才观与用人观,要求我们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现实社会中,高级白领和蓝领工人同样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普通大学生没有高职大学生容易找工作也是有发生。这些信息传递到学校,必然会引发教师的思考,那就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才是多样化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样化的。进而摆脱盲目片面追求分数的目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会减少过度教学的现象。
(2)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这个群体非常负责任,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当找不到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时,教师情愿向过度教学靠拢,也不愿在教学缺失中背负不负责任的精神负担和制度惩罚,所以教师应积极在有效课堂上做积极探索。近年来全国也出现许多有效课堂的成功案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每节课要求教师讲解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超过35分钟。教师使用这种模式需要很大勇气,当然从时间上也避免了过度教学的出现,这逼迫教师从课外下功夫,保证教学质量不能下降。
(3)加强学校管理,正确处理“过度教学”与“积极工作”的关系。从一般的人来看,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都习惯把教师大量布置作业、在课堂上不遗余力满堂讲等过度措施认为是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所以学校管理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管理的智慧,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不能只看终端分数成绩。以免把所有教师都引到拼时间、拼作业、拼辅导的老路上来。教师要比效率,比学生的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应该意识到,如果教学研究和有效教学反思花费1分的时间,那么教学有效性就会提高10分。教育管理者认识到这个问题,教师也会高兴的甩掉过度教学的束缚,投入到高效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J].
[2] 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