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入池前的水样致病菌学监测,观察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水中分娩池的消毒效果。方法:将200例分娩前院内感染筛查结果阴性的水中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各10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消毒方法对分娩池进行消毒,改良组则在常规消毒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两组产妇入池前取水样行致病菌培养,并计菌落数,然后对母婴感染率、水样致病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的水样本致病菌培养阳性率和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但两组母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致病菌培养共出现21例阳性,其中大肠杆菌18例,占85.7%;葡萄球菌3例。占14.3%。结论:两种消毒方法均可认为是安全的,但改良法更优;两组致病菌感染均以大肠杆菌为主。
【关键词】 水中分娩; 消毒; 致病菌监测; 母婴感染 自1805年第一例水中分娩婴儿在法国诞生后[1],至今水中分娩已风靡全球,尤其在美国,许多医院都为产妇提供水中分娩服务[2]。迄今为止,已有不少资料表明,水中分娩不会增加感染机率[3-5],但是,水中分娩是否会增加母婴感染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因此,人们对水中分娩池的清洁消毒是否安全还存在疑虑。目前,国内分娩池虽有较为完善的过虑消毒系统,但由于分娩池的清洗、消毒是防止母婴感染发生的关键,因此仍是医护人员及产妇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所在医院是佛山市第一家开展水中分娩的医院,于2008年12月开展水中分娩,迄今已近2000例。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水中分娩池的消毒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日对笔者所在医院水中分娩池的过滤器更新后,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4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水中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各100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娩前HIV、USR、HIV、白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分娩前3 d内均无发热、无胎膜早破等宫内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1.2 方法
1.2.1 常规消毒方法 分娩池于每次使用后以含氯消毒液(1000 mg/L,下同)消毒1次,清水清洗,抺干池面,覆盖塑料薄膜备用。枕垫以及进水口、出水口的不锈钢用物则取下置于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min后取出备用。分娩池每次使用前再以含氯消毒液清洗消毒1次。
1.2.2 改良消毒方法 在常规消毒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一是分娩池每次使用后,先用家庭用的洗洁精清洗水池,再用含氯消毒液对分娩池消毒;二是不用水池时也每日给水池的出水口投放含氯消毒液1000 ml。
1.2.3 样本获取方法 分娩池使用前,以含氯消毒液消毒,灌水,于产妇入水前取水池水样本行致病菌培养,并计菌落数。
1.3 观察指标 对致病菌培养阳性的产妇进行产褥病率的临床观察,对致病菌培养阳性的婴儿进行脐炎、吸入性肺炎、结膜炎的临床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致病菌培养阳性比较和母婴感染率比较采用 字2检验进行统计,两组菌落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良组水样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水样致病菌培养菌落数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细菌培养情况及菌落数比较
2.2 两组母婴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婴感染情况比较
2.3 两组致病菌培养共出现21例阳性,其中大肠杆菌18例(铜氯假单胞菌5例,不液化莫拉氏菌2例,大肠埃希菌3例,变形膨胀杆菌4例、产碱假单孢菌4例),占85.7%;葡萄球菌3例(改良组1例,常规组2例),占14.3%。
3 讨论
3.1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致病菌培养与菌落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母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目前本院对水中分娩池的清洗、消毒的两种方法都是安全的。
3.2 本研究中,改良组的消毒方法有两点改进,一是在常规组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增加了家用洗洁精清洗水池,目的是更好地清除人体的油脂,使含氯消毒液更好的发挥消毒作用;二是每日定期在分娩池投放含氯消毒液,以抑制细菌生长,达到防止下水道致病菌上行污染、降低分娩池水样致病菌培养阳性率及降低菌落数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组母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种方法均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但因两组致病菌培养与菌落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常规组的水池消毒方法比较容易导致母婴感染。反之可以认为,改良组的水池消毒方法比较安全。
3.3 两组致病菌培养阳性共21例(85.7%),其中大肠杆菌18例,葡萄球菌仅3例(14.3%),表明两组致病菌感染均以大肠杆菌为主。因此,本研究结果对水中分娩母婴感染的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Embry M. Observations sur un accouchement termine dans le bain[J]. Ann Soc Med Prat Montpellier,1805,5(5):13-19.
[2] Bodner K, Bodner-Adler B, Wierrani F, et al. Effects of water birth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J]. Jwjien Kli Wochenschr,2002,114(10):391-395.
[4] Geissbuhler V, Stein S, Eberhard J. Warterbirths compared with landbirth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nine years[J]. J Perinat Med,2004,32(4):308-314.
[5] 彭军,缪士霞,李丽梅.水中分娩63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58-2460.
(收稿日期:2012-04-16) (本文编辑:王宇)
【关键词】 水中分娩; 消毒; 致病菌监测; 母婴感染 自1805年第一例水中分娩婴儿在法国诞生后[1],至今水中分娩已风靡全球,尤其在美国,许多医院都为产妇提供水中分娩服务[2]。迄今为止,已有不少资料表明,水中分娩不会增加感染机率[3-5],但是,水中分娩是否会增加母婴感染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因此,人们对水中分娩池的清洁消毒是否安全还存在疑虑。目前,国内分娩池虽有较为完善的过虑消毒系统,但由于分娩池的清洗、消毒是防止母婴感染发生的关键,因此仍是医护人员及产妇所关注的问题。笔者所在医院是佛山市第一家开展水中分娩的医院,于2008年12月开展水中分娩,迄今已近2000例。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对水中分娩池的消毒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日对笔者所在医院水中分娩池的过滤器更新后,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4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水中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各100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娩前HIV、USR、HIV、白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分娩前3 d内均无发热、无胎膜早破等宫内感染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1.2 方法
1.2.1 常规消毒方法 分娩池于每次使用后以含氯消毒液(1000 mg/L,下同)消毒1次,清水清洗,抺干池面,覆盖塑料薄膜备用。枕垫以及进水口、出水口的不锈钢用物则取下置于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 min后取出备用。分娩池每次使用前再以含氯消毒液清洗消毒1次。
1.2.2 改良消毒方法 在常规消毒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一是分娩池每次使用后,先用家庭用的洗洁精清洗水池,再用含氯消毒液对分娩池消毒;二是不用水池时也每日给水池的出水口投放含氯消毒液1000 ml。
1.2.3 样本获取方法 分娩池使用前,以含氯消毒液消毒,灌水,于产妇入水前取水池水样本行致病菌培养,并计菌落数。
1.3 观察指标 对致病菌培养阳性的产妇进行产褥病率的临床观察,对致病菌培养阳性的婴儿进行脐炎、吸入性肺炎、结膜炎的临床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致病菌培养阳性比较和母婴感染率比较采用 字2检验进行统计,两组菌落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良组水样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水样致病菌培养菌落数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细菌培养情况及菌落数比较
2.2 两组母婴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母婴感染情况比较
2.3 两组致病菌培养共出现21例阳性,其中大肠杆菌18例(铜氯假单胞菌5例,不液化莫拉氏菌2例,大肠埃希菌3例,变形膨胀杆菌4例、产碱假单孢菌4例),占85.7%;葡萄球菌3例(改良组1例,常规组2例),占14.3%。
3 讨论
3.1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两组致病菌培养与菌落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母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目前本院对水中分娩池的清洗、消毒的两种方法都是安全的。
3.2 本研究中,改良组的消毒方法有两点改进,一是在常规组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增加了家用洗洁精清洗水池,目的是更好地清除人体的油脂,使含氯消毒液更好的发挥消毒作用;二是每日定期在分娩池投放含氯消毒液,以抑制细菌生长,达到防止下水道致病菌上行污染、降低分娩池水样致病菌培养阳性率及降低菌落数的作用。结果表明,两组母婴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种方法均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但因两组致病菌培养与菌落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常规组的水池消毒方法比较容易导致母婴感染。反之可以认为,改良组的水池消毒方法比较安全。
3.3 两组致病菌培养阳性共21例(85.7%),其中大肠杆菌18例,葡萄球菌仅3例(14.3%),表明两组致病菌感染均以大肠杆菌为主。因此,本研究结果对水中分娩母婴感染的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Embry M. Observations sur un accouchement termine dans le bain[J]. Ann Soc Med Prat Montpellier,1805,5(5):13-19.
[2] Bodner K, Bodner-Adler B, Wierrani F, et al. Effects of water birth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J]. Jwjien Kli Wochenschr,2002,114(10):391-395.
[4] Geissbuhler V, Stein S, Eberhard J. Warterbirths compared with landbirth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nine years[J]. J Perinat Med,2004,32(4):308-314.
[5] 彭军,缪士霞,李丽梅.水中分娩63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58-2460.
(收稿日期:2012-04-16)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