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实际出发,着重探讨《概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对教材处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此来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旨在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概论》课教材 思考 实践 作用
目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5]9号文件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全国统编,高职高专两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和普通高校完全相同,这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高职学生的思维类型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理论体系本身就有排斥趋向,且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缺乏理解统编教材所要求涵盖的知识点,不具备与教材衔接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许多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发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这门课教学难度较大,因为有些理论涉及的知识点学生根本不具备,如果不及时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精神,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讲解,学时又不足,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因此,有必要在授课时,处理好教材。处理教材,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结构作适当的调整,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使教师更有利于教,学生更容易学,以尽量达到教与学完美结合的最佳境界。现结合笔者在讲授《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概论》课教材处理的几点思考。
一、处理好教材的目的与要求
处理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不拘于成功的经验,勇于探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处理好教材,就是要站在统观全局,把握整个教材的高度。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再安排。只有“会当凌绝顶”,才会“一览众山小”。只有把握住教材的整体,才能轻车熟路,把教材处理得更加适合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处理教材,就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方式方法。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学习的动机不稳定,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部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存在着单一,效果不佳现象。因此,以多种方式,多角度处理好教材,能让学生学活和提高学习兴趣,为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处理教材,就是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教材更加简洁、明了、直观、逻辑更强。学生更加易懂易记,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把头绪多,复杂难懂的问题,用清晰的线索、具体、实际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深讲透。决不是减少课本的知识点,相反,对课本知识作适当的补充、拓展,只要出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更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处理教材,就是把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变为逻辑性强,通过推理灵活掌握事件的核心内容,注入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活的因素,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教材,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和活跃教育对象的内在因素,调动他们的自觉性,探求结论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念和动力,一切考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技能,是处理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
处理教材要做到精而不漏,简而不乏,多而不滥,条理明晰,重点突出,安排合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防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二、处理概论课教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由因到果,由果到因,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理解事物变化的内在因素
考虑到概论课涉及的历史知识多,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在讲授此类内容时应把历史事件的发展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类比。
如在讲解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时候,涉及到大量的历史知识,政治课教师要讲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因果联系,即正是因为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就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正如同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后,有新生入学教育期,也是从高中生到高职生转变的过渡期。而高中期是高职生的必要准备,高职生期是部分高中生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
这种方法,要注意知识的原始积累,在分析原因以及进行类比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对课文的内容适当增减,扩大视野,把已知、新知、将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弄清事物的必然联系,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利用启发式教学。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不同途径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讲授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我先以社会实践课的形式,带学生参观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在理论课课堂上,运用处理过的教材展开讲解。我删减了马克思、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对该问题的论述的历史沿革内容,而是先讲明教材中“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再运用参观中的见闻,增加了新知,即:先进的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技人才是柳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将知渗透到教学中,即柳州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构成对今后高职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有何影响,高职生如何通过社会社会实践课的参观考察,在理论课的课堂上,明确自身的定位,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浪潮,高职生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教材的指导作用凸现出来。
(三)统观全局,通盘规划,前后联系
站在整本课文的高度,对教材重新安排,使之浑为一体,不局限于一章一节的内容,把同一内容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注意教材的承上启下。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与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里均渗透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如果以章节讲述,不作重新安排,学生难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难以理解记忆。我就播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生平事迹录像或是幻灯等视频、音频资料,以人物生平事迹为专题形式讲解,分析三者的生平、思想、实践成果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对争论较多、比较复杂的问题,教材没有正面提到而学生要求教师回答的,要敢于应对,并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有争议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以及问题,教材没有提到而学生又要求教师正面回答的,教师不应回避或者敷衍了事,应该敢于应对,指导学生用辩证的唯物史观看问题。如对于极少数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目前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等,教材或者不提或者提到很少,学生又比较关心和感兴趣,教师不能回避,必须正面指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一场改革、一个人物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关键要结合历史背景,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看问题,看这些失误与不足在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起到促进推动作用还是阻碍消极作用,唯此,方能客观地给予评论,树立科学的哲学观,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为人处世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对于《概论》课教材的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如何处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该教材就一定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于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2]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5]9号文件.
[3]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裴小燕.创新教育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3).
[5]孙姗姗.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关键词:《概论》课教材 思考 实践 作用
目前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5]9号文件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全国统编,高职高专两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和普通高校完全相同,这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高职学生的思维类型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理论体系本身就有排斥趋向,且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缺乏理解统编教材所要求涵盖的知识点,不具备与教材衔接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许多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发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这门课教学难度较大,因为有些理论涉及的知识点学生根本不具备,如果不及时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精神,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讲解,学时又不足,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因此,有必要在授课时,处理好教材。处理教材,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的结构作适当的调整,把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使教师更有利于教,学生更容易学,以尽量达到教与学完美结合的最佳境界。现结合笔者在讲授《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概论》课教材处理的几点思考。
一、处理好教材的目的与要求
处理好教材是上好课的关键,不拘于成功的经验,勇于探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处理好教材,就是要站在统观全局,把握整个教材的高度。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再安排。只有“会当凌绝顶”,才会“一览众山小”。只有把握住教材的整体,才能轻车熟路,把教材处理得更加适合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处理教材,就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学习的方式方法。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探究性、联系性,学习的动机不稳定,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部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存在着单一,效果不佳现象。因此,以多种方式,多角度处理好教材,能让学生学活和提高学习兴趣,为学习潜力的发掘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处理教材,就是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使教材更加简洁、明了、直观、逻辑更强。学生更加易懂易记,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把头绪多,复杂难懂的问题,用清晰的线索、具体、实际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深讲透。决不是减少课本的知识点,相反,对课本知识作适当的补充、拓展,只要出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更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处理教材,就是把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变为逻辑性强,通过推理灵活掌握事件的核心内容,注入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活的因素,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教材,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和活跃教育对象的内在因素,调动他们的自觉性,探求结论的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念和动力,一切考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技能,是处理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
处理教材要做到精而不漏,简而不乏,多而不滥,条理明晰,重点突出,安排合理。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防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二、处理概论课教材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由因到果,由果到因,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理解事物变化的内在因素
考虑到概论课涉及的历史知识多,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在讲授此类内容时应把历史事件的发展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类比。
如在讲解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时候,涉及到大量的历史知识,政治课教师要讲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因果联系,即正是因为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社会主义革命,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而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就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正如同高职学生在入学之后,有新生入学教育期,也是从高中生到高职生转变的过渡期。而高中期是高职生的必要准备,高职生期是部分高中生的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
这种方法,要注意知识的原始积累,在分析原因以及进行类比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对课文的内容适当增减,扩大视野,把已知、新知、将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弄清事物的必然联系,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利用启发式教学。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不同途径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讲授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候,我先以社会实践课的形式,带学生参观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然后在理论课课堂上,运用处理过的教材展开讲解。我删减了马克思、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对该问题的论述的历史沿革内容,而是先讲明教材中“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再运用参观中的见闻,增加了新知,即:先进的科学管理、科学技术、科技人才是柳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将知渗透到教学中,即柳州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素质构成对今后高职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有何影响,高职生如何通过社会社会实践课的参观考察,在理论课的课堂上,明确自身的定位,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浪潮,高职生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教材的指导作用凸现出来。
(三)统观全局,通盘规划,前后联系
站在整本课文的高度,对教材重新安排,使之浑为一体,不局限于一章一节的内容,把同一内容的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注意教材的承上启下。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与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里均渗透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思想,如果以章节讲述,不作重新安排,学生难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难以理解记忆。我就播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生平事迹录像或是幻灯等视频、音频资料,以人物生平事迹为专题形式讲解,分析三者的生平、思想、实践成果的异同点,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对争论较多、比较复杂的问题,教材没有正面提到而学生要求教师回答的,要敢于应对,并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有争议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以及问题,教材没有提到而学生又要求教师正面回答的,教师不应回避或者敷衍了事,应该敢于应对,指导学生用辩证的唯物史观看问题。如对于极少数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目前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等,教材或者不提或者提到很少,学生又比较关心和感兴趣,教师不能回避,必须正面指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一场改革、一个人物都有其优点与不足,关键要结合历史背景,站在历史的高度,辩证地看问题,看这些失误与不足在社会发展的历程当中起到促进推动作用还是阻碍消极作用,唯此,方能客观地给予评论,树立科学的哲学观,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今后的为人处世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对于《概论》课教材的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如何处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概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该教材就一定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于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2]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5]9号文件.
[3]魏晓文,杨慧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裴小燕.创新教育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3).
[5]孙姗姗.高校思政课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