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探索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问题引领,讲练结合,分层推进,以生为本,合作交流,讲题释疑,探究本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讲题释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复习课中,如果师生双边活动进行得好,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期效果。“复习课最难上。”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这是一些数学教师都困惑的难题。如何创设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何通过讲题释疑探究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一节七年级复习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为例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设置问题小测,反馈已学知识
因为复习课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因此,利用课前5分钟分层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限时测试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课前小测:
①在△ABC中,∠A=68°,∠B=20°,按角分类,则△ABC为 三角形.
②如图,在△ABC中,∠BAC=60°,将△AB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40°后得到△ADE,则∠BAE的度数为_________.
③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和7,第三边长为偶数,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④如图,AC=BD,AB=CD,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
A.5对 B.4对 C.3对 D.2对
⑤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六个条件:① AB=DE;②BC=EF;③AC=DF;④∠A=∠D;⑤∠B=∠E;⑥∠C=∠F.选择其中三个条件不能判定△ABC与△DEF全等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④⑥ D.②③④
效果反思:课前小测能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通过测试集中学习注意力,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为本节课教学提供准确信息,训练学生的时间观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代表讲答案,讲做题思路,生生互改,及时统计小测得分情况,及时表扬激励,及时加分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团队合作学习的潜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任务导向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针对学生学情,现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时能灵活运用其判定与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2)经历创设问题训练思维的过程,学会添加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三、创设问题情境,梳理知识体系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复习课不能总是“炒冷饭”。因此,在知识梳理环节,以练习题的方式出现,既能复习相关知识,又能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训练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题点知,知识梳理。引例:如图,已知AC=BD,要使△ABC≌△DCB,在图形所给出的字母中,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从符合的条件中任选一个即可)
教师:我们可以先读题,标注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观察图形的特点,找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想一想三角形例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怎样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添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先用两分钟思考,直接让每组的4号为代表抢答并说出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有不完整的做题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补充回答。
效果反思:通过4号学生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们都能认真倾听并进行激烈地争论,总结出各种可行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纠错,真正弄清基本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练习1:如图,已知:∠ACB=
∠DBC,要使△ABC≌△DCB在图形所给出的字母中,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从符合的条件中任选一个即可)
学生2:继续让各组3号抢答,由学生自己讲解做题方法,总结做题方法,教师及时点评,各组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添加条件的基本思路。
生:归纳同基本思路
反思:通过两道典型练习题的分层训练,充分挖掘出如何添加条件证明两个三解形全等,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基本思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构建问题迁移,探索研究方法
“探究问题”,必须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才能去“探”、去“究”、去讨论、去解决,而问题必须由教师来设计。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實际情况选取探究内容,构建问题模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出做题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精题运知,应用提升。
探究一:已知:如图,AB=AE,BC=ED,AF是CD的垂直平分线,求证:∠B=∠E.
教师:告知学生先弄清题意,结合已知条件去展开讨论,如何找到证明∠B=∠E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会利用辅助线构造三角形进行证明并把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众生:分组讨论、组内讲题,组内交流、大胆猜想,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先检查统计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生3:代表全组同学上讲台分析证明思路,讲述证明方法,板书证明过程。
反思效果:让学生上台讲题,展示自我,以点带面,师生点评,归纳总结,及时表扬,及时纠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练习2:已知:如图,AB=AE,∠B=∠E,BC=ED,AF⊥CD请说明点F是CD的中点.
(学生先分组交流、讨论,联想此类题目的证明思路和方法,说明利用作辅助线的妙处,学生能通过类比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探究二:等腰直角△ABC,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理由。
(2)写出BM,CN,MN之间有何关系?
教师:布置各小组讨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先读懂题目意思,在图形中标注出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
生: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教师巡查指导,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我们不难发现△ABM和△CAN就是我们要找的全等三角形,第二问证明时可以使用第一问的结论,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找出BM,CN,MN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一个讨论好的组派代表讲题,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
学生4:代表全组学生上讲台讲题,分析解题思路,板书证明过程。
反思效果: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检查学生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快速找到了做题方法,由学生4讲题,学生质疑、师生点评,掌握数形结合思想,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变式练习3:上题若将直线L绕点A逆时针旋转,使直线L落在△ABC的内部,其它条件不变,请画出图形,并说说上题的结论是否成立?
(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解题方法。分层训练,提升数学素养,感悟数学思想)
五、收集问题检测,掌握教学实效
“课后检测”,就是在一节课最后5-10分钟时间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是教学内容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课堂检测
1.如图,已知∠CAB=∠DBA,则添加一个条件,不一定能使△ABC≌△BAD的是( )
A.AC=BD B.∠C=∠D
C.BC=AD D.∠CBD=∠DAC
2.如图,大树AB与大树CD相距13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且EA=ED.已知大树AB的高为5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m/s,小华行走到点E的时间是( )
A.13s B.8s C.6s D.5s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
CB,AD=CD.若∠A=108°,则∠C的大小=______.
4.如图,∠ACB=90°,AC=BC,AD⊥CE于点D,BE⊥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AD=2.4 cm,DE=1.7 cm,则BE的长为________.
5.如图,∠C=∠E,AC=AE,点D在BC边上,∠1=∠2,AC和DE相交于点O.求证:△ABC≌△ADE.
(二)效果反思
课后检测环节,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整体水平达到何种程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多少学生还要进行补救和辅导。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全面提高。
六、重审问题设计,反思教学成败
本节复习课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形式多样,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延伸,循序渐进,创设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质疑,师生释疑,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考空间,把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用学生上讲台讲题的方式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课前小测—创设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讲题释疑—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检测反馈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興龙.2020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试题集锦[J].数学教学通讯,2003.
[3]林俊.利用生成性学习资源 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差异发展”专题系列之七[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
[4]徐圣朋.探究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教育,2020,2(1).
责任编辑 陈小凤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讲题释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复习课中,如果师生双边活动进行得好,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期效果。“复习课最难上。”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这是一些数学教师都困惑的难题。如何创设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何通过讲题释疑探究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一节七年级复习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为例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设置问题小测,反馈已学知识
因为复习课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因此,利用课前5分钟分层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限时测试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课前小测:
①在△ABC中,∠A=68°,∠B=20°,按角分类,则△ABC为 三角形.
②如图,在△ABC中,∠BAC=60°,将△AB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40°后得到△ADE,则∠BAE的度数为_________.
③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和7,第三边长为偶数,则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
④如图,AC=BD,AB=CD,则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共有( )
A.5对 B.4对 C.3对 D.2对
⑤如图,在△ABC和△DEF中,已知六个条件:① AB=DE;②BC=EF;③AC=DF;④∠A=∠D;⑤∠B=∠E;⑥∠C=∠F.选择其中三个条件不能判定△ABC与△DEF全等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④⑥ D.②③④
效果反思:课前小测能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通过测试集中学习注意力,承上启下,温故知新,为本节课教学提供准确信息,训练学生的时间观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代表讲答案,讲做题思路,生生互改,及时统计小测得分情况,及时表扬激励,及时加分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团队合作学习的潜能,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把握任务导向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针对学生学情,现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时能灵活运用其判定与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2)经历创设问题训练思维的过程,学会添加辅助线,构建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三、创设问题情境,梳理知识体系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复习课不能总是“炒冷饭”。因此,在知识梳理环节,以练习题的方式出现,既能复习相关知识,又能培养数学的学习兴趣,训练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题点知,知识梳理。引例:如图,已知AC=BD,要使△ABC≌△DCB,在图形所给出的字母中,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从符合的条件中任选一个即可)
教师:我们可以先读题,标注出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观察图形的特点,找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想一想三角形例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怎样添加一个合适的条件?添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1:先用两分钟思考,直接让每组的4号为代表抢答并说出解题思路和方法,还有不完整的做题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补充回答。
效果反思:通过4号学生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们都能认真倾听并进行激烈地争论,总结出各种可行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纠错,真正弄清基本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练习1:如图,已知:∠ACB=
∠DBC,要使△ABC≌△DCB在图形所给出的字母中,需添加一个条件是 。(从符合的条件中任选一个即可)
学生2:继续让各组3号抢答,由学生自己讲解做题方法,总结做题方法,教师及时点评,各组讨论归纳出三角形全等添加条件的基本思路。
生:归纳同基本思路
反思:通过两道典型练习题的分层训练,充分挖掘出如何添加条件证明两个三解形全等,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基本思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构建问题迁移,探索研究方法
“探究问题”,必须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才能去“探”、去“究”、去讨论、去解决,而问题必须由教师来设计。因此,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實际情况选取探究内容,构建问题模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出做题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精题运知,应用提升。
探究一:已知:如图,AB=AE,BC=ED,AF是CD的垂直平分线,求证:∠B=∠E.
教师:告知学生先弄清题意,结合已知条件去展开讨论,如何找到证明∠B=∠E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会利用辅助线构造三角形进行证明并把过程写在导学案上。 众生:分组讨论、组内讲题,组内交流、大胆猜想,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先检查统计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学生3:代表全组同学上讲台分析证明思路,讲述证明方法,板书证明过程。
反思效果:让学生上台讲题,展示自我,以点带面,师生点评,归纳总结,及时表扬,及时纠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讨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练习2:已知:如图,AB=AE,∠B=∠E,BC=ED,AF⊥CD请说明点F是CD的中点.
(学生先分组交流、讨论,联想此类题目的证明思路和方法,说明利用作辅助线的妙处,学生能通过类比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探究二:等腰直角△ABC,其中AB=AC,∠BAC=90°,过B、C作经过A点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你能找到一对三角形的全等吗?并说明理由。
(2)写出BM,CN,MN之间有何关系?
教师:布置各小组讨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先读懂题目意思,在图形中标注出已知条件,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
生: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教师巡查指导,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我们不难发现△ABM和△CAN就是我们要找的全等三角形,第二问证明时可以使用第一问的结论,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找出BM,CN,MN之间的关系,随机抽取一个讨论好的组派代表讲题,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
学生4:代表全组学生上讲台讲题,分析解题思路,板书证明过程。
反思效果: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检查学生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快速找到了做题方法,由学生4讲题,学生质疑、师生点评,掌握数形结合思想,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变式练习3:上题若将直线L绕点A逆时针旋转,使直线L落在△ABC的内部,其它条件不变,请画出图形,并说说上题的结论是否成立?
(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解题方法。分层训练,提升数学素养,感悟数学思想)
五、收集问题检测,掌握教学实效
“课后检测”,就是在一节课最后5-10分钟时间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查测试,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是教学内容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一)课堂检测
1.如图,已知∠CAB=∠DBA,则添加一个条件,不一定能使△ABC≌△BAD的是( )
A.AC=BD B.∠C=∠D
C.BC=AD D.∠CBD=∠DAC
2.如图,大树AB与大树CD相距13m,小华从点B沿BC走向点C,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和D,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且EA=ED.已知大树AB的高为5m,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m/s,小华行走到点E的时间是( )
A.13s B.8s C.6s D.5s
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
CB,AD=CD.若∠A=108°,则∠C的大小=______.
4.如图,∠ACB=90°,AC=BC,AD⊥CE于点D,BE⊥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E,AD=2.4 cm,DE=1.7 cm,则BE的长为________.
5.如图,∠C=∠E,AC=AE,点D在BC边上,∠1=∠2,AC和DE相交于点O.求证:△ABC≌△ADE.
(二)效果反思
课后检测环节,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整体水平达到何种程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多少学生还要进行补救和辅导。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改变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全面提高。
六、重审问题设计,反思教学成败
本节复习课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形式多样,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延伸,循序渐进,创设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质疑,师生释疑,探究解决问题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考空间,把课堂主阵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用学生上讲台讲题的方式激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发挥学生的潜能。通过课前小测—创设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讲题释疑—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检测反馈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興龙.2020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试题集锦[J].数学教学通讯,2003.
[3]林俊.利用生成性学习资源 促进学生差异发展——“差异发展”专题系列之七[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
[4]徐圣朋.探究式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小学教育,2020,2(1).
责任编辑 陈小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