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4月8日,由《经济》杂志社主办、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与中经互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6年国家智慧城市智库沙龙暨投融资项目信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中心主任郑志峰、《经济》杂志社副社长陈颖、《经济》杂志社社长助理王磊以及40余位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会议,并就城市投融资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张健(《经济》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副秘书长)
朱德东(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常务副秘书长)
对话嘉宾:万碧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专家)
郑志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中心主任)
范都都(四川省德阳市投资促进局驻外分局副局长)
王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大兴区黄村西大街支行行长)
王莉莉(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四季青支行行长)
李昕(兴宏金融服务有限公司风控总监)
尚金明(中城建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
《
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那么在投融资方面又建设得如何呢?
万碧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可见,智慧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各相关部委也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其中住建部3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77个,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104个,科技部和国标委联合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与发改委共同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示范城市9个。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已经超出60%,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和增速也进一步加快。以住建部试点为例,3批试点共将建设36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万亿元,已投入资金1145亿元。从资金来源来看,财政资金仍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主要来源,在已投资的项目中,62%的项目涉及财政投入,投资金额为204.7亿元,占总投入的17.9%。
社会资金的投资金额最大,约为598亿元,投资方向多为盈利可运营的项目。与其他资金投入相比,社会资本的资金到位率较高,目前已有62.2%的资金完全到位,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其参与项目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
与社会投入相比,银行贷款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约为216.1亿元,占总投入的18.9%,共涉及项目140个。从盈利角度来看,PPP项目的投入应占该区域GDP的3.5%最为适宜。
就地方城市而言,选择一个智慧城市的总承包商或运营商,必须要满足4个条件,第一,具备设计与规划能力、良好的执行能力,可以为城市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第二,要有投融资能力,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第三,建设能力要强,能够从多个领域、多个角度规划建设城市项目;第四,具备运营和维护能力,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在智慧城市乃至城市发展中,资金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如今我国城市建设已从政府主导开始转向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郑志峰:PPP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模式,自2014年9月至今,已有近百项政策颁布。经过一年多的发展,PPP模式已从研究阶段进入到执行落实阶段。但是由于操作相对复杂,程序多且专业性强,大多数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特别是国企,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型。
就发展情况而言,PPP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无效的发起。地方政府发起的PPP项目很多,落地的却很少,目前全国入库的项目已有7700多个,但是真正开工的只有351个,占比不足5%。第二,无效签约。框架协议签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开工的项目很少。例如在四川,政府发起的项目有736个,一年多来签署实施协议的只有29个,真正开工建设的仅在10个左右,效率非常低。第三,无效招商。各城市的项目招商推介会很多,能达成实质协议的却很少,并且一般而言,招商会上签署的都是意向性协议,不一定能落地。第四,无效投资。想进入PPP行业的资金很多,但能把钱投出去的资金方很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PPP项目资金,很多省例如江苏、山东也都成立了PPP基金,但是这些钱都无法投出,因为资金是要用在项目上的,项目落不了地,钱自然也投不了。第五,无效咨询设计。咨询公司正在设计的项目很多,能实施的却很少。对于咨询公司而言,5万、10万、100万的设计咨询都可以做,但是除非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有判断,否则其可实施率绝对是不一样的。之前我们接触过一个四川的项目,咨询费是20万元,咨询公司在北京,按照调研的通常规律,从北京到四川往返花费大约两天,调研时间为一天,调研团队至多调研两回,然后提交设计报告,有的甚至连数据都不核实,设计的方案也都比较空。
规范操作是PPP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对于政府方来说,不能脱离效率谈融资,也不能忽略规范搞投资招商;在购买咨询服务时,不能只顾价格低廉,要判断可实施性。对社会资本方而言,不要一味地忽悠政府搞BT(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实,PPP项目对企业的实施能力要求很高,因为运营风险是由企业来承担的,如果企业的技术不过硬,设备只能用几年,一次性卖给政府是可以的,但是一旦采用PPP模式,项目时间可能会持续很久,企业的风险也会增加,这要求企业在运营方面必须有真本事,否则很难回本、盈利。就咨询公司而言,要分清楚什么是咨询、什么是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咨询服务。 总而言之,如何采用PPP模式来解决现阶段的融资和建设效率问题,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如何采用PPP模式拓展市场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济》: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在PPP项目建设方面,银行有何优惠政策?对于一些不产生收益的公益类项目,要以政府名义进行贷款,银行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考量?
王莉莉: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我们会采用分区域、分城市的方式,根据地域特色来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同对待。
就目前来看,落地的PPP项目数量并不多,各金融环节还不够成熟,在企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银行要想介入,就必然会依托政府来获取一定的保障,例如是否能出示担保函、是否拥有优先分配资产的权利等。银行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回报周期及未来收益的问题,要衡量最终收益和初期投入的比例是否合理。就金融领域来讲,在面对项目时,光大银行会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针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光大银行总行还设立了资产管理通道。同时,银行也会给企业和地方政府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
对于公益类项目,如果是以地级市政府名义进行贷款,我们是可以考虑的;如果是县级市,一般是不会考虑的,因为县级市的财政发展还不够成熟。当然,具体到项目上,我们也会根据城市级别和城市财政情况而作调整。
王宁:近几年,邮储银行对一些PPP项目、政府债务和产业基金等进行了清理。如何对待PPP项目,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PPP项目和BT项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以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采用的都是BT模式,这意味着有财政担保,但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政府债务增加。对此,中央也在2012年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规范整改。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看待PPP项目,首先在于其商业模式,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我们都会测算其模式是否合理合法,配套资金和设施能否支撑运营,这是核算是否出资的前提。如果项目购买了公共服务或者有财政补贴,就会被直接纳入财政预算,这也是今后我们投资PPP项目时,主要关注的点。
对于邮储银行而言,资金量大是一个优势,经国务院特批,邮储银行一共要购买1.3万亿元的政府专项债,用于支持全国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的建设;在自有资金投资方面,如果主要项目、建设主体可控,我们也可以提供一次性资金。第二个优势是效率,邮储银行的所有资金均由总行统一调配,实行“总分支”联动,能在短时间内评估出项目的可投性。第三个优势是,作为国有制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央企业、服务民生是邮储银行的职责,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也会给予这些领域一些相应的优惠。
《经济》:在PPP项目投资方面,都有哪些金融模式?
李昕:我们在探寻这样一个模式,即让一些优质的项目可以不用政府财政来担保,而是以项目自身为主来建设,并最终通过在香港发行永续债来退出。这样既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激发起大家的兴趣。在我看来,京津冀的项目都是很有潜力的。对于差一些的项目,只要找对切入点,也是可以进行运作和开发的。同时,我们也会引入一些险资来进行投资建设。
尚金明:其实现在市场上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发起一个产业基金或成立项目公司,用股权加债权的方式进行投资,然后与政府签署购买协作协议。当然,我们的这种模式也多是针对于地级市。
《经济》:就地方政府而言,在对项目和企业的招商引资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
范都都:截至目前,德阳市共推出了6批PPP项目,数量在一二百左右,参与建设的企业共有100多家,但是真正落地的也就几十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PPP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有偏差,其推出的能够让企业参与的成熟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方缺乏诚意,甚至扭曲PPP的概念,将其换成BT模式发展。
如果企业想要参与政府PPP项目的建设,我们建议应该由上至下来推动,即先与当地政府的一二把手进行沟通,由他们来主抓推动,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比较大。(本文图片由栾梦雨提供)
4月8日,由《经济》杂志社主办、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与中经互联(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6年国家智慧城市智库沙龙暨投融资项目信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经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陈志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中心主任郑志峰、《经济》杂志社副社长陈颖、《经济》杂志社社长助理王磊以及40余位企业、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会议,并就城市投融资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
主持人:张健(《经济》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副秘书长)
朱德东(中国智慧城市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常务副秘书长)
对话嘉宾:万碧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专家)
郑志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促进中心主任)
范都都(四川省德阳市投资促进局驻外分局副局长)
王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大兴区黄村西大街支行行长)
王莉莉(中国光大银行北京四季青支行行长)
李昕(兴宏金融服务有限公司风控总监)
尚金明(中城建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
《
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那么在投融资方面又建设得如何呢?
万碧玉: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要“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可见,智慧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各相关部委也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其中住建部3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77个,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104个,科技部和国标委联合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与发改委共同开展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示范城市9个。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快速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已经超出60%,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和增速也进一步加快。以住建部试点为例,3批试点共将建设36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万亿元,已投入资金1145亿元。从资金来源来看,财政资金仍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主要来源,在已投资的项目中,62%的项目涉及财政投入,投资金额为204.7亿元,占总投入的17.9%。
社会资金的投资金额最大,约为598亿元,投资方向多为盈利可运营的项目。与其他资金投入相比,社会资本的资金到位率较高,目前已有62.2%的资金完全到位,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其参与项目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
与社会投入相比,银行贷款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约为216.1亿元,占总投入的18.9%,共涉及项目140个。从盈利角度来看,PPP项目的投入应占该区域GDP的3.5%最为适宜。
就地方城市而言,选择一个智慧城市的总承包商或运营商,必须要满足4个条件,第一,具备设计与规划能力、良好的执行能力,可以为城市做好规划和顶层设计;第二,要有投融资能力,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第三,建设能力要强,能够从多个领域、多个角度规划建设城市项目;第四,具备运营和维护能力,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在智慧城市乃至城市发展中,资金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如今我国城市建设已从政府主导开始转向引入社会资本,PPP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郑志峰:PPP是现阶段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模式,自2014年9月至今,已有近百项政策颁布。经过一年多的发展,PPP模式已从研究阶段进入到执行落实阶段。但是由于操作相对复杂,程序多且专业性强,大多数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特别是国企,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型。
就发展情况而言,PPP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无效的发起。地方政府发起的PPP项目很多,落地的却很少,目前全国入库的项目已有7700多个,但是真正开工的只有351个,占比不足5%。第二,无效签约。框架协议签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开工的项目很少。例如在四川,政府发起的项目有736个,一年多来签署实施协议的只有29个,真正开工建设的仅在10个左右,效率非常低。第三,无效招商。各城市的项目招商推介会很多,能达成实质协议的却很少,并且一般而言,招商会上签署的都是意向性协议,不一定能落地。第四,无效投资。想进入PPP行业的资金很多,但能把钱投出去的资金方很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PPP项目资金,很多省例如江苏、山东也都成立了PPP基金,但是这些钱都无法投出,因为资金是要用在项目上的,项目落不了地,钱自然也投不了。第五,无效咨询设计。咨询公司正在设计的项目很多,能实施的却很少。对于咨询公司而言,5万、10万、100万的设计咨询都可以做,但是除非业主对设计的质量有判断,否则其可实施率绝对是不一样的。之前我们接触过一个四川的项目,咨询费是20万元,咨询公司在北京,按照调研的通常规律,从北京到四川往返花费大约两天,调研时间为一天,调研团队至多调研两回,然后提交设计报告,有的甚至连数据都不核实,设计的方案也都比较空。
规范操作是PPP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对于政府方来说,不能脱离效率谈融资,也不能忽略规范搞投资招商;在购买咨询服务时,不能只顾价格低廉,要判断可实施性。对社会资本方而言,不要一味地忽悠政府搞BT(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实,PPP项目对企业的实施能力要求很高,因为运营风险是由企业来承担的,如果企业的技术不过硬,设备只能用几年,一次性卖给政府是可以的,但是一旦采用PPP模式,项目时间可能会持续很久,企业的风险也会增加,这要求企业在运营方面必须有真本事,否则很难回本、盈利。就咨询公司而言,要分清楚什么是咨询、什么是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咨询服务。 总而言之,如何采用PPP模式来解决现阶段的融资和建设效率问题,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如何采用PPP模式拓展市场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济》: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在PPP项目建设方面,银行有何优惠政策?对于一些不产生收益的公益类项目,要以政府名义进行贷款,银行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考量?
王莉莉: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我们会采用分区域、分城市的方式,根据地域特色来制定相关的金融政策,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同对待。
就目前来看,落地的PPP项目数量并不多,各金融环节还不够成熟,在企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银行要想介入,就必然会依托政府来获取一定的保障,例如是否能出示担保函、是否拥有优先分配资产的权利等。银行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回报周期及未来收益的问题,要衡量最终收益和初期投入的比例是否合理。就金融领域来讲,在面对项目时,光大银行会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针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光大银行总行还设立了资产管理通道。同时,银行也会给企业和地方政府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
对于公益类项目,如果是以地级市政府名义进行贷款,我们是可以考虑的;如果是县级市,一般是不会考虑的,因为县级市的财政发展还不够成熟。当然,具体到项目上,我们也会根据城市级别和城市财政情况而作调整。
王宁:近几年,邮储银行对一些PPP项目、政府债务和产业基金等进行了清理。如何对待PPP项目,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PPP项目和BT项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以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采用的都是BT模式,这意味着有财政担保,但结果就是直接导致政府债务增加。对此,中央也在2012年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规范整改。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看待PPP项目,首先在于其商业模式,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我们都会测算其模式是否合理合法,配套资金和设施能否支撑运营,这是核算是否出资的前提。如果项目购买了公共服务或者有财政补贴,就会被直接纳入财政预算,这也是今后我们投资PPP项目时,主要关注的点。
对于邮储银行而言,资金量大是一个优势,经国务院特批,邮储银行一共要购买1.3万亿元的政府专项债,用于支持全国基础设施及其他方面的建设;在自有资金投资方面,如果主要项目、建设主体可控,我们也可以提供一次性资金。第二个优势是效率,邮储银行的所有资金均由总行统一调配,实行“总分支”联动,能在短时间内评估出项目的可投性。第三个优势是,作为国有制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央企业、服务民生是邮储银行的职责,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也会给予这些领域一些相应的优惠。
《经济》:在PPP项目投资方面,都有哪些金融模式?
李昕:我们在探寻这样一个模式,即让一些优质的项目可以不用政府财政来担保,而是以项目自身为主来建设,并最终通过在香港发行永续债来退出。这样既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能激发起大家的兴趣。在我看来,京津冀的项目都是很有潜力的。对于差一些的项目,只要找对切入点,也是可以进行运作和开发的。同时,我们也会引入一些险资来进行投资建设。
尚金明:其实现在市场上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即发起一个产业基金或成立项目公司,用股权加债权的方式进行投资,然后与政府签署购买协作协议。当然,我们的这种模式也多是针对于地级市。
《经济》:就地方政府而言,在对项目和企业的招商引资方面有什么样的要求?
范都都:截至目前,德阳市共推出了6批PPP项目,数量在一二百左右,参与建设的企业共有100多家,但是真正落地的也就几十个。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PPP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有偏差,其推出的能够让企业参与的成熟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方缺乏诚意,甚至扭曲PPP的概念,将其换成BT模式发展。
如果企业想要参与政府PPP项目的建设,我们建议应该由上至下来推动,即先与当地政府的一二把手进行沟通,由他们来主抓推动,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比较大。(本文图片由栾梦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