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收集材料有定点意识,积累材料进行分类组合,这种阅读积累法就叫做系列组合读书法。这种方法好操作,选好一个层面(或说一个知识面),定点收集钻探,按序组合摘录。它的好处是写作运用起来能体现出思想的深度。下面这个真实故事能强化我们的理解和体会。
1935年3月20日,一个名叫雅各布的人突然被德国特务从瑞士绑架走了,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关于德国军队的小册子,详尽地揭示了希特勒新军的情况。在那本小册子里披露了德军的组织结构,参谋部人员的部署,部队指挥官的名字,各军官的情况,以及新组成的装甲步兵小队的内幕。书中搜集了168名指挥官的姓名,叙述了他们的简历。这一特等军事机密被人刺探,而且还编成了书公之于世,希特勒知道后怎能不暴跳如雷呢?
可是,当盖世太保总部把雅各布抓来一盘问,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原来那小册子中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搜集起来的,作者只不过是把这零散材料进行分类组合,编纂成书。雅各布本人并非任何一国的间谍。由于这一文件的轰动,小公民雅各布被公认为世界上伟大的情报家了。雅各布之所以成名,关键是他掌握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系列组合法。他在平常的阅读中,注意积累,把分散的资料分门别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你看,雅各布就是专门选取德国军队情况的这个层面,进行了定点收集整理,然后有序组合,摘录成一本小册子。
这种读书积累运用法,在我国古代也不乏先例。晏殊的《蝶恋花》一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有这样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作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到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焕然一新。
科学史上也有这样的事情:第谷观察行星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他因为没有把占有的材料进行新的组合,所以三十年的辛苦积累只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刻卜勒一旦将他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总结,就从中发现了行星三规律。这说明了系列组合材料的重要。
当然要对材料进行系列组合,首先要大量阅读,要多积累,只有在占有丰富的素材之后,才有选择才能组合。文章要言之有物,立意高远,就必须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如何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怎样才能做到熟记成诵,又如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新课程必修、选修教材中面广量大、才思出众的写作素材,而对海量的高三阅读复习资料中的素材和报刊杂志、新闻媒体时事素材,更缺乏积累意识。
比如江苏省正在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大部分专题充满话题色彩,高中必修一至五册涉及的话题有: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从质疑到创新、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恒久的烙印、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生命的强音、精神支点、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的回声、故园音画、颂歌的变奏、燃烧的心、底层的光芒、搜索与发现、放出眼光、感受碰撞、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仰观宇宙、思想的阳光、生命箴言、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此情可待(亲情、爱情、友情)、科学中的美与求美、美的发现、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美与丑的看台、领悟匠心、灵魂的对白、人性在复苏、亲情(轩窗书影)、旧日时光,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必修教材内容已经涵盖了高中阶段可能涉及的所有写作主题。而其中的诸多观点会让你茅塞顿开,以近几年江苏卷为例,2008年考的“好奇心”,教材中有“碰撞与融通”板块《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探索与发现”板块《物种起源》(绪论);2009年考的“品味时尚”,教材中有“交锋时刻”板块《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审视传统”板块《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碰撞与融通”板块《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和“拿来与拒绝”板块《拿来主义》;2010年考的“绿色生活”,教材中有“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神奇的自然”板块《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美丽的创造”专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无论阅读教材文本,还是阅读课外读物,都要有“积累”意识,要动手写,要动脑记,应懂得在读书中记笔记、积累资料的重要,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的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提升写作的根本,还在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阅读有了一定的“度”,就可选择组合了,写作就能出彩了。
1935年3月20日,一个名叫雅各布的人突然被德国特务从瑞士绑架走了,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关于德国军队的小册子,详尽地揭示了希特勒新军的情况。在那本小册子里披露了德军的组织结构,参谋部人员的部署,部队指挥官的名字,各军官的情况,以及新组成的装甲步兵小队的内幕。书中搜集了168名指挥官的姓名,叙述了他们的简历。这一特等军事机密被人刺探,而且还编成了书公之于世,希特勒知道后怎能不暴跳如雷呢?
可是,当盖世太保总部把雅各布抓来一盘问,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原来那小册子中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搜集起来的,作者只不过是把这零散材料进行分类组合,编纂成书。雅各布本人并非任何一国的间谍。由于这一文件的轰动,小公民雅各布被公认为世界上伟大的情报家了。雅各布之所以成名,关键是他掌握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系列组合法。他在平常的阅读中,注意积累,把分散的资料分门别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重新组合。你看,雅各布就是专门选取德国军队情况的这个层面,进行了定点收集整理,然后有序组合,摘录成一本小册子。
这种读书积累运用法,在我国古代也不乏先例。晏殊的《蝶恋花》一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凤栖梧》一词中有这样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在原词中都各有本意,想必三位作者并没有预见到经王国维辑录到一起,并赋予“求学三境界”的新意后,不但这三句词得到升华,连原词也焕然一新。
科学史上也有这样的事情:第谷观察行星三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他因为没有把占有的材料进行新的组合,所以三十年的辛苦积累只不过是一堆废纸。而刻卜勒一旦将他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总结,就从中发现了行星三规律。这说明了系列组合材料的重要。
当然要对材料进行系列组合,首先要大量阅读,要多积累,只有在占有丰富的素材之后,才有选择才能组合。文章要言之有物,立意高远,就必须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如何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怎样才能做到熟记成诵,又如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新课程必修、选修教材中面广量大、才思出众的写作素材,而对海量的高三阅读复习资料中的素材和报刊杂志、新闻媒体时事素材,更缺乏积累意识。
比如江苏省正在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大部分专题充满话题色彩,高中必修一至五册涉及的话题有: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从质疑到创新、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恒久的烙印、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生命的强音、精神支点、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的回声、故园音画、颂歌的变奏、燃烧的心、底层的光芒、搜索与发现、放出眼光、感受碰撞、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仰观宇宙、思想的阳光、生命箴言、生存选择、真的猛士、苦难中的尊严、此情可待(亲情、爱情、友情)、科学中的美与求美、美的发现、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美与丑的看台、领悟匠心、灵魂的对白、人性在复苏、亲情(轩窗书影)、旧日时光,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必修教材内容已经涵盖了高中阶段可能涉及的所有写作主题。而其中的诸多观点会让你茅塞顿开,以近几年江苏卷为例,2008年考的“好奇心”,教材中有“碰撞与融通”板块《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探索与发现”板块《物种起源》(绪论);2009年考的“品味时尚”,教材中有“交锋时刻”板块《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审视传统”板块《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碰撞与融通”板块《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和“拿来与拒绝”板块《拿来主义》;2010年考的“绿色生活”,教材中有“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神奇的自然”板块《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美丽的创造”专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无论阅读教材文本,还是阅读课外读物,都要有“积累”意识,要动手写,要动脑记,应懂得在读书中记笔记、积累资料的重要,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的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提升写作的根本,还在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阅读有了一定的“度”,就可选择组合了,写作就能出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