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备课,实际上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所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和规划的教学活动全过程。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1.深钻教材、合理取舍。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研究分析。特别是要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取舍和如何施教的问题。如果在备课时对教材不进行分析处理,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把教材的逐级标题操写一遍,没有自己的加工处理。上课时又将标题搬到黑板上,这样的备课等于“标题搬家”,只能照本宣科,教师只是充当教材的“传声筒”,很难有课堂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会形成一味依赖教材定势,使学生感到教师上课是“念书”或“背书”,便产生乏味厌学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通常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2.解读学生,因材施教。备课必须“双管齐下”,不仅在“备教材”上下功夫,还要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如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人说,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如考虑怎样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能力。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只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让学生适应自己,这样最多只能达到“授人以鱼”的效果;相反,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解读了学生,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可达到“授人以渔”的最终目的。
3.深研课标、精雕细琢。备课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必须在备课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必须根据目标任务、学科性质、学生情况及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进行方法设计与选择。在自己掌握的众多教学方法和经验中选择最佳案,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维。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还有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复习巩固和课末小结等。对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进行精雕细琢,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娓娓道来,精彩纷呈。
4.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由于学科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要求的改变,作为创造性劳动的备课永无止境。教师如果认为经过多次重复同一内容教学之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不必再备课了。这样年复一年反复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教案、同一教法,表面上看似得心应手,实际上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能上好课。对老师来说,每次上课都要备课,常备常新,精彩不断。尤其对别人的教学方法,要去粗取精,消化吸收。再根据自己的特点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厚积薄发,每一次上课都会有丰富变化,这样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学生学得情趣盎然。
二、备课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现代教师应该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备课就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逐步提高的漫长历程。教师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使自己变得日益“丰厚”起来。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孔子说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教师应当永不自满地学习,永不疲倦地教诲学生, 学不仅是学生学,而且包括教师也要学。所以,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激活我们的教学智慧,可以催化我们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不仅要自我反思,也要反思他人,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如何进行反思,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在备课时优化教学过程;其次,教学中反思,是教学行动中及时自我监控,根据课堂变化,随时审视,随时修正,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再次,教学后反思,是一种经验积累、自身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为下一次备课提高借鉴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教师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就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灵感、顿悟,进行总结升华。以达到“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至无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3.博观约取,超越自我。作为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超越自己,就要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不断拓展知识面,不能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如较全面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将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教师的职业要求必须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择善而从,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用一生的精力为之奋斗,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才能备出新意,备出深度,备出高度。在备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愿为春蚕,甘为人梯。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卫生学校)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1.深钻教材、合理取舍。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研究分析。特别是要理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准确理解重点、难点,分清每项具体内容的主次。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取舍和如何施教的问题。如果在备课时对教材不进行分析处理,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把教材的逐级标题操写一遍,没有自己的加工处理。上课时又将标题搬到黑板上,这样的备课等于“标题搬家”,只能照本宣科,教师只是充当教材的“传声筒”,很难有课堂好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会形成一味依赖教材定势,使学生感到教师上课是“念书”或“背书”,便产生乏味厌学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通常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对教学活动全过程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2.解读学生,因材施教。备课必须“双管齐下”,不仅在“备教材”上下功夫,还要备学生方面做大文章。如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有人说,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要真正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如考虑怎样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能力。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只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让学生适应自己,这样最多只能达到“授人以鱼”的效果;相反,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解读了学生,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可达到“授人以渔”的最终目的。
3.深研课标、精雕细琢。备课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必须在备课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必须根据目标任务、学科性质、学生情况及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进行方法设计与选择。在自己掌握的众多教学方法和经验中选择最佳案,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维。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还有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复习巩固和课末小结等。对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进行精雕细琢,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娓娓道来,精彩纷呈。
4.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由于学科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要求的改变,作为创造性劳动的备课永无止境。教师如果认为经过多次重复同一内容教学之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不必再备课了。这样年复一年反复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教案、同一教法,表面上看似得心应手,实际上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能上好课。对老师来说,每次上课都要备课,常备常新,精彩不断。尤其对别人的教学方法,要去粗取精,消化吸收。再根据自己的特点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厚积薄发,每一次上课都会有丰富变化,这样才能自如地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使学生学得情趣盎然。
二、备课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现代教师应该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要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备课就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教师职业的持续发展表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逐步提高的漫长历程。教师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使自己变得日益“丰厚”起来。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孔子说要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即教师应当永不自满地学习,永不疲倦地教诲学生, 学不仅是学生学,而且包括教师也要学。所以,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
2.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可以激活我们的教学智慧,可以催化我们的专业成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不仅要自我反思,也要反思他人,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如何进行反思,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在备课时优化教学过程;其次,教学中反思,是教学行动中及时自我监控,根据课堂变化,随时审视,随时修正,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再次,教学后反思,是一种经验积累、自身理论提升的过程,也是为下一次备课提高借鉴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教师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就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灵感、顿悟,进行总结升华。以达到“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至无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3.博观约取,超越自我。作为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超越自己,就要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不断拓展知识面,不能仅仅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如较全面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将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教师的职业要求必须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择善而从,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用一生的精力为之奋斗,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才能备出新意,备出深度,备出高度。在备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愿为春蚕,甘为人梯。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