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纪录片的创新表达研究

来源 :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o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教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是一部兼具纪实题材和网络属性的科教纪录片。该文从选题设置、叙事结构、内容框架和视听表达四方面分析影片的创新架构,得出结论:新时代科教纪录片应在内容科学、寓教于乐的同时,通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凸显科学中的人文表达,实现科教纪录片启智、益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教纪录片创新表达手法
  [中图分类号]G315;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40050-05
  2020年6月首播的五集科教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被誉为“史上最皮”科教纪录片。这部系列片由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国化学会合作推出,是一部有关化学学科的科教纪录片,片中门捷列夫化身“向导”,带领公众走入无处不在的化学之门,开启奇妙的化学之旅。
  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1]。《门捷列夫很忙》这部科教纪录片正是通过创新性的选题设置、叙事结构、内容框架和视听语言表达等,将晦涩的“化学”变得趣味化,将深奥的“化学”变得生活化,这种“潜移默化”的科普表达形式,让科学教育类纪录片更加贴近大众,起到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一、科教纪录片创新表达构架
  近年来,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产品日益充斥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工业社会语境向信息科技语境转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社会语境的更迭,必然要在文化表达上有所映射[2],科教纪录片的表达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选题设置——先声夺人,贴近生活
  科教纪录片的选题,不仅指内容的设计和编排,还包括片名的选取。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门类广、知识多,讲述哪些内容、讲到何种程度等,这些都是需要主创认真探讨的问题。《门捷列夫很忙》定位于化学普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选题设置,既简述了必要的化学发展史,又选取了极具特征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描述,同时片名也运用生活化的网络用语形象地概括了内容。
  《门捷列夫很忙》全篇共五集,分别是《门捷列夫是怎样“炼”成的》《四大天王》《你好毒》《高冷的贵族和吓人的暴君》《改变世界的元素》。仅观片名就极具吸引力,让人不禁想去探寻影片究竟讲述了什么。这就好比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好的片名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内容设计上,《门捷列夫很忙》科教纪录片首先从大众较为熟悉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引入,通过元素周期表贯穿化学元素的发现过程,继而介绍了构成宇宙、地球和人们自身的最重要的四大元素——氢、氧、碳、氮,转而讨论看似和谐的世界中“暗藏杀机”的有毒元素及其化合物,接着又介绍了最具相反特性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最后总结了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关键作用的碳、硅、铀、铁等元素的故事。全篇内容设计和编排连贯流畅,兼具起承转合,从“身边的化学”入手,带领观众领略无处不在、千奇百怪、惊喜连连而又出乎意料的神奇化学世界。XUEHUI学会2021年第4期2021年第4期科教纪录片的创新表达研究XUEHUI
  (二)叙事结构——回环套层,中外交融
  “门捷列夫是19世纪一位忙碌的俄国科学家,他致力于北极探险,北冰洋的一条海底山脉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獨自乘坐探空气球飞到3000米的高空收集气象数据,据说他做的箱包在时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忙碌的门捷列夫,用他生命1/10的时间来研究化学,结果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这段话是《门捷列夫很忙》系列片每集的开篇之语。大众所熟知的门捷列夫,是伟大的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然而,本片的片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介绍了门捷列夫——忙碌的俄国科学家,北极探险,高空探测,甚至是时尚潮人,而元素周期表只是不期然而然。惊喜和意外,吸引着观众继续看下去。
  片中大多采用回环式套层结构进行阐释,例如第一集《门捷列夫是怎样“炼”成的》,开篇先是从“我们的一天”引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继而引入元素的概念,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四元素说”和中国的“五行说”。从门捷列夫的频频急于“出场”为引子,按照时间由远而近的序列简述化学元素的发展史,直至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中间贯穿数位伟大科学家做出的贡献。影片还表达了门捷列夫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发现了已知元素的周期律,还在于他成功预测了尚未发现甚至地球上不存在的元素,阐释了科学家坚持不懈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影片多在片尾引入化学中的“中国元素”,如中国的炼丹术、古代稳定金属——青铜的开采与应用、传说中的古书《平龙认》、元素中文名字和明朝皇帝们的关系等,这种中外的连接交融,将历史、人文、科技有机结合,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到不同时期中国在化学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为化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中国人物。例如第一集《门捷列夫是怎样“炼”成的》片尾介绍了近代启蒙家许寿先生在翻译化学元素名称时,巧妙地把外文第一音节作为元素的读音,同时借鉴明朝皇族命名的“造字法”对元素造字命名,才得以形成现在朗朗上口的中文版元素周期表,在我们对熟悉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赞叹不已之时,对许寿先生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三)内容框架——动静相宜,技艺合璧
  随着观众欣赏趣味的提高和诉求的日趋多元,对纪录片创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拍摄器材和制作手法也不断花样翻新,无人机航拍、4K高清、VR、AR,以及延时、高速、显微摄影等技术的应用,以及3D动画、剪纸动画、水墨动画、黏土动画等后期动画效果的加持,使得纪录片带给观众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
  《门捷列夫很忙》这类科教纪录片尤为需要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通过技术手段的辅助,实现内容呈现的完整性和观感体验的艺术性。本片采用实拍、动画、实验和专家解说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拍摄制作,这四部分在片中时长比例基本达到4∶4∶1∶1的构架,这意味着《门捷列夫很忙》这部化学题材的科教纪录片,摆脱以往以“说教”为主的形式,更多地运用画面进行展示。   《门捷列夫很忙》中实拍部分大多展示生活中的场景,例如人起床、洗漱、吃饭、骑车、吃烧烤时候撒盐等,用此类我们熟悉的日常场景,引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影片更具亲和力;动画部分作为全篇的“搞笑担当”,对影片整体定位起到关键作用,无论是各类剪纸风格的科学家,还是频频微笑、眨眼、放电、摇头的门捷列夫形象,抑或是绿了脸的秦始皇、晕了头的拿破仑等,本片幽默风趣的动画风格,“吹散”了化学的枯燥乏味,让全篇充满轻松幽默感;实验部分都是在实验室拍摄完成,年轻的实验员在简单、干净的背景下,配合影片情节需要,操作完成流程较为简单、现象非常明显的化学实验,例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吹熄火苗的木棒在氧气中复燃、钠块在水中反应等,让科学更具直观性、解说更具说服力;专家解说部分,本片一共出镜3位青年专家,分别是北京大学分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蒋尚达、清华大学化学系长聘教授张莹莹、中国颗粒学会秘书长王体壮,3位青年学者在片中关键时刻的几句点拨,简约通俗的语言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四)视听表达——张弛有度,妙趣横生
  近年来,纪录片创作越来越注重视听语言表达,强调故事性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视觉语言是指影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法和技法;听觉语言一般分为客观声音和主观声音,前者是指在拍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客观存在的聲音,后者是指纪录片在后期剪辑过程中人为添加的声音[4]。纪录片最重要的特征是素材的真实性,只要确保真实科学,那么科教类纪录片同样可以通过视听语言张弛有度的配合表达,让科学不再枯燥乏味。
  《门捷列夫很忙》以幽默风趣的解说、活泼动感的配乐,以及色彩丰富的画面,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科教纪录片的常规印象,演绎出化学的妙趣横生。例如第五集《改变世界的元素》中讲到了“碳”,运用了延时拍摄的方法介绍了用胶条反复粘取获得单层石墨(石墨烯)的实验,让石墨烯的发现颇具喜感,同时用显微拍摄的手法来呈现石墨烯的六边形形态,用拟人化的动画演示了石墨烯的高强度特性;在语言方面,用风趣幽默的表述来形容、介绍石墨烯,如“碳纳米管的风头很快便被小兄弟石墨烯取代了”“用如此原始方法发现的物质,却使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此外,片段中还运用了大量同期声,如“燃烧”“油炸”“鸟鸣”“鱼跃”等,烘托出“碳”在生产生活和生命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科教纪录片创新表达元素
  “科技类纪录片是科技文化的沉潜之作。近几年来,伴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各种科技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又掀起了新高潮,再次表现出对科学精神的探访,对科技发展足迹的展示与提纯”[5]。新时代,随着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演进,公众对影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科教纪录片而言,要在确保内容科学、严谨的基础上,找到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的平衡与融合;让观众在获取知识、有所增益的同时,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之间,激发起对科学的兴趣;新时代科教纪录片的创新表达,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内容科学客观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寻真理,纪录片奉行的原则亦是真实记录,科教纪录片是融合科学、教育和视频于一体的视听作品,需要承担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社会责任,其内容必须严谨规范,反映科学事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式如何创新,科教纪录片都必须首先遵循内容上的科学客观。《门捷列夫很忙》是一部探寻“化学”的纪录片,据主创介绍,该片前期的剧本创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占到了近一半的时间,查阅资料、知识收集、专家核实,必须确保内容科学严谨。
  (二)形式寓教于乐
  在电视媒体阶段,收视率是衡量一档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重要指标,在新媒体时代,豆瓣评分、B站弹幕、网络平台播放量等同样成为重要评判指标。在确保内容素材真实客观的基础上,形式上寓教于乐、不断创新的科教纪录片受到更多公众的喜爱。相较于平铺直叙式说教的枯燥乏味,选题内容贴近生活、画面形态丰富多样、解说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教纪录片显然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寓教于乐的表达形式,拉近了科学和公众之间的距离,在收获更多好评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科技纪录片科学传播的功能。
  在《门捷列夫很忙》这部纪录片中,网络化的语言和科学家形象剪纸动画相得益彰,随情节而进行的配乐以及适时加入的音效,让影片的节奏变得更加活泼明快,连最为枯燥的“元素周期表”发现史都变得生动有趣,数十位科学家在短短几分钟内鱼贯而出,简述其对元素发现的贡献,穿插发现过程中的轶事,一部“近代血泪化学史”跃然而出,无论是还未到出场时间的门捷列夫、悲情人物拉瓦锡,还是道尔顿症患者道尔顿等,都让人印象深刻而不觉乏味。
  (三)叙事呈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科教纪录片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有较高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在保证记录素材科学性的基础上,难以直接运用拍摄画面呈现的内容,往往需要经过后期技术加工与处理。随着技术手段日益丰富,便携摄影设备、高清4K视频设备、航拍设备、水下拍摄设备等的使用大幅提升了拍摄画面的美学视野,CG、三维等技术的应用让科学原理的阐释更加具象化、大众化。但需要注意的是,科教纪录片技术要服务于艺术,要根据叙事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技术形式进行辅助表达,而非一味炫技般地堆砌高技艺。例如《门捷列夫很忙》定位于诙谐、幽默的化学知识普及,实拍画面除个别片段使用显微拍摄、延时拍摄外,大多是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在动画方面也多运用二维动画进行辅助展示。尽管没有宏大辽阔的场面和立体逼真的动画,但在画面、语言、音效等的整体配合下,《门捷列夫很忙》的整体叙事呈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
  (四)内涵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结合
  科教纪录片的社会意义不仅仅是科学原理和科技成果的展示,更多体现在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启迪公众不断思考探索、追求真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科教纪录片可以将“人”和“物”结合展现,在“成就”中融入“人”的探索和价值,在一个个事例中让科学家更加鲜活起来。   《门捷列夫很忙》一片多运用诙谐的语言体现了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的精神。例如在介绍“氧”的发现时,解说词是:“拉瓦锡珍贵的头颅被砍下了,但人们探求万物本质的双腿,开始在正确的道路上狂奔”;在介绍布兰德通过蒸发提炼5500升尿液得到“磷”的过程中,解说员说道:“于是他打起了尿的主意,毕竟金子是黄色的,尿也是黄色的……在饱受了我们可以想象的痛苦‘熏陶’之后,布兰德没有找到黄金却意外地发现了磷。我们要为布兰德感到幸运,因为他长时间接触的白磷是一种剧毒物质”,通过幽默的叙述呈现了科学发现的过程是艰辛的、痛苦甚至是危险的;出镜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秘书长王体壮在《门捷列夫是怎样“炼”成的》一集中有这样一句话,“门捷列夫预测了氢之前还应有一个元素存在,但实际上这个元素是不存在的,科学就是需要不断地核实和订正,人类才能不断进步”。科学的真谛通过片中一个个形象的案例变得鲜活。
  三、结束语
  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并不是大制作、大体量的纪录片,在影视行业中,也属于非常小众和偏门的类型。“有可能中国未来伟大的化学家出现在‘门捷列夫’的观众之中呢?这也是我们对国家的科学教育做出的微小贡献”[6]。这是影片總导演李金炜的一段话,也是当代科教纪录片所应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融媒体环境下,随着公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教纪录片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表达形式和表达手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例如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手术两百年》《创新中国》等在豆瓣评分都超过9分,此类科教纪录片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视听呈现,都更加贴合当下公众的审美需求,代表了新时代科教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方向。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科教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科教纪录片也应不断创新升级,丰富选题类型,优化内容架构,重塑视听元素。与此同时,新时代科教纪录片应当进一步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实现破圈。例如《门捷列夫很忙》是由央视纪录频道与中国化学会合作推出,专业的影视制作机构与专业的学科机构合作,无论内容还是视听都写满了“品质保证”。
  “用一个好的办法讲一个好的故事”已成为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的共识[7],对科教纪录片而言,亦是如此。科学、人文、技术、艺术的融合,不仅让科教纪录片更加生动,真正走进大众,也让启智益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更加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EB/OL].(2016-05-31)[2021-01-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2]安珊珊,刘紫霖.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创新与模式融合[J].中国电视,2020(10):66-71.
  [3]孙振虎,丁山.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J].中国电视,2017(5):47-51.
  [4]吴涛.生态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2.
  [5]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打造传播精品[C]//中国科学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6]李雨心.用科学拥抱后浪们这部纪录片竟然“请”来了门捷列夫![EB/OL].[2021-01-19].https://xw.qq.com/cmsid/20200725a0i6ah00.
  [7]陈虎.纪录片=娱乐=讲故事[J].中国电视(纪录),2013(2):46-5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工程服务国际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程技术人才跨国流动日益频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了解东盟国家工程技术人才治理体系意义重大。该文比较分析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4个东盟国家相关社团组织工程技术人才治理情况,归纳总结了共性特点,对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方向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工程技术人才 国
期刊
[摘 要]中国科技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科普流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手段制作原创应急科普内容、整合科普资源、打造应急科普品牌活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应急科普教育活动,推出了一系列应急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了及时、科学、可靠、便捷的应急科普知识,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接受应急科普教育,取得了高效、广泛的应急科普传播效果。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 科学传播 新媒体 应
期刊
[摘要]医学科技社团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该文基于医学科技社团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结合“健康中国”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医学科技社团体系改革和发展的“供给侧要素优化+科技社团创新产业化”模式,并结合医学科技社团的性质和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势和特点,提出了实施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医学科技社团创新健康服务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
期刊
[摘要]江苏省社会组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已经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江苏省社会组织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善款筹募、物资保障、志愿服务以及疫后恢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显现出了专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力量发展不均衡、政社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社会组织间交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强化专业技能、整合社会力量、畅通政社合作机制和开展组织内部交流互鉴等路径,提升社会组织应对突发公共
期刊
[摘要]中国作物学会注重作物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发挥学术交流、科技奖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探索培养作物领域青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作物科技领军人才储备青年后备力量。  [关键词]学会青年成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322.25;C9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9-0041-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祖国的
期刊
[摘要]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科技社团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使命。该文以中国林学会为例,分析了学会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人才队伍素质提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充实基层组织力量等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六大需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科技社团精准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路径  [中图分类号]G32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建设呈现良好态势,对于科技兴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要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该文重点阐述了福建省农技协科技小院建设的背景和运行模式,分析了福建科技小院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科学普及、人才培养培育等方面的作用和成效,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发挥科技小院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福建科技小院科学普及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324.3 
期刊
[摘要]科协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科协是中国科协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和凝聚高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桥梁纽带。该文通过调查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推进“三型”科协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三型”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职责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对高校科技工作者吸引力有限、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协“三型”科协组织人才举荐自身建设  
期刊
[摘要]科技社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社团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农科学会需立足学科基础,发挥组织优势,调动人才积极性,跟随政策指引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推进学会向基层下沉,承担更多社会治理责任。农科学会必将在新时期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农科学会乡村治理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3
期刊
[摘 要]中国针灸学会(简称“学会”)自成立以来,在推动我国针灸医学事业发展、凝聚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学会在中国科协指导和支持下,探索总结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服务科技工作者为根本、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学会发展新模式,持续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在服务科技工作者中不断提升学会服务社会、政府能力,受到广大针灸科技者好评。  [关键词]政治引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