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课程改革实践,阐述了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方法。教学内容以配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方式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物流业务流程配送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范珍(1966-),女,四川合江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9-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于2004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之时就开设“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课程。课程改革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和现在大多数同类院校一样,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存在众多弊端:两门课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地方;理论性太强;实训教学孤立且无法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操作技能被分割且技能单一,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仓储、配送业务操作流程。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如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整体框架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两门课整合成“货物储存与配送”,并重新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开设阶段、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物流业务流程”重构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从办学定位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环境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A”指定位与思路,是基于工学交替培养物流管理专门人才;“W”指教学内容,是基于职业发展过程设计物流业务流程化课程体系;第二个“A”指过程控制,是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E”指环境保障,是基于多元互动原则构建育人环境。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设计是在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来设计的,并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按照“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流程来设计。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通过对仓储配送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从事仓储配送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
2.按“配送业务流程”构建课程内容。“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设置了两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两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在第三学期开设,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整个课程设计既有系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要兼顾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课程共64学时,教学内容按照配送业务流程来设计,以配送服务主体为载体,设计了商业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制造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快递包裹配送3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配送的具体业务流程划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订单处理、货物入库、货物储存、货物拣货、盘点作业、配货作业、送货作业,各学习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如110页图2所示)。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的内容是根据“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教学内容的3个学习情境,安排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共40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的教学内容按照仓储配送基层、中管理岗位的能力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与履行、仓库与配送中心现场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仓储与配送成本控制、仓储与配送绩效评价、配送计划的制订与实施6个学习性项目,共48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最优配送路线选择、仓库及配送中心管理3个项目,共40学时。
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TTCTE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际工作情境”教学,以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入驻物流实训中心,组成校园超市、快递及图书配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由师生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业务,将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和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训与生产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管理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全程采用TTCTE教学法,每个工作任务(项目)的学习流程采用“做—学—教”5步循环教学流程:任务布置—任务学习引导—跟真实案例学—尝试完成真实任务并考评—强化与拓展,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与学的课程“二元”评价方式
改革课程的评价,从多视角、多元素同时进行“教”与“学”、“师”与“生”的评价,改变原来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学生综合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建立一门课教与学的质量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听课评教来进行,学生学习完每个项目(学习情境)后,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来进行评教。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其组合方式。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者从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寻找指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为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完成学习情景1×20%+完成学习情景2×20%+完成学习情景3×20%+期末综合测评×40%。
每个学习情景完成情况从完成质量、展示交流、学习态度三部分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六、总结
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本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物流业务流程配送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范珍(1966-),女,四川合江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物流及供应链管理。(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9-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于2004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之时就开设“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课程。课程改革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和现在大多数同类院校一样,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存在众多弊端:两门课有很多交叉重复的地方;理论性太强;实训教学孤立且无法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操作技能被分割且技能单一,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仓储、配送业务操作流程。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如何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整体框架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两门课整合成“货物储存与配送”,并重新进行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开设阶段、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于“物流业务流程”重构课程内容
1.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设计理念。物流管理专业从办学定位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环境保障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中,“A”指定位与思路,是基于工学交替培养物流管理专门人才;“W”指教学内容,是基于职业发展过程设计物流业务流程化课程体系;第二个“A”指过程控制,是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组织与控制;“E”指环境保障,是基于多元互动原则构建育人环境。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的设计是在职业情境的“AWAE”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来设计的,并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按照“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项目→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流程来设计。由行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发,通过对仓储配送工作过程的分析,提炼出从事仓储配送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
2.按“配送业务流程”构建课程内容。“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设置了两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两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二阶段:“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及“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在第三学期开设,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的管理能力。整个课程设计既有系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要兼顾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课程共64学时,教学内容按照配送业务流程来设计,以配送服务主体为载体,设计了商业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制造企业的货物储存与配送、快递包裹配送3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配送的具体业务流程划分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订单处理、货物入库、货物储存、货物拣货、盘点作业、配货作业、送货作业,各学习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如110页图2所示)。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实训”的内容是根据“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教学内容的3个学习情境,安排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进行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共40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的教学内容按照仓储配送基层、中管理岗位的能力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与履行、仓库与配送中心现场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仓储与配送成本控制、仓储与配送绩效评价、配送计划的制订与实施6个学习性项目,共48学时。
“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实训”设计了仓储配送合同订立、最优配送路线选择、仓库及配送中心管理3个项目,共40学时。
四、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TTCTE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中,按基于行动导向的理念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际工作情境”教学,以校企合作方式引进企业入驻物流实训中心,组成校园超市、快递及图书配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由师生直接参与公司的具体业务,将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和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训与生产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仓储配送管理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根据课程的性质特征与目标定位,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全程采用TTCTE教学法,每个工作任务(项目)的学习流程采用“做—学—教”5步循环教学流程:任务布置—任务学习引导—跟真实案例学—尝试完成真实任务并考评—强化与拓展,还原出真实的物流职业情境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如表1所示。
五、教与学的课程“二元”评价方式
改革课程的评价,从多视角、多元素同时进行“教”与“学”、“师”与“生”的评价,改变原来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学生综合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建立一门课教与学的质量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听课评教来进行,学生学习完每个项目(学习情境)后,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督导、同行不定期听课来进行评教。
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及其组合方式。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者从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寻找指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为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完成学习情景1×20%+完成学习情景2×20%+完成学习情景3×20%+期末综合测评×40%。
每个学习情景完成情况从完成质量、展示交流、学习态度三部分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
六、总结
通过我们的实践证明: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货物储存与配送”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本课程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将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