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意象写生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hou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明/耦园写生之三65cm×39cm 2019年

一、与自然对话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别于西洋画的风景写生,西洋画风景写生重视客观景物的描写,眼观自然景物,再以写实手法表现出来。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描写,对于眼前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取舍,更重视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的主观思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画家的思想感情。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是对景写生,其目的主要是为创作而收集素材,大多数画家会用同一技法表现各地自然景观,这样固定化程式套用各地山水,似乎成了惯性手法。对景写生画得太像,似素描,没意思。笔者不同于前辈名家们关于山水写生的想法,即是面对不同的地域自然景观,触动的感受亦不同,采取技法表现也有所不同。山水写生便是要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感受,和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状貌,引入到自己的遐想空间,加以艺术化。意象写生山水画是一种视觉语言形象的全新创造,而不是自然物象的简单模仿。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在这几句话里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
  山水写生要在集体的大势中求变化,强调个性化、符号化,但不能脱离山水画的大理和自然规律。“不像即像”“似与不似之间”乃笔者意象写生山水画追求的理念与态度。此外,笔者写生山水画带有“构成意识”,重视画面的结构,采取特殊构图表现。作画时重视线条横竖穿插关系,画面讲究黑白灰视觉效果与节奏感。笔者的艺术主张就是“与自然对话”,面对大自然美景时要全身心投入,感悟大自然的生机、律动、气韵、宁静、奔放、雄伟、磅礴等,再用毛笔描写多姿多彩的天地万物,写生就是要表现生命,充满情感的淋漓尽致表现,如此写生作品才能感动自己,方能感动观者。

二、写生的笔墨


  所谓笔墨,即是用笔用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也是中国画的传统。墨主要记录笔的运动,留下痕迹,是服务于笔的。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中强调“骨法用笔”①,可见用笔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画用笔宜朴拙、宜老辣、宜生涩。浓和淡的互破,干和湿的交融,纵和横的协调,皴、擦、点、染的结合,也就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效果和特有韵味。
  笔者意象写生山水画重视用笔用墨,如画贺兰山系列,以大写意用笔画山石,浓淡干湿兼具,《贺兰山苏峪口之一》即大胆下笔与大块墨色,使得画面呈现笔拙墨趣结合恰到好处。贺兰山气势雄伟,若群马奔腾,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峭壁无杂树,故以干笔皴擦表现贺兰山岩质山峰,大刀阔斧用笔,再敷染大片墨色,崖谷险峻愈显厚重,如《贺兰山》。关于西北的地貌,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有一个精辟的概括:“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西北之地极高,水源之所出,以冈陇拥肿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②笔者多年山水画写生的一大心得,就是不求面对奇山异水写生,如九寨沟之美是鬼斧神工,绘画几乎难以超越大自然美景。像贺兰山某些景观看起来不耀眼突出,笔者却以意象写生创作了精彩的作品,即笔者面对客观自然景观,以主观的意象写生再创造精彩的山水画作品。
  北方的地形地貌和南方的地形地貌是不同的,山石结构和质地明显不同,山水画法也有所差异,笔者面对崇山峻岭的北方山水采取大写意笔法表现,大块面染墨色,画面产生雄伟大气的效果;南方福建武夷山则充满灵气与仙气,故意象写生武夷山心境不同,表现的手法自然不一样。作画武夷山时,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曲直线條兼有,线条较柔和些,画面的水分显得多些,呈现笔情墨趣视觉效果,如《武夷山》作品。郭熙在《林泉高致》描述祖国东南方之山峰景观:“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为东南私也。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归,以漱濯开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浅,其山多奇峰峭壁而斗出霄汉之外,瀑布千丈飞落于霞云之表。”③对于福建武夷山而言是到位的。

三、写生的取舍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与西洋画的风景写生明显的区别,即是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对于眼前自然景物会有所选择与取舍。让自然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江一水,通过画家笔墨融化于自身情感当中,在脑海中思考、想象、加工。结合理性概括和感性抒发,移山挪树,自在取舍,既源于大自然景观和生活,又主客观结合。笔者意象写生山水画亦重视画面的“取舍”,如《苏州沧浪亭》,描写园林里的环廊建筑物和树木时,笔者主观的“取舍”,突出环廊建筑物造型美,屋顶上的琉璃瓦则轻描淡写表现,周围的树木更是简洁明快表达,流畅自由的线条勾绘树木,椭圆形状水池以淡淡的水墨表现,周围部分省略而留白,使得画面构图不一般,加上右边留白处题上浓淡层次多变化的文字,视觉效果显得别具一格。此画作风格明显不同于笔者表现大山大水时浓烈、厚重的技法,乃以较淡的线条勾勒和淡墨敷染,呈现淡雅的气息。画面构图布局采取虚实相生,右边题款字体拙趣且内容多,丰富画面视觉效果。
梁明/闽西写生系列之一55cm×75.5cm 2016年

  笔者游览苏州园林时,除了感受其优雅与宁静,并体会苏州古代文人的“隐逸”之道与文气,透过画笔表现苏州园林古典之美。《苏州听枫园》意象写生山水画颇具代表性作品之一,画面以建筑物为主,穿插几株树和几个太湖石,画面底下和右下角留白,左上方空白一片天空,画面虚实相生。画心右半部大面积的墨色,呈现半具象半抽象背景,具有迷离又有内容的形式感。左边翘起的屋顶,分割了画面,并采用重墨色表现,其上沿着屋顶题款盖印,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变化。
  《又见东湖之一》意象写生“取舍”更加明显,简要勾勒房子外形,房子前面一片树林亦简单勾绘,前景岩石右半部留白,以题字布满岩石右半部,既补充了岩石,又稳定了画面视觉效果。左上方再题款,画面布局安排更加丰富。
  意象山水画写生对于色彩的“取舍”也很重要,如面对春暖花开的贡山岛,桃红柳绿美景映在眼前,若不以色彩作画,难以抒发真实的感动,于是我意象写生画《苏州贡山岛》描绘桃花红李花白,画面右下方大块面点染桃色,与周遭的田园绿色成对比,画面有赭石色和黄色,加上湖水蓝与房屋留白,画面色彩丰富多元,美不胜收。

四、写生的构成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平面构成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线,描绘形象。它所表现的立体空间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笔者意象写生山水画十分重视“构成”,面对大自然景物时,如何将景物妥善安排画面之中,首先要有“取舍”选取画面需要的景物,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进行主观的经营位置布局,即是以审美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
  如画甘肃陇南系列,其中,《陇南武都姚寨沟》《甘肃陇南姚寨沟》两画作“构成”别具一格,前者画心有几株大树,倚山而建的房子,流穿景区的小溪及两座桥。画面右边留白,从右上顶部斜向至左下,以大写意用笔兼带有墨韵变化,层次感丰富,左下角亦留白一小块,前景的树木以大墨块手法表现,构图视觉效果突出抢眼。左上角亦虚白,画面山林间与建筑物写意描绘,两座桥略带倾斜,具有动势感。题款在画面右边留白处,紧沿着大笔墨色而下,增添画面律动感。如此意象写生的“构成”,对于山水画构图是大胆创新。后者画心有几株大树、倚山而建的房子,前景有直立的岩石。笔者重视画面线条横竖穿插关系,秋树与岩石为竖线,地面和屋顶为横线,相互穿插,具有节奏感,是笔者精心布局“构成”设计。
梁明/沧浪亭写生之三39cm×65cm 2019年

结语


  北方自然景观和南方自然景观明显不同,山水画法也有所差异,笔者面对崇山峻岭的北方山水采取大写意笔法表现,焦墨、黑墨用筆,和大块面染墨色,画面产生雄伟大气的视觉效果;面对江南园林和闽西乡村的南方山水,笔者以写意笔法与淡色墨韵描绘,展现恬淡、幽雅、宁静的氛围。
  身处在21世纪新时代的我们,面对中国山水画的写生,除了吸收西方绘画的优点作为借鉴参考,加以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把握中国精神,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再创新,表现特有的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笔者深切体悟:“山水画意象写生”就是一条值得探索与开创的道路。
  注释: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55页。
  ②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636页。
  ③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636页。

梁明


  1962年出生于福建龙岩,祖籍广东梅州。先后毕业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李可染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梁明写意山水画高研班导师、龙岩市文联副主席、龙岩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龙岩市艺术馆馆长、龙岩美术馆馆长。
  作品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全国群星美术大展优秀奖。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第八、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展览。曾在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郑州升达美术馆、厦门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何二民/诡境探幽136cm×68cm  艺术之于平常人而言,显得神秘且疏离,似远山迷雾,似水中月影一般;于艺术家而言,却是生命的语言,精神的出口,无关风月,是一个人用一生寻找美的归处,与自己的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思和叩问……  那一日,一场偶然缘分,让正在面临艺术瓶颈,寻求突破的何人一脚踏入了一个神秘而诡谲的溶洞,万籁俱寂、漆黑一片,仿佛进去了另一个时空,无边的黑扑面而来,带着几分巫气和神秘,直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