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之“文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一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凡20篇492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堪称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经典。经典何以成为经典?按照孔子对文与质的阐释,如果我们称文章的外在辞采为“文”,内在文心为“质”,那么《论语》确实做到了“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于是整部书也都散发出一股温柔敦厚的况味。“为文贵乎其用心”,温柔敦厚的文心正是这部书得以辉映千春的一个重大原因。
  关键词:论语;孔子;温柔敦厚;文心
  作者简介:陆玉,女,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本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首先就艺术技巧来看,《论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为我国古代议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维表达方式——客观的经验性的陈述方式;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提供了通过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来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的早期范本;开辟了通过人物一系列活动、情节来塑造完整艺术形象的先河[1]。但真正支撑它历经几千年的时光淘洗始终屹立在文学经典领域之上的,应该是其“文心”。
  参考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阐释的:“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论语》的文心便在其“温柔敦厚,尽善尽美”。对比同为诸子百家的《韩非子》、《庄子》之类的言辞锋锐、引类譬喻、说理论证纵横捭阖,《论语》没有密不透风的脉络体系,也不试图要在言语和想法上收服你,它只是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语的合集,透过那些或长或短的对话和独白,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的或嗔,或怒,或莞尔,或严肃。不需要耳提面命,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就像一股涓涓细流,徐徐导人,循循诱人,自然而然地实现仁爱思想的浸润。
  既然《论语》的可贵在其文心,而《论语》又是对孔子言行的记载,那么说《论语》其实就是说孔子,所有的温柔敦厚、尽善尽美,都通过孔子这个灵魂人物体现出来。
  他洋洋自得,“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
  他恬然自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他灰头土脸,与弟子走失之后“累累若丧家之犬”;
  他气急败坏,骂白天睡觉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他有时耍点小滑头,“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他还热爱运动,“孔子弋不射宿。”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他绝不是大众固有印象中的、后世塑像所呈现出的那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模样。相反,他时常走投无路、人生多是失意碰壁,弟子们会质疑顶撞他,就连路边的农夫,也嘲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没有威严,倒是时常威严扫地。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他还是继续笑着,和弟子们“互怼”着,在列国之间游走着……,他从来不在乎个人的得失荣辱,就像他的个人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很伟大,又很普通。普通在和常人无异的喜怒哀乐,伟大在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所有人都选择顺流而下,而他偏要逆流而上,想要以一人之力维护已然崩坏的社会秩序,恢复“郁郁乎文哉”的礼乐盛世。为此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一人乏力就培养弟子三千一起奔走,再不可行就退而修书讲学以文化人。明知道结局,仍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淮南子·人间训》里记载了这样一段话: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賓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夫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所谓“君子不器”,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于逆境之中尚能谈笑风生,屡遭挫折仍赤心不改,包容外界对自己所有的嘲讽和打击,这便是孔子的“温柔敦厚”之心,也是《论语》感人至深的“文心”所在。
  注释:
  [1]单承彬.论语的文学史意义[J].齐鲁学刊,1997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58年.
  [2]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其他文献
我是一条鱼 一条没经得住滩涂  那些蓝绿藻诱惑的鱼  以鳍为翼 以心为笔  把自己添加到滩涂 带着生命之执念  海潮涨涨落落 执念的心如长长之水流  如海 望不到边际  阳光洒满滩涂 硅泥 和我  跳跃 摇摆 跟一切新鲜 互致問候  我是一条鱼 一条上岸的弹涂鱼  你看 我行走跳跃得多么欢实
摘 要:靖康之变后,宋徽宗、钦宗父子被金人北掳,宋高宗继位,并南逃建立南宋政权。在这段动荡时期内,许多诗人以诗纪念这次巨变,或哀叹身世,或感时伤怀,或怀念从前。刘子翚《汴京纪事》用二十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靖康之变下的“汴京”,其中第二十首描写的是“汴都角妓”李师师。本文通过赏析《汴京纪事·其二十》,揭示作者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汴京;李师师;身世;时代  作者简介:苑万军,安徽师
是灵魂拖着肢体 还是肢体载着灵魂  在清凉的秋风中 在苍茫的秋雨里  在空濛的长天下 牵着黄昏的手  或是被黄昏的手牵着 漫步阡陌  疲惫的心 与半黄半绿半飘零的秋色  相顧无言 心照不宣
何必推窗观霁月,内心即是镜明台。  人生坎坷皆因傲,年岁蹉跎尽为乖。  常有凌云呼啸志,诚能跃马畅襟怀。  痴情可付杯中酒,豪气沖霄荡漾来。
关于圣弥勒尔教堂的历史,无论是点击圣弥勒尔教堂、瑞士白冷外方会,还是英贺福神父,在网络上均可以搜索得到。但真正了解其中历史的人并不多。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的教师刘锐是研究这段历史和人物的佼佼者。她以不同寻常的意志力,完成了《圣弥勒尔教堂图史》的著述,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讲述了民国时代圣弥勒尔教堂的全面历史,为齐齐哈尔宗教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也为我完成本篇提供了丰富素材。  一座教
春风生碧草,新绿上林枝。  澹澹雪融日,长空燕未遲。
在这个季节 从母亲的眼神里  看到了久违的喜悦  回想起昨夜的梦境  眼前的村庄多了一份平和  平凡的活着 感受岁月静好  把自己揉进诗行里  沿着云贵高原的山脉行走  千里大乌蒙尽收眼底  思念如歌那些美好的回忆  像白云一样轻盈  时光的河 流淌着曾经的过往  兒时的回忆 故乡保存了那颗纯真的心  一条幸福的山路延伸到远方  九月的天空 有一朵流云在飘飞  至于有没有人关心 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摘 要:《小癞子》(又译作《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对这部西班牙流浪汉文学的代表之作拜读和研究的人不在少数。而主人公小拉撒路,其流浪汉的形象刻画的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在中国,说到以流浪汉为主角的文学角色,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三毛。通过两位小主人公的对比,我们可以从这两部有着诸多相似的却又各具特色的作品中,更好地了解 流浪汉文学的独特性。  关键词:流浪汉;形象对比;异同  作者简介:刘娜娜(1991
壯观奇景扣心弦,浊浪黄涛泻自天。  浩荡翻波犹上阵,顽强击石亦生烟。  汇成怒吼当年忆,谱就高歌万代传。  着地反弹昂首后,龙沟十里涌朝前。
秋色填词桐叶雨,青春佳句藕莲风。  芙蓉叶上蜻蜓立,杨柳枝头喜鹊匆。  白露彈琴收夏色,青霜浸笛寄帆蓬。  半窗秋水来明月,一榻文章化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