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行走中的玫瑰》
作者 闾丘露薇
出版 时代文艺出版社
时间 2012年4月
定价 32.80元
别人对她说:“你的运气真好,每件大事都轮到你。”
她告诉别人:“我的运气是因为过去的积累。我的运气在于,我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让别人相信了我的能力。”
平静淡然的语调中有种无处不在的自信,那是经年历事之后的能量堆叠,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却令人折服。
她,是闾丘露薇。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她无畏枪林弹雨,在战场穿梭,眼神坚毅,镇定自若地采访,因此,“一战成名”。别人叫她“战地玫瑰”,我说她是铿锵玫瑰,坚韧有力。
她写过几本书,《利比亚战地日记》、《不分东西》等,说的都是那些时事政治军事战争里绕指柔看待百炼钢的故事。我喜欢她不含糊的写作态度,那种不含糊,是连她自己都惊讶的“坦率”。
然后的然后,就出现了我手上的这本书——《行走中的玫瑰》,原来,并非只有我将她比成那种浓烈又难以驯服的植物,玫瑰色的她,早就深入人心。
不同于针砭时弊的博文,这当中,几乎都是闾丘露薇的“私事”。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养成与她过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私密化的故事比工作状态中一针见血的文字表达更吸引人,这也是这么多年我对传记作品情有独钟的原因,脱去华裳的名人,才能穿出性格里的原色。
其实,这是一本七年前她就出过的书,七年后出版社要求她再版时,她说想要把如今的想法加在当中,因为她也很想看看,现在的自己,到底又有了怎样的不同。
于是,书的篇章被解构成一个个话题,关于困难、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选择、关于年轻、关于敬业……像是突然找到了一个与阅读者的困惑对接的空间,然后在空间的转移下看到了连作者都不一定发现的蜕变。
七年之前的她,在参加某个颁奖仪式时,看到自己在巴格达拍下的片子,会觉得看屏幕里的自己像是在看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七年之后的她,却不再抗拒别人给她“战地玫瑰”的标签,因为她知道,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接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
七年之前的她,在面对内心的情感时,很多时候会觉得孤独。越是人多的时候,站在人群当中,越是觉得自己看不清楚;七年之后的她,早已相信只要自己爱得纯粹,便不在乎时间长短,也不在乎厮守或者离开,因为爱情的感觉,来自于心底的呼应……
有了众多七年前后的对比,看书的人便读出了文字中的真诚。
我很喜欢书中“关于困难”话题的篇章。早期的闾丘露薇在工作中曾经尝试约香港的一位富翁采访,结果传真、电话总是没有响应,托朋友找关系后,才知道这位富翁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会单独接受香港本地媒体的采访,为的是避免被其他的媒体批评他不公平。那时的闾丘露薇觉得,或许这样的困难与努力已经无关,于是她放弃了。在满大街流行的励志书中,这样的桥段是不可能出现的,成功的人怎么可能有放弃的时候呢?一定都是不断鞭策再鞭策,最后泪流满面地享受鲜花与掌声。所以我不看已经泛滥的励志书,倒愿意在这些没有励志元素的书本里去找寻自己需要的营养。
多年之后,当闾丘露薇回忆起这些片段,她说真正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她会告诉自己,这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准备不足。有的困难,或许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要是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那些,就永远都没有解决的可能。读到这些句子时,我几乎忘了她是人们眼中的女“公知”,她不过就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分享那些她所经历的故事。
当看到她对“快乐”的阐述时,我的眼光随着她的笔触变得柔软。她也有过很彷徨的时刻,不是刚出校门,而是在事业上稍有成就的时候。她毫不避讳地写着“看到后来者快速地超过自己,会对自己产生焦虑,不要说幸福,连快乐都变少了很多,因为心中由此存下了更多的抱怨和不满”。
后来她想通了,幸福与快乐,它们来自自我的感觉,而非外人的判断,她便不再介意后生的成长。能够自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姿态。比起每天在人前笑得花枝乱颤,回家后卸下面具疲惫不堪的人,闾丘露薇让我心生敬意。
铿锵玫瑰,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都是闾丘露薇的标签。
玫瑰这种带刺的植物常常美得扎人,但在这本书里,不惑之年的她却摘掉了身上所有的刺,以一种近乎面对面聊天的方式讲述着入行17年以来的经验。
写故事的她和听故事的你,在生动的灵魂面前,不只没有了距离,更找不到嫌隙。
作者 闾丘露薇
出版 时代文艺出版社
时间 2012年4月
定价 32.80元
别人对她说:“你的运气真好,每件大事都轮到你。”
她告诉别人:“我的运气是因为过去的积累。我的运气在于,我让别人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也让别人相信了我的能力。”
平静淡然的语调中有种无处不在的自信,那是经年历事之后的能量堆叠,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却令人折服。
她,是闾丘露薇。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她无畏枪林弹雨,在战场穿梭,眼神坚毅,镇定自若地采访,因此,“一战成名”。别人叫她“战地玫瑰”,我说她是铿锵玫瑰,坚韧有力。
她写过几本书,《利比亚战地日记》、《不分东西》等,说的都是那些时事政治军事战争里绕指柔看待百炼钢的故事。我喜欢她不含糊的写作态度,那种不含糊,是连她自己都惊讶的“坦率”。
然后的然后,就出现了我手上的这本书——《行走中的玫瑰》,原来,并非只有我将她比成那种浓烈又难以驯服的植物,玫瑰色的她,早就深入人心。
不同于针砭时弊的博文,这当中,几乎都是闾丘露薇的“私事”。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养成与她过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私密化的故事比工作状态中一针见血的文字表达更吸引人,这也是这么多年我对传记作品情有独钟的原因,脱去华裳的名人,才能穿出性格里的原色。
其实,这是一本七年前她就出过的书,七年后出版社要求她再版时,她说想要把如今的想法加在当中,因为她也很想看看,现在的自己,到底又有了怎样的不同。
于是,书的篇章被解构成一个个话题,关于困难、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选择、关于年轻、关于敬业……像是突然找到了一个与阅读者的困惑对接的空间,然后在空间的转移下看到了连作者都不一定发现的蜕变。
七年之前的她,在参加某个颁奖仪式时,看到自己在巴格达拍下的片子,会觉得看屏幕里的自己像是在看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七年之后的她,却不再抗拒别人给她“战地玫瑰”的标签,因为她知道,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接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
七年之前的她,在面对内心的情感时,很多时候会觉得孤独。越是人多的时候,站在人群当中,越是觉得自己看不清楚;七年之后的她,早已相信只要自己爱得纯粹,便不在乎时间长短,也不在乎厮守或者离开,因为爱情的感觉,来自于心底的呼应……
有了众多七年前后的对比,看书的人便读出了文字中的真诚。
我很喜欢书中“关于困难”话题的篇章。早期的闾丘露薇在工作中曾经尝试约香港的一位富翁采访,结果传真、电话总是没有响应,托朋友找关系后,才知道这位富翁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会单独接受香港本地媒体的采访,为的是避免被其他的媒体批评他不公平。那时的闾丘露薇觉得,或许这样的困难与努力已经无关,于是她放弃了。在满大街流行的励志书中,这样的桥段是不可能出现的,成功的人怎么可能有放弃的时候呢?一定都是不断鞭策再鞭策,最后泪流满面地享受鲜花与掌声。所以我不看已经泛滥的励志书,倒愿意在这些没有励志元素的书本里去找寻自己需要的营养。
多年之后,当闾丘露薇回忆起这些片段,她说真正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她会告诉自己,这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准备不足。有的困难,或许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要是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那些,就永远都没有解决的可能。读到这些句子时,我几乎忘了她是人们眼中的女“公知”,她不过就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分享那些她所经历的故事。
当看到她对“快乐”的阐述时,我的眼光随着她的笔触变得柔软。她也有过很彷徨的时刻,不是刚出校门,而是在事业上稍有成就的时候。她毫不避讳地写着“看到后来者快速地超过自己,会对自己产生焦虑,不要说幸福,连快乐都变少了很多,因为心中由此存下了更多的抱怨和不满”。
后来她想通了,幸福与快乐,它们来自自我的感觉,而非外人的判断,她便不再介意后生的成长。能够自嘲,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好姿态。比起每天在人前笑得花枝乱颤,回家后卸下面具疲惫不堪的人,闾丘露薇让我心生敬意。
铿锵玫瑰,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都是闾丘露薇的标签。
玫瑰这种带刺的植物常常美得扎人,但在这本书里,不惑之年的她却摘掉了身上所有的刺,以一种近乎面对面聊天的方式讲述着入行17年以来的经验。
写故事的她和听故事的你,在生动的灵魂面前,不只没有了距离,更找不到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