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88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作用毋庸质疑,然而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针对许多老师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作出分析和反思,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几点思考。
  
  ●应用时机不当
  
  现象:有些老师在学生对文本浅尝辄止,甚至还没有接触文本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多媒体画面,带学生去欣赏。如执教《三亚的落日》时,学生刚与文本接触不久,就把有关“三亚落日”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大家。老师的意图是想通过媒体生动的影像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问题是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再让学生去学习文本,品味语言的魅力,展开丰富的想象,此时又有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去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呢?想象的翅膀到底能飞多远呢?
  反思:写景类文章以优美的语言诠释文章风情万种的内涵。在教读这一类文章时,老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用生动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欣赏,这一点本身没有错,然而运用时机不当,非但没达到好的效果,相反,很容易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失去兴趣。让学生先观赏三亚落日的美丽画面,这样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对三亚落日的美有了定格,在接下来的文本欣赏中又怎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大家带来的想象美呢?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是因为大家的脑海中原本对“哈姆莱特”没有特定的形象,所以才会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效应。如果这位老师把影像资料放在让学生研读课文之后,那起到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学生对三亚落日的美的领略非但不会减弱,相反会更加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之绮丽的热爱。
  
  ●喧宾夺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多样性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上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又能变抽象为直观,化空洞为充实,化复杂为简单。因而赋予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灵动,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然而,现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眼花缭乱”和“热闹”而过分滥用、乱用多媒体,过分地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不但没有给课堂教学带来优化,反而适得其反,喧宾夺主。
  现象l:牵“牛鼻子”反被“牛”牵
  多年前,本人在执教《小鹰学飞》时,请了位电脑高手帮我设计了一段小鹰跟老鹰学飞的动画。设计者一时兴起,把小鹰学飞的整个过程都展示了出来,画面设计很生动,不由让人喜欢。为了用上这课件,我对教案重新做了调整。结果一堂课的思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变成了课件展示课,由于脱离了文本,人物的对话没有好好体会与模仿,对小鹰的三次心理变化没有细细揣摩,这样的课堂势必是失败的。
  反思:很多课件设计得越来越漂亮,这在视觉上的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迷失方向,忘记了多媒体在课堂上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一旦把它提高到主导地位,就只能像我当初那样被它牵着鼻子走了。细细解读《小鹰学飞》,我觉得所要用的多媒体很简单。先前的那段动画根本就没有使用的必要,因为孩子们对鸟儿飞行并不陌生。后来,当我再次教到这篇课文时,我在学生学完文本后,只播放了一段“雏鹰学飞”的真实镜头,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此刻媒体的展示是建立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的,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当看到孩子们看着影像为小鹰那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感动得拍手时,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现象2:夸大作用
  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时,一会让学生欣赏槐花开时的照片,一会让学生看看槐花饭是怎么做的录像,一会让学生欣赏介绍槐花的美文,一会来点音乐让学生边听老师读文边想象槐花的香味。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
  反思:一首音乐能搞定的事,干嘛非得兴师动众用那么多组合拳呢?花拳绣腿用多了却并不实用。《槐乡五月》这堂课,老师本意是因为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认识槐花,担心学生在理解上有障碍,便结合多媒体为教学提供资料收集的方便,希望在一堂课上既能让学生观赏到槐花的不同姿态的美,了解槐花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起对槐花的喜爱,同时还能欣赏到一些作家赋予槐花的赞美之词,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徜徉。但她忘了狂轰滥炸式的信息量,最后起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得云里雾里,而语文书因为课堂几乎不用,可以扔垃圾桶里去。这样又如何谈得上对文本的解读与欣赏呢?
  《槐乡五月》一文,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抓住文本理解、欣赏槐花的美、香,来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传神。多媒体展示槐花开花的情景很有必要,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观赏到,或者没有细细观赏过。而老师想要拓展的一些介绍槐花的美文,则可以放在课后,或者专门上一堂综合活动课也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前提是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抓住教学最核心的东西,才能合理运用媒体,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
  
  ●流于形式
  
  现象: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的第二自然段时,用多媒体展示了蝴蝶飞过“花丛、小溪、树林、山谷”的情景。有位老师在执教《小露珠》一课时,也喜欢用多媒体展示小露珠是怎么出现在“大荷叶、草秆、花朵”上的。这些课件设计精美、专业,在公开课上的确成为一大亮点。但细细推究,这些课件无非是个美丽的摆设,像这样流于形式的课件在教学中实在是比比皆是。
  反思: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它应该为促进教学而运用,不该用时坚决不用,当用时则用。《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蝴蝶怎么一路跋涉来到蝴蝶谷的情景。这段文字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用词的准确。文中的“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与后面的“花丛、小溪、树林、山谷”这些对象是相搭配的。教者在这里展示“蝴蝶飞过不同地方的面画”根本就没有使用的必要,这种流于形式的镜头完全可以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来达到目的。而《小露珠》在理解上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抓住人物的对话,把它读得有情趣一点就OK了。媒体的展示也成了多余。
  
  ●设计差,技能滞后
  
  现象:很多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导致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和制作的课件不实用的现象。课堂上使用的课件图像不清、声音模糊、制作简单、粗糙,既不生动更不形象,使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效果大打折扣,真是费时费力不讨好。还有的课件只是以文本形式出现。教师在制作过程中早已标出了重点词、重点句,让学生机械地去接受而非自己动手或动脑所得。还有一些课件设计教师采取“拿来主义”,或从网上下载由专业人员设计的既有异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的课件,或复制别人的课件,但结果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件设计不合拍,结果是“东施效颦”。
  反思:课件在阅读教学中的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文章的难点、重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并不是课件做得越精美,使用效果就越好。很多老师做课件没有高超的本领,这不要紧。因为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魅力强于任何一种课件,许多文章只要一两首乐曲就能创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中去。至于一些精美的动画,没有专业技能,一般老师是做不出来的,但不要紧,现成的影像资料我相信还是可以找到的。相反减少一些可用可不用的课件,利用一支粉笔、一副插图,也许更能体现传统课堂之扎实功力。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CD10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探讨CD105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6例膀胱乳头
随着农远工程的不断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整合,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尤其在农远三种模式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本刊选择刊登基于模式二环境下,利用其硬件配置的优势进行的教学设计,旨在探讨模式二环境下,“创设情境、演播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应用。    农远模式二环境    1,模式二环境的设备构成  模式二(也称卫星教学收视点),它的环境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
目的;探讨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与癌前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的关系。方法;1995年1月-2005年6月共216例乳腺局限性腺体增犀者接受切除病检,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粜:216例乳腺局限性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