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号的爸爸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昭是个10岁的男孩。他爸爸是个做生意的。每过一段时间,小昭和妈妈就会收到爸爸从南方一座城市某条路的73号寄来的信。后来小昭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过年也不回来?”妈妈说:“爸爸这两年生意刚起步,肯定很忙,等忙完这阵子他就回来了。你给他回封信吧。”于是小昭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信。
  小昭很喜欢看爸爸的回信。在一封信中,爸爸提到7他所住的73号,说那是一幢很大的老式房子,他住在那幢房子的四楼,房间里铺着抛光的松木地板,米黄色的窗帘从天花板一直垂到地板上。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能听到附近教堂里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唱诗班的歌声。下雨的夜晚,站在阳台往下瞧,就能看见拖着尾光的小汽车在流光溢彩的街道上像忙碌的甲壳虫一样来往穿梭。
  在另一封信里,爸爸则写了他楼下的花园:从街道进入73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花园里有一种叫不出名的花像碗口一样大,会在晚上悄悄开放,刚开时浅红色。颜色越来越深。每天变7次。还有一种张开五只角的鲜红小花喜欢沿着栅栏生长,它的叶子细碎墨绿,淡青色的触须在白天没劲地打着卷儿,一到晚上却爬得老高……
  73号那些美丽的鲜花足足在小昭心里开了几个月。小昭想,放假后我一定要到爸爸那里去玩,去亲眼看一看。可是每次小昭对妈妈说起这件事,妈妈就重复那句话:“爸爸做生意非常辛苦,一定不愿意我们去打扰他。我们应该给他最有力的支持。”
  爸爸常常给小昭寄东西回来。小昭的书包里装着爸爸买的文具盒,身上穿着爸爸买的运动衫。他很愿意把爸爸给他买的零食和同学们分享,也愿意和他们说起那个73号。但说多了,同学们就问小昭:“你到过73号吗?”小昭一下子语塞了。说:“我……我当然要去的。”
  想去看爸爸的念头又在小昭心里出现了,这回比任何一次都强烈。
  小昭的计划是在那年夏天实施的。学校举行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时,小昭揣着妈妈给他在夏令营用的100块钱去火车站。用23块钱买了一张通往爸爸所在城市的火车票。
  小昭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了目的地。一下车,人流就把他淹没了。这是小昭第一回一个人出远门,而且是去大城市。他想,我不能慌,要镇定。他问一个摆摊的女人,你知道去某某路怎么走吗?那个女人说,某某路?好像很远,到郊区去了。小昭想,她一定是弄错了,我爸说某某路在市中心,怎么会在郊区呢?小昭又问了一位民警、一个中年男人、一个老头。还有三个比小昭大几岁的学生。他们都告诉小昭,那条路在郊区。小昭奇怪了,爸爸为什么要骗我呢?
  人家还告诉小昭,去那里要转很多次公交车,不过有钱也可以坐出租车,那就方便多了。小昭知道坐出租车很花钱,不过一想只要找到爸爸,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真的拦了一辆出租车。但那位司机说,那里太偏了,去的话得加钱,要不只能载到岔路口。小昭算了算钱,说,那就到岔路口吧。
  下车后,小昭看见了几座低矮的平房,房子旁边还有好些菜地,路上的人和车子都很少。他又找人问,某某路怎么走?那个人往西指了指。小昭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儿,那天小昭一直向西走了近两个小时,才见到某某路的牌子孤零零脏兮兮地立在一个垃圾堆旁。又走了好一会儿,才看见一个门牌上写着107号,小昭沿着这个号码往下走,一直走到:了路的尽头,73号终于出现在小昭眼前。
  眼前的景象让小昭惊呆了!
  小昭转身就离开了那里,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家。到家时,是夏令营的第三天,妈妈还以为小昭提前从夏令营回来了。关于这一次秘密出行,小昭后来一句话也没有提起。
  小昭还是像以前一样和爸爸通信。小昭说我的同学们也都知道73号了,都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爸爸则在半年后的一封信里告诉小昭,因为生意好转,他已经不那么忙了,所以在春节以前会回家。
  爸爸回家的那天,小昭和妈妈去车站接他。爸爸比以前瘦多了,头上戴了顶帽子,但他一出站,还是被小昭一眼认出来了。小昭疯跑过去,紧紧抱住了爸爸。
  19年过去了,小昭依然记得爸爸信中的话:从街道进入73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
  (选自《青年博览》2009年第7期,有删改)
  
  [路子与你聊]
  从倒数第2段小昭的举动看,他对爸爸说谎的态度是怎样的?
其他文献
早晨    世界上最好不过的事情——那就是观察一天的诞生!  当万里长空,太阳初放光明——黑夜悄悄地失去踪影:躲进深山的峡谷,隐入岩石的隙缝,藏于密林深处的簇叶中;身披晶莹露珠的小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编织出神妙莫测的花边图样;山巅露出甜美的微笑,仿佛是在对转瞬即逝的良宵倩影蜜语耳旁:  ——不必惊慌——这是太阳!  海浪高仰起它那白玉般的头颈,面向着太阳问候、致贺,就像是那美貌的宫娥向自己的国王
期刊
记忆中,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收到稿费。薄薄的青绿色的中国邮政汇款单,越过千山万水,在一片惊羡与欢呼中递到我的面前。从此我有了“小作家”的称号。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钢琴到底有多少黑键多少白键,只是没有理由地喜爱台湾歌手郑智化。15岁那年,我用积攒起来的零花钱买了一把青灰色的“红棉”吉他。背着它,就像一名脱离尘俗的歌手,傲然享受着人流中惊羡的眼神。  后来,父亲早早离去,我有了绝对的自由。我开始肆无忌惮
期刊
[典子的话]  “成长”是青春年少的我们关注的主题,而“选择”则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所以本期关于“成长道路选择”的漫画也引得广大小读者热情参与。本来典子以为大多数小读者会喜欢第一棵牵牛花,因为它选择了一条捷径,并快速地“出人头地”了。可看完大家的品读才发现,第二棵牵牛花得到的认可更多,许多读者认为它的成长之路不但更接近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还更富挑战,有独特的意义。  本期所选稿
期刊
“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AU for one.one for all)是赵家家训,也出自《赵氏诫女篇》。  父母常说:“家,应是一个团队,要荣辱与共,同心协力,”  那些年,孩子们总是等着父亲下班回来一起吃晚餐。  “爸爸回来啦!”女儿们欢呼着,竞相把饭菜摆好,等父亲拿起筷子后才围坐在一起,边吃母亲烹调的可口的家常便饭,边听父亲讲述外面的精彩世界。这是一家人每天最开心的时刻。  父亲继承了祖父
期刊
管中窥豹程门立雪  尔 雅
期刊
高墙下,有两棵幼小的牵牛花。一棵只顾自个儿不停地往上爬,很快就开出了娇艳的花朵:另一棵因打算在高墙下筑一道风景,至今还是一棵迟开的花。  我不禁陷入沉思,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时时处处想着自己,无论干什么,先打好自己的小算盘。像已盛开的那朵娇艳的牵牛花一样,讨得阳光的喜欢、主人的赞赏,在春风的吹拂下,得意扬扬,招蜂惹蝶……与之相反,我们身边还有一种人,处处想着别人,默默地奉献着。像那
期刊
从前有个乡下老鼠邀请他的表兄城市老鼠同他在一起住些日子。  乡下老鼠独自住在田边树篱下面。他的稻草窝又干燥又暖和,他年复一年地在那里过着简朴而安全的日子。  城市老鼠来访时,乡下老鼠对他格外殷勤关切,让他睡在最好的稻草上,从贮藏的食品中挑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有小麦粒、大麦粒、核桃、干酪皮,甚至还有从果园里设法搞到的几个干瘪的小红苹果。  城市里的高雅的老鼠好像并没有把这些好东西放在眼里。看样子,他
期刊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这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
期刊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晋书·袁宏传》中有“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代,中秋逐渐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中秋习俗盛行;至明清时,中秋上升为与春节、端午齐名的民俗大节。  中秋节的起源,与先民对月的崇拜有关。古人视“日、月、星、江、海、岱”为“六宗(神)”,由此产生了祭月、拜月之俗。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天体,每当农历十五日。人们仰望天空一轮明
期刊
小的时候,我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不敢忘却,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头儿。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战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叫声就不比以前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