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预测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失败的风险Nomgram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来源 :临床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建立风险Nomgram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350例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布法划分为建模集(n=240)和验证集(n=110),并统计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失败的危险因素,以建立相关预测模型,行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模型,外部验证通过验证集检验.结果 年龄>6个月(OR=4.938,95%CI:2.016~12.094)、复杂性泪道阻塞(OR=2.948,95%CI:1.087~7.994)、合并脓性分泌物(OR=3.823,95%CI:1.372~10.656)、形成假道(OR=2.633,95%CI:0.998~6.946)、无法常规进针(OR=5.328,95%CI:1.591~17.856)及鼻泪管难以进入(OR=4.276,95%CI:1.369~13.353)是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6项危险因素构建预测Nomgram模型,R方程检验结果表明建模集和验证集的C-index指数分别为0.853(95%CI:0.831~0.874)和0.841(95%CI:0.822~0.865);校正曲线和标准曲线结果较为相近,表明该风险Nomgram模型精准度和区分度较好.结论 年龄>6个月、复杂性泪道阻塞、合并脓性分泌物、形成假道、无法常规进针及鼻泪管难以进入是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该Nomgram模型经内部验证及外部验证表明预测精准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缝线法和眼轮匝肌切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重点分析手术对儿童眼表微环境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西京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的3~15岁的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患者,分为两组,缝线法组为使用缝线法手术矫正的62例(103只眼),切除术组为使用眼轮匝肌切除术矫正的共57例(95只眼).术前与术后1周时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于术后半年、1年、2年时统计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等.结果 两种术式随访1年治疗有
目的 研究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对Pentacam检查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随机将100名志愿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100只眼),实验组结膜囊内滴入0.1%的荧光色钠,对照组滴入0.9%生理盐水,分别对滴入前、后角膜进行Pentacam检查,采集各组不同时间点观察指标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CCT)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0.83,P<0.05).从时间效应看,实验组受时间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42,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