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王同岭参加工作,现任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一心为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的好评,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获学院骨干教师,省级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王同岭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他总是主动学习当前国内最为前沿的高等教育理论和领悟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能较快地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迅速转变观念,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力。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王同岭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成绩显著。他是省级精品课程《数控加工工艺及实施》和院级精品课《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主讲教师。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始终在他脑中树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参与首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并在全系进行了经验介绍。王同岭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发展,力争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學服务。从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见解出发,在教学时注重学法指导,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他仍然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创业发展,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科学管理
王同岭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程序,注重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团队的实践能力,加强优质实习单位建设。他认为工作的事再小也是大,自已的事再大也是小。他奉献了无数的休息时间,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与齐齐哈尔各大型企业、哈飞工业、长春一汽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王同岭在学院理念的指导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培养、教师量化考核等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师考核公式化,岗位职责透明化。他还严抓评估工作,推动部门建设与教学工作向前发展,2014年学院首次接受学位评估,无经验,无参照物,所以工作难度大,任务也很重,他对部门评估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与督促,带领专业主任认真仔细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的完成了学位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评估中更是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
作为一名经营者,他是系办企业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通过领会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在不懈的努力下将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育性传递的教学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最大化和工程任务课程化在不同课程中的融合与发展,创造性的提出了大一学生“20工时”的标准,学生在生产中的参与率大幅提高。他将企业打造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机床再制造基地,5年内共承担了包括机械制造、军工、石油、化工、铁路、钢铁企业的通用及专用设备等多种类型的再制造工程,为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齐齐哈尔地方企業的改造和升级换代提供了强大助力。开发了基于机床再制造流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并创造性的实现了机床大修及升级改造课程和技术输出,创造价值近40万元。
创新研究
王同岭十分重视自身水平的提升,尽管平常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主持《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省级课题,以及《<数控编程>课程现场教学研究与实践》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两项院级课题,参与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他将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担任北京出版社出版《环保设备基础》副主编,参编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床再制造技术》和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数控编程》两部教材。
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11年,王同岭发明了学院第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六轴钻孔装置》,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6倍,获得了全国TRIZ比赛最佳市场前景奖。2015年,针对某军工厂炮弹减旋片焊接中生产效率低,制造柔性差和位置精度差的问题,研发制造了数控点焊机,改变了以往的手动控制方式,实现了数字化可编程数控系统控制,使焊接点时间控制、焊接点尺寸精度、焊点旋转定位精度得到有效控制,减小了焊接误差,该设备目前已申请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16年,他再接再厉获得了发明专利《一种种子干燥机》的授权。在自身提高的同时,他不忘带领团队创新,制定知识产权制度,年指导学生申报专利50多项,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也被授予黑龙江省专利优势培育企业。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相信,王同岭怀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将继续在高等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探索、跋涉、耕耘、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教师,王同岭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他总是主动学习当前国内最为前沿的高等教育理论和领悟学院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能较快地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迅速转变观念,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力。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王同岭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特别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成绩显著。他是省级精品课程《数控加工工艺及实施》和院级精品课《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主讲教师。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始终在他脑中树立,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参与首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改革的试点,并在全系进行了经验介绍。王同岭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发展,力争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學服务。从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见解出发,在教学时注重学法指导,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他仍然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和创业发展,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需要,通过反馈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科学管理
王同岭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狠抓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日常教学程序,注重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团队的实践能力,加强优质实习单位建设。他认为工作的事再小也是大,自已的事再大也是小。他奉献了无数的休息时间,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与齐齐哈尔各大型企业、哈飞工业、长春一汽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王同岭在学院理念的指导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培养、教师量化考核等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师考核公式化,岗位职责透明化。他还严抓评估工作,推动部门建设与教学工作向前发展,2014年学院首次接受学位评估,无经验,无参照物,所以工作难度大,任务也很重,他对部门评估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与督促,带领专业主任认真仔细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顺利的完成了学位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评估中更是取得了A的优异成绩。
作为一名经营者,他是系办企业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通过领会学院的实习基地建设发展理念,在不懈的努力下将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教育性传递的教学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最大化和工程任务课程化在不同课程中的融合与发展,创造性的提出了大一学生“20工时”的标准,学生在生产中的参与率大幅提高。他将企业打造成了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机床再制造基地,5年内共承担了包括机械制造、军工、石油、化工、铁路、钢铁企业的通用及专用设备等多种类型的再制造工程,为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齐齐哈尔地方企業的改造和升级换代提供了强大助力。开发了基于机床再制造流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程,并创造性的实现了机床大修及升级改造课程和技术输出,创造价值近40万元。
创新研究
王同岭十分重视自身水平的提升,尽管平常工作十分繁忙,但他还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注重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主持《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省级课题,以及《<数控编程>课程现场教学研究与实践》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两项院级课题,参与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他将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担任北京出版社出版《环保设备基础》副主编,参编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床再制造技术》和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数控编程》两部教材。
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2011年,王同岭发明了学院第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六轴钻孔装置》,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6倍,获得了全国TRIZ比赛最佳市场前景奖。2015年,针对某军工厂炮弹减旋片焊接中生产效率低,制造柔性差和位置精度差的问题,研发制造了数控点焊机,改变了以往的手动控制方式,实现了数字化可编程数控系统控制,使焊接点时间控制、焊接点尺寸精度、焊点旋转定位精度得到有效控制,减小了焊接误差,该设备目前已申请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16年,他再接再厉获得了发明专利《一种种子干燥机》的授权。在自身提高的同时,他不忘带领团队创新,制定知识产权制度,年指导学生申报专利50多项,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也被授予黑龙江省专利优势培育企业。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相信,王同岭怀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他将继续在高等教育的征途上不断探索、跋涉、耕耘、创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