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格物致知”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的重要概念,是儒家中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它源自于《礼记》“大学篇”。“格物致知”的实质其实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活的灵魂,同时也是我们大学德育教育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关键词】: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大学德育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我们研究儒家文化的主要文献,它里面包含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格物致知”对于我国大学德育的重要启示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格物致知”有着这样的解释“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注》则云: “格,来也; 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在《礼记·大学》中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从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探求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真知。
一、“格物致知”启示我们大学德育教育要从学生自身的规律出发
儒家学说强调“修身”并把自我修身称为“修己”,而“修己”的关键在于“修心”固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说。在《大学》中“修身”“正心”的关键在于“致知物格”意思就是要想治国必先齐家,欲想齐家必先修身,而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正心又需“格物致知”。可见“格物致知”是修身齐家平天下出发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同样也要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为我们提出了古代德育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到“修齐”境界的方法。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我们当代的德育教育也要做到“格物致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都都是“90”后,就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来说,他们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接触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着好的,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有一些错误的,无用的垃圾信息;就他们生活的社会条件来说,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就思想文化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文化多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强调个性,追求新颖,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也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格物致知”的修身方法就是启示我们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德育教育方法。道德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方法问题尤为重要。方法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方法的选择,即根据具体的教育环境、所要达到的德育要求、德育对象的特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其次是方法的运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运用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这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寻求具有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追求新颖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方法上要有呆板的单纯说教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活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德育教育;再次要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打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校风校纪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格物致知”启示我们我们的德育教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习主席曾说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孔颖达曾在《礼记·大学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致知在格物,此经明初以致知积渐而大至明德······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而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我们的德育教育也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的的意识形态的渗透的现象,面对当今社会的一些不好现象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诚信缺失,责任感缺乏,没有当担,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现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达到我们理性的效果,并没有把我们的好的思想转为实际的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切实做到教之有效,把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转化为我们的日常行动。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的一面,要把这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一方面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一方面还要他们把意识的东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防止两面人的出现。
德育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教会我们不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算是真真正正的達到了我们的理想效果,我们的高校也做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7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02.24 [N].人民日报,2014-02-25
【关键词】:格物致知;实事求是;大学德育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我们研究儒家文化的主要文献,它里面包含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格物致知”对于我国大学德育的重要启示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格物致知”有着这样的解释“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注》则云: “格,来也; 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在《礼记·大学》中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从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探求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真知。
一、“格物致知”启示我们大学德育教育要从学生自身的规律出发
儒家学说强调“修身”并把自我修身称为“修己”,而“修己”的关键在于“修心”固有“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之说。在《大学》中“修身”“正心”的关键在于“致知物格”意思就是要想治国必先齐家,欲想齐家必先修身,而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正心又需“格物致知”。可见“格物致知”是修身齐家平天下出发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同样也要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一个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为我们提出了古代德育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到“修齐”境界的方法。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我们当代的德育教育也要做到“格物致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大都都是“90”后,就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来说,他们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接触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包含着好的,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有一些错误的,无用的垃圾信息;就他们生活的社会条件来说,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就思想文化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文化多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强调个性,追求新颖,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也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格物致知”的修身方法就是启示我们要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德育教育方法。道德教育是否能取得成效,方法问题尤为重要。方法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方法的选择,即根据具体的教育环境、所要达到的德育要求、德育对象的特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其次是方法的运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运用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要求,这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寻求具有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方法首先要考虑学生追求新颖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方法上要有呆板的单纯说教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活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德育教育;再次要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打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加强校风校纪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格物致知”启示我们我们的德育教育要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习主席曾说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孔颖达曾在《礼记·大学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致知在格物,此经明初以致知积渐而大至明德······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而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我们的德育教育也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西方国家从未停止对我的的意识形态的渗透的现象,面对当今社会的一些不好现象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诚信缺失,责任感缺乏,没有当担,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现象,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达到我们理性的效果,并没有把我们的好的思想转为实际的行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切实做到教之有效,把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转化为我们的日常行动。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说教的一面,要把这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一方面输送到学生的头脑中,一方面还要他们把意识的东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防止两面人的出现。
德育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教会我们不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算是真真正正的達到了我们的理想效果,我们的高校也做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7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02.24 [N].人民日报,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