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道空间模型重构下的乡村走廊振兴发展研究——以成都“蜀山乡韵”乡村振兴示范走廊规划为例

来源 :城乡规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走廊以解决乡村地区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整合沿线资源、强化对腹地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走廊沿线地区的乡村振兴。本文以成都龙门山前“蜀山乡韵”乡村走廊为例,探索乡村走廊空间振兴发展模式,研究廊道空间模型重构方法,通过识别乡村发展潜力极核,串联纵向发展轴带,形成辐射带动面域,构建“极核—轴带—辐射面”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生态、文化、配套、土地五个方面制定振兴路径,引导乡村地区以线带面、连片策动的整体发展。
其他文献
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实施陆海统筹战略的指引下,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构建了“三层三类两系统”的陆海统筹“一张图”概念模型,并探讨其在陆海统一信息库的构建与动态更新、陆海统筹度的评价与监测,以及支撑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沿海城市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政策工具。
海岸带是陆海统筹综合管理实施的关键地带,其关键要素包括土地(滨海湿地)、水(淡水、咸水及废水)和生物(植物、动物)等,因此,面向多目标的海岸带生态空间规划极其重要。本研究基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陆海水资源的一体性,以及多类水鸟栖息地需求的多样性特征,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水资源—水鸟栖息地”的关系,协同不同保护对象的空间需求,构建面向多目标的空间恢复安全格局,以探索面向多目标保护,实现生态和经济统筹发展的空间规划的技术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进入新发展阶段,各地全面构建社区生活圈体系,社区综合体作为集成多种生活服务的社区中心,是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下沉的战略抓手,也是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重要路径。文章从功能设置、空间布局、建议运营三个角度梳理国内社区综合体的发展现状,以成都市社区综合体功能布局创新探索为例,探讨围绕人本需求落实社区治理新理念的实践,以期为社区服务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市在对产业区近百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以解决产业区发展的现实困境为根本目的,在双循环战略、创新引领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等背景之下提出的全新探索。从历史纵深来看,产业功能区是产业区3.0版的代表;从时代背景来看,产业功能区是顺应时代背景的产业区发展新路径。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年规划工作的总结,结合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提炼出围绕产业生态构筑、核心功能筑强、创新能力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四大方面的规划设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