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旗袍是中國服饰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服装形式。旗袍在中国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旗袍形成期,鼎盛期、衰落期和复兴期四个不同时期的款式变化,阐述了中国女性审美观的变化。
关键词:旗袍;发展;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旗袍既是中国国粹,又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内与外和诣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饰,被公认为代表我国民族特色的服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旗袍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随着旗袍样式的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旗袍是我国一种极富民族风情的女士服装。它本意是旗人穿的袍子。满族人入关前,属于游牧民族,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满族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极富民族特点和性格的袍。这种袍突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直筒式、圆领口、窄袖、右衽、有扣袢、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并且四面开衩。窄袖便于射箭,长至脚面可以抵御寒冷,四面开衩便于上下马进行狩猎。
满族人入关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受到汉族先进服饰和文化的影响,原先的长袍已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因此在款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性别和严格的阶层之分。清朝初期的旗袍风格拘紧,式样十分保守:腰身宽大、平直、袖长至手腕,衣长至脚踝、圆领、袖口收紧、下摆宽大、两侧或四面开衩、上下直线剪裁。清朝时期的旗袍领子变化是最大的。领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且形似元宝,这种元宝领到清朝后期十分普遍。旗袍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沿部位都采用宽图案花边镶滚。
虽然旗袍的样式有了许多变化,但是直线式的裁剪方式却始终没有改变。这种服饰的特点是极度宽大且繁复,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的身体曲线毫不外露。张爱玲说:“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中国传统服饰是讲究中和之美,并控制内心情欲的。清朝的旗袍将人体包裹,限制了女性身体,也控制了女性的内心情欲禁锢了女性的心灵。有血有肉的身体自由和美丽消失殆尽,女性被彻底的物化,成了衣服架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摒弃了封建朝代的冠服制度,一改清朝时期的矫饰之风。服饰装饰趋于简洁、大方,色调力求淡雅,清新。但是旗袍仍然是袍身宽松,上下平直。在新文化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打破了旧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女性身心的解放,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大胆的表现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但是在强大的传统压力下,女性的身体仍然是掩盖在宽大的服饰之下的。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方方面面都受到西方审美和现代思潮的不断冲击,此时也正是中西服装相互影响的时代,在此条件下,创造了新式旗袍。新式旗袍的腰身开始出现收缩的趋向,袖口逐渐缩小,滚边日趋简单没有以前那么繁复,衣长仅过膝,与以往相比更为称身合体。
近代以来提倡个性解放,崇尚自由、自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崇尚身体的健美和着装体现人体的曲线,成为人们新的审美观。旗袍的式样的演变反映着这个时期的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意识的初显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受到外来文化、社会变革、人文思想影响,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旗袍的腰身更紧,突出臀部和胸部的对比,袖口相应缩小,袖子的长度也逐渐变短,缩短至膝,发展至中期,长度渐渐加长,为了便于行走,两边开高叉,有的甚至前后也开叉,从此开衩旗袍变成了现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志。
40年代的旗袍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长度缩短至膝部。简洁、淡雅、利落是这一时期旗袍的特点,它充分显示出女性风姿风韵。后来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这种样式,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略作改变。所以这一时期的旗袍堪称“经典之作”,是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也就是这一时期,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国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九翘三弯”是这个时期旗袍的特点,它忠实的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勒了出来。这时期的旗袍被称为“Chinese dress”.足见旗袍在当时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改良的旗袍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着装方式,深刻反映了女性在审美意识方面的变化。这种新形象抛弃了传统女装对身体的否定,转而开始注重人体的自然美和曲线美,开始强调女性的个人意愿,成为了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符号,而不再完全是纲常礼教的强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全新的社会制度被建立。旗袍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首先,新中国成立的连年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旗袍这种过于华丽而不太实用的服装就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她们纷纷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紧裹身体,两侧开衩的旗袍对于乘坐公共车或骑自行车的女性来说是很不方便的。最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旗袍被列入了“四旧”行列。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六七十年代是旗袍消失的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改革的春风,国人被压抑的服饰观、审美观以及个性得以解放,旗袍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得到了国际公认。近几十年,在国际时装潮流的影响下,旗袍的样式被大胆创新,前卫设计融入到旗袍设计中,无领、低胸、高开衩、紧腰身、超短、裸背,新款旗袍作为中国服装的代表参加国际服装展,受到世界服装人土的好评。
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每一时代人们的着装,都显示着人类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服装设计既要有民族情感、传统的韵味,又具有时代的气息,从而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旗袍这一既含传统韵味又具备时代气息的服装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受到世界服装人士的好评。
旗袍这一中国奇葩,以它本身特有的魅力,体现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世界上没有哪种服装将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中国女性的形态完美的融通。愿这颗世界服饰中的璀灿明珠永放光芒。
关键词:旗袍;发展;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旗袍既是中国国粹,又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内与外和诣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饰,被公认为代表我国民族特色的服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旗袍自产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随着旗袍样式的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旗袍是我国一种极富民族风情的女士服装。它本意是旗人穿的袍子。满族人入关前,属于游牧民族,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满族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极富民族特点和性格的袍。这种袍突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直筒式、圆领口、窄袖、右衽、有扣袢、长至脚面、下摆肥大,并且四面开衩。窄袖便于射箭,长至脚面可以抵御寒冷,四面开衩便于上下马进行狩猎。
满族人入关后,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受到汉族先进服饰和文化的影响,原先的长袍已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因此在款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有了性别和严格的阶层之分。清朝初期的旗袍风格拘紧,式样十分保守:腰身宽大、平直、袖长至手腕,衣长至脚踝、圆领、袖口收紧、下摆宽大、两侧或四面开衩、上下直线剪裁。清朝时期的旗袍领子变化是最大的。领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且形似元宝,这种元宝领到清朝后期十分普遍。旗袍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沿部位都采用宽图案花边镶滚。
虽然旗袍的样式有了许多变化,但是直线式的裁剪方式却始终没有改变。这种服饰的特点是极度宽大且繁复,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的身体曲线毫不外露。张爱玲说:“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中国传统服饰是讲究中和之美,并控制内心情欲的。清朝的旗袍将人体包裹,限制了女性身体,也控制了女性的内心情欲禁锢了女性的心灵。有血有肉的身体自由和美丽消失殆尽,女性被彻底的物化,成了衣服架子。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摒弃了封建朝代的冠服制度,一改清朝时期的矫饰之风。服饰装饰趋于简洁、大方,色调力求淡雅,清新。但是旗袍仍然是袍身宽松,上下平直。在新文化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打破了旧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女性身心的解放,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大胆的表现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但是在强大的传统压力下,女性的身体仍然是掩盖在宽大的服饰之下的。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方方面面都受到西方审美和现代思潮的不断冲击,此时也正是中西服装相互影响的时代,在此条件下,创造了新式旗袍。新式旗袍的腰身开始出现收缩的趋向,袖口逐渐缩小,滚边日趋简单没有以前那么繁复,衣长仅过膝,与以往相比更为称身合体。
近代以来提倡个性解放,崇尚自由、自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崇尚身体的健美和着装体现人体的曲线,成为人们新的审美观。旗袍的式样的演变反映着这个时期的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意识的初显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受到外来文化、社会变革、人文思想影响,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旗袍的腰身更紧,突出臀部和胸部的对比,袖口相应缩小,袖子的长度也逐渐变短,缩短至膝,发展至中期,长度渐渐加长,为了便于行走,两边开高叉,有的甚至前后也开叉,从此开衩旗袍变成了现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志。
40年代的旗袍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长度缩短至膝部。简洁、淡雅、利落是这一时期旗袍的特点,它充分显示出女性风姿风韵。后来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这种样式,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略作改变。所以这一时期的旗袍堪称“经典之作”,是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也就是这一时期,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国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九翘三弯”是这个时期旗袍的特点,它忠实的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勒了出来。这时期的旗袍被称为“Chinese dress”.足见旗袍在当时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改良的旗袍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着装方式,深刻反映了女性在审美意识方面的变化。这种新形象抛弃了传统女装对身体的否定,转而开始注重人体的自然美和曲线美,开始强调女性的个人意愿,成为了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符号,而不再完全是纲常礼教的强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全新的社会制度被建立。旗袍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首先,新中国成立的连年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旗袍这种过于华丽而不太实用的服装就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她们纷纷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紧裹身体,两侧开衩的旗袍对于乘坐公共车或骑自行车的女性来说是很不方便的。最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旗袍被列入了“四旧”行列。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六七十年代是旗袍消失的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改革的春风,国人被压抑的服饰观、审美观以及个性得以解放,旗袍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优雅、贤淑气质的旗袍,得到了国际公认。近几十年,在国际时装潮流的影响下,旗袍的样式被大胆创新,前卫设计融入到旗袍设计中,无领、低胸、高开衩、紧腰身、超短、裸背,新款旗袍作为中国服装的代表参加国际服装展,受到世界服装人土的好评。
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每一时代人们的着装,都显示着人类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服装设计既要有民族情感、传统的韵味,又具有时代的气息,从而满足现代审美需求。旗袍这一既含传统韵味又具备时代气息的服装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受到世界服装人士的好评。
旗袍这一中国奇葩,以它本身特有的魅力,体现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世界上没有哪种服装将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中国女性的形态完美的融通。愿这颗世界服饰中的璀灿明珠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