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沈从文笔下塑造的“乡下人”包括以水为生的男人、如溪水般的少女、凄苦善良的妓女等。这群“乡下人”表现了作家的人生理想。沈从文从人性的角度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湘西 “乡下人” 审美价值
沈从文的作品涉及的生活内容极为广阔,而最成功的是反映湘西人民的生活、表现湘西民风习俗的作品。本文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为对象,着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意蕴。
沈从文用独特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有个性的“乡下人”形象,如黄牛负重般的农民、淳朴善良的兵士、终生在水上漂泊的船工水手、有情有义的娼妓等,他们是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所谓作品中的“乡下人”指的就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保守、顽固,不懂诡计,认死理,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淳朴。沈从文就是在用“乡下人”的标准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写“乡下人”时站在湘西“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湘西“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乡下人”。
一、以水为生的男人
沈从文笔下的男人基本上都与水有关,如水手、船夫、船总等。
水手是沈从文笔下较丰富的一类人物。年轻水手们聪慧、好学、肯吃苦。中年水手“雄强”、富于活力,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不畏强暴,充满爱心,生命的真谛被诠释得熠熠生辉,如柏子。老年水手中有的恬淡自守,丰富的水手经历已经把他们变成了一本书,如《边城》中的老爷爷、《长河》中的老水手满满;有的迫于生计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抗争。水手们的道德层次各不相同,有高尚者,有龌龊者,也有市侩者。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忠实勤恳,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出于责任,不离渡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舟还得乘黑赶回家乡”。过渡人心中不安,掷一把铜钱到船板上,老船夫必然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的热诚和负责,得到过渡者的由衷感激,但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平常得很。“他想买肉,人家却照例不愿接钱。屠户若不接钱,他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宜。”他那颗见义勇为、见利就让的心,在边城平凡的生活中,金子般地闪闪发光。
《边城》中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一位曾在前清的军队中混日子的旧军人,虽有钱有势、事业顺心,但绝无地方恶霸的习气。他喜结朋友,慷慨大方,做事公正无私,德高望重,方圆几十里内无人不知。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从他们父亲那里学到了勇气和义气,从不仗恃父亲权势欺凌别人,而且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有着湘西男人的一切本事,身体“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无一不精”。在与翠翠的情感纠葛中,两人都表现出了湘西血性男儿的本性,即公平竞争。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大佬自知不是弟弟对手,就主动退出,离家出走。至于二佬,虽然因大佬出行不幸淹死而对老船夫产生了误解,但他对翠翠的心却始终如一,即使有人拿一座碾坊来诱惑他,他也不为所动,而宁愿将来与翠翠守着渡船过穷日子。兄弟俩为了爱情,一个主动退出成了失败者,一个因种种误会仍然没有寻求到幸福,但他们的磊落胸襟、一往情深,却显示了一种高尚的情操。
《会明》中的伙夫会明是一个老兵,他经历了蔡锷领导的反袁战争,经历了20年代的军阀战争,前后有十年的行伍生活。这十年期间,他的身份地位丝毫没有改变,生活仍然沿袭着旧有形式:“无事时烧饭炒菜,战争一起则运输子弹。随连长奔跑。”他在军中永远是“伙夫会明”。他“天真,忠厚驯良如母牛”,“常有人拿来当呆子惹”,他却从不动怒。会明对工作抱极端热忱的态度,从不知道什么叫患得患失。有一段关于会明在战事暂停时养鸡的描绘:他从村里熟人处得到一只母鸡,悉心饲养,鸡生蛋20只,又精心孵成小鸡。士兵向他讨,“他用的是一种慷慨态度,毫不铿吝的就答应了人……他在每只小鸡身上作了不同记号,却把它们一视同仁地喂养下来”,进村时还要把这笼鸡带去给母鸡的原主看看,对方夸他养得好,他却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仿佛这光荣原主人也有一份。会明身上这种忠厚驯良,热爱生命、慷慨大方、质朴善良的美德与老船夫等人是一脉相承的。小说《灯》中的老兵是一个与会明有同样纯朴灵魂的人。尽管在这个老兵身上不无奴仆式的愚忠,但他做人的美德无所不备,是善的化身。
二、如溪水一样的少女
沈从文小说中清纯稚嫩的湘西少女的涌现,无疑给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她们就像风雨之后的山花显得别样的娇艳和鲜红。湘西的水给了沈从文灵性,沈从文就把这水的灵性给了在湘西葱绿的山水中长大的女人。沈从文作品里的女人都是水做的,具备水的柔软和强韧。在沈从文的“希腊小庙”里,清纯如水的少女更是得到神灵般的供奉。沈从文所塑造的少女形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由于生长境遇的不同,她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身姿与个性。比如“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院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1]的萧萧,她带着她的小丈夫,做着女学生的梦。因与花狗的一段“糊涂事”,在沉潭或远嫁的危险之间,她终究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生了小毛毛,最后与小丈夫圆房,生命仍然像河水一样“哗哗”地往前淌。还有碾坊外的枣树林里穿着围裙上“扣了朵小花”的葱绿衣裳“飘忽”的三三,与妈妈相依为命的三三渐渐长大,某天遇上一个城里的白脸少爷,心里有了某种朦朦胧胧的期望时,那白脸儿的男人却突然病死,这似乎击碎了三三和妈妈朦胧的希望。再如“风木坳”中活泼机灵,“拥有蔑视外部强力的静定与从容”的天天,她是那样纯真那样俏,她身上虽有着翠翠纯真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自由、开朗、活泼,还有一份从容自在,生命的张力更强。她和小孩一样脱下裤子下溪踏水,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在清流中追寻生命之乐趣。她面对“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担忧,仍在担忧的气氛中捡拾生活的种种乐趣,让生命多了从容与自在。天天就如她家门前那条溪流“水源在山涧”中,水路虽不大,但“长年不断流水,清而急”。自在自为的生命形态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这些天真纯朴的少女生活在善良朴素的人群里,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保留了天性中最善良、最天真的一部分,平时也几乎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允许去赶一场热热闹闹的集、看一出社戏、买根红头绳、换条扣花绊的新围裙、见到辗坊旁的鱼聪明地脱出鱼钩逃了命等,也就十分快乐了。她们是那么不起眼,就像扔在墙角的一颗蓖麻子,没有人留意,一下子就长成了一棵枝叶丰肥的蓖麻,在风中愉快地舞动着身子,自在而率真地成长。她们像世世代代的平凡人一样,在自己习惯的生活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这一群少女犹如山野间烂漫的鲜花,随风绽放,任河溪充盈着她们无瑕的芬芳。
沈从文描写的少女形象虽不尽相同,却也都有着相似之处,如果我们将她们的相似之处,即清新、纯真都比作水的话,那么翠翠就像是一条清澈纯净的溪流,《长河》里的少女天天则是一条活泼、明快的溪流,而《三三》中的三三就是一条纯净充满生命的溪流。她们择偶标准有三条:年龄、体魄、智慧。她们的爱情都很简单,没有其他小说那种大起大落的波澜起伏的曲折的情节。她们大多生活在经济并不富裕而充满爱的家庭气氛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乡风、乡俗陶冶了她们自由而舒展的人性,清纯透明、至善至真。美丽如画的湘西铸造了她们强健的体格和姣好的容貌,她们个个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充满灵性、生气勃勃、冰清玉洁、温婉多情,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沈从文以其空灵的艺术语言,通过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写手段,使一系列湘西少女各有情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凄苦、善良的妓女
妓女是旧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职业,是被压在生活最底层的人。她们大多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在出卖身体的同时似乎连道德感和尊严感也一同丧失,生活给予她们的只有被侮辱。
然而,沈从文笔下的妓女,却与水手、船夫、少女们无异,她们也是湘西边城纯朴善良人性的代表。
在世俗的眼光中,她们是一群可怜、可悲又可鄙的女人。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沅水上的船工水手。《柏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湘西的妓女生活在狭小肮脏的吊脚楼里,做着出卖肉体的“生意”。苦难的生活将年轻健壮、吃苦耐劳的水手柏子的婚娶权利剥夺,于是爱情在只供卖淫而设的吊脚楼上产生了。痴情的妓女对柏子感情专一,而柏子对这位妓女也是那样的情投意合、忠贞不二。他们之间与其说是一种金钱和肉体的关系,不如说是两个纯洁灵魂的结合,是一种不受道德羁绊、法律约束的爱的实现,这种爱虽是畸形的处于人生夹缝中的苦涩的爱,但是她在柏子心头唤起的感受确实抵得过一个月的一切劳苦,抵得过生活加在他身上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男的为嫖客,花钱买性的满足;女的为暗娼,尽“义务”而得到“工钱”。但就是这纯粹的“肉”的买卖关系在沈从文笔下也写得情爱融融,恋情依依,如知己如兄妹。
《第一次做男人的那个人》中的“他”是初次与女人睡觉的男人,女子是生意场中的娼妓,平时“是在一种纯然无力的工具下被人用,被人吃”,在“血中泪中生活”,按行价一晚上5元钱,“他”却出20元,而女子终不要,最后为其所动。她主动提出把自己一生委托给他,“我是婊子,我知道我不配作人的妻,婊子不算人,他们全这样说!即或婊子也有一颗心,但谁要这心?在一个肮脏身上是不许有一颗干净的心吧,可是我爱你,我愿意作你的牛马。”在这里,作者没有表现作为妓女出卖自己肉体的苦难,而是表现了她们在苦难生活中的真挚的情感,正是这种温情支撑着妓女的精神世界,使她们在苦难的生活中有了一份隐隐的牵挂,体现着一种人情美、人性美。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通过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写手段,使一系列“乡下人”形象各具情态,有其独有的审美价值,这是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他笔下诸多形象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并不能用美丽或者美好来评价,但这些形象给人的感觉是纯净的。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淳朴、美好人性的追求。他曾自我评价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的感情同他们密不可分。”[2]他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深蒂固的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这时他便常常把自己的目光、把自己的心放回到湘西的山山水水中,放回到湘西淳朴善良的人们身上去。在这种心态下,他的理想是把人间的美丽挖掘出来献给读者,他所塑造的“乡下人”形象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认识价值,是“乡下人”的写真。在他们大多数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凌宇.沈从文传.东方出版社,2009.
[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4]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5]孙茹.湘西风情的出色画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6]董红梅.试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7]张森.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自然.中国文学研究,2008,(1).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湘西 “乡下人” 审美价值
沈从文的作品涉及的生活内容极为广阔,而最成功的是反映湘西人民的生活、表现湘西民风习俗的作品。本文以沈从文小说中的“乡下人”为对象,着重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意蕴。
沈从文用独特的手法塑造了湘西社会中一系列极富有个性的“乡下人”形象,如黄牛负重般的农民、淳朴善良的兵士、终生在水上漂泊的船工水手、有情有义的娼妓等,他们是沈从文湘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所谓作品中的“乡下人”指的就是这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保守、顽固,不懂诡计,认死理,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淳朴。沈从文就是在用“乡下人”的标准来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写“乡下人”时站在湘西“乡下人”的立场上,用湘西“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乡下人”。
一、以水为生的男人
沈从文笔下的男人基本上都与水有关,如水手、船夫、船总等。
水手是沈从文笔下较丰富的一类人物。年轻水手们聪慧、好学、肯吃苦。中年水手“雄强”、富于活力,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他们不畏强暴,充满爱心,生命的真谛被诠释得熠熠生辉,如柏子。老年水手中有的恬淡自守,丰富的水手经历已经把他们变成了一本书,如《边城》中的老爷爷、《长河》中的老水手满满;有的迫于生计利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社会抗争。水手们的道德层次各不相同,有高尚者,有龌龊者,也有市侩者。
《边城》里70岁的老船夫忠实勤恳,撑船摆渡,五十年如一日。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出于责任,不离渡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从城里看龙舟还得乘黑赶回家乡”。过渡人心中不安,掷一把铜钱到船板上,老船夫必然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的热诚和负责,得到过渡者的由衷感激,但他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平常得很。“他想买肉,人家却照例不愿接钱。屠户若不接钱,他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宜。”他那颗见义勇为、见利就让的心,在边城平凡的生活中,金子般地闪闪发光。
《边城》中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一位曾在前清的军队中混日子的旧军人,虽有钱有势、事业顺心,但绝无地方恶霸的习气。他喜结朋友,慷慨大方,做事公正无私,德高望重,方圆几十里内无人不知。而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从他们父亲那里学到了勇气和义气,从不仗恃父亲权势欺凌别人,而且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有着湘西男人的一切本事,身体“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无一不精”。在与翠翠的情感纠葛中,两人都表现出了湘西血性男儿的本性,即公平竞争。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大佬自知不是弟弟对手,就主动退出,离家出走。至于二佬,虽然因大佬出行不幸淹死而对老船夫产生了误解,但他对翠翠的心却始终如一,即使有人拿一座碾坊来诱惑他,他也不为所动,而宁愿将来与翠翠守着渡船过穷日子。兄弟俩为了爱情,一个主动退出成了失败者,一个因种种误会仍然没有寻求到幸福,但他们的磊落胸襟、一往情深,却显示了一种高尚的情操。
《会明》中的伙夫会明是一个老兵,他经历了蔡锷领导的反袁战争,经历了20年代的军阀战争,前后有十年的行伍生活。这十年期间,他的身份地位丝毫没有改变,生活仍然沿袭着旧有形式:“无事时烧饭炒菜,战争一起则运输子弹。随连长奔跑。”他在军中永远是“伙夫会明”。他“天真,忠厚驯良如母牛”,“常有人拿来当呆子惹”,他却从不动怒。会明对工作抱极端热忱的态度,从不知道什么叫患得患失。有一段关于会明在战事暂停时养鸡的描绘:他从村里熟人处得到一只母鸡,悉心饲养,鸡生蛋20只,又精心孵成小鸡。士兵向他讨,“他用的是一种慷慨态度,毫不铿吝的就答应了人……他在每只小鸡身上作了不同记号,却把它们一视同仁地喂养下来”,进村时还要把这笼鸡带去给母鸡的原主看看,对方夸他养得好,他却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仿佛这光荣原主人也有一份。会明身上这种忠厚驯良,热爱生命、慷慨大方、质朴善良的美德与老船夫等人是一脉相承的。小说《灯》中的老兵是一个与会明有同样纯朴灵魂的人。尽管在这个老兵身上不无奴仆式的愚忠,但他做人的美德无所不备,是善的化身。
二、如溪水一样的少女
沈从文小说中清纯稚嫩的湘西少女的涌现,无疑给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她们就像风雨之后的山花显得别样的娇艳和鲜红。湘西的水给了沈从文灵性,沈从文就把这水的灵性给了在湘西葱绿的山水中长大的女人。沈从文作品里的女人都是水做的,具备水的柔软和强韧。在沈从文的“希腊小庙”里,清纯如水的少女更是得到神灵般的供奉。沈从文所塑造的少女形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群,由于生长境遇的不同,她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身姿与个性。比如“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院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1]的萧萧,她带着她的小丈夫,做着女学生的梦。因与花狗的一段“糊涂事”,在沉潭或远嫁的危险之间,她终究是顽强地活了下来,生了小毛毛,最后与小丈夫圆房,生命仍然像河水一样“哗哗”地往前淌。还有碾坊外的枣树林里穿着围裙上“扣了朵小花”的葱绿衣裳“飘忽”的三三,与妈妈相依为命的三三渐渐长大,某天遇上一个城里的白脸少爷,心里有了某种朦朦胧胧的期望时,那白脸儿的男人却突然病死,这似乎击碎了三三和妈妈朦胧的希望。再如“风木坳”中活泼机灵,“拥有蔑视外部强力的静定与从容”的天天,她是那样纯真那样俏,她身上虽有着翠翠纯真的影子,但更多的是自由、开朗、活泼,还有一份从容自在,生命的张力更强。她和小孩一样脱下裤子下溪踏水,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在清流中追寻生命之乐趣。她面对“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担忧,仍在担忧的气氛中捡拾生活的种种乐趣,让生命多了从容与自在。天天就如她家门前那条溪流“水源在山涧”中,水路虽不大,但“长年不断流水,清而急”。自在自为的生命形态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这些天真纯朴的少女生活在善良朴素的人群里,自由自在地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保留了天性中最善良、最天真的一部分,平时也几乎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允许去赶一场热热闹闹的集、看一出社戏、买根红头绳、换条扣花绊的新围裙、见到辗坊旁的鱼聪明地脱出鱼钩逃了命等,也就十分快乐了。她们是那么不起眼,就像扔在墙角的一颗蓖麻子,没有人留意,一下子就长成了一棵枝叶丰肥的蓖麻,在风中愉快地舞动着身子,自在而率真地成长。她们像世世代代的平凡人一样,在自己习惯的生活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这一群少女犹如山野间烂漫的鲜花,随风绽放,任河溪充盈着她们无瑕的芬芳。
沈从文描写的少女形象虽不尽相同,却也都有着相似之处,如果我们将她们的相似之处,即清新、纯真都比作水的话,那么翠翠就像是一条清澈纯净的溪流,《长河》里的少女天天则是一条活泼、明快的溪流,而《三三》中的三三就是一条纯净充满生命的溪流。她们择偶标准有三条:年龄、体魄、智慧。她们的爱情都很简单,没有其他小说那种大起大落的波澜起伏的曲折的情节。她们大多生活在经济并不富裕而充满爱的家庭气氛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淳朴和谐的乡风、乡俗陶冶了她们自由而舒展的人性,清纯透明、至善至真。美丽如画的湘西铸造了她们强健的体格和姣好的容貌,她们个个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充满灵性、生气勃勃、冰清玉洁、温婉多情,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沈从文以其空灵的艺术语言,通过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写手段,使一系列湘西少女各有情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凄苦、善良的妓女
妓女是旧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职业,是被压在生活最底层的人。她们大多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在出卖身体的同时似乎连道德感和尊严感也一同丧失,生活给予她们的只有被侮辱。
然而,沈从文笔下的妓女,却与水手、船夫、少女们无异,她们也是湘西边城纯朴善良人性的代表。
在世俗的眼光中,她们是一群可怜、可悲又可鄙的女人。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沅水上的船工水手。《柏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湘西的妓女生活在狭小肮脏的吊脚楼里,做着出卖肉体的“生意”。苦难的生活将年轻健壮、吃苦耐劳的水手柏子的婚娶权利剥夺,于是爱情在只供卖淫而设的吊脚楼上产生了。痴情的妓女对柏子感情专一,而柏子对这位妓女也是那样的情投意合、忠贞不二。他们之间与其说是一种金钱和肉体的关系,不如说是两个纯洁灵魂的结合,是一种不受道德羁绊、法律约束的爱的实现,这种爱虽是畸形的处于人生夹缝中的苦涩的爱,但是她在柏子心头唤起的感受确实抵得过一个月的一切劳苦,抵得过生活加在他身上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男的为嫖客,花钱买性的满足;女的为暗娼,尽“义务”而得到“工钱”。但就是这纯粹的“肉”的买卖关系在沈从文笔下也写得情爱融融,恋情依依,如知己如兄妹。
《第一次做男人的那个人》中的“他”是初次与女人睡觉的男人,女子是生意场中的娼妓,平时“是在一种纯然无力的工具下被人用,被人吃”,在“血中泪中生活”,按行价一晚上5元钱,“他”却出20元,而女子终不要,最后为其所动。她主动提出把自己一生委托给他,“我是婊子,我知道我不配作人的妻,婊子不算人,他们全这样说!即或婊子也有一颗心,但谁要这心?在一个肮脏身上是不许有一颗干净的心吧,可是我爱你,我愿意作你的牛马。”在这里,作者没有表现作为妓女出卖自己肉体的苦难,而是表现了她们在苦难生活中的真挚的情感,正是这种温情支撑着妓女的精神世界,使她们在苦难的生活中有了一份隐隐的牵挂,体现着一种人情美、人性美。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通过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写手段,使一系列“乡下人”形象各具情态,有其独有的审美价值,这是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他笔下诸多形象可能在有些人看来并不能用美丽或者美好来评价,但这些形象给人的感觉是纯净的。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对淳朴、美好人性的追求。他曾自我评价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的感情同他们密不可分。”[2]他感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深蒂固的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这时他便常常把自己的目光、把自己的心放回到湘西的山山水水中,放回到湘西淳朴善良的人们身上去。在这种心态下,他的理想是把人间的美丽挖掘出来献给读者,他所塑造的“乡下人”形象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认识价值,是“乡下人”的写真。在他们大多数人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凌宇.沈从文传.东方出版社,2009.
[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4]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5]孙茹.湘西风情的出色画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6]董红梅.试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物.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7]张森.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自然.中国文学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