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我相信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koxi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着病体,和共和国同龄的梁晓声来到北京图书订货会。
  “我的胃的情况非常不好,医生要求我每两三个月做一次胃镜,随时接受胃全切除的手术。”梁晓声这样说着,让读者都为他的健康捏了一把汗。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缺席这场发布会,为了他的新书《中国的人性与人生》。
  从扛木头到当编辑
  梁晓声是知名的知青作家,他早年的作品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作品脍炙人口,特别是《雪城》等小说,经过影视剧改编的推波助澜而家喻户晓。
  知青生活,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迹。梁晓声的家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栋老房子里,上世纪90年代的装修风格,朴素而寂静,玄关处的一幅“松林”,描绘的是静静的松柏,月光与雪光交织,这是黑龙江常见的景致。
  很多知青都是懵懵懂懂就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而梁晓声不同,他去北大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家里生活困难,而建设兵团是发工资的,所以‘青春无悔’这句话,别人说,我也说,但我说和别人说的含义不尽相同。”
  1968年,未满19岁的他,背着母亲赶制的被褥,乘坐火车来到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县,成为当年哈尔滨市二十九中仅有的两名知青之一。在建设兵团,这个个子不高的年轻人被大家推选为班长,后来又当了排长,在知青中威望较高,因为他下乡前读过一些书,也因为他人缘不错,为人处世比较容易得到老战士们的认可。
  人缘好,不等于就没有原则,在一个极左的年代,难得像梁晓声这样还能对极左保持足够的警觉。然而团里终于容不下这样理性的人,他又被派到一个木材加工厂去干活。8个人抬轻则五六百斤、重则一千斤的木头,“完全支持不住,甚至想回山东老家插队”。
  就是在这时候,他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只是想解解乏。万般无奈之下,梁晓声给亦师亦友的兵团崔干事写了一封信,两个月之后,崔干事出现在政治部的办公室里,让梁晓声惊喜不已。要知道,那个年代,从佳木斯过哈尔滨、嫩江,经黑河再来到团里,要走整整5天。在崔干事的帮助下,梁晓声前往哈尔滨的黑龙江出版社实习,有半年时间可以逃离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那时候,梁晓声已经在兵团的《战士报》上发表作品,很偶然的机会,复旦大学负责招生的陈老师读到了他的作品,颇为激赏,竟然千里迢迢找到他。而此时,梁晓声正扛着大木头,还患着肝炎,对未来充满迷惘。突然有人来和他谈文学了,他感到异常的温暖,并多少有些诧异,好像对方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似的。上海,又似乎非常遥远,那时候,他连上海到底离他所在的兵团到底有多少距离都不清楚。
  1974年,梁晓声终于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1977年毕业,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编辑。这段经历,成为他第一部作品《从复旦到北影》的内容。
  随后,他开始回眸自己的知青岁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接连出炉,那火热的岁月,带着他的青春、眼泪和热血,喷涌而出,那理想主义的激情,在插队落户的农村里摸爬滚打,让同龄人为之共鸣和感动。
  三部小说陆续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引起极大轰动。刘欢为《雪城》演唱的主题曲《心中的太阳》风靡一时传唱至今。可是梁晓声本人却并没有从影视作品中得到太多经济收益。《今夜有暴风雪》改编成电视剧前,导演给梁晓声打了一个电话,问他是不是可以改编成电视剧?他说可以,事情就这样定了。而这个导演,他们连面都没见过。《雪城》拍成电视剧后,剧组给梁晓声送来一台18英寸的彩电,已经让梁晓声受宠若惊。直到1992年的《年轮》,他才拿到了剧本改编的费用:每集剧本酬劳是2500元。
  尽管这些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了深刻的痕迹,但实际上,知青文学在梁晓声的全部创作中,只占约五分之一。
  近年来,梁晓声的一系列作品,比如《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生存启示录》以及这本新书《中国的人性与人生》,关注的都是当下社会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文学界评价他:“逐渐完成了由强烈的理想主义者向现实批判者的角色转变”。
  功成名就之后,梁晓声并没有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这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作家。这部最新的作品《中国的人性与人生》也是又一部全面解剖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心理的著作。就像之前《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样,犀利点评,激扬文字,不改知识分子本色。
  想着14万分之一的读者
  从小,梁晓声的家境就比较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到北大荒插队落户,读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这反而让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去寻找书,去阅读文学作品,从而走上文学写作道路。
  “在当时那个年代,读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但是我比较幸运一些。我从小喜欢读书,只是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我都是免费生——享受助学金。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校开体育会、或者春游的时候,别的同学可以买一支冰棍,享受助学金的同学就不可以。那时候一支冰棍是3分錢,家境贫困的家庭就吃不起,我兜里确实没有那3分钱。”梁晓声说,“有一次开体育会的时候,我兜里有2分钱买了一小碗山钉子果汁,这是山上一种很小的野果榨的汁,我自己买来也分给同学吃,还会有同学汇报给老师,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因为你享受助学金,每个学期由政府给予你3元钱,而且你是免费读书的。”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喜欢读书,“书里的世界太丰富了,可以全方位满足一个孩子对外部世界的想象。我家里也没有收音机,我有时候就坐在邻居家的窗下,听他们家的收音机,听到小说连播,那真是入迷。我家里穷,靠捡碎玻璃、牙膏片、橡胶鞋胶鞋垫来卖钱买书。到中学以后,我差不多把国内能找到的优秀长篇小说都读遍了。”
  梁晓声特别看重书对人的影响力,在他看来,他青少年时读的那些书都是经典,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尤其是西方的一些优秀文学名著,不论是文学性还是价值观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人生。“到‘文革’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受到批判,我的教导主任也受到了批评,而恰恰在那个时候,我对他们表现出格外的敬意。那一年,我从北京回到我的中学母校,在走廊里见到我的语文老师,他从厕所出来,给剃了头发,我见到他,给他鞠躬,向他问好,我们教导主任也在扫雪,我也坚持一定要到他跟前给他鞠躬。我觉得这是书籍给我最好的教诲,我还是相信书籍、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