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琦 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著有《中国画心性论》、《民族艺术精华》、《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近代名家字画市场辞典》、《吉祥图案与边框纹样1000例》。
读邵琦的画,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心领神会之际却又莫可名状,仿佛是暌违多年的老友邂逅,又像是干渴之极天降甘霖;在人心不古、世风日新的今天,竟然会有人依然古道热肠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义无反顾地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条路,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正统大道。邵琦在这条大道上走得那么惬意自如,以至于在当今画坛显得非同寻常。事实上,当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日渐抽离的今天,能逆流溯源的艺术家,不仅仅需要有勇气和胆魄,不仅仅需要有智慧和技巧,更要有文化底蕴的坚定信念;而这,恰恰是邵琦的绘画艺术立身之本。
不管是从社会身份、艺术师承关系,还是本身的绘画技能,邵琦都可以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我在这里不想赘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的老师江宏先生的画艺才情;还是就画论画,来看一看邵琦绘画的独到之处。
书卷气是邵琦绘画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传统文人画最为普遍、今天的中国画最为匮乏的内在气息。
邵琦的画扎根传统,扎根民族,所以,有着扎实的本原的基础,而他本身所具有的学识、修养、气质以及品位,都透过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邵琦的画,并不像时下一些所谓的文人画般逸笔草草、芦蔴不辨,而是构思缜密、笔墨周到,因而气息高雅,格调醇正。在这里,邵琦体现出了一个真正文人对于真正文人画的准确把握和本质理解。文人画之书卷气在于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表面。那句“逸笔草草”被后人不断误读,而倪云林的笔墨却是格外严谨和有序的,甚至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逸笔草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绘画的态度,因此,它的意义早已溢出它字面的含义。
中国画笔墨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同样需要有学养的艺术家去了解和掌握。邵琦当然深谙个中三昧,所以,他的山,大多平正而厚重;他的树,大多枝繁而叶茂,其间溪泉回环,路桥相衔,宾主有序,龙脉连绵,加上浓雾轻云,山岚水光,画出的不啻是山水胜景,更是诗的境界。至于运线用墨,邵琦更是不敢稍有懈怠,勾勒皴擦,点晕烘染,细致周详,经营有加。事实上,邵琦的用笔直率而坚韧,因而当他选择了表面较为粗糙的纸质作画时,线条的毛糙感很好地淡化了刚性,而更加突出其韧性的一面;他的水墨晕染以淡雅为主,清润间富有韵味,辅之以韧线,相得益彰。同时,画面中凸现的苍莽浑朴的质感,透露出一股雄强之气,这是与柔弱书生气迥异的正直坦荡之气。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绘画上的机敏和智慧。
邵琦喜画树,尤其是丛树的表现别具一格。看似平铺直叙,然仔细推敲其间的参差穿插和浓淡疏密,又极具天然之致,可谓费尽心机而又浑然天成,实属中国画的高境界。至于林中茅屋、林下木桥,以及林间炊烟、林表浮岚,都是那么诗意盎然,让人有桃源仙境之想。
邵琦山水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与当代文人情怀融为一体,从而营建自己的程式。你说是旧瓶装新酒也好,说是推陈出新也罢,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评价,而是自己如何认定自己。他撷取自然山水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来抒发情怀,这种抒发是诗性的,是有迹可循的,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抒发的内容,也是诗意的,它是打通了古今文人的永恒情愫。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邵琦在向古人致敬,也同样可以认为是邵琦在与古人交流中确立了自我的价值。
山水画的笔墨繁复多变而且最能见出作者的能耐与涵养。在这里,笔墨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当邵琦在中国画笔墨中取精用弘、施展身手时,他的笔墨既上承古贤,又下接今人。他把笔墨进行了自我的提炼,化繁为简,因此,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块的变化是极尽简练明快的;但当线的网织成纵横交错的一片时,当水与墨的渗融层层累积时,简又衍化为繁,他的画面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变、耐人寻味了。
也许在今天,能画出当下风格的作品并不难,而要画出古风,则是难能可贵。邵琦的绘画注定了非主流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故我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实践,在笔墨中陶冶自我,这是一种境界。
娱人是手段,娱己是境界。邵琦的山水画娱己是出发点,娱人却是意料之外的无心插柳。有人喜欢,当然是好事,它让邵琦在别人的赞许中更加强化了自我肯定,最关键的是:它还说明了邵琦的非主流并不孤独;毕竟,传统绘画依然有着它的拥护者、学习者和承袭者。中华民族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将被重新认识和发扬光大,传统绘画也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邵琦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虽然这块土地历经风霜,已经不再肥沃如初,但是经过不懈的耕种,土壤会重新积聚营养并再次焕发能量,而丰收也将自然而然地再次来临。■
编辑:陈畅鸣[email protected]
读邵琦的画,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心领神会之际却又莫可名状,仿佛是暌违多年的老友邂逅,又像是干渴之极天降甘霖;在人心不古、世风日新的今天,竟然会有人依然古道热肠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义无反顾地走着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条路,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正统大道。邵琦在这条大道上走得那么惬意自如,以至于在当今画坛显得非同寻常。事实上,当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日渐抽离的今天,能逆流溯源的艺术家,不仅仅需要有勇气和胆魄,不仅仅需要有智慧和技巧,更要有文化底蕴的坚定信念;而这,恰恰是邵琦的绘画艺术立身之本。
不管是从社会身份、艺术师承关系,还是本身的绘画技能,邵琦都可以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我在这里不想赘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的老师江宏先生的画艺才情;还是就画论画,来看一看邵琦绘画的独到之处。
书卷气是邵琦绘画的最大特点,这也是传统文人画最为普遍、今天的中国画最为匮乏的内在气息。
邵琦的画扎根传统,扎根民族,所以,有着扎实的本原的基础,而他本身所具有的学识、修养、气质以及品位,都透过一幅幅诗意的画面显露出来。值得一提的是:邵琦的画,并不像时下一些所谓的文人画般逸笔草草、芦蔴不辨,而是构思缜密、笔墨周到,因而气息高雅,格调醇正。在这里,邵琦体现出了一个真正文人对于真正文人画的准确把握和本质理解。文人画之书卷气在于作品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表面。那句“逸笔草草”被后人不断误读,而倪云林的笔墨却是格外严谨和有序的,甚至用一丝不苟来形容也并不为过。“逸笔草草”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绘画的态度,因此,它的意义早已溢出它字面的含义。
中国画笔墨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同样需要有学养的艺术家去了解和掌握。邵琦当然深谙个中三昧,所以,他的山,大多平正而厚重;他的树,大多枝繁而叶茂,其间溪泉回环,路桥相衔,宾主有序,龙脉连绵,加上浓雾轻云,山岚水光,画出的不啻是山水胜景,更是诗的境界。至于运线用墨,邵琦更是不敢稍有懈怠,勾勒皴擦,点晕烘染,细致周详,经营有加。事实上,邵琦的用笔直率而坚韧,因而当他选择了表面较为粗糙的纸质作画时,线条的毛糙感很好地淡化了刚性,而更加突出其韧性的一面;他的水墨晕染以淡雅为主,清润间富有韵味,辅之以韧线,相得益彰。同时,画面中凸现的苍莽浑朴的质感,透露出一股雄强之气,这是与柔弱书生气迥异的正直坦荡之气。我不得不佩服他在绘画上的机敏和智慧。
邵琦喜画树,尤其是丛树的表现别具一格。看似平铺直叙,然仔细推敲其间的参差穿插和浓淡疏密,又极具天然之致,可谓费尽心机而又浑然天成,实属中国画的高境界。至于林中茅屋、林下木桥,以及林间炊烟、林表浮岚,都是那么诗意盎然,让人有桃源仙境之想。
邵琦山水画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把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与当代文人情怀融为一体,从而营建自己的程式。你说是旧瓶装新酒也好,说是推陈出新也罢,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评价,而是自己如何认定自己。他撷取自然山水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来抒发情怀,这种抒发是诗性的,是有迹可循的,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抒发的内容,也是诗意的,它是打通了古今文人的永恒情愫。你既可以把它看做是邵琦在向古人致敬,也同样可以认为是邵琦在与古人交流中确立了自我的价值。
山水画的笔墨繁复多变而且最能见出作者的能耐与涵养。在这里,笔墨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所以,当邵琦在中国画笔墨中取精用弘、施展身手时,他的笔墨既上承古贤,又下接今人。他把笔墨进行了自我的提炼,化繁为简,因此,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墨块的变化是极尽简练明快的;但当线的网织成纵横交错的一片时,当水与墨的渗融层层累积时,简又衍化为繁,他的画面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变、耐人寻味了。
也许在今天,能画出当下风格的作品并不难,而要画出古风,则是难能可贵。邵琦的绘画注定了非主流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故我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实践,在笔墨中陶冶自我,这是一种境界。
娱人是手段,娱己是境界。邵琦的山水画娱己是出发点,娱人却是意料之外的无心插柳。有人喜欢,当然是好事,它让邵琦在别人的赞许中更加强化了自我肯定,最关键的是:它还说明了邵琦的非主流并不孤独;毕竟,传统绘画依然有着它的拥护者、学习者和承袭者。中华民族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随着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将被重新认识和发扬光大,传统绘画也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邵琦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虽然这块土地历经风霜,已经不再肥沃如初,但是经过不懈的耕种,土壤会重新积聚营养并再次焕发能量,而丰收也将自然而然地再次来临。■
编辑:陈畅鸣[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