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接触旧书市场,是初三的时候。而真正去旧书市场淘书,要到1996年,考上大学。穿梭于旧书市场找书读,在一堆已有不少年代的书里找到一本中意的好书,那种欣喜的滋味,就如与一位相见恨晚朋友的会面,让人沉迷。因此朝天宫书市与大学旁的旧书店,便成了我过去最常光顾的地方。
朝天宫书市
1996年考上南京中医药大学时,汉中门广场尚未兴建,学校六门对面是一排矮矮的汽车配件屋棚区。每个固末,一天留给南京图书馆与金陵图书馆,一天肯定是朝天宫书市——当时庆幸的是,还好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读书。
那时的朝天宫,平时静谧的紧,到了周日一早,忽然人山人海。正对宫门进去的广场是各形各色的古玩市场,满地的摊位。沿着朝天宫一溜的旧书摊,北到王府大街冶山遒院,南到仓巷,东边儿能一直排到建邺路上,西边一直到堂子街。和上海文庙的旧书书市一样,也是凌晨四五点的“鬼市”书最多,当然要能起的早,就会多有收获。每周都去了,无论是摊主还是顾客都能混个脸熟,后来只要问几位熟稔的摊主,自然会从身后的麻袋中拿出几本对胃口的书,或是当时少见的港台版,又或是品相极好、印量很少的古籍,开的价格不会非常高。在逛书摊时,遇到的熟人更易成为朋友:如经常遇到致公党江苏省主委吉文辉教授,当然与他结为忘年交吟诗唱和,则是几年后的事了。
后几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朝天宫的管理制度也一变再变,逐渐书摊也少了,往后都逐渐搬到了仓巷一带,有“由摊转店”的,如后来在鼓楼医院对面的小唐书店,还有迁移的,如从仓巷搬到南京大学汉口路校区附近的潇湘书店。再往后来,读书的品味渐长,熟稔的朋友叉逐渐变少,朝天宫书市也去的少了。
大学旁的书店
既然是书店,自然要就着读书人。南京那么多大学,个中翘楚的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附近就出现过不少书店。如今在南京大学附近的学人书店,最早是在成贤街东南大学侧门对面,离南京图书馆不远。南京图书馆门口有过新知书店,其中大部分是三联出版社的书,有时也有折扣,只是后采生意不佳,店面一点点变小,后来终于消失。进香河路上的雅籍书店,书是不错,但标价稍高,和学人一个套路。
东南大学理工科强,附近的书店自然不多,而南京大学喇近的书店则一直较多。卖新书的不少家,旧书店也不少,得利复兴书店的出版社库存书,唯楚书店的社科与古籍,学人书店的主富库存,还有潇湘书店、品雨斋书店的特价区,常能捡出不少漏来。当然读书人的买书生涯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催熟了一批书店老板。几家书店的老板都在坚持中学习,开业多年的学人书店的阚伟不谈,目前南京旧书店第一块牌子的唯楚书店老板汤楚军,就是在与众多书友的交流中,逐渐成为一名“耳聪目明”的经营者。记得曾在上海文庙的书市上多次遇见汤老板,得利复兴的老板等,而资历颇深的学人书店的光头老板阚伟,则更是在南京特价书市、三联中心库存书“倾销”时多次与之“交手”,这一晃也是多年了。
消失的它们
在我们如饥似渴到处找书读的年代,很多书店开始开架,图书馆一周只能借两本书,书的价格远远高出了一般衣食的消费。但当时的我们从未想到,如今主富而相对低廉、便利的文化市场,面对的是一群不读书的年轻人。此道式微,也实在是令人感慨。旧书作为一种相对更窄的文化产品,受众面越来越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书店的消失速度也逐渐快过新开张的速度——旧书店越来越难寻觅,朝天宫的旧书市场已几近荒废。上个月在周末去了趟,难得的几家书摊,大多粗劣不堪。东南大学附近的旧书店全部关张,南京大学附近,除了唯楚书店顽强而一枝独秀,其余都不忍睹:潇湘书店在附近几经易址,终于被合并,把位置让给了扩张的唯楚书店,得利复兴书店越来越冷清,如今已被学人书店暗换,品雨斋书店从青岛路搬到了广州路,也只是卖些库存的中华书局的书,当时圈子里口碑甚好的南京新书最低折扣七八折的万象书店,也终于关门。再想想当时人头攒动的华龙书店,早不见踪影;小唐书店早已关张,前几日邂逅夫子庙两家书香斋的老板娘,竟已改行卖鸭血粉丝汤。和她相对唏嘘;当时每搞到一批库存书时,书香斋门口的读书人,几分钟就可以把架上的书搬空,还回忆更早时的湖南路三联文化中心特价售书时,买书人堵住了半条湖南路。还有鼓楼图书馆的南京第一家特价书店……这些旧书店在脑海中的记忆,也逐渐随风湮灭了。
后来又去过几次上海文庙,这个华东地区最大的旧书集散地,不单是“鬼市”已凋零,光是看着满地的潜台明星八卦系志和盗版的漫画书,几个熟稔的老板皱着眉头,和记忆中几家书店的老板,关张前的表情一模一样。
你往何处去
朋友发来微信:京东打折,满200-50,还可以用券!QQ群里头像跳动:快帮我去孔网拍本书,心理价位是100块,记得要代理价格哦!微博上好几个朋友转友了新书宣传帖,可以抽奖送书哦!
这是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这是个快餐文化的时代,这是个高呼来不及,而寸不住寂寞的时代。不用说旧书店,就是阅读行为,也从爱好变成了特长,不再是当下人们的话题——请不要用翻开《小时代》这类装帧整齐的废纸侮辱“阅读”这两个字。以前年轻的爱好者,变成了某一方向通达精研的民间专家,而这个方向的学者却依然数十版如新的炒着冷饭,所收的藏书越来越精,从一版一印,到毛边本,编号书……有的旧书店直接转到了孔夫子旧书网和淘宝,而有的还依旧在苫苫维持,不知又能支撑到何时。
这个时代以缩地千里的神迹,摧枯拉朽似的击碎了很多珍贵的文明与行业,而坐拥书堆如我这样的爱好者,只能用记忆中几家书店老板关张前一模一样皱着眉头的表情,尽量期待夕阳后的下个明天。
朝天宫书市
1996年考上南京中医药大学时,汉中门广场尚未兴建,学校六门对面是一排矮矮的汽车配件屋棚区。每个固末,一天留给南京图书馆与金陵图书馆,一天肯定是朝天宫书市——当时庆幸的是,还好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读书。
那时的朝天宫,平时静谧的紧,到了周日一早,忽然人山人海。正对宫门进去的广场是各形各色的古玩市场,满地的摊位。沿着朝天宫一溜的旧书摊,北到王府大街冶山遒院,南到仓巷,东边儿能一直排到建邺路上,西边一直到堂子街。和上海文庙的旧书书市一样,也是凌晨四五点的“鬼市”书最多,当然要能起的早,就会多有收获。每周都去了,无论是摊主还是顾客都能混个脸熟,后来只要问几位熟稔的摊主,自然会从身后的麻袋中拿出几本对胃口的书,或是当时少见的港台版,又或是品相极好、印量很少的古籍,开的价格不会非常高。在逛书摊时,遇到的熟人更易成为朋友:如经常遇到致公党江苏省主委吉文辉教授,当然与他结为忘年交吟诗唱和,则是几年后的事了。
后几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朝天宫的管理制度也一变再变,逐渐书摊也少了,往后都逐渐搬到了仓巷一带,有“由摊转店”的,如后来在鼓楼医院对面的小唐书店,还有迁移的,如从仓巷搬到南京大学汉口路校区附近的潇湘书店。再往后来,读书的品味渐长,熟稔的朋友叉逐渐变少,朝天宫书市也去的少了。
大学旁的书店
既然是书店,自然要就着读书人。南京那么多大学,个中翘楚的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附近就出现过不少书店。如今在南京大学附近的学人书店,最早是在成贤街东南大学侧门对面,离南京图书馆不远。南京图书馆门口有过新知书店,其中大部分是三联出版社的书,有时也有折扣,只是后采生意不佳,店面一点点变小,后来终于消失。进香河路上的雅籍书店,书是不错,但标价稍高,和学人一个套路。
东南大学理工科强,附近的书店自然不多,而南京大学喇近的书店则一直较多。卖新书的不少家,旧书店也不少,得利复兴书店的出版社库存书,唯楚书店的社科与古籍,学人书店的主富库存,还有潇湘书店、品雨斋书店的特价区,常能捡出不少漏来。当然读书人的买书生涯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催熟了一批书店老板。几家书店的老板都在坚持中学习,开业多年的学人书店的阚伟不谈,目前南京旧书店第一块牌子的唯楚书店老板汤楚军,就是在与众多书友的交流中,逐渐成为一名“耳聪目明”的经营者。记得曾在上海文庙的书市上多次遇见汤老板,得利复兴的老板等,而资历颇深的学人书店的光头老板阚伟,则更是在南京特价书市、三联中心库存书“倾销”时多次与之“交手”,这一晃也是多年了。
消失的它们
在我们如饥似渴到处找书读的年代,很多书店开始开架,图书馆一周只能借两本书,书的价格远远高出了一般衣食的消费。但当时的我们从未想到,如今主富而相对低廉、便利的文化市场,面对的是一群不读书的年轻人。此道式微,也实在是令人感慨。旧书作为一种相对更窄的文化产品,受众面越来越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书店的消失速度也逐渐快过新开张的速度——旧书店越来越难寻觅,朝天宫的旧书市场已几近荒废。上个月在周末去了趟,难得的几家书摊,大多粗劣不堪。东南大学附近的旧书店全部关张,南京大学附近,除了唯楚书店顽强而一枝独秀,其余都不忍睹:潇湘书店在附近几经易址,终于被合并,把位置让给了扩张的唯楚书店,得利复兴书店越来越冷清,如今已被学人书店暗换,品雨斋书店从青岛路搬到了广州路,也只是卖些库存的中华书局的书,当时圈子里口碑甚好的南京新书最低折扣七八折的万象书店,也终于关门。再想想当时人头攒动的华龙书店,早不见踪影;小唐书店早已关张,前几日邂逅夫子庙两家书香斋的老板娘,竟已改行卖鸭血粉丝汤。和她相对唏嘘;当时每搞到一批库存书时,书香斋门口的读书人,几分钟就可以把架上的书搬空,还回忆更早时的湖南路三联文化中心特价售书时,买书人堵住了半条湖南路。还有鼓楼图书馆的南京第一家特价书店……这些旧书店在脑海中的记忆,也逐渐随风湮灭了。
后来又去过几次上海文庙,这个华东地区最大的旧书集散地,不单是“鬼市”已凋零,光是看着满地的潜台明星八卦系志和盗版的漫画书,几个熟稔的老板皱着眉头,和记忆中几家书店的老板,关张前的表情一模一样。
你往何处去
朋友发来微信:京东打折,满200-50,还可以用券!QQ群里头像跳动:快帮我去孔网拍本书,心理价位是100块,记得要代理价格哦!微博上好几个朋友转友了新书宣传帖,可以抽奖送书哦!
这是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这是个快餐文化的时代,这是个高呼来不及,而寸不住寂寞的时代。不用说旧书店,就是阅读行为,也从爱好变成了特长,不再是当下人们的话题——请不要用翻开《小时代》这类装帧整齐的废纸侮辱“阅读”这两个字。以前年轻的爱好者,变成了某一方向通达精研的民间专家,而这个方向的学者却依然数十版如新的炒着冷饭,所收的藏书越来越精,从一版一印,到毛边本,编号书……有的旧书店直接转到了孔夫子旧书网和淘宝,而有的还依旧在苫苫维持,不知又能支撑到何时。
这个时代以缩地千里的神迹,摧枯拉朽似的击碎了很多珍贵的文明与行业,而坐拥书堆如我这样的爱好者,只能用记忆中几家书店老板关张前一模一样皱着眉头的表情,尽量期待夕阳后的下个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