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彩长裤、淡粉色外套、黑色潮鞋,梁超一身酷酷的穿搭,出现在YOHO!办公室里,他身后是一个成立12年、年流水20亿的潮牌生意。
每个季度都要出国采风一趟,梁超的行程一般在十天左右,东京的原宿,纽约的苏荷区,都是他关注的潮流聚集地。
作为不折不扣的潮人,大学毕业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梁超辞职创办了《YOHO!潮流志》,2005年,这本杂志在高中、大学校园掀起一阵潮流风,当时学生们往往相互传阅,模仿杂志模特的穿搭。
复古篮球板鞋、卷起裤脚的牛仔裤、英伦格子衬衫,迷彩棒球帽,加上一件纯色马甲,是早年潮人的标准装扮。
后来国内的潮流风格开始细分,Hip-Pop、原宿……各种风格都聚集了众多粉丝,《YOHO!潮流志》介绍了大量国外潮流装扮,读者们开始不满足于看杂志,希望买到新鲜的潮货。
梁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机会。
2008年,YOHO!开始做电商平台,梁超直接从国内外潮牌官方进货,建仓库,再在国内卖货。也曾面对库存积压的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梁超为了不让现金流断掉,卖了自己的房子。
YOHO!的电商平台叫“有货”,一方面与品牌的库存进行对接,自己运营库存,占交易量的90%,包括买货和代销;另一方面进行JIT模式,这是一种无库存的生产方式,货品售卖前无需提前入仓,库存在品牌的仓库里,这块业务占总量的10%不到。
媒体是入口,为YOHO!的电商业务引流,把读者变成购买者,这是一条最快的变现渠道。渐渐地,电商购物的热浪从PC端发展到移动端,越来越多的潮牌进驻YOHO!,为了更好地发展潮流生态,2013年,潮流嘉年华YO’HOOD应运而生。
从杂志到电商网站、移动端App、线下零售、孵化设计师、衍生出咖啡和绿植品牌……YOHO!每一步都踩在了風口上。相对其它拥有渠道的同行,YOHO!的优势在于发力比较早,粉丝群体稳固。
梁超告诉钛媒体:
“2006年,一些国外时尚杂志开始进入中国,如果YOHO!不是早做了半年,可能现在就没有了。现在大部分传统媒体都是被境外的大刊所垄断的,而纸媒必然会衰退。大环境在变化,现在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在想,能不能去做电商,但这个事情,和8年前做一些规划布局不一样,现在成功的几率也很小。”
从潮流杂志到潮牌电商,YOHO!如何做到年流水20亿 围绕年轻人的生意
媒体和零售是YOHO!两大块业务,两者互相助力。
从杂志衍生出潮流媒体矩阵,自媒体人、潮流爱好者可以在平台发声,各种社会资源在此汇集。
零售平台包括线上线下,通过货品传播平台聚集消费者,然后孵化设计师,和潮牌界上流的资源合作,形成潮流生态圈的雏形。
梁超给了一串数字:YOHO!的电商App"有货"累积注册会员1500万, 流水20个亿,累积下载量2000万,日活100万,微博粉丝117万,微信粉丝100万。
虽然零售生意已经占到全公司收入的95%,剩下的5%是广告收入,但他认为YOHO!的电商平台只是现阶段的变现通道,未来服务于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变现的空间,不仅提供内容服务、销售服务,还会开发出像Mars这些产品,提供跟生活方式有关的线下服务。
早在2005年,YOHO!刚创刊,当时80后独生子女在读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工作没多久,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需求,都和父辈不一样,他们对于潮流的理解追求个性。
现在90后、00后踩在成年时间点上,他们对个性的喜好胜于80后。在线上购物的潮人,也有线下活动社交的需求,梁超顺势开发了一个叫Mars的App,做线下的生活方式,关注年轻人玩什么、看什么,以及逛什么。
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潮流是必然,如果说之前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高速的大规模大体量的成长模式,利用各种红利去支撑商业模式的发展,只要创业者的方向对了,公司就可以往前走。
“但是现在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了,规模性成长不再重现,我们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阶段。”梁超说。
他以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例:日本的潮流杂志有上百种,如果你今天去逛原宿,它是相对街头的风格,市面上就有几本杂志,是针对这个人群的,在此基础上还会细分,比如更喜欢摇滚一些的,或者Hippop、Old School、校园风,等等。
在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媒体是非常细分的,梁超认为媒体和服务未来会越来越精细。阿里巴巴是大而全的平台,涵盖了大众百货、潮流单品,而YOHO!垂直精细,它的粉丝更具个性化,所有人都想变得更潮更酷,但是不同的人群,对更潮更酷的概念,有比较大的区隔。
在梁超看来,消费升级的劣势是巨头垄断:
“像BAT这类巨头,通过早期的资本聚集、流量聚集等方式,迅速扩张,现在很多新兴领域的创业公司,融资站队到最后,都是BAT的竞争,但我不担心,巨头在做的是一个大的生态,是大流量的聚集,以及产业的布局。YOHO!在做的事情是垂直的,更深入地在垂直领域,做精做细。”
未来潮流用户会更加细分,YOHO!BLK是YOHO!做的一个二次架构,YOHO!面对16-28岁的人群,而80后这批最早的用户,现在30多岁的人群,仍然希望有自己态度的潮,YOHO!BLK满足这个人群的需求,接入了上游的品牌和调性的搭配,更偏高阶、轻奢、设计师风格。
从潮流杂志到潮牌电商,YOHO!如何做到年流水20亿 “但是现在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了,规模性成长不再重现,我们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阶段。”梁超说。
潮流新零售思路
东京的原宿是日本、亚洲,甚至全球的潮流文化的聚散地,现在汹涌发展的电商,会对这些传统潮流名胜产生冲击吗?
梁超每次去日本,都发现原宿聚集的人群、提供的潮流服务、店铺形态、街区所形成影响力,丝毫没有变化,并没有受到电商冲击。
那中国未来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一个线下潮流诉求?我们在购物中心内是否可以内置mini版的原宿街区或纽约苏荷区?
2013年,梁超开始策划YOHO!STORE,布局在国内购物中心内的潮流人群社区,潮人在这里感受潮品实物、彼此交流,进而影响潮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YOHO!STORE不会只是一个买卖物品的货架,还可以是潮人坐下来交流、喝咖啡的地方,可以在此做造型、看展览、办论坛和见面会,甚至加入表演,比如做音乐的Live House,容纳承载很多跟潮流有关的内容。由此衍生出YOHO!绿植、咖啡品牌,在YOHO!总部办公室里,钛媒体记者看到这些小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产品。
中国的年轻消费者,对未来有什么样的一种期待?
潮、酷、个性化的需求,正在从穿延伸到吃住行等各方面,YOHO!希望不断去研究、打通各类需求。而这些需求可以被什么样的资源满足?在全球的角度上来看,设计师品牌是一种趋势,潮人们希望跟上国际一流设计师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这些设计师业务要线上平台展示自己的想法,YOHO!建立了设计师孵化器,把潮人消费者和设计师这两端结合起来。
梁超认为这是一个生态的雏形:作为平台,不可能一步就把生态做大,我们从消费者和设计师入手,把两个领域做好,其它产品和形态才会兴起。
每个季度都要出国采风一趟,梁超的行程一般在十天左右,东京的原宿,纽约的苏荷区,都是他关注的潮流聚集地。
作为不折不扣的潮人,大学毕业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梁超辞职创办了《YOHO!潮流志》,2005年,这本杂志在高中、大学校园掀起一阵潮流风,当时学生们往往相互传阅,模仿杂志模特的穿搭。
复古篮球板鞋、卷起裤脚的牛仔裤、英伦格子衬衫,迷彩棒球帽,加上一件纯色马甲,是早年潮人的标准装扮。
后来国内的潮流风格开始细分,Hip-Pop、原宿……各种风格都聚集了众多粉丝,《YOHO!潮流志》介绍了大量国外潮流装扮,读者们开始不满足于看杂志,希望买到新鲜的潮货。
梁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机会。
2008年,YOHO!开始做电商平台,梁超直接从国内外潮牌官方进货,建仓库,再在国内卖货。也曾面对库存积压的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梁超为了不让现金流断掉,卖了自己的房子。
YOHO!的电商平台叫“有货”,一方面与品牌的库存进行对接,自己运营库存,占交易量的90%,包括买货和代销;另一方面进行JIT模式,这是一种无库存的生产方式,货品售卖前无需提前入仓,库存在品牌的仓库里,这块业务占总量的10%不到。
媒体是入口,为YOHO!的电商业务引流,把读者变成购买者,这是一条最快的变现渠道。渐渐地,电商购物的热浪从PC端发展到移动端,越来越多的潮牌进驻YOHO!,为了更好地发展潮流生态,2013年,潮流嘉年华YO’HOOD应运而生。
从杂志到电商网站、移动端App、线下零售、孵化设计师、衍生出咖啡和绿植品牌……YOHO!每一步都踩在了風口上。相对其它拥有渠道的同行,YOHO!的优势在于发力比较早,粉丝群体稳固。
梁超告诉钛媒体:
“2006年,一些国外时尚杂志开始进入中国,如果YOHO!不是早做了半年,可能现在就没有了。现在大部分传统媒体都是被境外的大刊所垄断的,而纸媒必然会衰退。大环境在变化,现在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在想,能不能去做电商,但这个事情,和8年前做一些规划布局不一样,现在成功的几率也很小。”
从潮流杂志到潮牌电商,YOHO!如何做到年流水20亿 围绕年轻人的生意
媒体和零售是YOHO!两大块业务,两者互相助力。
从杂志衍生出潮流媒体矩阵,自媒体人、潮流爱好者可以在平台发声,各种社会资源在此汇集。
零售平台包括线上线下,通过货品传播平台聚集消费者,然后孵化设计师,和潮牌界上流的资源合作,形成潮流生态圈的雏形。
梁超给了一串数字:YOHO!的电商App"有货"累积注册会员1500万, 流水20个亿,累积下载量2000万,日活100万,微博粉丝117万,微信粉丝100万。
虽然零售生意已经占到全公司收入的95%,剩下的5%是广告收入,但他认为YOHO!的电商平台只是现阶段的变现通道,未来服务于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还有很多变现的空间,不仅提供内容服务、销售服务,还会开发出像Mars这些产品,提供跟生活方式有关的线下服务。
早在2005年,YOHO!刚创刊,当时80后独生子女在读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工作没多久,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需求,都和父辈不一样,他们对于潮流的理解追求个性。
现在90后、00后踩在成年时间点上,他们对个性的喜好胜于80后。在线上购物的潮人,也有线下活动社交的需求,梁超顺势开发了一个叫Mars的App,做线下的生活方式,关注年轻人玩什么、看什么,以及逛什么。
年轻人追求个性和潮流是必然,如果说之前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高速的大规模大体量的成长模式,利用各种红利去支撑商业模式的发展,只要创业者的方向对了,公司就可以往前走。
“但是现在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了,规模性成长不再重现,我们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阶段。”梁超说。
他以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例:日本的潮流杂志有上百种,如果你今天去逛原宿,它是相对街头的风格,市面上就有几本杂志,是针对这个人群的,在此基础上还会细分,比如更喜欢摇滚一些的,或者Hippop、Old School、校园风,等等。
在比较成熟的商业社会,媒体是非常细分的,梁超认为媒体和服务未来会越来越精细。阿里巴巴是大而全的平台,涵盖了大众百货、潮流单品,而YOHO!垂直精细,它的粉丝更具个性化,所有人都想变得更潮更酷,但是不同的人群,对更潮更酷的概念,有比较大的区隔。
在梁超看来,消费升级的劣势是巨头垄断:
“像BAT这类巨头,通过早期的资本聚集、流量聚集等方式,迅速扩张,现在很多新兴领域的创业公司,融资站队到最后,都是BAT的竞争,但我不担心,巨头在做的是一个大的生态,是大流量的聚集,以及产业的布局。YOHO!在做的事情是垂直的,更深入地在垂直领域,做精做细。”
未来潮流用户会更加细分,YOHO!BLK是YOHO!做的一个二次架构,YOHO!面对16-28岁的人群,而80后这批最早的用户,现在30多岁的人群,仍然希望有自己态度的潮,YOHO!BLK满足这个人群的需求,接入了上游的品牌和调性的搭配,更偏高阶、轻奢、设计师风格。
从潮流杂志到潮牌电商,YOHO!如何做到年流水20亿 “但是现在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了,规模性成长不再重现,我们进入了精细化运营的阶段。”梁超说。
潮流新零售思路
东京的原宿是日本、亚洲,甚至全球的潮流文化的聚散地,现在汹涌发展的电商,会对这些传统潮流名胜产生冲击吗?
梁超每次去日本,都发现原宿聚集的人群、提供的潮流服务、店铺形态、街区所形成影响力,丝毫没有变化,并没有受到电商冲击。
那中国未来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一个线下潮流诉求?我们在购物中心内是否可以内置mini版的原宿街区或纽约苏荷区?
2013年,梁超开始策划YOHO!STORE,布局在国内购物中心内的潮流人群社区,潮人在这里感受潮品实物、彼此交流,进而影响潮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YOHO!STORE不会只是一个买卖物品的货架,还可以是潮人坐下来交流、喝咖啡的地方,可以在此做造型、看展览、办论坛和见面会,甚至加入表演,比如做音乐的Live House,容纳承载很多跟潮流有关的内容。由此衍生出YOHO!绿植、咖啡品牌,在YOHO!总部办公室里,钛媒体记者看到这些小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产品。
中国的年轻消费者,对未来有什么样的一种期待?
潮、酷、个性化的需求,正在从穿延伸到吃住行等各方面,YOHO!希望不断去研究、打通各类需求。而这些需求可以被什么样的资源满足?在全球的角度上来看,设计师品牌是一种趋势,潮人们希望跟上国际一流设计师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这些设计师业务要线上平台展示自己的想法,YOHO!建立了设计师孵化器,把潮人消费者和设计师这两端结合起来。
梁超认为这是一个生态的雏形:作为平台,不可能一步就把生态做大,我们从消费者和设计师入手,把两个领域做好,其它产品和形态才会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