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初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有趣和实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互动式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师生在互动中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初中化学教学与互动式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互动式教学法发挥出最大的优势,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互动式教学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很多化学理论、化学规律都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并在师生互动中引人课题的学习。
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走进化学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以烟花为例,采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烟花绽放时的美丽场景,并让学生说一说烟花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提到色彩缤纷的颜色、精美的图案、耀眼的光芒等。那么烟花为什么会发出这么耀眼的光芒呢?学生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给学生演示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如此奇妙,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化学竟然有着这样的关系。通过这样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复习旧知.夯实理论基础
“温故而知新”。化学知识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的上下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得出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我的认知。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互动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存在的不足,这样教学就有了针对性,教学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教师可以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先对上节课学习的“氧气的性质”进行复习,以此来巩固旧知、学习新知,并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氧气具有比空气密度大和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在本节学习制取氧气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氧气,从而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获得理论认可的同时,为下一步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的习惯。
二、在课堂提问中渗透互动式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又是最好的体现互动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但提问不是盲目地发问,也不能“满堂问”,而是要落实好适时、适度的原则,在恰当的时间将问题抛出,这样可以集中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样,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有开放性和思维含量,这样才能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1.适时提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提问要适时,只有在学生了解了新的知识点后适时提出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活力。适时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在学习《酸和碱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教材为什么选取这几种物质进行实验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已经对课本进行了阅读之后,由此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就可以发现,选取的物质涉及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进而得出“所选物质是每类物质的代表”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验更能体现出实验结论的可信度,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实验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好酸的性质。对于碱的性质研究可以类比酸的性质进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联系。
2.适度提问,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
虽然提问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但也要避免出现“滿堂问”的现象。而适度提问就是要从量上不能过多,否则学生只会疲于应付,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思考,更发挥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质上也要下工夫,要提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并做到问题分层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如在学习《空气》一节中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教师可以分层次地提出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化学素养。如针对“潜力生”可以提出: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对于中等生可以提出:实验中能否用木炭、铜丝来代替红磷?在实验中对装置有哪些要求?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提出:如果实验中得出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1/5时,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实验中你能得到氮气的性质吗?这样的提问既能够保证问题的适度性,又能够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在实验探究中渗透互动式教学
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同时发现其内在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能力,并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坚持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操作错误的原因,并探究出最合理的操作程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1.演示错误实验,胜过口头说教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可以对于一些实验过程进行改动,让实验无法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甚至还会发生一些意外。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探究出正确的实验过程,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比教师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要强得多,从而使实验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如在进行《氧气制取》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时,实验要求在试管口塞一团蓬松的棉花团,因为这是学生经常容易忽视的,所以在演示时教师也故意不放棉花团,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沿着导管进入水槽,水槽中的水立刻变成红色的现象。这时学生就会提出:“老师,你没有用棉花塞住试管口。”这样在学生下一步分组实验时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让学生在错误实验中积累自身的经验,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实验中发生意外。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分组实验是化学教学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书本上的理论和现象,将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反过来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使化学学习在互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如在教学《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在组内分别完成镁、锌、铁、铜与盐酸、硫酸的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从器材的准备、小组内人员操作、记录等进行分工,对于出现的现象,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这些都体现出了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实验经验。同时有计划、有步骤、高密度的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实验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化学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成长与课程的优化。教师应找出互动的有效节点,如新课导人、提出问题、实验操作等环节,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现出了互动教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
(责编 林剑)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互动式教学
1.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很多化学理论、化学规律都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并在师生互动中引人课题的学习。
如在学习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走进化学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神奇,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以烟花为例,采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烟花绽放时的美丽场景,并让学生说一说烟花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提到色彩缤纷的颜色、精美的图案、耀眼的光芒等。那么烟花为什么会发出这么耀眼的光芒呢?学生说不出原因。此时,教师给学生演示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是如此奇妙,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化学竟然有着这样的关系。通过这样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复习旧知.夯实理论基础
“温故而知新”。化学知识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的上下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得出新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我的认知。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夯实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互动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存在的不足,这样教学就有了针对性,教学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学习《制取氧气》时,教师可以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先对上节课学习的“氧气的性质”进行复习,以此来巩固旧知、学习新知,并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氧气具有比空气密度大和不易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在本节学习制取氧气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来收集氧气,从而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在获得理论认可的同时,为下一步实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复习旧知来导入新知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的习惯。
二、在课堂提问中渗透互动式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又是最好的体现互动的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但提问不是盲目地发问,也不能“满堂问”,而是要落实好适时、适度的原则,在恰当的时间将问题抛出,这样可以集中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样,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有开放性和思维含量,这样才能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1.适时提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提问要适时,只有在学生了解了新的知识点后适时提出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活力。适时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在学习《酸和碱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教材为什么选取这几种物质进行实验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已经对课本进行了阅读之后,由此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就可以发现,选取的物质涉及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进而得出“所选物质是每类物质的代表”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验更能体现出实验结论的可信度,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实验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好酸的性质。对于碱的性质研究可以类比酸的性质进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与理论建构之间的联系。
2.适度提问,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
虽然提问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但也要避免出现“滿堂问”的现象。而适度提问就是要从量上不能过多,否则学生只会疲于应付,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思考,更发挥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在质上也要下工夫,要提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并做到问题分层次,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如在学习《空气》一节中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时,教师可以分层次地提出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化学素养。如针对“潜力生”可以提出: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对于中等生可以提出:实验中能否用木炭、铜丝来代替红磷?在实验中对装置有哪些要求?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提出:如果实验中得出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1/5时,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实验中你能得到氮气的性质吗?这样的提问既能够保证问题的适度性,又能够落实好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在实验探究中渗透互动式教学
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同时发现其内在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能力,并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坚持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操作错误的原因,并探究出最合理的操作程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熟练掌握操作步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1.演示错误实验,胜过口头说教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可以对于一些实验过程进行改动,让实验无法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甚至还会发生一些意外。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探究出正确的实验过程,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比教师口头上的反复强调要强得多,从而使实验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如在进行《氧气制取》中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时,实验要求在试管口塞一团蓬松的棉花团,因为这是学生经常容易忽视的,所以在演示时教师也故意不放棉花团,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沿着导管进入水槽,水槽中的水立刻变成红色的现象。这时学生就会提出:“老师,你没有用棉花塞住试管口。”这样在学生下一步分组实验时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让学生在错误实验中积累自身的经验,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实验中发生意外。
2.重视分组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分组实验是化学教学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书本上的理论和现象,将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反过来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使化学学习在互动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如在教学《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在组内分别完成镁、锌、铁、铜与盐酸、硫酸的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从器材的准备、小组内人员操作、记录等进行分工,对于出现的现象,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这些都体现出了互动式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实验经验。同时有计划、有步骤、高密度的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实验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最优化的发展,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初中化学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成长与课程的优化。教师应找出互动的有效节点,如新课导人、提出问题、实验操作等环节,这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现出了互动教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
(责编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