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激活并发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动了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理实一体和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调整,促进了多方共赢,也与国家倡导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理念、原则及实施途径上相吻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阐述了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具体途径和内容,提出了政策激励和保障、转变思想观念和培养管理人才方面的保障措施及具体做法,以促进该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6)030106-04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为当时和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其发展经历了“传统师徒制——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历程。“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核心。”[1-2]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别于传统手工业作坊言传身教的“师带徒”模式,它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协调解决职业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相融合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雏形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企业举办半工半读学校,技艺和理论知识分别由师傅和教师传授。“至1965年底全国半工半读学校达7 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多人。”[3] 2002年,国务院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着力强调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关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明确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下高职教育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相对于学校教育的规模化、统一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习者的身份、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包括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均发生了改变。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融合为前提,学生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将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师傅统一起来形成教育合力。现代学徒制承继了学校教育和传统师带徒的优点,强调“做中学”,弥补了传统师带徒模式下培养周期长、对象少、重实践经验而轻理论的缺点。同时,重视“学中做”,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真实的实践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养成。此外,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身份转变,解决了顶岗实习质量不高、人才和企业对接难的问题,缓解了就业压力。学生学习期间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减轻了学生求学时的经济负担。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类似于模块化教学,它将课程内容设计、分解成一个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成立工作室。模块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或交叉关系。工作室可以由学校设立,也可以是企业性质,由教师或大师(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工程师负责创建与运行。学生轮流进入不同的工作室接受不同内容的讲授和培训,每个学生(学徒)可以拥有多个教师(师傅),每个教师(师傅)也可以有多个学生(学徒),这种传帮带、多对多的教学设计颠覆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师工作室”模式也可以视为工作室模式的一种,它属精英化教学模式,面向经选拔后脱颖而出的少数学生,从而达到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目的。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甄林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本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工作室主要目标之一是重视技能竞赛,坚持技能立身的理念,面向学生以竞赛为抓手,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常态培养机制。把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针对企业人才需求,为学生和企业职工开展中短期培训,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探索大师工作室社会化培训的新模式。“大师工作室”还承担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以及师资培养等目标和职能。如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室便承担了每年一期的安徽省维修电工专业高技能人才研修班的培训任务,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江淮汽车、马钢、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70余家省内重点企业中的顶尖高技能人才,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展示了工作室模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优势。
(二)校企一体
校企一体是以学校为基础筹建校办企业,或引入外部企业参股合作成立校办企业或集团的育人模式。校(院)长和教学单位主任兼任企业的法人或经理,兼顾教学管理和企业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形成“企业—学校”二元合一、校企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一方面利用办学经费建设新型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同时,与10余家知名企业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共建“厂中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模拟实训环境,人才培养贴近企业需求,学校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互利共赢。相对于校外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这一模式下学生更加贴近现实,身份和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校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校办学自由,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不过受制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选择专业对象和发展规模,保证少数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校企合作
无论是工作室模式还是校企一体模式,都存在着宽度和广度的局限,无法解决学校现有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问题,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以人才培养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既高度融合又彼此独立的办学主体,即所谓的“双主体”育人形式。目前,现代学徒下的校企合作有以下5种表现形式。 1.招生合作
要改变当前学生和家长对“现代学徒制”半工半读尚存的疑虑和心理观念上的排拒,须着手解决学徒双重身份的界定问题。学校面向应历届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统一招生,让企业参与到招生录取阶段中,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与学校、企业分别签订协议,实现同时具有学生和工人双重身份的转变,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4]
这种招生合作与顶岗实习、“2+1”模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深化和递进了一层,它在技能和就业之外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2+1”或订单式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前2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所在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操作技能,其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训和企业实践是分阶段进行的,且缺乏师傅的跟踪指导,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企业岗位能力对接深度不够。现代学徒制下的招生合作则是一种互渗交互的培养方式,企业参与到招生的录取阶段,学生在双导师培养制度下学习工作,同时,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学校解决理论,企业则负责具体实践技能,轮流交互培养。当他们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工厂实训或实践时甚至还有相应的报酬,是更深一层次的校企融合。
2.教学与管理合作
教学与管理合作贯穿于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教学管理合作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理事会或校企合作联盟等形式,用制度或协议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权责明确下来,规范双方的行为。
首先,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运行、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双导师制的培育和管理以及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改革创新上来,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和学校优势资源,保证学生的综合评价和有效管理。同样,学校也派出专任教师随同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岗位培养和考核中来,为学生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这是一种双向的管理合作。其次,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重新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工作过程与企业需求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方向,由学校或企业一方牵头,对方配合参与,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技术操作实现无缝对接。第三,基于学校教育和企业技能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应联合建立一套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行之有效的监控评价标准,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的创作、实践成果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预期目标。
3.共建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重点内容之一,也体现在校企间优势互补共赢上。通过培训、交流、挂职、进修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教师工作过程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企业师傅(兼职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执教能力的提升。校企间师资流动、双向互聘挂职、教师兼职制度等横向联合有利于打破现有体制下人才流动的局限和束缚。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实行,学校骨干教师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联合组成一支专兼职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有效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尤其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4.交互式培养方式
交互式培养方式中,企业为学生(或准员工)提供岗位能力培养,甚至派人参与到学校企业文化、岗位能力教育等理论教学任务中来,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企业,也可以自主择业。同时,学校面向企业一线熟练工人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根据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方案和工学交替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在不脱离岗位的情况下提升学历,有效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第三方实训平台建设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形式上灵活而多样,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分阶段学习理论和技术,也可以反复交替学习,或边工作边学习。但工学交替让学生完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行中来,容易打乱企业既有的生产秩序。因此,可以通过建设第三方实训平台,让学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学校和企业以平台为基础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企业派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师傅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以陕西电子职教集团为例,该集团打造的第三方实训平台“现有成员单位56家,其中院校28家、企业25家、行业协会3家。”[5]平台借鉴了德、英等国经验,重视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下的双主体育人机制,突出职业能力发展,有力保障了本区域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激励和保障
企业参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现代学徒制实现的重要保证。为了减少企业的投入风险,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需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和法规统筹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投入、保障、监督评价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均有相应法律法规对现代学徒制中的组织管理、实习培训、产校协作等方面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在立法层面保障学徒制人才培养。[6]首先,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双重身份问题、招生问题、学历培训问题、技能标准问题等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其次,政府应提供必要的专项资金和经费支持,保障企业的利益、师傅及学生工读期间的报酬问题,打消企业的顾虑,调动企业源于制度环境下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政府参与、校企共育、责任共担的各方利益需求机制,明确学徒制中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主体的权利和职责。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眼中,现代学徒制下的半工半读学徒身份有别于传统大学的精英教育,也脱离出他们的心理预期,因而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同样,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让学校教师和企业产生困惑和畏难情绪。对此,一方面要加强正面的宣传教育,深化学徒制育人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参与各方利益链一致,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共赢,在学生技能提高和职业前景上下功夫,打通学生纵向的职业上升通道和横向发展空间,让学生和家长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三)管理人才的培养
设置政府层面的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培养管理人才。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理念和政策制度要推动落实,需要管理人员予以执行。针对学校和企业间现代学徒制实践管理上经验缺乏,课程设置、教学、实训等具体管理上组织协调不足的现状,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管理人才队伍,最终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社会等“多位一体”的管理架构。 参考文献:
[1] 孙佳鹏,石伟平.现代学徒制: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的良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14-18.
[2] 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3] 王志伟.高职商科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0-14.
[4] 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5] 伊逊智,邓新治,贾九荣,等.“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10-15.
[6]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Abstract: Th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has activated the enterprises to play a principal role. It has also promoted the merg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ndustry,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social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talents demand. It maximizes the benefits of multiple parties. In addition, it is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Excellent Talents” programme. Therefore, it is full of vitalit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ways and conten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killed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policy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changing ideas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excell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徐 晶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6)030106-04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为当时和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其发展经历了“传统师徒制——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历程。“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 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核心。”[1-2]2011年,我国职业教育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别于传统手工业作坊言传身教的“师带徒”模式,它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协调解决职业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相融合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雏形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企业举办半工半读学校,技艺和理论知识分别由师傅和教师传授。“至1965年底全国半工半读学校达7 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多人。”[3] 2002年,国务院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着力强调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关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明确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下高职教育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
相对于学校教育的规模化、统一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习者的身份、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包括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均发生了改变。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融合为前提,学生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将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师傅统一起来形成教育合力。现代学徒制承继了学校教育和传统师带徒的优点,强调“做中学”,弥补了传统师带徒模式下培养周期长、对象少、重实践经验而轻理论的缺点。同时,重视“学中做”,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真实的实践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养成。此外,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身份转变,解决了顶岗实习质量不高、人才和企业对接难的问题,缓解了就业压力。学生学习期间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减轻了学生求学时的经济负担。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模式类似于模块化教学,它将课程内容设计、分解成一个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成立工作室。模块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或交叉关系。工作室可以由学校设立,也可以是企业性质,由教师或大师(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工程师负责创建与运行。学生轮流进入不同的工作室接受不同内容的讲授和培训,每个学生(学徒)可以拥有多个教师(师傅),每个教师(师傅)也可以有多个学生(学徒),这种传帮带、多对多的教学设计颠覆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师工作室”模式也可以视为工作室模式的一种,它属精英化教学模式,面向经选拔后脱颖而出的少数学生,从而达到以赛促训,以赛促教的目的。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甄林禹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本院的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工作室主要目标之一是重视技能竞赛,坚持技能立身的理念,面向学生以竞赛为抓手,建立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和常态培养机制。把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针对企业人才需求,为学生和企业职工开展中短期培训,培养现代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探索大师工作室社会化培训的新模式。“大师工作室”还承担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以及师资培养等目标和职能。如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室便承担了每年一期的安徽省维修电工专业高技能人才研修班的培训任务,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江淮汽车、马钢、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70余家省内重点企业中的顶尖高技能人才,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培训,展示了工作室模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优势。
(二)校企一体
校企一体是以学校为基础筹建校办企业,或引入外部企业参股合作成立校办企业或集团的育人模式。校(院)长和教学单位主任兼任企业的法人或经理,兼顾教学管理和企业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形成“企业—学校”二元合一、校企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一方面利用办学经费建设新型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同时,与10余家知名企业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共建“厂中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模拟实训环境,人才培养贴近企业需求,学校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互利共赢。相对于校外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这一模式下学生更加贴近现实,身份和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校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校办学自由,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不过受制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学校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合理选择专业对象和发展规模,保证少数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校企合作
无论是工作室模式还是校企一体模式,都存在着宽度和广度的局限,无法解决学校现有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问题,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性因素,也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以人才培养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既高度融合又彼此独立的办学主体,即所谓的“双主体”育人形式。目前,现代学徒下的校企合作有以下5种表现形式。 1.招生合作
要改变当前学生和家长对“现代学徒制”半工半读尚存的疑虑和心理观念上的排拒,须着手解决学徒双重身份的界定问题。学校面向应历届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统一招生,让企业参与到招生录取阶段中,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与学校、企业分别签订协议,实现同时具有学生和工人双重身份的转变,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4]
这种招生合作与顶岗实习、“2+1”模式或订单式培养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深化和递进了一层,它在技能和就业之外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2+1”或订单式培养模式,一般来说前2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所在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操作技能,其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训和企业实践是分阶段进行的,且缺乏师傅的跟踪指导,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企业岗位能力对接深度不够。现代学徒制下的招生合作则是一种互渗交互的培养方式,企业参与到招生的录取阶段,学生在双导师培养制度下学习工作,同时,具有学生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学校解决理论,企业则负责具体实践技能,轮流交互培养。当他们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工厂实训或实践时甚至还有相应的报酬,是更深一层次的校企融合。
2.教学与管理合作
教学与管理合作贯穿于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从招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教学管理合作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理事会或校企合作联盟等形式,用制度或协议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权责明确下来,规范双方的行为。
首先,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运行、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双导师制的培育和管理以及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改革创新上来,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和学校优势资源,保证学生的综合评价和有效管理。同样,学校也派出专任教师随同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岗位培养和考核中来,为学生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这是一种双向的管理合作。其次,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重新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工作过程与企业需求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方向,由学校或企业一方牵头,对方配合参与,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和技术操作实现无缝对接。第三,基于学校教育和企业技能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应联合建立一套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行之有效的监控评价标准,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的创作、实践成果考核,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预期目标。
3.共建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重点内容之一,也体现在校企间优势互补共赢上。通过培训、交流、挂职、进修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教师工作过程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企业师傅(兼职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执教能力的提升。校企间师资流动、双向互聘挂职、教师兼职制度等横向联合有利于打破现有体制下人才流动的局限和束缚。尤其是双导师制的实行,学校骨干教师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联合组成一支专兼职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有效解决了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尤其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4.交互式培养方式
交互式培养方式中,企业为学生(或准员工)提供岗位能力培养,甚至派人参与到学校企业文化、岗位能力教育等理论教学任务中来,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企业,也可以自主择业。同时,学校面向企业一线熟练工人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根据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方案和工学交替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在不脱离岗位的情况下提升学历,有效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员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第三方实训平台建设
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形式上灵活而多样,学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分阶段学习理论和技术,也可以反复交替学习,或边工作边学习。但工学交替让学生完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行中来,容易打乱企业既有的生产秩序。因此,可以通过建设第三方实训平台,让学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学校和企业以平台为基础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企业派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师傅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以陕西电子职教集团为例,该集团打造的第三方实训平台“现有成员单位56家,其中院校28家、企业25家、行业协会3家。”[5]平台借鉴了德、英等国经验,重视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下的双主体育人机制,突出职业能力发展,有力保障了本区域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激励和保障
企业参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现代学徒制实现的重要保证。为了减少企业的投入风险,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需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和法规统筹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投入、保障、监督评价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均有相应法律法规对现代学徒制中的组织管理、实习培训、产校协作等方面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在立法层面保障学徒制人才培养。[6]首先,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双重身份问题、招生问题、学历培训问题、技能标准问题等需要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其次,政府应提供必要的专项资金和经费支持,保障企业的利益、师傅及学生工读期间的报酬问题,打消企业的顾虑,调动企业源于制度环境下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第三,建立政府参与、校企共育、责任共担的各方利益需求机制,明确学徒制中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等主体的权利和职责。
(二)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大部分学生和家长眼中,现代学徒制下的半工半读学徒身份有别于传统大学的精英教育,也脱离出他们的心理预期,因而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同样,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让学校教师和企业产生困惑和畏难情绪。对此,一方面要加强正面的宣传教育,深化学徒制育人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参与各方利益链一致,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共赢,在学生技能提高和职业前景上下功夫,打通学生纵向的职业上升通道和横向发展空间,让学生和家长由被动观望到主动参与,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三)管理人才的培养
设置政府层面的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培养管理人才。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理念和政策制度要推动落实,需要管理人员予以执行。针对学校和企业间现代学徒制实践管理上经验缺乏,课程设置、教学、实训等具体管理上组织协调不足的现状,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的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管理人才队伍,最终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社会等“多位一体”的管理架构。 参考文献:
[1] 孙佳鹏,石伟平.现代学徒制:破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题的良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14-18.
[2] 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3] 王志伟.高职商科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0-14.
[4] 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5] 伊逊智,邓新治,贾九荣,等.“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10-15.
[6]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Abstract: Th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has activated the enterprises to play a principal role. It has also promoted the merg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ndustry,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as well as the social structural change of the talents demand. It maximizes the benefits of multiple parties. In addition, it is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the “Excellent Talents” programme. Therefore, it is full of vitality.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ways and conten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killed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policy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changing ideas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excell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徐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