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我国有非常悠久的植树造林传统。在众多树木中,一些树木因名字吉祥、有生产作用、富文化气息,颇受古人青睐。
※槐树
“门前有槐,升官发财。”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成为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这些地方遍植槐树。
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多数人迁徙的出发地点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处,故有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
在中国原产树木中,柳树是阳春三月最夺风景的树木。“柳暗花明”“桃红柳绿”这类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柳树,又名杨柳,有垂柳、旱柳、杞柳等不同品种。不论哪一种柳,长得都很漂亮。《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教中,南海观音的形象即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唐宋时,清明节已形成“插柳”“折柳”“戴柳圈”等风俗,皇家也很重视用柳树祈福。此时,歌咏柳树的诗文非常多,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咏柳名句便出自唐朝韩翃的《寒食》。当时唐朝都城广植柳树,所以到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外柳絮飞舞,十分壮观。
柳树栽植很有讲究,正所谓“前不栽桑,后不种柳”。柳树具体的栽植位置以庭院两侧为宜,以左为好。有古语云:“东柳西桑,进益牛羊。”
※榆树
与槐树、柳树一样,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被广泛栽植。《诗经·唐风》中的《山有枢》即提到榆树:“山有枢,隰有榆。”既没有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的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大概因为它是一种“活命树”。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北宋嘉祐年间,“丰沛(江苏徐州一带)人缺食多用之”,度过了灾荒。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其实,早在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
古人对榆树的名称也很在意。榆树的果实(种子)榆荚,俗称“榆钱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称:“其木甚高大,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钱”谐音“余钱”,古人栽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即所谓“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
※梧桐
梧桐,又名“青铜”,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明朝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典雅。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诗经·鄘风》中的《定之方中》就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一说。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有“峄阳孤桐”之称。
《风俗通义》所谓“孙枝”,就是梧桐的枝干,为什么有这种叫法?明代杨升庵《丹铅总录》是这样解释的:“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显然,梧桐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正是因为其枝末坚实的特质。
除了“孙枝”一说,古人喜欢梧桐还因为梧桐树的枝条被称为“凤条”,这与“梧桐引凰”的传说有关:“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此外,梧桐还是“知岁时”的“灵树”。据《花镜》“梧桐”条:“清明后桐始華,桐不华,岁必大寒。”
※槐树
“门前有槐,升官发财。”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成为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这些地方遍植槐树。
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多数人迁徙的出发地点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处,故有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
在中国原产树木中,柳树是阳春三月最夺风景的树木。“柳暗花明”“桃红柳绿”这类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柳树,又名杨柳,有垂柳、旱柳、杞柳等不同品种。不论哪一种柳,长得都很漂亮。《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教中,南海观音的形象即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唐宋时,清明节已形成“插柳”“折柳”“戴柳圈”等风俗,皇家也很重视用柳树祈福。此时,歌咏柳树的诗文非常多,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咏柳名句便出自唐朝韩翃的《寒食》。当时唐朝都城广植柳树,所以到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外柳絮飞舞,十分壮观。
柳树栽植很有讲究,正所谓“前不栽桑,后不种柳”。柳树具体的栽植位置以庭院两侧为宜,以左为好。有古语云:“东柳西桑,进益牛羊。”
※榆树
与槐树、柳树一样,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被广泛栽植。《诗经·唐风》中的《山有枢》即提到榆树:“山有枢,隰有榆。”既没有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的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大概因为它是一种“活命树”。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北宋嘉祐年间,“丰沛(江苏徐州一带)人缺食多用之”,度过了灾荒。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其实,早在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
古人对榆树的名称也很在意。榆树的果实(种子)榆荚,俗称“榆钱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称:“其木甚高大,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榆钱”谐音“余钱”,古人栽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即所谓“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
※梧桐
梧桐,又名“青铜”,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明朝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典雅。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诗经·鄘风》中的《定之方中》就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一说。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有“峄阳孤桐”之称。
《风俗通义》所谓“孙枝”,就是梧桐的枝干,为什么有这种叫法?明代杨升庵《丹铅总录》是这样解释的:“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显然,梧桐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正是因为其枝末坚实的特质。
除了“孙枝”一说,古人喜欢梧桐还因为梧桐树的枝条被称为“凤条”,这与“梧桐引凰”的传说有关:“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此外,梧桐还是“知岁时”的“灵树”。据《花镜》“梧桐”条:“清明后桐始華,桐不华,岁必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