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备课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作为思政课教师,高质量备课,应努力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及时进行“教学过程回顾”;必须占有大量的、新鲜的资料,以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必须注重理清线索并选择亮点,在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选择某些部分重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更具有时效性,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备课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83-02
备课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指在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1]或者说,备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准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它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认真进行备课,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
如何备好课?这是每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高质量备课,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一、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及时进行“教学过程回顾”。
一般来说,教案中至少应包括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课后习题”或“思考题”等栏目。其中“教学内容”是主体,是将要在课堂上进行系统讲授的内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读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把握授课内容的逻辑线索和整体结构并深刻理解附着于其上的各知识点,这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才有可能讲清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它几项也都是与此相关的。
为更好地备好课,须在教案中加上“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回顾”等栏目,并且作为教案中的重要内容认真加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是在课前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设想,正如说课,要回答的是:将讲授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线索推进?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展开、说明?利用什么方式、手段和资料?……“教学过程设计”就如一个周密的计划,将授课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师自身能力与学生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及多媒体资料)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换句话说,“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法、备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结合,因而,“教学过程设计”是高度综合的,某些细节又是相当具体的。只有认真地搞好教学过程设计,才能引导自己有条理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更好地完成整个授课过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除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外,更要花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思考教学过程,并写下或详或略的“教学过程设计”。而在每一次课后,又需要及时地修正“教学过程设计”与现实中不符的地方,使之更加完善。
“教学过程回顾”是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总结,也包括对课堂情况的记载等。所回顾的内容,有些是可以用来修正“教学过程设计”的,也有一些是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再认识,或是对某一知识点该如何讲解的再思考,或对教案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调整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回顾,积累起来,也就成为丰富的经验,成为不断进步的阶梯。当然,这些内容不必一定记载于“教学过程回顾”一栏的空白处,可直接在教学内容中进行修改,这样使教案更富有生气。
二、占有大量的、新鲜的资料,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
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或表述过于抽象(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掌握大量的资料,补充进自己的教案,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来说明深奥的理论问题或将课本上抽象的陈述形象化。这些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影视资料或图片等,还可以是实物或其它形式。
对这些补充的资料,可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数量必须较大。因为只有较多的资料,才能提供更充分的选择余地,教师才有可能从中选择更恰当的材料,来准确地说明所要讲授的内容。如为上好“纲要”课,许多思政课教师都会主动收集大量的影视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剪辑,用于课堂之上。第二,资料必须随时更新,与时俱进。特别是“基础”课和“概论”课,课程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一年前所使用的素材,许多都失去了时效性,说服力大大减弱。因此,每一年开课,教师们都必须重新收集最新鲜的资料,来替换旧的资料。也只有这新鲜的资料,才对学生更富于吸引力。
要有效地搜集资料,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吃透教材,把握所讲授课程的理论内容,特别是其逻辑线索和整体结构(如上所述),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从而不管何时何处遇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都会用心保存。这可算是一种“职业敏感性”,正如一句话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二,要多听、多看、多观察,以接收更多的信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会使教案内容贫乏,准备不足,上课时必然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多上网,多看电视,多看书等等,这些都是有用的、必要的。第三,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要特别注意网络、报纸和电视,并注意观察现实生活,因为这些是新鲜资料的来源。特别是对生活的感受,用于课堂之上,更富于感染力。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讲授“职业道德”问题时,笔者讲到了自己所接触过的一位医生的情况。在闲谈中,这位医生跟我讲:“第一,他是那所医院的创收尖子;第二,80块钱的小病,他都懒得看。”笔者将这则材料稍加整理,并命名为“一个医生的自白”,之后将其用于课堂之上,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有目的地搜集大量新鲜的资料,以充实自己的教案,通过大量的、新鲜的资料的运用,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可以说,思政课备课,功夫在课外。也可以说,由于搜集和应用了大量的资料,因此思政课备课,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即由薄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提纲到厚厚的教案、资料和讲稿)。
三、注重线索与选择亮点
“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理清每堂课授课内容的线索,为学生搭建起整个知识框架,并保证授课内容层次清晰(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板书或课件的有意设计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因此,授课内容的线索和知识框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之所以重视这一问题,还在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数相对较少。如将各章节教学内容详细展开,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必须理清线索,为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以便在次要的位置快速掠过而不显得突兀或中断,保证知识的连续性。但是,也不能处处都如此处理,否则,走马观花,学生所看到的就只有一个个抽象的框架,而缺乏血肉,难以理解。因此,必须选择某些重点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形成亮点。简言之,就是首先为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然后选择其中的某些部分重点讲解,将这些部分讲“出彩”。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设计。
授课过程中的亮点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如借助丰富的资料、新颖的形式来加以展现。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首先按时间线索展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并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56年天京变乱前后)。其次介绍前一阶段(从金田起义到全盛时期)的历史,选择洪秀全早年经历、永安建制特别是介绍石达开、北伐西征东征情况(特别是北伐和西征情况)作为亮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和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短片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寓理性认识于感性故事之中。后一阶段的历史也有类似的处理。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以清晰的线索展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绪论部分第三节)的主要内容后,又给学生播放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的MTV,以活泼新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新生们在新的环境里努力改变自我、不断追求上进,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授课过程中的亮点还可以通过讨论法、演讲法及其它方式加以展现。
注重线索、搭建知识框架和突出亮点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课堂上的亮点不必太多,过犹不及。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就对此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此外,要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们)每次都勾勒出清晰的线索,搭建起严密的知识框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需不断朝这一方向努力。从努力搭建知识框架这一方面来说,思政课备课,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由厚厚的教案和资料或讲稿到薄薄的线索和知识框架)。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 备课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83-02
备课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指在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1]或者说,备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准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它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认真进行备课,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
如何备好课?这是每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高质量备课,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一、做好“教学过程设计”,及时进行“教学过程回顾”。
一般来说,教案中至少应包括有“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课后习题”或“思考题”等栏目。其中“教学内容”是主体,是将要在课堂上进行系统讲授的内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精读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把握授课内容的逻辑线索和整体结构并深刻理解附着于其上的各知识点,这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才有可能讲清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其它几项也都是与此相关的。
为更好地备好课,须在教案中加上“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回顾”等栏目,并且作为教案中的重要内容认真加以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是在课前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设想,正如说课,要回答的是:将讲授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线索推进?哪些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对重点难点问题如何展开、说明?利用什么方式、手段和资料?……“教学过程设计”就如一个周密的计划,将授课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师自身能力与学生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如多媒体设备及多媒体资料)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换句话说,“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法、备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结合,因而,“教学过程设计”是高度综合的,某些细节又是相当具体的。只有认真地搞好教学过程设计,才能引导自己有条理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地、更好地完成整个授课过程。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除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外,更要花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思考教学过程,并写下或详或略的“教学过程设计”。而在每一次课后,又需要及时地修正“教学过程设计”与现实中不符的地方,使之更加完善。
“教学过程回顾”是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回顾、总结,也包括对课堂情况的记载等。所回顾的内容,有些是可以用来修正“教学过程设计”的,也有一些是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再认识,或是对某一知识点该如何讲解的再思考,或对教案内容进行修改、补充、调整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回顾,积累起来,也就成为丰富的经验,成为不断进步的阶梯。当然,这些内容不必一定记载于“教学过程回顾”一栏的空白处,可直接在教学内容中进行修改,这样使教案更富有生气。
二、占有大量的、新鲜的资料,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
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性较强(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或表述过于抽象(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掌握大量的资料,补充进自己的教案,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来说明深奥的理论问题或将课本上抽象的陈述形象化。这些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影视资料或图片等,还可以是实物或其它形式。
对这些补充的资料,可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数量必须较大。因为只有较多的资料,才能提供更充分的选择余地,教师才有可能从中选择更恰当的材料,来准确地说明所要讲授的内容。如为上好“纲要”课,许多思政课教师都会主动收集大量的影视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剪辑,用于课堂之上。第二,资料必须随时更新,与时俱进。特别是“基础”课和“概论”课,课程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一年前所使用的素材,许多都失去了时效性,说服力大大减弱。因此,每一年开课,教师们都必须重新收集最新鲜的资料,来替换旧的资料。也只有这新鲜的资料,才对学生更富于吸引力。
要有效地搜集资料,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吃透教材,把握所讲授课程的理论内容,特别是其逻辑线索和整体结构(如上所述),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从而不管何时何处遇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都会用心保存。这可算是一种“职业敏感性”,正如一句话所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二,要多听、多看、多观察,以接收更多的信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会使教案内容贫乏,准备不足,上课时必然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多上网,多看电视,多看书等等,这些都是有用的、必要的。第三,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要特别注意网络、报纸和电视,并注意观察现实生活,因为这些是新鲜资料的来源。特别是对生活的感受,用于课堂之上,更富于感染力。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中讲授“职业道德”问题时,笔者讲到了自己所接触过的一位医生的情况。在闲谈中,这位医生跟我讲:“第一,他是那所医院的创收尖子;第二,80块钱的小病,他都懒得看。”笔者将这则材料稍加整理,并命名为“一个医生的自白”,之后将其用于课堂之上,收到很好的效果。总之,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有目的地搜集大量新鲜的资料,以充实自己的教案,通过大量的、新鲜的资料的运用,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可以说,思政课备课,功夫在课外。也可以说,由于搜集和应用了大量的资料,因此思政课备课,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即由薄薄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提纲到厚厚的教案、资料和讲稿)。
三、注重线索与选择亮点
“教学过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理清每堂课授课内容的线索,为学生搭建起整个知识框架,并保证授课内容层次清晰(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板书或课件的有意设计来展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因此,授课内容的线索和知识框架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之所以重视这一问题,还在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较多,而课时数相对较少。如将各章节教学内容详细展开,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必须理清线索,为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以便在次要的位置快速掠过而不显得突兀或中断,保证知识的连续性。但是,也不能处处都如此处理,否则,走马观花,学生所看到的就只有一个个抽象的框架,而缺乏血肉,难以理解。因此,必须选择某些重点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形成亮点。简言之,就是首先为学生搭建起知识框架,然后选择其中的某些部分重点讲解,将这些部分讲“出彩”。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设计。
授课过程中的亮点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如借助丰富的资料、新颖的形式来加以展现。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时,首先按时间线索展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并将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56年天京变乱前后)。其次介绍前一阶段(从金田起义到全盛时期)的历史,选择洪秀全早年经历、永安建制特别是介绍石达开、北伐西征东征情况(特别是北伐和西征情况)作为亮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和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短片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寓理性认识于感性故事之中。后一阶段的历史也有类似的处理。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以清晰的线索展示“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绪论部分第三节)的主要内容后,又给学生播放蔡依林的“看我七十二变”的MTV,以活泼新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新生们在新的环境里努力改变自我、不断追求上进,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授课过程中的亮点还可以通过讨论法、演讲法及其它方式加以展现。
注重线索、搭建知识框架和突出亮点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课堂上的亮点不必太多,过犹不及。教师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就对此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此外,要教师们(特别是年轻教师们)每次都勾勒出清晰的线索,搭建起严密的知识框架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需不断朝这一方向努力。从努力搭建知识框架这一方面来说,思政课备课,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由厚厚的教案和资料或讲稿到薄薄的线索和知识框架)。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