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在此过程中,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是一个重要环节,参照国内外的同类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当突破体制和观念障碍,协调劳动和教育部门的关系,理顺流入地和输出地的分工,拓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接轨渠道,加入投入力度,并开展绩效评价,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就业富民,已成为我市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而要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发展优势,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尤为关键。近年来,我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就业富民、保障利民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证培训等农民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培训提高就业层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下面我就把我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践情况做以简单剖析: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兴未艾
九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据统计资料反映,200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指数不足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都在22000人以上,并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连接。尤其是今年以来,根据上级提出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率超过50%,新增转移人员组织化程度达到50%”的要求,我市坚持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行的做法,截至10月底,已举办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班14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9950人次,占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指标的90%以上。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培训专业有计算机、服装缝纫、铝材加工、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电器、工程机械、建筑、保安员、宾馆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家政服务员、食品加工等十几个工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年初农村经济工作目标确定前,市委领导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把劳务输出工作做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县域经济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到今年农村经济工作中来,成立了考核组,就劳动力转移进行全年跟踪考核。鼓励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公司,保证每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组织上建设上逐步完善输出体系。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由市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牵头,劳动、农业、教育、交通、畜牧、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各镇政府协调配合抓培训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各镇、各部门培训动态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提高了转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最大效应
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中心,在全市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最大效应。一是利用职教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如我市把电大、职业高中、技校、农专、中专五校统一合并成立了九台市职教中心,每年都要为我市培训出旅游、餐饮、美容美发、电子电器、计算机等各类人才6000人以上;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经纪人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示范工程,每年为我市培训各类人才7500人以上。这些人才全部输往全国各大城市,十分抢手,供不应求。二是通过劳动部门成立的各种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如梦神美发学校、博硕电脑学校、文波职校、千银缘美容美发学校等每年都能为我市培训专业技术人才5500人以上。三是充分借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力量,幫助培训农村劳动力。我市每年都要聘请吉林省农科院、通化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亲临授课,或采取将农村劳动力送到科研院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全面培训,每年都可培训农、林、畜牧等方面技术人才1000人。四是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培训基地及社会办学力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市已成立了农业、农机、畜牧、林业等多个行业性协会,这些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专业性技能培训。今年截至10月底,农业行业协会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近1000人,农机行业培训农机驾驶及操作人员近500人,其他培训达500人。
3.拓宽培训方式,适应市场需求
根据我市多年来转移农村劳动力积累的经验,以及所掌握的市场用工信息和地方实情,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加大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据统计,我市每年培训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约7000人,约占新增劳动力的30%。如我市职教中心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开设了旅游、餐饮、美容美发、电子电器、计算机、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今年截止10月底就培训6000人以上。同时,我们还主动加强对外联系,与市外技工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利用他们优越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帮助培训技术工人。目前,我市与吉林农大、省农校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送培1000多人,并全部实现了就业。二是依托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用工培训。针对周边大中城市、省外经济发达地区及本地用工单位提供的大量用工信息,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对务工人员开展礼节、礼仪、进城务工常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专项技能等方面的岗前培训,让他们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近两年先后为我市培训10000多人。三是结合农村多种经营结构调整,广泛开展各类农村多种经营实用技术培训。针对目前许多农民迫切需要掌握1—2门多种经营技能的愿望,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协助各镇以“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产业内的转移,广泛活跃于各农场、林圃、花卉、果园、特种养殖等技术岗位,成为“拿工资”的新型农业工人。今年共培训这类人才7500人以上。四是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竞争能力。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我们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要求,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不大。当前,各镇、各部门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研究不多。一些地方领导在发展经济中的急功近利思想,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讲得多,做得少,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是农民思想观念守旧,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于散漫的农村生活节奏,对接受培训掌握就业技能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农民由于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培训,对培训是否有助于就业有所顾虑。因此,即使转移培训是道免费的“午餐”,农民光顾的欲望也不强烈。
三是培训经费短缺,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不论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还是职业技能培训;不论是“订单式”用工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就我市而言,预计一年的培训经费约需100-500万元,而目前仅仅依靠市、镇财政投入,难以弥补较大的缺额。
四是培训基地建设缓慢,难以产生核心效应。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各类龙头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和行业培训机构遍地皆是,但由于未能抓好培训基地建设,没有产生典型示范作用,社会反响一般,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成效。
据估算,近三年九台市进入16岁年龄段的人口每年约30000人左右。在农村除了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和立志务农的外,大部分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因此,对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实行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实现其创业致富的愿望,是摆在市镇两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针对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领导组织力度,切实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市、镇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建立培训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市、镇两级明确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督查和考核,真正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位置、有计划、有核查、有台账、有延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軌道。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造势,积极倡导“外出务工光荣,就业培训为先”的思想,切实转变一些农民“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村劳动力大胆走向城市,大胆走进二、三产业择业的热情,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让转移就业的农民“精一门、懂二门、学三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三是进一步优化培训资源,抓好培训基地建设。我们将在市、镇、村三级就业培训组织联动、各类培训机构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情,积极创办3~5个培训基地。
四是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基金按时足额划拨到位,专款专用,并按规定及时补助到位,提高培训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五是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做到因需定培。在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包括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工种、培训周期等,根据需求状况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创业培训上做好文章,进一步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是及时采集用工信息,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在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的同时,按企业确定的用工趋向确定培训内容,做好岗前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优秀的工人。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就业富民,已成为我市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而要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发展优势,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尤为关键。近年来,我市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就业富民、保障利民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绿证培训等农民培训工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培训提高就业层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市“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下面我就把我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践情况做以简单剖析: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兴未艾
九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据统计资料反映,200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指数不足8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我市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都在22000人以上,并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连接。尤其是今年以来,根据上级提出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培训率超过50%,新增转移人员组织化程度达到50%”的要求,我市坚持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行的做法,截至10月底,已举办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班141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9950人次,占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指标的90%以上。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培训专业有计算机、服装缝纫、铝材加工、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电器、工程机械、建筑、保安员、宾馆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家政服务员、食品加工等十几个工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年初农村经济工作目标确定前,市委领导就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把劳务输出工作做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县域经济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到今年农村经济工作中来,成立了考核组,就劳动力转移进行全年跟踪考核。鼓励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公司,保证每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组织上建设上逐步完善输出体系。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市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由市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牵头,劳动、农业、教育、交通、畜牧、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各镇政府协调配合抓培训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各镇、各部门培训动态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提高了转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最大效应
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中心,在全市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最大效应。一是利用职教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如我市把电大、职业高中、技校、农专、中专五校统一合并成立了九台市职教中心,每年都要为我市培训出旅游、餐饮、美容美发、电子电器、计算机等各类人才6000人以上;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也通过“阳光工程”培训、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经纪人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示范工程,每年为我市培训各类人才7500人以上。这些人才全部输往全国各大城市,十分抢手,供不应求。二是通过劳动部门成立的各种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如梦神美发学校、博硕电脑学校、文波职校、千银缘美容美发学校等每年都能为我市培训专业技术人才5500人以上。三是充分借助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力量,幫助培训农村劳动力。我市每年都要聘请吉林省农科院、通化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亲临授课,或采取将农村劳动力送到科研院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全面培训,每年都可培训农、林、畜牧等方面技术人才1000人。四是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培训基地及社会办学力量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市已成立了农业、农机、畜牧、林业等多个行业性协会,这些组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专业性技能培训。今年截至10月底,农业行业协会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近1000人,农机行业培训农机驾驶及操作人员近500人,其他培训达500人。
3.拓宽培训方式,适应市场需求
根据我市多年来转移农村劳动力积累的经验,以及所掌握的市场用工信息和地方实情,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是加大中等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据统计,我市每年培训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约7000人,约占新增劳动力的30%。如我市职教中心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开设了旅游、餐饮、美容美发、电子电器、计算机、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专业,今年截止10月底就培训6000人以上。同时,我们还主动加强对外联系,与市外技工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利用他们优越的办学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帮助培训技术工人。目前,我市与吉林农大、省农校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送培1000多人,并全部实现了就业。二是依托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用工培训。针对周边大中城市、省外经济发达地区及本地用工单位提供的大量用工信息,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对务工人员开展礼节、礼仪、进城务工常识、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专项技能等方面的岗前培训,让他们能尽快适应企业环境,近两年先后为我市培训10000多人。三是结合农村多种经营结构调整,广泛开展各类农村多种经营实用技术培训。针对目前许多农民迫切需要掌握1—2门多种经营技能的愿望,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协助各镇以“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产业内的转移,广泛活跃于各农场、林圃、花卉、果园、特种养殖等技术岗位,成为“拿工资”的新型农业工人。今年共培训这类人才7500人以上。四是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竞争能力。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我们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要求,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予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力度不大。当前,各镇、各部门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来抓,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研究不多。一些地方领导在发展经济中的急功近利思想,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讲得多,做得少,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二是农民思想观念守旧,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于散漫的农村生活节奏,对接受培训掌握就业技能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农民由于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明确的职业取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培训,对培训是否有助于就业有所顾虑。因此,即使转移培训是道免费的“午餐”,农民光顾的欲望也不强烈。
三是培训经费短缺,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不论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还是职业技能培训;不论是“订单式”用工培训,还是短期培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就我市而言,预计一年的培训经费约需100-500万元,而目前仅仅依靠市、镇财政投入,难以弥补较大的缺额。
四是培训基地建设缓慢,难以产生核心效应。尽管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得到全面开展,各类龙头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和行业培训机构遍地皆是,但由于未能抓好培训基地建设,没有产生典型示范作用,社会反响一般,也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成效。
据估算,近三年九台市进入16岁年龄段的人口每年约30000人左右。在农村除了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和立志务农的外,大部分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因此,对这部分农村劳动力实行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实现其创业致富的愿望,是摆在市镇两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所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针对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领导组织力度,切实地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市、镇两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建立培训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市、镇两级明确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督查和考核,真正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位置、有计划、有核查、有台账、有延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軌道。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造势,积极倡导“外出务工光荣,就业培训为先”的思想,切实转变一些农民“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村劳动力大胆走向城市,大胆走进二、三产业择业的热情,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让转移就业的农民“精一门、懂二门、学三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三是进一步优化培训资源,抓好培训基地建设。我们将在市、镇、村三级就业培训组织联动、各类培训机构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根据我市实情,积极创办3~5个培训基地。
四是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基金按时足额划拨到位,专款专用,并按规定及时补助到位,提高培训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五是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做到因需定培。在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包括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工种、培训周期等,根据需求状况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创业培训上做好文章,进一步营造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是及时采集用工信息,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在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的同时,按企业确定的用工趋向确定培训内容,做好岗前技能培训和适应性培训,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优秀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