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宋光华先生之初,对宋先生乃至形意拳皆所知不多,通过看材料,知道先生1932年生人,祖籍京兆宛平,世居山西太谷,出身形意拳世家。祖辈宋世荣、宋世德,乃神拳李洛能人室弟子,精擅内功,开宗立派,号称“二宋”。光华先生一生淡泊,与世无争,退休之后,致力于宋氏形意拳之推广发扬,先后编著出版《宋氏形意拳》、《宋氏形意拳续编》,将祖传技艺和盘推出,深受好评。平日授徒之余,数度远涉重洋,前往港、澳、欧美传授武艺,诲人不倦。2002年以来,先后在香港注册成立宋氏形意拳协会、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和几个国外分会,建立“形意宋氏堂在线”网站,筹建宋氏形意拳历代宗师纪念碑,创办“形意拳希望小学”。是中国武术八段,2006年,被世界武术功夫段位制总会授于“师范级十段”。
今年元旦之后,走进了宋先生在太谷老城朝阳道上的古朴小院。小院方正,正房五间,东西各有数间厢房,屋里屋外皆长短兵器,正房山墙上高悬一匾,上书“武术世家”四字,下悬照片两列,分为宋世荣、宋世德兄弟及四大弟子之遗像,照片两侧是一幅对联,云:“内功圣典贯易筋洗髓理气兼修法六合,形意名门融八卦太极形神相济冶一炉。”中堂之处摆放八仙桌一张,两边各设太师椅数把,皆光洁如新。心神为之整肃。宋先生气象端庄,威而不猛,先介绍宋氏形意拳历代祖师、宗师,又带领一干人等参观设在东厢房的陈列室,神态从容,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暮春时分,李德仁老师来电通知,说宋先生近日要举行收徒仪式,嘱我一同前去观礼。拜师之礼,会是怎样的礼仪呢?虽然古已有之,书上不乏记载,但对于从小受新式学校教育的人来说,终究十分隔膜,更不知武行中有何规矩,于是欣然而往。仪式不算复杂,时间也不长,但是气氛却十分严肃,尊师重道的内涵贯穿始终。李德仁老师是宋先生亲炙门下,以师兄身份担任司仪。仪式开始,先由宋先生率领所有门人按照在师门中的班辈,依次向宋氏先师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礼,随后由李老师逐条宣读《宋氏形意拳武德教育》,新入门的四位弟子递交拜师帖,向师父师母行跪拜礼、敬茶,请求接纳为弟子。宋先生端坐太师椅中,面色凝重,一一收帖、饮茶,并赠送每位新弟子《宋氏形意拳》和《宋氏形意拳简介》各一套。最后,新弟子就自己的学武经历、拜师机缘、对武术的认识,逐一介绍,并感谢师父的接纳栽培之恩。堂上仪式结束,移步院中,师兄弟间切磋技艺、展示功夫后,宋先生拿出一篇文稿,就形意拳的历史、宋氏形意拳的特征、武德教育与传承,耐心讲述,弟子门徒数十人团团围坐,洗耳恭听。宋氏收徒,自祖辈以来,从不收学费,甚至常有家贫弟子远道而来,食宿皆在师父家,动辄一年半载,从无半分嫌弃。唯一的例外,就是拜师当日要出钱请师父以及前来观礼的众同门聚餐一次,算作酬谢师父的束修。不过为了帮弟子减轻负担,宋先生常常是五六人、七八人一齐举行拜师礼,由众人分摊费用。其中良苦用心,昭然可见。
在听讲中,于形意拳历史及人物的知识犹如一张白纸-的我,知道了形意拳自李洛能之后,影响日增,在晋、冀、京、津传播尤广的辉煌;知道了形意拳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以三体式为基础桩法;也知道了“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之拳谚。而在其中,对宋氏形意拳独具特色的人物和事迹,印象尤深。
宋门弟子中,宋虎臣(1881-1947)、宋宴彪(1881-1930),均曾在山西地方军队中担任过武术教练,王嗣昌(1880-1953)为山西辛亥革命秘密联络人、组织者,在晋军历任师长、军长,赵守钰(1881-1960)先后就读山西武备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历任西安警备司令、第八军军长、护送班禅回藏大使等职。贾蕴高(1885-1941)则因秘密从事抗日活动,与夫人、长子、徒弟被日寇杀害。宋铁麟(1885-1978)武艺精绝,人称“老铁”,民国24年(1935)任太谷县国术馆长,兼任太谷城关六所小学的武术教员,传播武学,不遗余力。抗战时期,因声望卓著,日寇欲委以官职,断然拒绝,隐避乡间数年,一生铁骨铮铮,与假死躲避伪职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并称“太谷二铁”。任尔琪(1877-1945),曾任山西晋祠国术促进会会长,宋氏《内功四经》注释本即出自其手。日寇入侵,太原沦陷,辞去一切公职,闭门谢客,专心授徒。
宋氏形意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内功四经》、《易筋经》、《洗髓经》为指导,在严格遵守传统形意拳象形取意、六合为法、四象为根、三节为用等要求的基础上,从脉络、格式、气路人手,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瞬间发出鼓荡震颤的弹性爆炸力。宋世荣先生认为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一般人只知讲求武艺,动而轻意,重刚而轻柔,重阳而轻阴,重魄而轻魂,虚实不分,而道艺则不以体魄用事,故能以魂制魄。二者之别,在于养气。养气之说,出自《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世荣先生以武技修为为正道,融于生活,一以贯之。先生之容貌,不怒自威,凛然正气;先生之为人,侠肝义胆,济危扶困。一生所学所思,贯通于日用之道,技艺与道义,俨然一体。
宋氏一门,历来重视文化修养。开派宗师宋世荣、宋世德贤昆仲,自幼聪慧好学,广泛涉猎儒、道、释诸家之学,擅长诗词歌赋,曲艺围棋。后代子孙相承,蔚然成风。民国27年(1938),铁麟先生为避日寇伪职,冒险躲避乡下,光华先生当时年仅6岁,风雨如晦,世局板荡,一灯如豆,犹能秉烛夜读,未尝少辍。庚子之乱,李存义因杀洋人遭到清政府通缉追捕,逃到太谷投奔师叔。世荣先生盛情接待,略无畏惧,数月间朝夕过从,相切相磋,多年习武心得和盘托出,毫无保留。世荣先生一生慷慨好义,家中访客终年不断,客人缺少盘缠,甚至不惜典卖家产,竭力济赡,故有“小孟尝”、“玉麒麟”、“义侠”之美誉。家教如此,门风自然不同。采访光华先生时,曾见先生手书祖训数则:“尊师重道,树德树人。戒骄虚怀,精益求精。”“未曾学武先学礼,未曾学艺先学德。”“学武育人,习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倡导尚武精神,树立浩然正气。”光华先生略作解释,说宋氏形意拳老少皆可学习,但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明德守礼,否则则成暴虐之徒,无礼之辈,对社会害处更大。第二,要有文化知识的基础,否则连宋氏最重视的《易筋》、《洗髓》和《内功四经》都读不懂,义理不明,自然难求上进。第三,要有恒心毅力,否则容易半途而废,难成终身事业。 宋氏先祖世代以修理、贩卖西洋钟表为业,世荣先生17岁时弃儒从商,随父来到经济繁荣号称“晋商之都”的太谷,开设钟表行。此后,拜师李洛能,学成一身绝学,但不改旧业,心志淡泊。山西总商会会长曹润堂为之感怀赋诗,云:“赌槊超屏技最工,老年犹觉气如虹。谁知燕赵悲歌士,多在鱼盐版筑中。”自古英雄多寂寞,明时既难逢,明主复难遇,以致贩夫走卒之中,多块垒难平之士,所谓“大隐隐于市”,岂非约斋先生之谓耶?先生精通音律,尤擅昆曲,家人友朋,暇时小聚,慷慨悲歌,所唱皆忠义侠烈之事,岂非先生揽镜自照直抒胸臆之语?时乎?运乎?风流散尽,惆怅难平。
以上所言,仅为笔者聆听时记忆之梗概,更多详情细节,在当时采访现场的录音之中(录音整理/牛娜娜):
采访人张焕君(以下简称张):宋老师您好,对于武术,我是门外汉,您能先介绍一下宋氏形意拳的来龙去脉吗?
被采访人宋光华(以下简称宋):宋氏形意拳传自李洛能先生,李洛能是从祁县戴龙邦先生那里学的。原来叫心意拳,李洛能先生把它改名为形意拳,不过民国初年的书上写的还是心意拳。李洛能出师后,从祁县来到太谷,在太谷大族孟缚如家作护院,同时传授拳艺。开门弟子是车毅斋,人称车二师傅,再下来便是我祖父。他17岁来太谷,开始学形意拳。
张:您祖籍北京,怎么到了山西?
宋:根据家谱记载,最初祖籍金陵,跟随燕王朱棣迁居北京,曾经也有封地,属于官宦人家。世荣公的祖父文魁公,曾在清宫造办处任职。父亲永禄公,曾受清政府派遣,到欧洲学习钟表制造维修技术,归国后,正值鸦片战争,因永禄公精通洋文,派赴广州充任翻译数年。后来厌倦仕途,专门以钟表买卖修理为业。乾隆之后,以山西太谷、祁县、榆次、平遥为主的晋商,实力雄厚,驰骋商界,山西商人遍及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太谷城内更是商贾云集,票号林立,是山西乃至全国的金融中心,享有“金太谷”、“小北京”、“中国华尔街”之誉。当地人生活富裕,家中多有钟表之类的时尚消费品,但不懂维修。因此,永禄公经常被晋商大户邀请到至山西修理钟表,往返既多,于是在太谷城内开设钟表修造局,局名“永善兴”,生意十分兴旺。
张:对,曹家三多堂就收藏了很多西洋钟表。
宋:太谷那时候富人多,集中在城内、北洗以及南溪、上庄那一带。世荣公同治四年(1865年)来到太谷。他自幼习武,学的是家传的少林拳,同时研读家藏的《洗髓经》、《易筋经》,根底很好。随后拜师李洛能门下十年,一同学习的还有车毅斋、李广亨、贺运亨以及先祖世德公,当时人称“五星聚太谷”。从门人传承来说,车毅斋和世荣公弟子较多,影响较大。但二者也有不同。车毅斋功夫精湛,一生以保镖护院为业,门下弟子多出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世荣公修钟表、做生意,从小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武术只是他的一个业余兴趣,不靠这个吃饭,态度上就相对不保守,对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就比较高。
张:保守?是指传授武艺时有所保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宋:差不多吧。世荣公选择徒弟也很严格,不随便传人,他们的底子大多比较有文化,层次较高。王嗣昌、赵守钰都曾在政府担任要职,任尔琪曾任晋阳煤矿总经理,贾蕴高精通书法绘画且是银行家。因为择徒过严,传人不是太多。
张:您是宋氏形意的第三代?
宋:是宋氏第三代、第二代传人。世荣公、世德公创立为第一代,下边的子侄辈有虎臣公、铁麟公,他们是第一代传人,我是第二代传人。在形意拳各门各系中,能够家族一脉相承的,只有宋氏。河北郭云深、刘奇兰,山西的车毅斋,后人现在都不练了。
张:形意拳主要在北方传播?
宋:对,原来是北方,主要是山西、河北,河南的传人是马学礼,回民较多。现在已经不分南北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希腊、英国、法国、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地方都有。
张:形意拳,或者说心意拳,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李德仁(宋光华先生弟子,以下简称李):明末清初,蒲州人姬龙峰创立的,时代和傅青主差不多。姬龙峰原来是个文化人,但是酷爱武术,赶上乱世,就专研武术,尤其精通枪法。后来,据说在宋朝建的一所岳王庙里,因为年久失修,塑像开裂,他从里边找到一本武穆拳谱。经过几年的认真研究,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而创建了形意拳。所以,形意拳起初称作心意六合拳,认为是岳飞原创。
宋:对,有这个说法。
张:也就是说,形意拳是借鉴岳飞的武术理论而创立的?
宋:对。但是现在从岳飞到姬龙峰之间的传承,搞不清楚。不过这条线索应该没问题。
李:姬龙峰在世时名气就很大了,少林寺还请他去教过拳,而且据说不教俗家弟子。后来的郑南山、曹继武,也都是十分重要的传人,曹继武还中过武状元。后来传人就是戴龙邦、戴二闾父子。
张:这么看来,形意拳与少林拳还很有渊源?
李:从武术体系上来说,形意拳是内家拳,少林拳是外家拳。
宋:对,是这样的。
张:内家、外家的区别是什么呢?
李:说得简单点,内家拳是修道的,外家拳仅仅是为了技巧,能打就行。
宋:这也是武艺和道艺的区分。宋氏形意,不管什么练法,都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以任督二脉分阴阳。更重要的是,通过习武,修身养性。
张:宋氏形意拳中的《易筋经》、《洗髓经》,好像少林寺也有?
宋:是的,据说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
李:这是假托。实际上,春秋、战国就有,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里还画有易筋经、洗髓经的内容。说穿了也没什么,不过就是些健身益气的法门。
宋:宋氏形意讲究上层功夫,要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化虚,通过长期的练习,达到易骨、易筋、易髓的效果。所谓易,就是改变。台湾的一个医生来我这里,做了个解释,很有启发。他说人体有脊髓、骨髓,脊髓与神经相关,通过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动作变得敏捷。骨髓是造血干细胞,通过锻炼,造血干细胞可以对修复内脏起到帮助作用,细胞旺盛,身体就健康了。所谓练内功,讲究内壮才能外强,心、肝、脾、肺、肾,包在肚皮里,看不见,但借助锻炼,是可以变得强健的。同样,筋、骨通过合理锻炼,也能变得结实,骨小板排列有序,骨质密度增加,这些都有科学研究成果。这些方法,既符合运动科学,又符合人体力学。不少练拳的,都能延年益寿,到老身体还很壮实,反应灵敏,这就是锻炼的结果。像我父亲,活了94岁,一生没得过什么病。 张:练习这些内家功夫,都要配合呼吸吧?内练一口气?
李:外家功夫也要配合呼吸,二者的区别不在这儿。内家拳,特别是形意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容纳吸收了。心意拳是从心学来的,心学从宋代陆九渊到明代王阳明自成体系,真正是三教合一的,这跟朱熹的理学不同。
张:这样说,会不会有问题?当年收徒,徒弟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很多人还是文盲,怎么能听懂这么高深的问题?
李:宋氏收徒,没文化的不收。
宋:因为有了文化,就能传承,会表达,看古书,读《内功四经》就不发憷。宋氏形意的特色就是《内功四经》,这是基本的指导方法。有了这个方法,练功就不会出毛病。前一段时间,有几个从安徽宿州来的学生,练了二三十年形意,方法不对,有的头晕、血压高,有的身上疼,越练越僵。我给他们用这个方法调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恢复。
张:《内功四经》是祖上传的,还是自己创的?
李:应该说跟世荣先生密切相关。世荣先生在该书的跋语中说,清初有一个王姓的官员从水底捞出一个石函,里边盛放的就是这部书,但当时无人能懂。百年之后,有人识破,这才知道是修炼内功的。晚晴时存放在沈阳的工部库房中,刘晓堂有抄录本,后来送给了世荣先生。世荣先生将其与自己的练功实践相结合,发现功夫长得快,而且不出偏差,就将这部书作为练功的理论指导。这部书一般人不好读,按照次序分为内功、纳卦、神运、地龙,文义精深,读不懂,徒弟就教不成。所以,过去晋中有句话,说宋氏形意拳门槛太高。
宋:任何门派,一定有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传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立起来的。宋氏形意拳的基础理论就是内功四经,现在也传承了上百年了。时代越变,越觉得这些东西宝贵。譬如说,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手跟脚,肩跟胯,肘跟膝,这是外三合,内三合是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象形取意,由外观内,通过外在的形体考察内在的功力,反应快才能出手快。怎么才能反应快?就要有内功的不断练习。
李:就是要知行合一。形意拳是心学,心学就讲究知行合一。
宋:对,形意拳讲究天人合一,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身体变化,跟气候、季节、方位都有关系,体现在医学生理上,就是脉络、气路。眼睛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遵守这些规律,身体就会受益,益寿延年。
张:世德先生后来出家了?
宋:对,他是我的亲祖父,四十多岁出家。远游数年,东到朝鲜,北到俄罗斯,手拿一柄月牙铲,走哪儿住哪儿,一路上行侠仗义,悬壶济世,做了不少好事。
李:内家拳讲究修道,层次越高,越能看破人间俗事,专心修道。世荣公的次子国秀先生,也是在沁县安禅山法华寺出家,于雁门关镇边寺受戒,法号真空。先后在北京广济寺任知客师,在太原白云寺任主持。长子虎臣先生虽未出家,但因酷爱武术,终生不娶。不过,二宋在当时名气都很大。世荣先生被称为京冀武术界的三大圣手之一,与郭云深、白西园齐名。
张:世荣先生在北京做什么呢?开武馆?
李:宋氏在太谷、北京都有生意。他家的祖坟在酒仙桥,北京也有宅院,就在东城齐化门南边的火神庙附近。老北京有好几个火神庙,都是形意拳的固定场所,找到火神庙,就找到自己人了。
张:形意拳要有文化功底,了解传统文化,您都读过哪些古书?
宋:我上学不多,小时候读过一些古书,《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都读过一些。主要是通过老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旧传统,对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有些体会。
张:对,像贾蕴高先生那样,日寇入侵,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恐怕还是出自传统的儒家节义精神。
李:形意拳尊重岳飞,视为鼻祖,不仅因为他是武术上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忠义精神。形意门人,能抗击胡虏,却很少做官,与这种观念有关系。郭云深、宋世荣、白西园、李存义、尚云祥都不愿做官,抗战时期形意门人很多参加革命,抗日杀敌,民族英雄很多。
世荣先生的徒弟王嗣昌,是辛亥元老,在阎锡山手下担任军长,中原大战时蒋介石派人拿金条收买他,毫不动心。但后来阎锡山却因此怀疑他,他就辞职不干,义不受辱。
张:有古君子之风。
宋:也有民族气节。日本人打到太谷时,任命了一个伪县长,因为我父亲懂武术,声望高,让他到保安团做事,遭到父亲的拒绝。日本人不肯罢休,三番五次的找,没办法,父亲就带上全家跑了。
李:民国时期,太谷有两个人,人称“二铁”,宋铁麟、赵铁山,一文一武,声望都很高。太原沦陷后,太谷的政府官员、警察都跑了,有一段时间成为政治真空,没人管。太谷是当时山西的经济中心,商会自然着急,就请铁麟先生出面维持。推辞不掉,只好迎难而上。找来不少门下弟子,又招募了不少人,组成民团,保护城里城外的商业安全,维持治安。直到日军快进城时,这时商家的财产也大都安全转移了,又宣布解散民团。而且,很讲策略。每人两块大洋,拿上钱就必须走,这个从东门出城,那个从南门出去,第一批出了城,才给第二批发钱,防止他们乘乱抢劫。世道乱,真要结成团伙打劫,谁管?可见铁麟先生的谋略。日本人来了让他做官,不能答应,但也不能一直对抗,要不就成抗日分子了。于是带上老婆孩子,跑到清徐、太谷、祁县交界的游击区躲避,一躲就是好几年。赵铁山倒是没跑,他自有办法,那就是装死,门上贴上白纸,挂了讣告,实际上躲在铺子后边的小院院里头,有人每天送饭。国民政府专门为他在西安举行追悼会,蒋介石还送了花圈。
张:晋中地区的晋商大院,都有保镖。以前人说穷文富武,是不是经济越发达,武术也就发达,二者有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李:确实如此。当时晋商都要雇用很多保镖,平时看家护院,如有大批银两物件押运,也由镖局承担。当时很多著名的武师都以押镖为业,比如戴龙邦、戴二闾父子,左二把,王正清,安晋元,李存义,都是一流高手,待遇当然也十分优厚。这些或多或少都与晋商有关,好多练形意的后辈也都跑到山西来找工作,宋世荣、车毅斋就推荐过很多人做护院武士。 宋:形意拳的传承原先比较保守,我的师兄们也大多已经去世,在我看来,必须解放思想,该传就传,决不能再保守。形意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传就是自生自灭,只有传承才能发展,才能发扬光大。所以,我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形意拳,让人们了解它,喜爱它。
张:一般的拳法都有套路,按照套路练习,似乎比较容易。形意拳有套路吗?
宋:也有套路。
李:真正的武术不讲究套路。练武之人,精力都放在套路上,就成了花架子。真正的武术是实用的,既能强身健体,更可以随时实战。套路最适合什么?表演!比赛!拿奖牌!套子货,不中用。
宋:武术概念中有功法、套路、格斗,有这样解释的。
张:有人说,中国武术近似舞蹈,适合表演,拳击、泰拳实战性更强。
李:你看拳击、泰拳有什么套路?拳击就是三个动作,直拳、摆拳、勾拳,合起来就是个组合拳,非常实用。
宋:不过仔细看,每个套路都有攻防含义。
李:宋老师教我们动作时,对方一拳打来,要格挡、反击,一般的拳法是分开的。形意不能分开,一旦出招,这一招就既是防又是打。
宋:打也是顾,顾也是打。
李:顾打合一。形意讲究万法生于三体,这个思想来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形意拳里,千千万万的打法都是由三生出来的,每个打法里都包含三,所以只要一动手就是三。形意之所以威力大,因为它在理论上就比别的拳法高一筹。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真正领悟很难,特别是一动手就能把三体现出来尤其难。当然,如果有明师指导也很快,民间有一句传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学了一招,反复练,体会攻防合一,学完了,再教第二招,一招一招地学下来,每学一招都能用于实战,所以才能一年见效。
张:刚才看照片,发现里头还有些是入门仪式,这跟古代的拜师礼有关吗?
宋:中国人讲究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中最重要的,不仅传授谋生的技艺,也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古代的师徒关系,跟现在学校里的师生关系还不一样。师徒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彼此都负有责任。师徒要认真传授技艺,通过徒弟来传承,而且还要负责徒弟的人品德行,如有败坏则要逐出师门。徒弟呢,除了好好学习技艺之外,也要维护师门荣誉,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些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指的就是这种亲密关系。
李:拳道通于天道,天道通于人道。学拳之后,为人处世都会了,懂了,还符合道德。
张:在您小的时候,师兄弟拜师的仪式、规矩与现在一样吗?
宋:差不多,现代稍为简化了一些。不过有些仪式是一样的,比如要给先师三跪九叩,上香行礼,拜师要有引荐师、拜师帖,徒弟要给师父磕头、敬茶,这些礼节一直保留,没变。
李:古人讲究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传授武艺,先传武德。德怎么体现呢?就是通过礼节来体现,要有外在的仪式性的规则来约束,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否则无法执行。拜师仪式就是一种礼节。
宋: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么个仪式,确定师徒的名分,这对师父和徒弟都是一种约束。徒弟要学会尊师重道,师父也要以身作则,树德树仁。这样师徒之间才能在长期共处的教学、生活中,形成凝聚力,我们常说的“师徒如父子”,就是这个意思。
李:习武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通过师傅和徒弟、长辈和晚辈、师兄弟之间,既有名分上的约束,也有情感上的联系,都能给人归宿感,感染力就特别强。一个年轻人没学拳的时候,是个愣头小子,在街上横行霸道,乍乍乎乎,拜师学拳以后,过上几年,这个人就会变文雅,有教养。这种修养就是从师门慢慢学来的。
张:这就像宋代以来的书院,师生白天晚上在一块,交流很多,感情也很深厚,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几十个学生,和老师相处三五年,感情自然不一般。老师年老生病,学生端茶倒药,死了养老送终,按时祭奠。我觉得武行的师徒关系,也是这样。
李:对,也是这样。读过《岳飞传》,就知道岳飞与师父周桐的感情,周桐无儿无女,死后岳飞给养老送终。
宋:武界这种例子很多。学武术,就是学做人的礼数。(指着屋里一个年轻人)比如,那个孩子是从福建,在我这里住了半年了,每次来的时候,恭恭敬敬地先鞠个躬,走的时候再说一下,打个招呼。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礼节。古代年轻人做人先学礼,洒扫应对,都有规矩。这就是教养。
张:现在很多人不懂礼,举手投足都显得粗鲁。以前看过一本书,说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去拜访陈三立先生,那是位老先生,也是民国著名的大诗人、大书法家,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这个学生去的时候,正好陈寅恪先生也在,陈先生是他清华的老师,但是因为他来拜访陈三立先生,是客,就要按宾主之道落座,而陈寅恪先生只能站在父亲椅子背后侍坐。为什么呢?父亲待客,儿子不能坐,只能一旁侍候。这是待客之道,是老辈的规矩。现在都不讲究了。
宋:对,以前大户人家都有这种家教,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辈分,有不同的礼数。这需要从小培养,耳濡目染。
张:宋老师,您现在还带徒弟吗?
宋:带啊。有百十多个,都是正式拜过师的,一般学习的就不算了。拜师的目的,不只是学习,更主要的是传承,武术的技艺、武术的精神、武术的修养,都需要人来继承,传下去才有可能提高、创新,与时俱进。
张:拜师之前,您对学生会进行考察吗?
宋:对,要考验一下。主要考察道德品质,为人处世,武术基础有了更好,没有的话也不怕,只要真心喜爱就行。
李:形意拳跟外家拳不同,不用大幅度的压腿下腰,正常人都能练,男女老少都适合,练起来动作没有任何难度,朴实无华。只要能做正常的动作,就能打形意拳。因为,形意拳认为武术动作不能有难度,如果做起来很费劲,还怎样用这个动作去打人?最简单的动作,打人才最有效。 宋:现在国家为了评定等级增加了技术难度,比如一些竞赛套路,一下跳起来,空中旋转720度才落下来,落地时还必须单脚着地。这样的动作,一般人能做到吗?在实战中能用吗?花拳绣腿太多,武术的性质就变了。
张:形意拳有武艺,道艺,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生活日用。
宋:对,现在练拳,实战的机会少,但是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我们教的方法,是“练养结合”,不仅要锻炼,还要会保养,要对人的身体生理结构、经脉、关节有所了解,通过修习内功加以调理。还要戒除一些不良嗜好,酗酒、抽烟,尽量远离。只练不养,损害更大。
张:宋老师,您的孩子们现在还练拳吗?
宋:两个儿子,以及下边的小孙子,都在练。我自己文化水平低,当年练武也是受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了。民国三年(1914),车毅斋先生去世,李存义从河北赶来吊唁,与毅斋先生的大弟子李复祯、我父亲铁麟先生以及布学宽等形意拳同门商定,以“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作为形意拳排辈的次序。我父亲是第一代“华”字辈,我是第二代“邦”字辈,李老师是“维”字辈。现在已经传到“社”字辈了。
李:世荣先生是宋氏形意的创始人,他这人兴趣广泛,轻功也好。喜欢喝茶,每天清早都要去城外的凤山上提一罐水回来泡茶。出去时城门不开,他就翻城墙出去,跟走平地一样,拎上水回来,城门刚开。他还精通围棋,喜欢唱京剧。每天商号关门后,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宋:形意拳在技击上的基本原理,就是顾、打合一。而且可以一招多用,比如用劈拳迎击,根据对方的位置、力道,既可以直击,也可以变成拿。还可以使用腿法。长拳讲的是四击,踢、打、摔、拿,形意则是七种击法,打、踢、拿、摔、点、顶、靠,全身七个部位,头、肩、肘、手、胯、膝、脚,都可以打人。左右都可以,称作七拳十四处打法。
李:宋老师就很厉害。他和徒弟试招,脚上稍一用力,徒弟就受不了。铁麟师爷85岁时,就在这个屋子,有两个外县的年轻人来请教。他们20年前来过,一动手,不顶事。这次来先是假装看书,乘老先生不注意,想把老先生摁倒。结果,老先生一抖,俩人就跌到那边了。
宋:我祖父有一次到上庄给财主家修钟表,回城时,财主派马车送,车夫坐在车上,从背后突然拍了他一下,算是招呼他上车。结果,“啪”的一下,祖父就把他拉下来摔到地上了。这说明警惕性高,而且因为长期习武,反应特别快。练形意,首先要学会放松,功夫越高,各个部位才能越放松,这样才能反应敏捷。这里边有拳理,需要好好体会。
访谈后记:中国历代都有武侠的传统,但中国也一直有对“侠以武犯禁”的防范,期间世事变迁,浮浮沉沉,是非曲直难以尽说。虽然近些年“武术变武舞”,致风光不再、恶评如潮,虽然武术冠军被几个小流氓群殴饱受世人嗤笑,但武术作为中华文明之典范,故有多种不足,然必将随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登世界体坛,终将造福于人类。
今年元旦之后,走进了宋先生在太谷老城朝阳道上的古朴小院。小院方正,正房五间,东西各有数间厢房,屋里屋外皆长短兵器,正房山墙上高悬一匾,上书“武术世家”四字,下悬照片两列,分为宋世荣、宋世德兄弟及四大弟子之遗像,照片两侧是一幅对联,云:“内功圣典贯易筋洗髓理气兼修法六合,形意名门融八卦太极形神相济冶一炉。”中堂之处摆放八仙桌一张,两边各设太师椅数把,皆光洁如新。心神为之整肃。宋先生气象端庄,威而不猛,先介绍宋氏形意拳历代祖师、宗师,又带领一干人等参观设在东厢房的陈列室,神态从容,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暮春时分,李德仁老师来电通知,说宋先生近日要举行收徒仪式,嘱我一同前去观礼。拜师之礼,会是怎样的礼仪呢?虽然古已有之,书上不乏记载,但对于从小受新式学校教育的人来说,终究十分隔膜,更不知武行中有何规矩,于是欣然而往。仪式不算复杂,时间也不长,但是气氛却十分严肃,尊师重道的内涵贯穿始终。李德仁老师是宋先生亲炙门下,以师兄身份担任司仪。仪式开始,先由宋先生率领所有门人按照在师门中的班辈,依次向宋氏先师上香,行三跪九叩之礼,随后由李老师逐条宣读《宋氏形意拳武德教育》,新入门的四位弟子递交拜师帖,向师父师母行跪拜礼、敬茶,请求接纳为弟子。宋先生端坐太师椅中,面色凝重,一一收帖、饮茶,并赠送每位新弟子《宋氏形意拳》和《宋氏形意拳简介》各一套。最后,新弟子就自己的学武经历、拜师机缘、对武术的认识,逐一介绍,并感谢师父的接纳栽培之恩。堂上仪式结束,移步院中,师兄弟间切磋技艺、展示功夫后,宋先生拿出一篇文稿,就形意拳的历史、宋氏形意拳的特征、武德教育与传承,耐心讲述,弟子门徒数十人团团围坐,洗耳恭听。宋氏收徒,自祖辈以来,从不收学费,甚至常有家贫弟子远道而来,食宿皆在师父家,动辄一年半载,从无半分嫌弃。唯一的例外,就是拜师当日要出钱请师父以及前来观礼的众同门聚餐一次,算作酬谢师父的束修。不过为了帮弟子减轻负担,宋先生常常是五六人、七八人一齐举行拜师礼,由众人分摊费用。其中良苦用心,昭然可见。
在听讲中,于形意拳历史及人物的知识犹如一张白纸-的我,知道了形意拳自李洛能之后,影响日增,在晋、冀、京、津传播尤广的辉煌;知道了形意拳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以三体式为基础桩法;也知道了“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之拳谚。而在其中,对宋氏形意拳独具特色的人物和事迹,印象尤深。
宋门弟子中,宋虎臣(1881-1947)、宋宴彪(1881-1930),均曾在山西地方军队中担任过武术教练,王嗣昌(1880-1953)为山西辛亥革命秘密联络人、组织者,在晋军历任师长、军长,赵守钰(1881-1960)先后就读山西武备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历任西安警备司令、第八军军长、护送班禅回藏大使等职。贾蕴高(1885-1941)则因秘密从事抗日活动,与夫人、长子、徒弟被日寇杀害。宋铁麟(1885-1978)武艺精绝,人称“老铁”,民国24年(1935)任太谷县国术馆长,兼任太谷城关六所小学的武术教员,传播武学,不遗余力。抗战时期,因声望卓著,日寇欲委以官职,断然拒绝,隐避乡间数年,一生铁骨铮铮,与假死躲避伪职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并称“太谷二铁”。任尔琪(1877-1945),曾任山西晋祠国术促进会会长,宋氏《内功四经》注释本即出自其手。日寇入侵,太原沦陷,辞去一切公职,闭门谢客,专心授徒。
宋氏形意拳注重内功修炼,以《内功四经》、《易筋经》、《洗髓经》为指导,在严格遵守传统形意拳象形取意、六合为法、四象为根、三节为用等要求的基础上,从脉络、格式、气路人手,内外相合,上下互撑,左右争衡,前后互为作用,全身整体配合,瞬间发出鼓荡震颤的弹性爆炸力。宋世荣先生认为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一般人只知讲求武艺,动而轻意,重刚而轻柔,重阳而轻阴,重魄而轻魂,虚实不分,而道艺则不以体魄用事,故能以魂制魄。二者之别,在于养气。养气之说,出自《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世荣先生以武技修为为正道,融于生活,一以贯之。先生之容貌,不怒自威,凛然正气;先生之为人,侠肝义胆,济危扶困。一生所学所思,贯通于日用之道,技艺与道义,俨然一体。
宋氏一门,历来重视文化修养。开派宗师宋世荣、宋世德贤昆仲,自幼聪慧好学,广泛涉猎儒、道、释诸家之学,擅长诗词歌赋,曲艺围棋。后代子孙相承,蔚然成风。民国27年(1938),铁麟先生为避日寇伪职,冒险躲避乡下,光华先生当时年仅6岁,风雨如晦,世局板荡,一灯如豆,犹能秉烛夜读,未尝少辍。庚子之乱,李存义因杀洋人遭到清政府通缉追捕,逃到太谷投奔师叔。世荣先生盛情接待,略无畏惧,数月间朝夕过从,相切相磋,多年习武心得和盘托出,毫无保留。世荣先生一生慷慨好义,家中访客终年不断,客人缺少盘缠,甚至不惜典卖家产,竭力济赡,故有“小孟尝”、“玉麒麟”、“义侠”之美誉。家教如此,门风自然不同。采访光华先生时,曾见先生手书祖训数则:“尊师重道,树德树人。戒骄虚怀,精益求精。”“未曾学武先学礼,未曾学艺先学德。”“学武育人,习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倡导尚武精神,树立浩然正气。”光华先生略作解释,说宋氏形意拳老少皆可学习,但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明德守礼,否则则成暴虐之徒,无礼之辈,对社会害处更大。第二,要有文化知识的基础,否则连宋氏最重视的《易筋》、《洗髓》和《内功四经》都读不懂,义理不明,自然难求上进。第三,要有恒心毅力,否则容易半途而废,难成终身事业。 宋氏先祖世代以修理、贩卖西洋钟表为业,世荣先生17岁时弃儒从商,随父来到经济繁荣号称“晋商之都”的太谷,开设钟表行。此后,拜师李洛能,学成一身绝学,但不改旧业,心志淡泊。山西总商会会长曹润堂为之感怀赋诗,云:“赌槊超屏技最工,老年犹觉气如虹。谁知燕赵悲歌士,多在鱼盐版筑中。”自古英雄多寂寞,明时既难逢,明主复难遇,以致贩夫走卒之中,多块垒难平之士,所谓“大隐隐于市”,岂非约斋先生之谓耶?先生精通音律,尤擅昆曲,家人友朋,暇时小聚,慷慨悲歌,所唱皆忠义侠烈之事,岂非先生揽镜自照直抒胸臆之语?时乎?运乎?风流散尽,惆怅难平。
以上所言,仅为笔者聆听时记忆之梗概,更多详情细节,在当时采访现场的录音之中(录音整理/牛娜娜):
采访人张焕君(以下简称张):宋老师您好,对于武术,我是门外汉,您能先介绍一下宋氏形意拳的来龙去脉吗?
被采访人宋光华(以下简称宋):宋氏形意拳传自李洛能先生,李洛能是从祁县戴龙邦先生那里学的。原来叫心意拳,李洛能先生把它改名为形意拳,不过民国初年的书上写的还是心意拳。李洛能出师后,从祁县来到太谷,在太谷大族孟缚如家作护院,同时传授拳艺。开门弟子是车毅斋,人称车二师傅,再下来便是我祖父。他17岁来太谷,开始学形意拳。
张:您祖籍北京,怎么到了山西?
宋:根据家谱记载,最初祖籍金陵,跟随燕王朱棣迁居北京,曾经也有封地,属于官宦人家。世荣公的祖父文魁公,曾在清宫造办处任职。父亲永禄公,曾受清政府派遣,到欧洲学习钟表制造维修技术,归国后,正值鸦片战争,因永禄公精通洋文,派赴广州充任翻译数年。后来厌倦仕途,专门以钟表买卖修理为业。乾隆之后,以山西太谷、祁县、榆次、平遥为主的晋商,实力雄厚,驰骋商界,山西商人遍及大江南北,横跨欧亚大陆,太谷城内更是商贾云集,票号林立,是山西乃至全国的金融中心,享有“金太谷”、“小北京”、“中国华尔街”之誉。当地人生活富裕,家中多有钟表之类的时尚消费品,但不懂维修。因此,永禄公经常被晋商大户邀请到至山西修理钟表,往返既多,于是在太谷城内开设钟表修造局,局名“永善兴”,生意十分兴旺。
张:对,曹家三多堂就收藏了很多西洋钟表。
宋:太谷那时候富人多,集中在城内、北洗以及南溪、上庄那一带。世荣公同治四年(1865年)来到太谷。他自幼习武,学的是家传的少林拳,同时研读家藏的《洗髓经》、《易筋经》,根底很好。随后拜师李洛能门下十年,一同学习的还有车毅斋、李广亨、贺运亨以及先祖世德公,当时人称“五星聚太谷”。从门人传承来说,车毅斋和世荣公弟子较多,影响较大。但二者也有不同。车毅斋功夫精湛,一生以保镖护院为业,门下弟子多出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世荣公修钟表、做生意,从小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武术只是他的一个业余兴趣,不靠这个吃饭,态度上就相对不保守,对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就比较高。
张:保守?是指传授武艺时有所保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宋:差不多吧。世荣公选择徒弟也很严格,不随便传人,他们的底子大多比较有文化,层次较高。王嗣昌、赵守钰都曾在政府担任要职,任尔琪曾任晋阳煤矿总经理,贾蕴高精通书法绘画且是银行家。因为择徒过严,传人不是太多。
张:您是宋氏形意的第三代?
宋:是宋氏第三代、第二代传人。世荣公、世德公创立为第一代,下边的子侄辈有虎臣公、铁麟公,他们是第一代传人,我是第二代传人。在形意拳各门各系中,能够家族一脉相承的,只有宋氏。河北郭云深、刘奇兰,山西的车毅斋,后人现在都不练了。
张:形意拳主要在北方传播?
宋:对,原来是北方,主要是山西、河北,河南的传人是马学礼,回民较多。现在已经不分南北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希腊、英国、法国、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地方都有。
张:形意拳,或者说心意拳,是什么时候创立的?
李德仁(宋光华先生弟子,以下简称李):明末清初,蒲州人姬龙峰创立的,时代和傅青主差不多。姬龙峰原来是个文化人,但是酷爱武术,赶上乱世,就专研武术,尤其精通枪法。后来,据说在宋朝建的一所岳王庙里,因为年久失修,塑像开裂,他从里边找到一本武穆拳谱。经过几年的认真研究,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而创建了形意拳。所以,形意拳起初称作心意六合拳,认为是岳飞原创。
宋:对,有这个说法。
张:也就是说,形意拳是借鉴岳飞的武术理论而创立的?
宋:对。但是现在从岳飞到姬龙峰之间的传承,搞不清楚。不过这条线索应该没问题。
李:姬龙峰在世时名气就很大了,少林寺还请他去教过拳,而且据说不教俗家弟子。后来的郑南山、曹继武,也都是十分重要的传人,曹继武还中过武状元。后来传人就是戴龙邦、戴二闾父子。
张:这么看来,形意拳与少林拳还很有渊源?
李:从武术体系上来说,形意拳是内家拳,少林拳是外家拳。
宋:对,是这样的。
张:内家、外家的区别是什么呢?
李:说得简单点,内家拳是修道的,外家拳仅仅是为了技巧,能打就行。
宋:这也是武艺和道艺的区分。宋氏形意,不管什么练法,都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以任督二脉分阴阳。更重要的是,通过习武,修身养性。
张:宋氏形意拳中的《易筋经》、《洗髓经》,好像少林寺也有?
宋:是的,据说是达摩祖师传下来的。
李:这是假托。实际上,春秋、战国就有,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里还画有易筋经、洗髓经的内容。说穿了也没什么,不过就是些健身益气的法门。
宋:宋氏形意讲究上层功夫,要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化虚,通过长期的练习,达到易骨、易筋、易髓的效果。所谓易,就是改变。台湾的一个医生来我这里,做了个解释,很有启发。他说人体有脊髓、骨髓,脊髓与神经相关,通过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动作变得敏捷。骨髓是造血干细胞,通过锻炼,造血干细胞可以对修复内脏起到帮助作用,细胞旺盛,身体就健康了。所谓练内功,讲究内壮才能外强,心、肝、脾、肺、肾,包在肚皮里,看不见,但借助锻炼,是可以变得强健的。同样,筋、骨通过合理锻炼,也能变得结实,骨小板排列有序,骨质密度增加,这些都有科学研究成果。这些方法,既符合运动科学,又符合人体力学。不少练拳的,都能延年益寿,到老身体还很壮实,反应灵敏,这就是锻炼的结果。像我父亲,活了94岁,一生没得过什么病。 张:练习这些内家功夫,都要配合呼吸吧?内练一口气?
李:外家功夫也要配合呼吸,二者的区别不在这儿。内家拳,特别是形意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容纳吸收了。心意拳是从心学来的,心学从宋代陆九渊到明代王阳明自成体系,真正是三教合一的,这跟朱熹的理学不同。
张:这样说,会不会有问题?当年收徒,徒弟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很多人还是文盲,怎么能听懂这么高深的问题?
李:宋氏收徒,没文化的不收。
宋:因为有了文化,就能传承,会表达,看古书,读《内功四经》就不发憷。宋氏形意的特色就是《内功四经》,这是基本的指导方法。有了这个方法,练功就不会出毛病。前一段时间,有几个从安徽宿州来的学生,练了二三十年形意,方法不对,有的头晕、血压高,有的身上疼,越练越僵。我给他们用这个方法调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恢复。
张:《内功四经》是祖上传的,还是自己创的?
李:应该说跟世荣先生密切相关。世荣先生在该书的跋语中说,清初有一个王姓的官员从水底捞出一个石函,里边盛放的就是这部书,但当时无人能懂。百年之后,有人识破,这才知道是修炼内功的。晚晴时存放在沈阳的工部库房中,刘晓堂有抄录本,后来送给了世荣先生。世荣先生将其与自己的练功实践相结合,发现功夫长得快,而且不出偏差,就将这部书作为练功的理论指导。这部书一般人不好读,按照次序分为内功、纳卦、神运、地龙,文义精深,读不懂,徒弟就教不成。所以,过去晋中有句话,说宋氏形意拳门槛太高。
宋:任何门派,一定有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传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立起来的。宋氏形意拳的基础理论就是内功四经,现在也传承了上百年了。时代越变,越觉得这些东西宝贵。譬如说,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手跟脚,肩跟胯,肘跟膝,这是外三合,内三合是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象形取意,由外观内,通过外在的形体考察内在的功力,反应快才能出手快。怎么才能反应快?就要有内功的不断练习。
李:就是要知行合一。形意拳是心学,心学就讲究知行合一。
宋:对,形意拳讲究天人合一,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身体变化,跟气候、季节、方位都有关系,体现在医学生理上,就是脉络、气路。眼睛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遵守这些规律,身体就会受益,益寿延年。
张:世德先生后来出家了?
宋:对,他是我的亲祖父,四十多岁出家。远游数年,东到朝鲜,北到俄罗斯,手拿一柄月牙铲,走哪儿住哪儿,一路上行侠仗义,悬壶济世,做了不少好事。
李:内家拳讲究修道,层次越高,越能看破人间俗事,专心修道。世荣公的次子国秀先生,也是在沁县安禅山法华寺出家,于雁门关镇边寺受戒,法号真空。先后在北京广济寺任知客师,在太原白云寺任主持。长子虎臣先生虽未出家,但因酷爱武术,终生不娶。不过,二宋在当时名气都很大。世荣先生被称为京冀武术界的三大圣手之一,与郭云深、白西园齐名。
张:世荣先生在北京做什么呢?开武馆?
李:宋氏在太谷、北京都有生意。他家的祖坟在酒仙桥,北京也有宅院,就在东城齐化门南边的火神庙附近。老北京有好几个火神庙,都是形意拳的固定场所,找到火神庙,就找到自己人了。
张:形意拳要有文化功底,了解传统文化,您都读过哪些古书?
宋:我上学不多,小时候读过一些古书,《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都读过一些。主要是通过老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旧传统,对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有些体会。
张:对,像贾蕴高先生那样,日寇入侵,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恐怕还是出自传统的儒家节义精神。
李:形意拳尊重岳飞,视为鼻祖,不仅因为他是武术上的来源,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忠义精神。形意门人,能抗击胡虏,却很少做官,与这种观念有关系。郭云深、宋世荣、白西园、李存义、尚云祥都不愿做官,抗战时期形意门人很多参加革命,抗日杀敌,民族英雄很多。
世荣先生的徒弟王嗣昌,是辛亥元老,在阎锡山手下担任军长,中原大战时蒋介石派人拿金条收买他,毫不动心。但后来阎锡山却因此怀疑他,他就辞职不干,义不受辱。
张:有古君子之风。
宋:也有民族气节。日本人打到太谷时,任命了一个伪县长,因为我父亲懂武术,声望高,让他到保安团做事,遭到父亲的拒绝。日本人不肯罢休,三番五次的找,没办法,父亲就带上全家跑了。
李:民国时期,太谷有两个人,人称“二铁”,宋铁麟、赵铁山,一文一武,声望都很高。太原沦陷后,太谷的政府官员、警察都跑了,有一段时间成为政治真空,没人管。太谷是当时山西的经济中心,商会自然着急,就请铁麟先生出面维持。推辞不掉,只好迎难而上。找来不少门下弟子,又招募了不少人,组成民团,保护城里城外的商业安全,维持治安。直到日军快进城时,这时商家的财产也大都安全转移了,又宣布解散民团。而且,很讲策略。每人两块大洋,拿上钱就必须走,这个从东门出城,那个从南门出去,第一批出了城,才给第二批发钱,防止他们乘乱抢劫。世道乱,真要结成团伙打劫,谁管?可见铁麟先生的谋略。日本人来了让他做官,不能答应,但也不能一直对抗,要不就成抗日分子了。于是带上老婆孩子,跑到清徐、太谷、祁县交界的游击区躲避,一躲就是好几年。赵铁山倒是没跑,他自有办法,那就是装死,门上贴上白纸,挂了讣告,实际上躲在铺子后边的小院院里头,有人每天送饭。国民政府专门为他在西安举行追悼会,蒋介石还送了花圈。
张:晋中地区的晋商大院,都有保镖。以前人说穷文富武,是不是经济越发达,武术也就发达,二者有个相互促进的作用?
李:确实如此。当时晋商都要雇用很多保镖,平时看家护院,如有大批银两物件押运,也由镖局承担。当时很多著名的武师都以押镖为业,比如戴龙邦、戴二闾父子,左二把,王正清,安晋元,李存义,都是一流高手,待遇当然也十分优厚。这些或多或少都与晋商有关,好多练形意的后辈也都跑到山西来找工作,宋世荣、车毅斋就推荐过很多人做护院武士。 宋:形意拳的传承原先比较保守,我的师兄们也大多已经去世,在我看来,必须解放思想,该传就传,决不能再保守。形意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传就是自生自灭,只有传承才能发展,才能发扬光大。所以,我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形意拳,让人们了解它,喜爱它。
张:一般的拳法都有套路,按照套路练习,似乎比较容易。形意拳有套路吗?
宋:也有套路。
李:真正的武术不讲究套路。练武之人,精力都放在套路上,就成了花架子。真正的武术是实用的,既能强身健体,更可以随时实战。套路最适合什么?表演!比赛!拿奖牌!套子货,不中用。
宋:武术概念中有功法、套路、格斗,有这样解释的。
张:有人说,中国武术近似舞蹈,适合表演,拳击、泰拳实战性更强。
李:你看拳击、泰拳有什么套路?拳击就是三个动作,直拳、摆拳、勾拳,合起来就是个组合拳,非常实用。
宋:不过仔细看,每个套路都有攻防含义。
李:宋老师教我们动作时,对方一拳打来,要格挡、反击,一般的拳法是分开的。形意不能分开,一旦出招,这一招就既是防又是打。
宋:打也是顾,顾也是打。
李:顾打合一。形意讲究万法生于三体,这个思想来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形意拳里,千千万万的打法都是由三生出来的,每个打法里都包含三,所以只要一动手就是三。形意之所以威力大,因为它在理论上就比别的拳法高一筹。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真正领悟很难,特别是一动手就能把三体现出来尤其难。当然,如果有明师指导也很快,民间有一句传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学了一招,反复练,体会攻防合一,学完了,再教第二招,一招一招地学下来,每学一招都能用于实战,所以才能一年见效。
张:刚才看照片,发现里头还有些是入门仪式,这跟古代的拜师礼有关吗?
宋:中国人讲究天、地、君、亲、师,老师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中最重要的,不仅传授谋生的技艺,也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古代的师徒关系,跟现在学校里的师生关系还不一样。师徒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彼此都负有责任。师徒要认真传授技艺,通过徒弟来传承,而且还要负责徒弟的人品德行,如有败坏则要逐出师门。徒弟呢,除了好好学习技艺之外,也要维护师门荣誉,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些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古人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指的就是这种亲密关系。
李:拳道通于天道,天道通于人道。学拳之后,为人处世都会了,懂了,还符合道德。
张:在您小的时候,师兄弟拜师的仪式、规矩与现在一样吗?
宋:差不多,现代稍为简化了一些。不过有些仪式是一样的,比如要给先师三跪九叩,上香行礼,拜师要有引荐师、拜师帖,徒弟要给师父磕头、敬茶,这些礼节一直保留,没变。
李:古人讲究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传授武艺,先传武德。德怎么体现呢?就是通过礼节来体现,要有外在的仪式性的规则来约束,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否则无法执行。拜师仪式就是一种礼节。
宋: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么个仪式,确定师徒的名分,这对师父和徒弟都是一种约束。徒弟要学会尊师重道,师父也要以身作则,树德树仁。这样师徒之间才能在长期共处的教学、生活中,形成凝聚力,我们常说的“师徒如父子”,就是这个意思。
李:习武的过程也是情感的交流,通过师傅和徒弟、长辈和晚辈、师兄弟之间,既有名分上的约束,也有情感上的联系,都能给人归宿感,感染力就特别强。一个年轻人没学拳的时候,是个愣头小子,在街上横行霸道,乍乍乎乎,拜师学拳以后,过上几年,这个人就会变文雅,有教养。这种修养就是从师门慢慢学来的。
张:这就像宋代以来的书院,师生白天晚上在一块,交流很多,感情也很深厚,传道、授业、解惑,融为一体,几十个学生,和老师相处三五年,感情自然不一般。老师年老生病,学生端茶倒药,死了养老送终,按时祭奠。我觉得武行的师徒关系,也是这样。
李:对,也是这样。读过《岳飞传》,就知道岳飞与师父周桐的感情,周桐无儿无女,死后岳飞给养老送终。
宋:武界这种例子很多。学武术,就是学做人的礼数。(指着屋里一个年轻人)比如,那个孩子是从福建,在我这里住了半年了,每次来的时候,恭恭敬敬地先鞠个躬,走的时候再说一下,打个招呼。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礼节。古代年轻人做人先学礼,洒扫应对,都有规矩。这就是教养。
张:现在很多人不懂礼,举手投足都显得粗鲁。以前看过一本书,说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去拜访陈三立先生,那是位老先生,也是民国著名的大诗人、大书法家,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父亲。这个学生去的时候,正好陈寅恪先生也在,陈先生是他清华的老师,但是因为他来拜访陈三立先生,是客,就要按宾主之道落座,而陈寅恪先生只能站在父亲椅子背后侍坐。为什么呢?父亲待客,儿子不能坐,只能一旁侍候。这是待客之道,是老辈的规矩。现在都不讲究了。
宋:对,以前大户人家都有这种家教,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辈分,有不同的礼数。这需要从小培养,耳濡目染。
张:宋老师,您现在还带徒弟吗?
宋:带啊。有百十多个,都是正式拜过师的,一般学习的就不算了。拜师的目的,不只是学习,更主要的是传承,武术的技艺、武术的精神、武术的修养,都需要人来继承,传下去才有可能提高、创新,与时俱进。
张:拜师之前,您对学生会进行考察吗?
宋:对,要考验一下。主要考察道德品质,为人处世,武术基础有了更好,没有的话也不怕,只要真心喜爱就行。
李:形意拳跟外家拳不同,不用大幅度的压腿下腰,正常人都能练,男女老少都适合,练起来动作没有任何难度,朴实无华。只要能做正常的动作,就能打形意拳。因为,形意拳认为武术动作不能有难度,如果做起来很费劲,还怎样用这个动作去打人?最简单的动作,打人才最有效。 宋:现在国家为了评定等级增加了技术难度,比如一些竞赛套路,一下跳起来,空中旋转720度才落下来,落地时还必须单脚着地。这样的动作,一般人能做到吗?在实战中能用吗?花拳绣腿太多,武术的性质就变了。
张:形意拳有武艺,道艺,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生活日用。
宋:对,现在练拳,实战的机会少,但是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我们教的方法,是“练养结合”,不仅要锻炼,还要会保养,要对人的身体生理结构、经脉、关节有所了解,通过修习内功加以调理。还要戒除一些不良嗜好,酗酒、抽烟,尽量远离。只练不养,损害更大。
张:宋老师,您的孩子们现在还练拳吗?
宋:两个儿子,以及下边的小孙子,都在练。我自己文化水平低,当年练武也是受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了。民国三年(1914),车毅斋先生去世,李存义从河北赶来吊唁,与毅斋先生的大弟子李复祯、我父亲铁麟先生以及布学宽等形意拳同门商定,以“华邦维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作为形意拳排辈的次序。我父亲是第一代“华”字辈,我是第二代“邦”字辈,李老师是“维”字辈。现在已经传到“社”字辈了。
李:世荣先生是宋氏形意的创始人,他这人兴趣广泛,轻功也好。喜欢喝茶,每天清早都要去城外的凤山上提一罐水回来泡茶。出去时城门不开,他就翻城墙出去,跟走平地一样,拎上水回来,城门刚开。他还精通围棋,喜欢唱京剧。每天商号关门后,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唱念做打,样样精通。
宋:形意拳在技击上的基本原理,就是顾、打合一。而且可以一招多用,比如用劈拳迎击,根据对方的位置、力道,既可以直击,也可以变成拿。还可以使用腿法。长拳讲的是四击,踢、打、摔、拿,形意则是七种击法,打、踢、拿、摔、点、顶、靠,全身七个部位,头、肩、肘、手、胯、膝、脚,都可以打人。左右都可以,称作七拳十四处打法。
李:宋老师就很厉害。他和徒弟试招,脚上稍一用力,徒弟就受不了。铁麟师爷85岁时,就在这个屋子,有两个外县的年轻人来请教。他们20年前来过,一动手,不顶事。这次来先是假装看书,乘老先生不注意,想把老先生摁倒。结果,老先生一抖,俩人就跌到那边了。
宋:我祖父有一次到上庄给财主家修钟表,回城时,财主派马车送,车夫坐在车上,从背后突然拍了他一下,算是招呼他上车。结果,“啪”的一下,祖父就把他拉下来摔到地上了。这说明警惕性高,而且因为长期习武,反应特别快。练形意,首先要学会放松,功夫越高,各个部位才能越放松,这样才能反应敏捷。这里边有拳理,需要好好体会。
访谈后记:中国历代都有武侠的传统,但中国也一直有对“侠以武犯禁”的防范,期间世事变迁,浮浮沉沉,是非曲直难以尽说。虽然近些年“武术变武舞”,致风光不再、恶评如潮,虽然武术冠军被几个小流氓群殴饱受世人嗤笑,但武术作为中华文明之典范,故有多种不足,然必将随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登世界体坛,终将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