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极权主义是造成《陆犯焉识》陆焉识悲剧命运的根源。知识分子历来是极权主义极为敌视的对象,陆焉识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身份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陆焉识被抛掷于极权主义这个毁灭人的“古拉格”容器里,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生存陷入无根的孤独困境,正常的人性被异化。在人性荒漠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被陆焉识认真爱过的冯婉喻却成了他最后的精神归依。他们的爱情故事看似曲折浪漫,实质更增强了陆焉识人生的悲剧色彩,同时体现了极权主义的罪恶。
关键词:罪恶 极权主义 陆焉识 悲剧 冯婉喻 精神归依
毫无疑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人生是悲剧的。他的沉重苦难,绝不是电影《归来》的一出凄美爱情戏所能简单消解的。《归来》的陆焉识,到最后至少还可以陪伴失忆的冯婉喻到火车站接“陆焉识”。而《陆犯焉识》的陆焉识,其结局则是无路可走,最终只能带着冯婉喻的骨灰回到那块曾经将他变为非人的苦难之地——大西北草漠。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毁了这样的一位知识精英?是谁导演了这样的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又是谁制造了这样的一出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剧?
我们认为,导致陆焉识人生悲剧的根源是罪恶的极权主义。知识分子历来是极权主义的心腹大患,是它极为敌视的对象,作为精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陆焉识,其悲剧命运注定是必然的了。陆焉识被无情地抛掷于极权主义所建构起的“古拉格”容器之中,其肉体和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由人变为非人;其社会人际关系受到破坏,生存空间被压逼瓦解;其家庭伦理被颠覆,家庭幸福被无情摧毁;其正常的人性受到异化,人性残忍的一面被激发暴露出来。最为向往自由的陆焉识,不仅没有得到自由,反而沦为政治囚徒,在失去自由的同时,其人生也尽毁。无处靠岸的浪子陆焉识,幸而还有冯婉喻至死不渝的爱情抚慰,这令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找到了最后的精神归依。读罢《陆犯焉识》,对于陆焉识的如此遭际悲剧,又怎能不让人感慨和同情?!关于极权主义的罪恶和危害,又怎能不令人深思与警惕?!
一、悲剧:必然的命运
当知识分子遇到极权主义的时候,悲剧是他们的必然命运。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说过:“在极权主义国家里,宣传(propaganda)和恐怖相辅相成,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而且经常被如此认定。然而这只是部分事实。凡在极权主义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它就用灌输(indoctrination)来代替宣传,使用暴力与其说是恐吓民众(只有在初期阶段,当政治反对派仍然存在时,才这样做),不如说是为了经常实现其意识形态教条和谎言。”①对于极权主义来说,除了用残酷的暴力来维持统治之外,更重要的手段是采用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来控制人民的思想。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政治寓意小说《一九八四》里反复写道,极权主义“老大哥”的统治真谛在于四条信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真理、上帝即权力”。其中,最为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无知即真理”。极权主义对人民进行全面绝对的控制,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无孔不入,人的思想灵魂被严密监控于国家组织机器之中。大洋国最为清醒的思想者温斯顿,在恐怖的思想警察面前,最终也只能心甘情愿地举手投降:“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②在恐怖的极权主义面前,知识分子或者思想者显得如此弱小无力,仅有的少数不配合或者反抗者最终将会要么屈服,要么被无情地肃清掉。
奥威尔的另一部政治寓意小说《动物庄园》,通过虚构的“动物庄园”故事象征了极权主义对思想者的严防死守:动物庄园的“老大哥”拿破仑为了确保极权主义的统治,对内通过暴力、欺骗、灌输的手段牢牢地控制动物们的思想,对有知识有思想的动物诸如那四头年轻的猪,以及思想有所觉悟的小母鸡等则统统血腥地消灭掉,从而实现动物队伍的“纯洁性”,保持动物们对它的臣服、迷信、敬畏和忠心。极权主义的“愚民”政策需要的是“愚民”,而知识分子往往不是“愚民”。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通常对极权主义保持一定的警惕,对它所宣扬的“真理”也往往表现出怀疑和批判。说白了,就是不那么好欺骗和不好驯服。因此,极权主义往往把知识分子视为心腹大患,一方面千方百计加以笼络利用他们;另一方面,将那些“不听话”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加以控制,或者肃清干净,以确保极权统治的牢固性。
显然,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正是极权主义所敌视的“专政”对象。陆焉识,出身大家族,留学海外,拥有博士学历和教授头衔,心高气傲,拥有知识分子的那份独立、脱俗、耿直和单纯。他在给大卫·韦的信中写道:“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③陆焉识是特立独行的,他试图保持中立立场,拒绝与政治扯上任何关系,然而他又是幼稚迂腐的,或者说是不识时务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些本来是知识分子引以为傲的特质,现在却成了致命的要害。当然,从表面来看,他的悲剧是由于他的性格弱点所致,但事实上与此无关,只与他的身份有关,知识分子面对极权主义时注定是悲剧下场。他的每一次不解、不服、不屈,都只会让自己的惩罚越来越重,走向毁灭的深渊越来越近。刚开始的时候,陆焉识还不知道天高地厚,总是发声反抗,随着极权主义的步步迫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终于意识到对手是恐怖、残酷、无情的,在它面前,自己连一只蚂蚁都不如,生与死完全掌控于它的手中。同时,他还知道,不仅像他这一类的知识分子注定无路可走,就连其他人的命运也是不能自主的,只能交由极权主义操控。因此,陆焉识不得不沉默,最后失声了。面对极权主义,像陆焉识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管他愿意与否,“闭嘴”是唯一的选择,当然,“闭思想”也是必然的结局。到最后,陆焉识们都只会成为《一九八四》的温斯顿,最终逃脱不了被改造、肃清的命运。除非极权主义消失,否则,陆焉识式的悲剧故事还将继续上演。
二、古拉格:毁灭人的容器 美国女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在研究苏联时代的“古格拉”时指出:“‘古拉格’一词,不仅表示集中营当局,而且表示苏联的劳动苦役营系统本身,其形式和种类无所不包:劳动营、惩罚营、刑事犯和政治犯监禁营、妇女营、少女营、临时难民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古拉格’代表着苏联镇压体系本身,它有一套被囚犯称为‘绞肉机’的程序:逮捕、审讯、用没有取暖设施的运牛车押解、强制劳动、毁灭家庭、常年流放、过早及无谓的死亡。”④在苏联时期,许多人在“古拉格”里遭受到极大的苦难,产生了无数的悲剧。阿普尔鲍姆这样描述写道:“一个人作为‘人民的敌人’受到审判被枪毙;他的妻子作为‘人民的敌人的家属’被送进某个劳改营;他的孩子在孤儿院里长大;然后加入犯罪团伙;他的母亲死于压力和悲伤;他的叔伯姑舅表远亲断绝了彼此之间的所有联系;以免受到他们的牵连。家庭四分五裂,友谊终止完结,恐惧使仍然留在家里的人们心情沉重,即使当时他们没有被吓死。”⑤可见,只要有一个人牵涉到“政治罪”,与之有关系的所有人都将无情地受到镇压体系的惩罚,他的悲剧将会波及无数的人。在权主义体系之下,陆焉识被抛掷于“古格拉”这个容器之中,任由极权主义的摆布。极权主义从个人、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入手,对陆焉识进行严密的操控,由此,他的人生开始了永无终点的悲剧之旅。
首先,陆焉识受到了死亡恐惧的非人摧残,身心由此受到极大的伤害。“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永恒的恐惧之一,是许多观念信仰和世界宗教的基础。自古以来,死亡就覆盖着神秘的面纱,甚至就是现在,当我们想象这一过程中生理和生物化学的一般特征时,下意识地会感到自己面对的就是那个刮着腐化和绝望可怕冷风的无底深坑。”⑥人本能地恐惧死亡,因此,要摧残一个人,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给他制造“死亡的恐惧”。在被逮捕、公审、判刑、等候死刑、监禁转移、服刑改造等过程之中,陆焉识经历过多次的“死里逃生”。每一次的经历都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致彻底地改变了他整个人,由自我变成非我。在那种残酷无情的折磨打击之下,陆焉识以惊人的坚韧,最后幸运地活了下来。然而,能从“活死人世界”里幸存下来的陆焉识,已经再也不是昔日那位风流倜傥、意气风发的“陆焉识”了,他变得年老身残,沧桑寡郁,沉默谨慎,圆滑世故。这不得不令人惊恐于极权主义的无穷“改造”威力: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顽强、坚定、无畏,到最后,他在极权主义面前也只能低头屈服。
其次,陆焉识陷入了一种由极权主义所制造的孤独无根的生存困境之中。“极权主义统治作为一种政府形式是不同以往的,因为它不满足于这种孤立,并且要摧毁私人生活。它的自身基础是孤独,是根本不属于世界的经验,这是人类经验中最彻底、最绝望的一种。”⑦“无根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足之地,不受别人的承认和保障;成为多余者意味着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⑧陆焉识是“反革命”、“老右派”,政治上没有前途,社会上没有地位,人生没有价值和尊严。他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人人敌视、防备、排斥的“另类人”,昔日令人尊敬的博士教授,如今沦落为专政对象,人们见之如“瘟疫”般,唯恐避之不及。陆焉识犹如一只悬浮在空中的气球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自己停留的位置,唯有孤独无根地苟且偷活。更为令人心酸绝望的是,好不容易由大草漠回到家中,竟然连亲生儿子也没有接纳自己,即使是骨肉至亲,依然将之成为包袱,甚至敌人。对此,他清楚地明白,大草漠之外的世界并不是他可以生存的土壤,那种人生无根的飘离虚空之感令其痛苦不堪,所以他最终只能重返那曾经是地狱般的大西北荒漠。
最后,极权主义逼迫陆焉识的人性异变,将他的人性残忍一面激发和暴露出来。《一九八四》里的人际世界是令人窒息,难以呼吸的。在那个极权主义国度里,每一个人都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敌人,要么是思想犯,要么是叛徒,要么是告密者,要么是秘密警察。总之,任何人都是不可信的,任何人都是危险的。那里的人已经彻底异化,正常的人性已经被算计、阴谋、邪恶以及麻木所代替。尽管陆焉识被贴上了政治犯的标签,但他本质是善良厚道的。但是,在极权主义的环境之下,他的人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他的深不可测的人性之恶也随之显露出来。在服刑期间,当看到梁葫芦被马到拖得半生不死之际,他竟然没有动恻隐之心,更没有拿出欧米茄手表去救他,甚至心里希望马能够快点拖死他。陆焉识之所以这样做和想,是因为假如他去救梁葫芦,他的“阴谋”将会败露,自己就不能去礼堂观看有女儿主演的科教片电影了,而且他自己也将招来杀身之祸。更为关键的是,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存在信任、怜悯与正义,如果他去救别人,那又有谁来救他自己?因此,他不再挺身而出,也不再慈悲为怀,更不再心存愧疚,任由心中的“魔鬼”出窟,任由人性的残忍使恶。
三、冯婉喻:最后的精神归依
严歌苓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为了爱情始终坚持如一,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成为悲剧人物也在所不惜。2015年《床畔》里的护士万红就是这样的一位追求和坚守爱情到了极致的女性。为了植物人张连长,她不顾一切地守护在他的床畔,即使错过了深爱他的吴医生,耗尽了青春年华,毁掉了前程和幸福,她始终勿忘初心,忠贞如一,无怨无悔。万红是为一位植物人而献身的人,而《陆犯焉识》的冯婉喻则是穷其一生为一位浪子而献身的人。冯婉喻,一直在等待陆焉识的“归来”。她等的不仅是陆焉识肉身的归来,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的归来。陆焉识本质上是一位浪子,他抗拒一切束缚,包括政治的、爱情的、婚姻的,以及世俗人生的条条框框。对于冯婉喻,事实上陆焉识从来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在服刑改造期间,人生的变幻沧桑,他才终于明白:冯婉喻才是他的最终和唯一的精神归依。在高压的极权主义政治之下,陆焉识深陷囹圄,遭到世人的唾弃,冯婉喻对他却依然如一。她不仅在默默地等,更是至死不渝的付出,最为令人感到唏嘘的是,她竟然牺牲自己的贞操去拯救一生都在负自己的陆焉识。
陆焉识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抛弃他的是他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也从来没有对其歉疚过的女人——冯婉喻。现在,他醒悟了,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出逃去见她。“也许他的逃亡就为了这个目的:要当面告诉婉喻,他什么都记得,正因为记得,他现在知道那么多年他自己误了自己,也误了婉喻。他要婉喻原谅,他最好的年华没有给她。他一定要婉喻原谅他对她的心不在焉,在她身边的他仅仅是一份面带微笑的在场。”⑨然而,造化弄人,当他苦苦归来之时,冯婉喻却失忆了。他已经没有机会对她说句“对不起”,也没有机会做出亏欠她的补偿了,留下的是他终身的遗憾与悔恨。当冯婉喻死去之后,他带着她的骨灰离开上海重新回到大西北草漠之地。这时的陆焉识,在年老之际,再一次成为飘离在外的浪子。不过,这一次,他不是逃离,而是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和归宿。大草漠,再也不是惩罚改造他的牢狱,那里才是让他感到自由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是使他幡然醒悟、浪子回头的地方,也是他灵魂得以归依的地方。 在《陆犯焉识》中悲凉凄戚的人性荒漠世界里,仅剩的一点令人温暖的微弱人性之光是由冯婉喻身上发出来的。在极权主义之中,唯一没有异化,始终保持自我的就是冯婉喻。这不仅令我们想起了《一九八四》里的朱莉娅,她本来是反性爱团的人,按道理,她将会坚决执行反性反情感的方针路线。但是,她却没有被洗脑,表面规矩、正统,内里却是最反叛、最清醒。她不顾一切地爱温斯顿,疯狂、赤裸、大胆。她知道,这样做的结局必然是死亡。但是,她毅然去做了,最后为爱而死,为保持自我而死。相比狂野刚烈的朱莉娅,冯婉喻是温婉含蓄、隐忍坚毅的,她悄无声息地爱,不计代价地付出。在她的世界里,没有政治的是非与争斗,有的只是一个女人对婚姻爱情的最朴质至诚的向往与追求。在严酷的极权主义政治语境之中,她保持住了善良、温厚、宽容、忠贞的美好人性品格。为此,与其说是冯婉喻的伟大爱情力量拯救了陆焉识,还不如说是她的美好人性给了陆焉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与陆焉识一样,冯婉喻同样是极权主义的牺牲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与良知在抵挡或对抗残酷的极权主义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与不屈,尽管那是犹如螳臂当车,但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勇气、信念和力量。
结语
随着陆焉识带着冯婉喻的骨灰的悄然离去,他的人生故事也就此结束了,而他与冯婉喻的爱情故事也由此画上了句号。人生也罢,爱情也罢,也只有他在无边无际的大草漠里独自回忆与体味了。而那时陆焉识的样子,该是多么的孤独、落寞、苍凉。陆焉识,只是那个特定时代千万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而已。浪漫曲折、感人催泪的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故事,并不能掩饰他的悲惨遭遇和悲剧人生,更不能遮蔽极权主义的罪恶。最后,因为极权主义政治的结束,陆焉识得以结束非人的惩罚,恢复人身自由,也得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他的悲剧结束了,对知识分子,甚至所有的人来说,那是一件幸事。但是,我们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和警惕不能结束,时刻要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出现。《陆犯焉识》这样精彩动人的故事,最好只是让其在小说中叙写,而永远不要再在现实之中上演。
①⑦⑧ [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40-441页,第592页,第592页。
② [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③⑨ [美]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第100页。
④⑤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序言Ⅱ),戴大洪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640页。
⑥ [俄]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刘文华等译,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关键词:罪恶 极权主义 陆焉识 悲剧 冯婉喻 精神归依
毫无疑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人生是悲剧的。他的沉重苦难,绝不是电影《归来》的一出凄美爱情戏所能简单消解的。《归来》的陆焉识,到最后至少还可以陪伴失忆的冯婉喻到火车站接“陆焉识”。而《陆犯焉识》的陆焉识,其结局则是无路可走,最终只能带着冯婉喻的骨灰回到那块曾经将他变为非人的苦难之地——大西北草漠。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毁了这样的一位知识精英?是谁导演了这样的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又是谁制造了这样的一出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剧?
我们认为,导致陆焉识人生悲剧的根源是罪恶的极权主义。知识分子历来是极权主义的心腹大患,是它极为敌视的对象,作为精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陆焉识,其悲剧命运注定是必然的了。陆焉识被无情地抛掷于极权主义所建构起的“古拉格”容器之中,其肉体和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由人变为非人;其社会人际关系受到破坏,生存空间被压逼瓦解;其家庭伦理被颠覆,家庭幸福被无情摧毁;其正常的人性受到异化,人性残忍的一面被激发暴露出来。最为向往自由的陆焉识,不仅没有得到自由,反而沦为政治囚徒,在失去自由的同时,其人生也尽毁。无处靠岸的浪子陆焉识,幸而还有冯婉喻至死不渝的爱情抚慰,这令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找到了最后的精神归依。读罢《陆犯焉识》,对于陆焉识的如此遭际悲剧,又怎能不让人感慨和同情?!关于极权主义的罪恶和危害,又怎能不令人深思与警惕?!
一、悲剧:必然的命运
当知识分子遇到极权主义的时候,悲剧是他们的必然命运。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说过:“在极权主义国家里,宣传(propaganda)和恐怖相辅相成,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而且经常被如此认定。然而这只是部分事实。凡在极权主义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地方,它就用灌输(indoctrination)来代替宣传,使用暴力与其说是恐吓民众(只有在初期阶段,当政治反对派仍然存在时,才这样做),不如说是为了经常实现其意识形态教条和谎言。”①对于极权主义来说,除了用残酷的暴力来维持统治之外,更重要的手段是采用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来控制人民的思想。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著名政治寓意小说《一九八四》里反复写道,极权主义“老大哥”的统治真谛在于四条信言:“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真理、上帝即权力”。其中,最为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无知即真理”。极权主义对人民进行全面绝对的控制,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无孔不入,人的思想灵魂被严密监控于国家组织机器之中。大洋国最为清醒的思想者温斯顿,在恐怖的思想警察面前,最终也只能心甘情愿地举手投降:“他战胜了自己。他热爱老大哥。”②在恐怖的极权主义面前,知识分子或者思想者显得如此弱小无力,仅有的少数不配合或者反抗者最终将会要么屈服,要么被无情地肃清掉。
奥威尔的另一部政治寓意小说《动物庄园》,通过虚构的“动物庄园”故事象征了极权主义对思想者的严防死守:动物庄园的“老大哥”拿破仑为了确保极权主义的统治,对内通过暴力、欺骗、灌输的手段牢牢地控制动物们的思想,对有知识有思想的动物诸如那四头年轻的猪,以及思想有所觉悟的小母鸡等则统统血腥地消灭掉,从而实现动物队伍的“纯洁性”,保持动物们对它的臣服、迷信、敬畏和忠心。极权主义的“愚民”政策需要的是“愚民”,而知识分子往往不是“愚民”。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通常对极权主义保持一定的警惕,对它所宣扬的“真理”也往往表现出怀疑和批判。说白了,就是不那么好欺骗和不好驯服。因此,极权主义往往把知识分子视为心腹大患,一方面千方百计加以笼络利用他们;另一方面,将那些“不听话”的知识分子毫不留情地加以控制,或者肃清干净,以确保极权统治的牢固性。
显然,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陆焉识,正是极权主义所敌视的“专政”对象。陆焉识,出身大家族,留学海外,拥有博士学历和教授头衔,心高气傲,拥有知识分子的那份独立、脱俗、耿直和单纯。他在给大卫·韦的信中写道:“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③陆焉识是特立独行的,他试图保持中立立场,拒绝与政治扯上任何关系,然而他又是幼稚迂腐的,或者说是不识时务的,因为他不知道这些本来是知识分子引以为傲的特质,现在却成了致命的要害。当然,从表面来看,他的悲剧是由于他的性格弱点所致,但事实上与此无关,只与他的身份有关,知识分子面对极权主义时注定是悲剧下场。他的每一次不解、不服、不屈,都只会让自己的惩罚越来越重,走向毁灭的深渊越来越近。刚开始的时候,陆焉识还不知道天高地厚,总是发声反抗,随着极权主义的步步迫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终于意识到对手是恐怖、残酷、无情的,在它面前,自己连一只蚂蚁都不如,生与死完全掌控于它的手中。同时,他还知道,不仅像他这一类的知识分子注定无路可走,就连其他人的命运也是不能自主的,只能交由极权主义操控。因此,陆焉识不得不沉默,最后失声了。面对极权主义,像陆焉识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管他愿意与否,“闭嘴”是唯一的选择,当然,“闭思想”也是必然的结局。到最后,陆焉识们都只会成为《一九八四》的温斯顿,最终逃脱不了被改造、肃清的命运。除非极权主义消失,否则,陆焉识式的悲剧故事还将继续上演。
二、古拉格:毁灭人的容器 美国女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在研究苏联时代的“古格拉”时指出:“‘古拉格’一词,不仅表示集中营当局,而且表示苏联的劳动苦役营系统本身,其形式和种类无所不包:劳动营、惩罚营、刑事犯和政治犯监禁营、妇女营、少女营、临时难民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古拉格’代表着苏联镇压体系本身,它有一套被囚犯称为‘绞肉机’的程序:逮捕、审讯、用没有取暖设施的运牛车押解、强制劳动、毁灭家庭、常年流放、过早及无谓的死亡。”④在苏联时期,许多人在“古拉格”里遭受到极大的苦难,产生了无数的悲剧。阿普尔鲍姆这样描述写道:“一个人作为‘人民的敌人’受到审判被枪毙;他的妻子作为‘人民的敌人的家属’被送进某个劳改营;他的孩子在孤儿院里长大;然后加入犯罪团伙;他的母亲死于压力和悲伤;他的叔伯姑舅表远亲断绝了彼此之间的所有联系;以免受到他们的牵连。家庭四分五裂,友谊终止完结,恐惧使仍然留在家里的人们心情沉重,即使当时他们没有被吓死。”⑤可见,只要有一个人牵涉到“政治罪”,与之有关系的所有人都将无情地受到镇压体系的惩罚,他的悲剧将会波及无数的人。在权主义体系之下,陆焉识被抛掷于“古格拉”这个容器之中,任由极权主义的摆布。极权主义从个人、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入手,对陆焉识进行严密的操控,由此,他的人生开始了永无终点的悲剧之旅。
首先,陆焉识受到了死亡恐惧的非人摧残,身心由此受到极大的伤害。“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永恒的恐惧之一,是许多观念信仰和世界宗教的基础。自古以来,死亡就覆盖着神秘的面纱,甚至就是现在,当我们想象这一过程中生理和生物化学的一般特征时,下意识地会感到自己面对的就是那个刮着腐化和绝望可怕冷风的无底深坑。”⑥人本能地恐惧死亡,因此,要摧残一个人,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给他制造“死亡的恐惧”。在被逮捕、公审、判刑、等候死刑、监禁转移、服刑改造等过程之中,陆焉识经历过多次的“死里逃生”。每一次的经历都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以致彻底地改变了他整个人,由自我变成非我。在那种残酷无情的折磨打击之下,陆焉识以惊人的坚韧,最后幸运地活了下来。然而,能从“活死人世界”里幸存下来的陆焉识,已经再也不是昔日那位风流倜傥、意气风发的“陆焉识”了,他变得年老身残,沧桑寡郁,沉默谨慎,圆滑世故。这不得不令人惊恐于极权主义的无穷“改造”威力:一个人不管多么优秀、顽强、坚定、无畏,到最后,他在极权主义面前也只能低头屈服。
其次,陆焉识陷入了一种由极权主义所制造的孤独无根的生存困境之中。“极权主义统治作为一种政府形式是不同以往的,因为它不满足于这种孤立,并且要摧毁私人生活。它的自身基础是孤独,是根本不属于世界的经验,这是人类经验中最彻底、最绝望的一种。”⑦“无根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立足之地,不受别人的承认和保障;成为多余者意味着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⑧陆焉识是“反革命”、“老右派”,政治上没有前途,社会上没有地位,人生没有价值和尊严。他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人人敌视、防备、排斥的“另类人”,昔日令人尊敬的博士教授,如今沦落为专政对象,人们见之如“瘟疫”般,唯恐避之不及。陆焉识犹如一只悬浮在空中的气球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自己停留的位置,唯有孤独无根地苟且偷活。更为令人心酸绝望的是,好不容易由大草漠回到家中,竟然连亲生儿子也没有接纳自己,即使是骨肉至亲,依然将之成为包袱,甚至敌人。对此,他清楚地明白,大草漠之外的世界并不是他可以生存的土壤,那种人生无根的飘离虚空之感令其痛苦不堪,所以他最终只能重返那曾经是地狱般的大西北荒漠。
最后,极权主义逼迫陆焉识的人性异变,将他的人性残忍一面激发和暴露出来。《一九八四》里的人际世界是令人窒息,难以呼吸的。在那个极权主义国度里,每一个人都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敌人,要么是思想犯,要么是叛徒,要么是告密者,要么是秘密警察。总之,任何人都是不可信的,任何人都是危险的。那里的人已经彻底异化,正常的人性已经被算计、阴谋、邪恶以及麻木所代替。尽管陆焉识被贴上了政治犯的标签,但他本质是善良厚道的。但是,在极权主义的环境之下,他的人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实现自己的目的,他的深不可测的人性之恶也随之显露出来。在服刑期间,当看到梁葫芦被马到拖得半生不死之际,他竟然没有动恻隐之心,更没有拿出欧米茄手表去救他,甚至心里希望马能够快点拖死他。陆焉识之所以这样做和想,是因为假如他去救梁葫芦,他的“阴谋”将会败露,自己就不能去礼堂观看有女儿主演的科教片电影了,而且他自己也将招来杀身之祸。更为关键的是,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已经不存在信任、怜悯与正义,如果他去救别人,那又有谁来救他自己?因此,他不再挺身而出,也不再慈悲为怀,更不再心存愧疚,任由心中的“魔鬼”出窟,任由人性的残忍使恶。
三、冯婉喻:最后的精神归依
严歌苓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都有这样的特点,为了爱情始终坚持如一,无怨无悔地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成为悲剧人物也在所不惜。2015年《床畔》里的护士万红就是这样的一位追求和坚守爱情到了极致的女性。为了植物人张连长,她不顾一切地守护在他的床畔,即使错过了深爱他的吴医生,耗尽了青春年华,毁掉了前程和幸福,她始终勿忘初心,忠贞如一,无怨无悔。万红是为一位植物人而献身的人,而《陆犯焉识》的冯婉喻则是穷其一生为一位浪子而献身的人。冯婉喻,一直在等待陆焉识的“归来”。她等的不仅是陆焉识肉身的归来,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的归来。陆焉识本质上是一位浪子,他抗拒一切束缚,包括政治的、爱情的、婚姻的,以及世俗人生的条条框框。对于冯婉喻,事实上陆焉识从来没有真正地爱过她。在服刑改造期间,人生的变幻沧桑,他才终于明白:冯婉喻才是他的最终和唯一的精神归依。在高压的极权主义政治之下,陆焉识深陷囹圄,遭到世人的唾弃,冯婉喻对他却依然如一。她不仅在默默地等,更是至死不渝的付出,最为令人感到唏嘘的是,她竟然牺牲自己的贞操去拯救一生都在负自己的陆焉识。
陆焉识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抛弃他的是他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也从来没有对其歉疚过的女人——冯婉喻。现在,他醒悟了,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出逃去见她。“也许他的逃亡就为了这个目的:要当面告诉婉喻,他什么都记得,正因为记得,他现在知道那么多年他自己误了自己,也误了婉喻。他要婉喻原谅,他最好的年华没有给她。他一定要婉喻原谅他对她的心不在焉,在她身边的他仅仅是一份面带微笑的在场。”⑨然而,造化弄人,当他苦苦归来之时,冯婉喻却失忆了。他已经没有机会对她说句“对不起”,也没有机会做出亏欠她的补偿了,留下的是他终身的遗憾与悔恨。当冯婉喻死去之后,他带着她的骨灰离开上海重新回到大西北草漠之地。这时的陆焉识,在年老之际,再一次成为飘离在外的浪子。不过,这一次,他不是逃离,而是找到了精神的家园和归宿。大草漠,再也不是惩罚改造他的牢狱,那里才是让他感到自由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那里是使他幡然醒悟、浪子回头的地方,也是他灵魂得以归依的地方。 在《陆犯焉识》中悲凉凄戚的人性荒漠世界里,仅剩的一点令人温暖的微弱人性之光是由冯婉喻身上发出来的。在极权主义之中,唯一没有异化,始终保持自我的就是冯婉喻。这不仅令我们想起了《一九八四》里的朱莉娅,她本来是反性爱团的人,按道理,她将会坚决执行反性反情感的方针路线。但是,她却没有被洗脑,表面规矩、正统,内里却是最反叛、最清醒。她不顾一切地爱温斯顿,疯狂、赤裸、大胆。她知道,这样做的结局必然是死亡。但是,她毅然去做了,最后为爱而死,为保持自我而死。相比狂野刚烈的朱莉娅,冯婉喻是温婉含蓄、隐忍坚毅的,她悄无声息地爱,不计代价地付出。在她的世界里,没有政治的是非与争斗,有的只是一个女人对婚姻爱情的最朴质至诚的向往与追求。在严酷的极权主义政治语境之中,她保持住了善良、温厚、宽容、忠贞的美好人性品格。为此,与其说是冯婉喻的伟大爱情力量拯救了陆焉识,还不如说是她的美好人性给了陆焉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与陆焉识一样,冯婉喻同样是极权主义的牺牲品,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与良知在抵挡或对抗残酷的极权主义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与不屈,尽管那是犹如螳臂当车,但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勇气、信念和力量。
结语
随着陆焉识带着冯婉喻的骨灰的悄然离去,他的人生故事也就此结束了,而他与冯婉喻的爱情故事也由此画上了句号。人生也罢,爱情也罢,也只有他在无边无际的大草漠里独自回忆与体味了。而那时陆焉识的样子,该是多么的孤独、落寞、苍凉。陆焉识,只是那个特定时代千万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而已。浪漫曲折、感人催泪的陆焉识与冯婉喻的爱情故事,并不能掩饰他的悲惨遭遇和悲剧人生,更不能遮蔽极权主义的罪恶。最后,因为极权主义政治的结束,陆焉识得以结束非人的惩罚,恢复人身自由,也得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他的悲剧结束了,对知识分子,甚至所有的人来说,那是一件幸事。但是,我们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和警惕不能结束,时刻要防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出现。《陆犯焉识》这样精彩动人的故事,最好只是让其在小说中叙写,而永远不要再在现实之中上演。
①⑦⑧ [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40-441页,第592页,第592页。
② [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③⑨ [美]严歌苓:《陆犯焉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第100页。
④⑤ [美]安妮·阿普尔鲍姆:《古拉格:一部历史》(序言Ⅱ),戴大洪译,新星出版社2013年版,第640页。
⑥ [俄]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刘文华等译,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