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京昱:现任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成员,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试题评价专家组成员。2008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考试》特约撰稿人,《中学语文教学》特约编辑。发表各类著述近500万字。
应该想办法让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去当老师。
一节好课或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是很多东西“养”出来的。
让随手翻书成为生命的本能。
真实的成就感,是和困境谈判、抗争后所取得的一点儿进展。
———周京昱
“文学创作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一手编稿一手写稿,读书、编书、写书、买书、再读书,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是周京昱20岁时崇尚的生活状态。抱定做文学青年,从事文学创作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教师行列。周老师坦言:“当年,完全是冲着文学系而去的,自己对专业的热爱远胜于对职业的热爱。”任教初始,周老师一直在彷徨中行走,从没想过把教学作为一种事业,抑或是终身的职业信仰,因为在他看来,创作的魅力远大于教书的乐趣,可现实生活打破了周老师的浪漫设想。“嘈杂的学习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实在的生活重负”,北京机关大院里成长起来的周京昱初为人师便目睹了小胡同里最底层的北京平民生活,而这正是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状态。这些场景,完全不同于老舍笔下所勾勒出的胡同民俗之美,使他真切地感受到,现实比艺术离我们要近得多。周老师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让学生在高中阶段享受一种自由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周京昱大学毕业第二年就任教高三,学生们用疑惑的目光审视着这位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男老师,“这小子能带我们做什么?”自大学时代就做自由撰稿人的周老师,拿起笔和学生们一起写作,没想到当年那笔无形的资产会在课堂上尽显魅力,学生为老师笔下的人物热泪盈眶,老师也满怀深情地品读学生的作品。一来一往的文字交流,搭建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满室茗香的茶坊”、“月影斑斓的角楼”,成为那个年代师生共赏的文字剪影。
周老师骨子里是个性情中人,一直在为创作而选择生活工作的方式,未能成为作家是个不小的遗憾。但后来他发现在教学中依然可以积累生活的元素,还能带领更多的学生一起创作,心中终于释然。
刚工作的时候,周老师看到年过五旬的语文教师,兢兢业业地干了大半辈子,但是依然慨叹着教学的不如意。周老师再度陷入了彷徨,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他不甘心!他要用青春与激情,和学生们一起创造教与学的快乐。周老师在注重读写训练的同时,把听的元素引入课堂,训练学生听的素养,以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们热爱这种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目前,从事考试评价研究工作的周老师,将语文教学分为三种:为了考试的语文——语文能力是可以呈现、可以测量的;为了生活的语文——语文技能理应满足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为了人生的语文——语文的人文内涵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支撑、心灵抚慰甚至生活信仰。同时,他在深思一个问题:如何把高考成绩的提升训练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相结合,让考试成为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弹指间,周老师接近不惑之年,回首过往,用一首首歌刻录走过的岁月,沉淀生命的印记:儿时,罗大佑的《童年》;中学,李寿全的《我的志愿》;上大学了,李宗盛的《和自己赛跑的人》;成家后,是那首陈升的《风筝》;做了父亲,耳畔想起童安格的《夜归汉》;展望未来,一定是杨弦的那首《岁月》……就这样,青春的浪漫与激情,在岁月的洗礼中,走向人近中年的真实与厚重。
应该想办法让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去当老师。
一节好课或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是很多东西“养”出来的。
让随手翻书成为生命的本能。
真实的成就感,是和困境谈判、抗争后所取得的一点儿进展。
———周京昱
“文学创作是一件惬意的事情,一手编稿一手写稿,读书、编书、写书、买书、再读书,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是周京昱20岁时崇尚的生活状态。抱定做文学青年,从事文学创作的他,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教师行列。周老师坦言:“当年,完全是冲着文学系而去的,自己对专业的热爱远胜于对职业的热爱。”任教初始,周老师一直在彷徨中行走,从没想过把教学作为一种事业,抑或是终身的职业信仰,因为在他看来,创作的魅力远大于教书的乐趣,可现实生活打破了周老师的浪漫设想。“嘈杂的学习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实在的生活重负”,北京机关大院里成长起来的周京昱初为人师便目睹了小胡同里最底层的北京平民生活,而这正是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活状态。这些场景,完全不同于老舍笔下所勾勒出的胡同民俗之美,使他真切地感受到,现实比艺术离我们要近得多。周老师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让学生在高中阶段享受一种自由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周京昱大学毕业第二年就任教高三,学生们用疑惑的目光审视着这位与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男老师,“这小子能带我们做什么?”自大学时代就做自由撰稿人的周老师,拿起笔和学生们一起写作,没想到当年那笔无形的资产会在课堂上尽显魅力,学生为老师笔下的人物热泪盈眶,老师也满怀深情地品读学生的作品。一来一往的文字交流,搭建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满室茗香的茶坊”、“月影斑斓的角楼”,成为那个年代师生共赏的文字剪影。
周老师骨子里是个性情中人,一直在为创作而选择生活工作的方式,未能成为作家是个不小的遗憾。但后来他发现在教学中依然可以积累生活的元素,还能带领更多的学生一起创作,心中终于释然。
刚工作的时候,周老师看到年过五旬的语文教师,兢兢业业地干了大半辈子,但是依然慨叹着教学的不如意。周老师再度陷入了彷徨,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他不甘心!他要用青春与激情,和学生们一起创造教与学的快乐。周老师在注重读写训练的同时,把听的元素引入课堂,训练学生听的素养,以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学生们热爱这种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目前,从事考试评价研究工作的周老师,将语文教学分为三种:为了考试的语文——语文能力是可以呈现、可以测量的;为了生活的语文——语文技能理应满足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为了人生的语文——语文的人文内涵能够为学生提供精神支撑、心灵抚慰甚至生活信仰。同时,他在深思一个问题:如何把高考成绩的提升训练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相结合,让考试成为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弹指间,周老师接近不惑之年,回首过往,用一首首歌刻录走过的岁月,沉淀生命的印记:儿时,罗大佑的《童年》;中学,李寿全的《我的志愿》;上大学了,李宗盛的《和自己赛跑的人》;成家后,是那首陈升的《风筝》;做了父亲,耳畔想起童安格的《夜归汉》;展望未来,一定是杨弦的那首《岁月》……就这样,青春的浪漫与激情,在岁月的洗礼中,走向人近中年的真实与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