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家庭》(以下简称DH):之前在成都,停办了六年的成都国际音响节又再次举办,请问大昌行是如何看待这次展会的?另外,也想请问大昌行是如何看待未来的音频产品的市场?
林永康(以下简称林):我们是没有作为参展商去参加这次展会,但我们有做详尽的调查,当然,结论可能是我们的一家之言,讲出来可以让大家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认为内地市场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增长潜力也十分可观,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我们认为当前内地市场的成熟度是有待提高的,或许内地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但其他城市确实还有待提高,这与消费观念的培养有关。
关于未来音频产品的市场,当前有种趋势是玩音频产品的人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很少。这种趋势并不是说音频市场已经不能做了,相反,这块市场的机会还有很多,因为只要大家还喜欢音乐,那这块市场就一定还有未来!首先,做音频产品必须要做品牌,这块的推广是需要持续的投入,这样才能做好,急功近利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音频产品和快速消费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有了投入才会有回报。其次是需要拓展用户群体,你既要顾及原有的用户,也要发展新的用户,特别是需要照顾年轻的消费群体,这一点在传统音频大厂上的表现十分明显,因为现在在欧美市场,数字化浪潮已经十分明显。
DH:我们看到,很多代理商在代理了一些产品后,慢慢有一些心态和角色上的转变,会从代理产品到自己研发产品,请问大昌行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另外,大昌行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林:的确,你说的这种状况在市场上是存在的,不过从大昌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不会做这样的事。原因无非有几点:首先,大昌行一直以来都是从事代理业务,我们希望将更多的产品带到终端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合作的关系能够长久,这样做的关键就是分工要明确。有时生意上的事情需要适可而止,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真正取得成功的例子其实并不多,这是眼界不够宽广造成的,因为市场不可能被一家厂商完全占据。其次,大昌行在代理业务上深耕多年,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如何为终端消费市场服务,这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毕竟不是工厂,产品环节的研发、制造都是需要在工厂进行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因此大家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至于说未来大昌行的发展,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会放弃现在核心的代理业务,但我们其实也在布局,希望能在终端完善我们自己的销售网络,建立零售终端。请注意,这个零售终端并不是说一定是大昌行自己的,我们也不反对和第三方进行合作,只要我们的经销商愿意建立旗舰店、示范店、专卖店,我们都非常愿意给予大幅度的支持,甚至会优先于我们自己建立专卖店来考虑。我们的愿景是在三到五年内在国内拥有超过500家专卖店,当然这是有难度的,因为目前我们在国内的专卖店只有100家左右,但我们觉得这样做对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提升,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能够给我们代理的产品更多的曝光机会。
DH:我们都知道,大昌行代理的产品有很多,请问在你们内部是如何协调和各个品牌的关系,以及如何分配精力来照顾代理品牌的市场运作的?
林:目前我们代理的产品大致有三块,包括传统音响产品、耳机以及移动周边产品。其实我们并没有特别的偏向性,为了减少沟通不畅的问题,我们代理的每个产品都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所有事物,包括市场运作、信息反馈等。另外,我们也会根据代理品牌的特点,进行弹性的分配,让每个品牌的曝光率都能拥有一个合理的数据,也正是我们这样的专业性,才能让合作伙伴信任我们大昌行。
DH:前面我们说的都还比较和谐,现在我们来说点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吧。之前有消息说,大昌行与Beats结束合作,这种状况令大昌行比较尴尬。请问大昌行对这个消息有何回应?
林:我想这要从源头说起了,我们之前和魔声耳机合作的时候,其实耳机市场的两级分化是十分明显的,一端是最高端的耳机发烧友,另一端是普通消费者。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其实我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做的,最后我们得到结论:我们不是去分原有耳机市场的蛋糕,我们是自己做了一块蛋糕出来,让大家都认识到耳机其实也是很时尚的,让年轻人也有机会认识到音频产品的好处,从而联通到影音市场去,严格说来,我们做的其实是市场培育的工作。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们结束的只是和Beats的代理业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双方的合作终止。相反,这代表的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现在还在从事Beats耳机产品的分销业务,比较起来,我们反而更喜欢现在的合作方式,因为合作方式更加灵活,目标也更加明确。
DH: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厂商比较看重电子商务这块业务,请问大昌行是如何看待的?未来会不会也进军这一市场?
林:其实电商的优势是在于价格,但是我们认为影音产品最重要的还是体验,一张图片、一个优惠的价格其实并不能足以打动消费者最终去购买产品,这也是我们希望建立销售网络和专卖店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大的趋势下,不做电子商务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适当的产品在我们的官方商城上进行销售。我们看好电子商务的潜力,但是对我们来说,开展一项新的业务必须十分谨慎。
林永康(以下简称林):我们是没有作为参展商去参加这次展会,但我们有做详尽的调查,当然,结论可能是我们的一家之言,讲出来可以让大家探讨一下。首先,我们认为内地市场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增长潜力也十分可观,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我们认为当前内地市场的成熟度是有待提高的,或许内地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但其他城市确实还有待提高,这与消费观念的培养有关。
关于未来音频产品的市场,当前有种趋势是玩音频产品的人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年轻人很少。这种趋势并不是说音频市场已经不能做了,相反,这块市场的机会还有很多,因为只要大家还喜欢音乐,那这块市场就一定还有未来!首先,做音频产品必须要做品牌,这块的推广是需要持续的投入,这样才能做好,急功近利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音频产品和快速消费品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有了投入才会有回报。其次是需要拓展用户群体,你既要顾及原有的用户,也要发展新的用户,特别是需要照顾年轻的消费群体,这一点在传统音频大厂上的表现十分明显,因为现在在欧美市场,数字化浪潮已经十分明显。
DH:我们看到,很多代理商在代理了一些产品后,慢慢有一些心态和角色上的转变,会从代理产品到自己研发产品,请问大昌行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另外,大昌行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林:的确,你说的这种状况在市场上是存在的,不过从大昌行的角度来说,我们基本可以确定不会做这样的事。原因无非有几点:首先,大昌行一直以来都是从事代理业务,我们希望将更多的产品带到终端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合作的关系能够长久,这样做的关键就是分工要明确。有时生意上的事情需要适可而止,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真正取得成功的例子其实并不多,这是眼界不够宽广造成的,因为市场不可能被一家厂商完全占据。其次,大昌行在代理业务上深耕多年,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市场运作,如何为终端消费市场服务,这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毕竟不是工厂,产品环节的研发、制造都是需要在工厂进行的,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因此大家担心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至于说未来大昌行的发展,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会放弃现在核心的代理业务,但我们其实也在布局,希望能在终端完善我们自己的销售网络,建立零售终端。请注意,这个零售终端并不是说一定是大昌行自己的,我们也不反对和第三方进行合作,只要我们的经销商愿意建立旗舰店、示范店、专卖店,我们都非常愿意给予大幅度的支持,甚至会优先于我们自己建立专卖店来考虑。我们的愿景是在三到五年内在国内拥有超过500家专卖店,当然这是有难度的,因为目前我们在国内的专卖店只有100家左右,但我们觉得这样做对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提升,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是能够给我们代理的产品更多的曝光机会。
DH:我们都知道,大昌行代理的产品有很多,请问在你们内部是如何协调和各个品牌的关系,以及如何分配精力来照顾代理品牌的市场运作的?
林:目前我们代理的产品大致有三块,包括传统音响产品、耳机以及移动周边产品。其实我们并没有特别的偏向性,为了减少沟通不畅的问题,我们代理的每个产品都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所有事物,包括市场运作、信息反馈等。另外,我们也会根据代理品牌的特点,进行弹性的分配,让每个品牌的曝光率都能拥有一个合理的数据,也正是我们这样的专业性,才能让合作伙伴信任我们大昌行。
DH:前面我们说的都还比较和谐,现在我们来说点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吧。之前有消息说,大昌行与Beats结束合作,这种状况令大昌行比较尴尬。请问大昌行对这个消息有何回应?
林:我想这要从源头说起了,我们之前和魔声耳机合作的时候,其实耳机市场的两级分化是十分明显的,一端是最高端的耳机发烧友,另一端是普通消费者。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其实我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做的,最后我们得到结论:我们不是去分原有耳机市场的蛋糕,我们是自己做了一块蛋糕出来,让大家都认识到耳机其实也是很时尚的,让年轻人也有机会认识到音频产品的好处,从而联通到影音市场去,严格说来,我们做的其实是市场培育的工作。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们结束的只是和Beats的代理业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双方的合作终止。相反,这代表的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现在还在从事Beats耳机产品的分销业务,比较起来,我们反而更喜欢现在的合作方式,因为合作方式更加灵活,目标也更加明确。
DH: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厂商比较看重电子商务这块业务,请问大昌行是如何看待的?未来会不会也进军这一市场?
林:其实电商的优势是在于价格,但是我们认为影音产品最重要的还是体验,一张图片、一个优惠的价格其实并不能足以打动消费者最终去购买产品,这也是我们希望建立销售网络和专卖店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大的趋势下,不做电子商务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适当的产品在我们的官方商城上进行销售。我们看好电子商务的潜力,但是对我们来说,开展一项新的业务必须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