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我国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如何建立与之相对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地方院校所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对地方院校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构建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并对保障各个环节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27-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加快,需要更多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需求,2009年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大了力度,增加了渠道,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然而,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日益壮大,给地方院校带来了办学条件相对紧张、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办学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培养质量的密切关注和担忧。质量保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质量保障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地方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优质品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并且日益迫切。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由于地方院校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来看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生源问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和规模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于调剂,他们的入学要求比工学硕士的要求要低,质量也相对较低。另外,由于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很多学生来源于社会,毕业时只有只获得学位没有学历,致使所获得的学位含金量以及在社会的地位等方面得不到社会普遍的认可,于是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产生片面的认识与偏见。
2.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地方院校为了节约课时成本,在课程设置上将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很大的差别,与工程实际相关的课程相对较少,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并且设置的课时有限。此外,它们只是单方面的统一设置课程,并没有倾听企业的呼声,了解企业的真正需要,导致在对人才需求方面与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地方院校也聘请了企业的高级技术工程师到高校来授课,但是由于他们的授课方式与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别,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往往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3.师资问题
工程硕士注重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许多地方院校工程硕士的大部分导师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在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另外,部分导师的科研项目较多,再加上导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为考核内容,为此,导师将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等培养,使工程硕士缺乏实践经验。此外,地方院校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与高校内的导师联合培养,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导师知识结构要求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沟通不足等问题,致使双导师制有时候只是个形式。
4.实践教学问题
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但是许多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未落到实处。高校应该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并且要求在学期间实践教学不少于半年。工程硕士培养方式强调与企业联合,但是有些地方院校由于知名度和社会的影响力不足,使得企业更倾向与“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进行合作,不愿意与地方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这样就使有些地方院校没有实践基地,没法使学生真正的走进企业进行实践,仍然按照工学硕士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实践环节就形同虚设。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践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形式,这容易弄虚作假,真实可靠性差,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和完善。
5.硬件条件的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硬件设施是为了本科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发展而建立的,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的需求。随着工程硕士规模的壮大,很多地方院校明显感觉到在培养方面的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需要。
6.研究生管理问题
很多地方院校对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它们在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将两者进行统一管理会出现一些混乱,工程硕士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影响,使得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得到保障。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没有质量保障就没法保证工程硕士的良好发展。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在追求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以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目标,以教学实践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教学评估为手段,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质量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够保障教育稳定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1.优化培养方案,把握培养环节是基础
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及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在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体现出“厚基础理论,重实践应用”的特点,根据该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培养方案的执行需要具备拥有充足的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以及方案的科学可行等条件去指导培养的有效进行。 (1)人力资源方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和质量保障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生源、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在生源方面,由于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不足,导致其生源质量较差。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入学质量,各高校应该在招生时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地位平等以及对双证的认可,只是它们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详细说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使学生明确其定位,从而转变管理者、教师以及社会对工程硕士的看法,提高其社会地位,使工程硕士受到重视。在师资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非常熟悉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明确培养质量的目标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学习和探索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把质量观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中。
(2)物力资源方面。物力资源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的物质基础,主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图书资料以及良好的实践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相对于工学硕士更需要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资料,较多实验课程和更好的实践场所,这样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3)财力资源方面。财力资源是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起着支撑作用。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用于科研经费、实验室及实践教育平台经费、教学场所保证等各个方面,这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应单独设立专业硕士培养经费,也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冠名、联合培养的方式,吸纳足够资金,用于建设工程硕士实验室和类似企业内部“道场”的实习基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双导师制”是关键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进行指导,还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为处事等方面进行影响。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项目研究、课程以及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双导师”联合培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导师建设队伍中,高校要对校内导师进行遴选和考核,制定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校内导师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其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校内导师对工程硕士的专业和科研的指导能力。此外,高校要吸收企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校外导师,在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校内外导师通过合作和交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把企业的优势和学校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为研究生发展提供空间。因此,拥有一支具有学术含量、明显的职业背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得到根本保证。
3.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是核心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是其培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实施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最终质量。
课程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知识,获得专业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面向工程的实用性特点,主要有专业课程设置和公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课程设置要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可以很好地反映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同时要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的个性需要。对于公共课程的设置,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较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也要加强对工程硕士外语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外语能力才能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工程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内容具有实用性,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在授课模式上,将现在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模式,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为主的“多言堂”模式,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有些专业课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与教师共同讲课,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体系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是保证全日制工作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要与企业联合,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机会到科研条件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企业的工程环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难题,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通过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对于实践环节还要通过提交实践报告,进行实践答辩能促使学生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
学位论文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在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毕业质量。由于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因此从开始就使他们有意识的去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论文的写作需要双导师共同指导,对论文的进度进行监督,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保证学位论文高质量完成。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要求有实际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体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对教育质量进行鉴定和反馈是保障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目的是为了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除了学校对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以及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定外,最主要的是来自于企业和社会的评价。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得到企业的认可,可以到较好的工作环境中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使学有所用。而企业的看法影响着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看法和认可度,也关系到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和社会评价中总结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优缺点,及时向高校反馈,促进高校对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改进,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要想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充分了解经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对其质量进行评估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在其评估体系中要体现出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方向。
三、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培养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努力实现政府、地方高校、合作企业、研究生的协同合作,对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能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筱.基于校企合作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工业工程硕士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4).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4]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6]吕璞,陶玉萍.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7]王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大众科技,2014,(2).
[8]宋慧颖,宋志英.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5-0027-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加快,需要更多具备高层次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需求,2009年国家开始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加大了力度,增加了渠道,也满足了社会的用人缺口。然而,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日益壮大,给地方院校带来了办学条件相对紧张、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办学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培养质量的密切关注和担忧。质量保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质量保障是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确保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地方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优质品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并且日益迫切。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由于地方院校的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但从总体来看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
生源问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和规模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于调剂,他们的入学要求比工学硕士的要求要低,质量也相对较低。另外,由于社会各界对工程硕士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很多学生来源于社会,毕业时只有只获得学位没有学历,致使所获得的学位含金量以及在社会的地位等方面得不到社会普遍的认可,于是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产生片面的认识与偏见。
2.课程设置问题
许多地方院校为了节约课时成本,在课程设置上将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没有很大的差别,与工程实际相关的课程相对较少,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并且设置的课时有限。此外,它们只是单方面的统一设置课程,并没有倾听企业的呼声,了解企业的真正需要,导致在对人才需求方面与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地方院校也聘请了企业的高级技术工程师到高校来授课,但是由于他们的授课方式与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的差别,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联系起来,往往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3.师资问题
工程硕士注重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许多地方院校工程硕士的大部分导师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在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另外,部分导师的科研项目较多,再加上导师的考核主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为考核内容,为此,导师将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同等培养,使工程硕士缺乏实践经验。此外,地方院校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工程硕士的校外导师,与高校内的导师联合培养,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双导师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导师知识结构要求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由于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沟通不足等问题,致使双导师制有时候只是个形式。
4.实践教学问题
在工程硕士培养中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但是许多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未落到实处。高校应该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并且要求在学期间实践教学不少于半年。工程硕士培养方式强调与企业联合,但是有些地方院校由于知名度和社会的影响力不足,使得企业更倾向与“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进行合作,不愿意与地方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这样就使有些地方院校没有实践基地,没法使学生真正的走进企业进行实践,仍然按照工学硕士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实践环节就形同虚设。实践教学主要以实践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形式,这容易弄虚作假,真实可靠性差,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和完善。
5.硬件条件的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的硬件设施是为了本科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发展而建立的,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硕士培养的需求。随着工程硕士规模的壮大,很多地方院校明显感觉到在培养方面的建设存在着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需要。
6.研究生管理问题
很多地方院校对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它们在培养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将两者进行统一管理会出现一些混乱,工程硕士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学术型硕士培养的影响,使得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得到保障。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没有质量保障就没法保证工程硕士的良好发展。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在追求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以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为目标,以教学实践和管理制度为基础,以教学评估为手段,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质量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能够保障教育稳定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1.优化培养方案,把握培养环节是基础
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及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在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时要充分体现出“厚基础理论,重实践应用”的特点,根据该培养方案培养出的人才要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培养方案的执行需要具备拥有充足的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以及方案的科学可行等条件去指导培养的有效进行。 (1)人力资源方面。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和质量保障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生源、师资和教学管理人员。在生源方面,由于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不足,导致其生源质量较差。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入学质量,各高校应该在招生时加大宣传力度,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地位平等以及对双证的认可,只是它们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详细说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使学生明确其定位,从而转变管理者、教师以及社会对工程硕士的看法,提高其社会地位,使工程硕士受到重视。在师资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要非常熟悉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明确培养质量的目标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不断学习和探索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把质量观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中。
(2)物力资源方面。物力资源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的物质基础,主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足的图书资料以及良好的实践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相对于工学硕士更需要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资料,较多实验课程和更好的实践场所,这样对其实践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3)财力资源方面。财力资源是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起着支撑作用。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用于科研经费、实验室及实践教育平台经费、教学场所保证等各个方面,这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应单独设立专业硕士培养经费,也可以通过企业赞助冠名、联合培养的方式,吸纳足够资金,用于建设工程硕士实验室和类似企业内部“道场”的实习基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双导师制”是关键
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进行指导,还要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人为处事等方面进行影响。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项目研究、课程以及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双导师”联合培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导师建设队伍中,高校要对校内导师进行遴选和考核,制定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校内导师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其定期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校内导师对工程硕士的专业和科研的指导能力。此外,高校要吸收企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校外导师,在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校内外导师通过合作和交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把企业的优势和学校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为研究生发展提供空间。因此,拥有一支具有学术含量、明显的职业背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得到根本保证。
3.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是核心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质量保证是其培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学位论文三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实施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最终质量。
课程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知识,获得专业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出面向工程的实用性特点,主要有专业课程设置和公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课程设置要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可以很好地反映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同时要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的个性需要。对于公共课程的设置,要有政治理论方面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较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也要加强对工程硕士外语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外语能力才能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最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工程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内容具有实用性,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在授课模式上,将现在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模式,逐步过渡到以研究生为主的“多言堂”模式,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有些专业课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专业人士与教师共同讲课,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环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体系和学位论文两个环节,是保证全日制工作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主要生源是应届本科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要与企业联合,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提供机会到科研条件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全日制工程硕士结合企业的工程环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难题,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通过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保障开展实践教学条件。对于实践环节还要通过提交实践报告,进行实践答辩能促使学生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保障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
学位论文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在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其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毕业质量。由于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因此从开始就使他们有意识的去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论文的写作需要双导师共同指导,对论文的进度进行监督,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保证学位论文高质量完成。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要求有实际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体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对教育质量进行鉴定和反馈是保障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目的是为了社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除了学校对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以及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定外,最主要的是来自于企业和社会的评价。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来说,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最终目的是得到企业的认可,可以到较好的工作环境中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使学有所用。而企业的看法影响着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看法和认可度,也关系到全日制工程硕士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和社会评价中总结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优缺点,及时向高校反馈,促进高校对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改进,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要想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充分了解经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对其质量进行评估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在其评估体系中要体现出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方向。
三、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培养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努力实现政府、地方高校、合作企业、研究生的协同合作,对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能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筱.基于校企合作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工业工程硕士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4).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4]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6]吕璞,陶玉萍.全日制工程硕士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7]王华.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大众科技,2014,(2).
[8]宋慧颖,宋志英.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