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Party最多的一个“界”大概就是金融界,因为这帮家伙接触的钱比其他行业的人多,挣得也比其他人多,所以别人组织什么聚会总希望把这帮金融人士叫上,这样没准可以赚到钱,或者至少可以提高聚会的档 次。
而且金融人士的任何一次聚会好像都比别人更有意义一点。比如,眼下挺时髦的那个以金融危机中倒霉的雷曼兄弟做主题的聚会,1周年,2周年……几乎每年都有人拿这个事做题目。今年是5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这种聚会好像更加频繁了。
但这真的让人怀疑,关于雷曼兄弟5周年,除了能说明由于人们习惯十进制来计数,所以对5比较敏感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
当然,我是能理解银行家和宏观经济学家们纪念那家倒霉公司,倒不是对那帮犹太人有什么感情,而是希望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但这真的有意义么?看看他们总结了什么,不外乎有三条:华尔街贪婪;格林斯潘时代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还有新兴市场储蓄率太高。如果这些总结能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那为什么差不多100年来金融界人士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这过程中他们一定举行了好多次聚会了—而我们每过大约10年就会发生一次金融危机,而且这些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并没有随着技术发展而变得越来越轻缓呢?
如果你翻看一下现代金融危机史就会发现,金融人士的Party最终都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在1929年的時候,被认为引起市场暴跌的原因是投资者在根本不了解上市公司情况的前提下还运用了杠杆购买自己认为很棒的股票—当时也曾有投资者向上市公司索要经营情况报告,而被上市公司告知不要管闲事。
实际上,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量表一直到1950年代才被“发明”出来—虽然投资者使用的杠杆并不高,但这种瞎蒙的投资无疑会让市场变得无厘头。
而时间到了1998年,情况随着技术进步有了很大改 善。
当时,引起危机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聘请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当产品经理,而且运用最高性能的计算机分析投资获益的数学模型,他们追求极大概率事件的获益,然后用杠杆将其放大。
到了2000年以后,在美国市场上房地产抵押次级债投资组合开始盛行。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这种投资组合风险已经很小了,但显然不少人认为也许风险还不够小,所以市场上为了降低这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又发明了CDS—被叫做房地产抵押债券的违约掉期,就是那种可以以房地产抵押证券的保险—啊,简直太安全了,投资者开始围绕这些证券做出杠杆极高的金融衍生品,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看到这个路径了么?投资者喜欢高利润,但讨厌高风险。100年来,他们千方百计要做的就是找到风险最低的获利方式,然后用杠杆把这个利润放大。
金融危机之所以会不断发生,原因就在于,很多投资者都在操作同一类大概率安全而杠杆很高的投资获利方式的时候,小概率事件发生了。
金融危机对世界造成的破坏程度是由到底有多少投资者参与其中,以及杠杆到底有多高的乘数决定的。所以100多年来,金融家的聚会再多也无济于 事。
人类越变越聪明,信息越来越透明,对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起不了任何积极作用,因为这些改善都只是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转向不断追求更大概率的获利事件,那群聪明人为此只会不断提高杠杆。
看来,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可能性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从里边飞出了灾难的同时也保留了希望。
针对眼下这些纪念危机的新一轮聚会,我的建议是精英们还是不要为别人总结教训了,因为这就像佛教所说的“一人犯罪,众生皆是同谋”一样,在金融界,事实也的确如此。
而且金融人士的任何一次聚会好像都比别人更有意义一点。比如,眼下挺时髦的那个以金融危机中倒霉的雷曼兄弟做主题的聚会,1周年,2周年……几乎每年都有人拿这个事做题目。今年是5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这种聚会好像更加频繁了。
但这真的让人怀疑,关于雷曼兄弟5周年,除了能说明由于人们习惯十进制来计数,所以对5比较敏感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
当然,我是能理解银行家和宏观经济学家们纪念那家倒霉公司,倒不是对那帮犹太人有什么感情,而是希望所谓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但这真的有意义么?看看他们总结了什么,不外乎有三条:华尔街贪婪;格林斯潘时代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还有新兴市场储蓄率太高。如果这些总结能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那为什么差不多100年来金融界人士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这过程中他们一定举行了好多次聚会了—而我们每过大约10年就会发生一次金融危机,而且这些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并没有随着技术发展而变得越来越轻缓呢?
如果你翻看一下现代金融危机史就会发现,金融人士的Party最终都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在1929年的時候,被认为引起市场暴跌的原因是投资者在根本不了解上市公司情况的前提下还运用了杠杆购买自己认为很棒的股票—当时也曾有投资者向上市公司索要经营情况报告,而被上市公司告知不要管闲事。
实际上,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量表一直到1950年代才被“发明”出来—虽然投资者使用的杠杆并不高,但这种瞎蒙的投资无疑会让市场变得无厘头。
而时间到了1998年,情况随着技术进步有了很大改 善。
当时,引起危机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聘请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当产品经理,而且运用最高性能的计算机分析投资获益的数学模型,他们追求极大概率事件的获益,然后用杠杆将其放大。
到了2000年以后,在美国市场上房地产抵押次级债投资组合开始盛行。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这种投资组合风险已经很小了,但显然不少人认为也许风险还不够小,所以市场上为了降低这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又发明了CDS—被叫做房地产抵押债券的违约掉期,就是那种可以以房地产抵押证券的保险—啊,简直太安全了,投资者开始围绕这些证券做出杠杆极高的金融衍生品,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
看到这个路径了么?投资者喜欢高利润,但讨厌高风险。100年来,他们千方百计要做的就是找到风险最低的获利方式,然后用杠杆把这个利润放大。
金融危机之所以会不断发生,原因就在于,很多投资者都在操作同一类大概率安全而杠杆很高的投资获利方式的时候,小概率事件发生了。
金融危机对世界造成的破坏程度是由到底有多少投资者参与其中,以及杠杆到底有多高的乘数决定的。所以100多年来,金融家的聚会再多也无济于 事。
人类越变越聪明,信息越来越透明,对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起不了任何积极作用,因为这些改善都只是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转向不断追求更大概率的获利事件,那群聪明人为此只会不断提高杠杆。
看来,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可能性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从里边飞出了灾难的同时也保留了希望。
针对眼下这些纪念危机的新一轮聚会,我的建议是精英们还是不要为别人总结教训了,因为这就像佛教所说的“一人犯罪,众生皆是同谋”一样,在金融界,事实也的确如此。